《雜病廣要》~ 身體類 (19)
身體類 (19)
1. 厥
諸厥總略(附治方),有涎如拽鋸聲在咽喉中為痰厥,手足搐搦者為風厥,因醉而得之為酒厥,暴怒而得之為氣厥。凡屍厥、痿厥、風厥、氣厥、酒厥,可一湧而醒,次服降心火,益腎水,通血和氣之藥,使粥食調養,無不瘥者。若其餘諸厥,仿此行之。慎勿當疑似之間,便作風氣,相去邈矣。(《事親》)
若傷寒手足厥逆,昏不知人,邪正已極,溫下之間,稍或遲緩,禍不旋踵。或汗不解,暴衄不知人而厥,或雜病得吐衄血而厥,不知人者,一二日或三日必間,間則為愈矣。蓋陰氣尚實,必身不熱,熱則不厥,厥則為血溫身熱主死矣。暴氣厥而形實者,七情所致,痰飲內鬱而厥,或半日或一二時必間。
形虛而氣逆甚者,多致不救。此又可見氣血為厥,陰陽暴逆之甚也,故不可斷作風治。(《微義》)
厥有七症,寒、熱、痰、氣、食、屍、蛔,七者是也。(《司命》)
蘇合香丸,治卒暴厥不知人,未辨風痰氣厥,宜與此膏,化濃湯灌之,醒後卻議脈證用藥。(《微義》)(按:此門別無通治之方,仍附於此。)
氣厥(宜與《諸氣》門氣中參看)(氣虛厥)脈至如喘,名曰氣厥,氣厥者不知與人言(《素問》、《甲乙》作暴厥)。(《脈經》)
仁宗最寵貴妃,一日食次,忽仆倒,遍身卒冷。急奏帝。上乃急召孫、杜。既至奏曰:不妨,此乃氣厥爾,少頃,吐即復甦也。御坐良久,果吐而蘇。上問因何而得。二人並奏曰:此貴妃方食,因憂怨氣上,遂與食相併,故如此者。吐即氣透,故復甦也。上問妃,有何事如此。
妃對曰:陛下無嗣,臣妾不能為陛下生皇嗣,所以自怨,氣忽上逆,而至驚動聖駕。上嘆曰:朕亦自責,乃勞汝致病耶。因嘉獎孫、杜之能,良久曰:醫道如此,豈非良醫也耶。(《綱目》引孫)(按:樓氏謂上暴厥不知人不治自愈,舉經文「氣復反則生」以徵之。)
氣厥之證有二,以氣虛氣實皆能厥也。氣虛卒倒者,必其形氣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脈微弱,此氣脫證也,宜參、耆、歸、朮、地黃、枸杞、大補元煎之屬,甚者以回陽飲、獨參湯之類主之。(按:《醫方考》曰:行立之間,暴眩僕絕,喉無痰聲,身無邪熱者,陰虛陽暴絕也,獨參湯主之。即此證也。
)氣實而厥者,其形氣憤然勃然,脈沉弦而滑,胸膈喘滿,此氣逆證也,經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即此類也,治宜以四磨飲或八味順氣散、蘇合香丸之類,先順其氣,然後隨其虛實而調理之。又若因怒傷氣,逆氣旋去而真氣受損者,氣本不實也,再若素多憂鬱恐畏而氣怯氣陷者,其虛尤可知也,若以此類而用行氣開滯等劑則誤矣。(《景岳》)
屍厥(附治方),(按:屍厥一證,《肘後》間之中惡客忤,而《巢源》收在中惡諸候中,並似以屍為屍注之屍;然考經文曰其狀若屍,考之《扁鵲傳》實系陽實犯陰之證,而未見鬼邪惡氣為其所因,故今列於氣厥之後。《扁倉傳匯考》更有詳說,宜並考。)
白話文:
關於「厥」的總論(附帶治療方法)
咽喉有像拉鋸一樣的痰聲,這是痰厥;手腳抽搐是風厥;因醉酒引起的厥是酒厥;因暴怒引起的厥是氣厥。一般來說,屍厥、痿厥、風厥、氣厥、酒厥這些情況,可能一次嘔吐就能清醒,之後服用降心火、滋養腎水、疏通血液和調和氣的藥物,並用粥食調理身體,沒有不痊癒的。至於其他類型的厥,可以參考這些方法處理。切記不要在病情不明確的時候,就輕率地當作風或氣引起的,這樣會差之千里。
如果傷寒導致手腳冰冷、昏迷不省人事,說明邪氣和正氣已經到了極點,如果在用溫藥和瀉藥之間稍有延遲,就會立刻發生危險。或者因為發汗後病情沒有緩解,突然流鼻血昏迷不醒,又或是其他疾病導致吐血或流鼻血而昏迷,這些情況如果能在一兩天或三日後清醒,就表示正在好轉。因為這時陰氣仍然旺盛,所以身體不會發熱,如果身體發熱就不會出現厥,如果出現厥又發熱,表示血液已經耗盡,病情危急,可能導致死亡。暴怒引起的厥,身體狀況良好的,多半是情緒所致,如果因痰飲鬱積在體內導致厥,可能半天或一兩個時辰就能恢復。
如果是身體虛弱且氣逆嚴重的,大多難以救治。由此可見,氣血失調導致的厥,陰陽逆亂的程度非常嚴重,因此不能一概而論當作風來治療。
「厥」有七種主要症狀,分別是寒、熱、痰、氣、食、屍、蛔,這七種是主要的類型。
蘇合香丸,可以用於治療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的情況,在無法判斷是風、痰、氣哪種原因引起的厥時,可以先用此藥膏,化成濃湯灌服,待病人清醒後,再根據脈象和症狀來開藥治療。(注意:針對「厥」沒有通用的治療方法,所以將此方附在這裡。)
氣厥(應該參考《諸氣》篇的內容)(氣虛引起的厥)脈象急促如喘,這種情況稱為氣厥。氣厥的患者會無法說話。(《素問》、《甲乙經》記載為暴厥)。
宋仁宗最寵愛的貴妃,有一天吃飯時突然昏倒,全身冰冷。皇帝急忙召見孫、杜兩位太醫。太醫到後診斷說:不要緊,這是氣厥,稍後吐出來就會恢復了。皇帝坐了一會兒,貴妃果然吐了,隨後就甦醒了。皇帝問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兩位太醫一同回答說:貴妃吃飯時,因為憂愁怨恨,導致氣向上逆行,和食物混雜在一起,所以才會這樣。吐出來之後,氣就通順了,所以就甦醒了。皇帝又問貴妃,有什麼事如此煩惱。
貴妃回答說:陛下沒有子嗣,我沒有辦法為陛下生下皇子,所以感到自責,氣就突然上逆,驚動了陛下。皇帝嘆息說:我也自責,竟然讓你因此生病。於是稱讚孫、杜兩位太醫醫術高明,很久之後才說:醫術如此精湛,真是良醫啊。(《綱目》引用孫思邈的記載)(注意:樓氏認為,皇帝突然昏厥不省人事,沒有治療卻自己好了,引用《黃帝內經》「氣復反則生」來證明。)
氣厥的症狀有兩種,分為氣虛和氣實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厥。氣虛導致突然昏倒的,一定是形體消瘦、氣息微弱,臉色蒼白,身體微微發冷,脈象微弱無力,這是氣脫的症狀,適合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地黃、枸杞等藥物製成的大補元煎來治療,嚴重者可以用回陽飲、獨參湯之類來治療。(注意:《醫方考》說:如果行走時突然眩暈倒地,喉嚨沒有痰聲,身體沒有發熱,這是陰虛導致陽氣暴絕,可以用獨參湯來治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氣實導致的厥,其形體氣勢憤怒、氣勢洶洶,脈象沉弦而滑,胸膈悶脹,呼吸急促,這是氣逆的症狀。《黃帝內經》說:大怒則氣血逆亂,血積於上,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治療時應該使用四磨飲或八味順氣散、蘇合香丸之類的藥物,先順氣,然後再根據虛實情況來調理。如果因為憤怒傷氣,逆氣消散但真氣也受損的,說明氣本來就不實,再有平時就憂鬱恐懼,導致氣怯氣陷的,那麼氣虛的情況就更加明顯了。如果這種情況還使用行氣開滯的藥物,就會誤診了。
屍厥(附帶治療方法)(注意:關於屍厥,《肘後方》把它歸為中惡客忤,而《巢源病源》把它歸在中惡諸侯中,都像是把屍厥當作屍注的屍。但根據經典記載,屍厥的症狀像屍體,根據《扁鵲傳》的記載,實際上是陽氣太盛侵犯陰氣的症狀,並沒有提到鬼怪邪氣等原因,所以現在把它放在氣厥之後。《扁倉傳匯考》有更詳細的說明,建議一併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