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身體類 (18)
身體類 (18)
1. 厥
厥者逆也。謂陰氣乘於陽,陰氣居於下,陽氣處於上,陽虛則陰實,實則陰盛,陰盛則上乘於陽,衛氣為之厥逆,失於常度,故寒從背起,手足冷逆,陰盛故也。(《病源論》)
厥證寒熱,亦有陰陽虛實不同,如形氣稍實者,宜從子和之法吐下之。虛甚者,惟宜隨其所因而調理之可也。(《微義》)
《傷寒》之厥,辨在邪氣,故寒厥宜溫,熱厥可攻也。《內經》之厥,重在元氣,故熱厥當補陰,寒厥當補陽也。二者之治,不可不察。(《景岳》)
厥有多端,須分陰陽虛實。如未厥前吐瀉不渴,身涼蜷臥,及已發而脈遲,口出涎沫者,陰厥也。如未厥前便秘溺澀,口渴身熱煩躁,及已發而脈數大,口中反乾燥者,陽厥也。若厥而口噤牙閉者,實厥也。厥而口張自汗者,虛厥也。(《匯補》)
陽厥即熱厥,其證四肢厥逆,身熱面赤,唇燥大渴,口乾舌苔,目閉或不閉,小便赤澀短少,大便燥結,忌升發、補斂、燥熱辛溫,宜下、清熱、甘寒、苦寒、鹹寒。陰厥即寒厥,其證四肢厥逆,身冷麵青蜷臥,手指爪青黯,腹痛大便溏,或完穀不化,小便自利,不渴,不省人事,忌下、破氣、苦寒、鹹寒、酸寒,宜補氣、溫中、甘溫、辛熱。(《本草經疏》)
病由氣閉肝逆,或曰:前之論厥有六(按:所謂六者,系寒、熱、痰、氣、蛔、血),致厥之因可能悉否?答曰:厥症不止於六者,其常也。致厥之因,因於氣閉,而一時諸經之脈,內外陡閉不通。何也?營者營於中,衛者衛於外,今營氣反拒絕於外,衛氣反隔閉於中,所以內格外拒,上下不通,故肢體僵臥,手足厥逆,六脈沉伏,厥之大義如此。諸厥之為病,雖四肢厥逆,少刻陰退陽回,氣脈一通即愈。不若諸虛之症,手足冷厥,脈微欲絕,汗出如雨,痰聲如鋸,此皆臨危之絕症。(《百問》)
先生於是症,獨重在肝。蓋肝者將軍之官,善幹他臟者也。要知肝氣一逆,則諸氣皆逆,氣逆則痰生,遂火沸風旋,神迷魂蕩,無所不至矣。(《臨證指南》邵新甫)
脈候,澀則無血,厥寒為甚,尺微無陰,下痢逆冷。熱厥脈伏,時或而數,便秘必難,治不可錯。(《崔氏脈訣》)
厥逆之脈多於沉伏者。但沉遲散為之寒,沉伏而數為之熱,浮而無力者是氣虛,洪滑有力屬頑痰,沉滑身冷者難治。(《玉案》)
辨異,(輕重)卒中之脈,由氣虛欲脫,有浮洪、搏急、緩滑、弦緊之脈候。諸厥之脈,由氣閉不通,則沉伏澀脫或沉弦微滑之分別也。卒中之症,面赤肢溫,息粗鼻鼾,體和順而不象病形。諸厥之症,面青口噤,四肢厥冷,肢體僵強,奄奄一息,如死狀也。(《百問》)
古人又有屍厥、痰厥、風厥、寒厥、痙、痓、癇、角弓反張皆似厥,極驚人,極難辨,識得真,勿驚忙,候脈息面色,看清動作厥狀而治之。大指掐拳內凶,掐拳外輕。脈大浮洪有力易醒,脈細沉伏數急不連貫凶,面青、環口青、唇白、鼻青孔黑、人中吊危。此論極為秘要。(《尊生書》)
白話文:
「厥」指的是氣機逆亂。這是因為陰氣向上侵犯陽氣,陰氣原本在下,陽氣在上的位置被顛倒。當陽氣虛弱時,陰氣就會相對旺盛,陰氣過盛就會向上侵犯陽氣,導致衛氣逆亂,失去正常的運行秩序。所以會從背部開始感到寒冷,手腳冰涼,這是陰氣過盛的緣故。《病源論》認為,厥證的寒熱表現,也因為陰陽虛實的不同而有差異。如果身體狀況稍微強壯的人,可以用張子和的方法,也就是用吐法或下法來治療。如果身體非常虛弱,就應該根據導致疾病的原因來調理。《微義》認為,《傷寒論》中的厥證,重點在於分辨邪氣,因此寒厥應該用溫熱的方法治療,熱厥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內經》的厥證,重點在於元氣,因此熱厥應該用滋陰的方法治療,寒厥應該用溫補陽氣的方法治療。這兩種治療方法,不可不仔細辨別。《景岳》認為,厥的種類有很多,必須區分陰陽虛實。如果發作前有嘔吐、腹瀉,但不口渴,身體發涼,蜷曲躺臥,發作後脈搏遲緩,口中流出涎沫,這是陰厥。如果發作前有便秘、小便不暢,口渴、身體發熱、煩躁,發作後脈搏急促有力,口中反而乾燥,這是陽厥。如果厥證發作時牙關緊閉,這是實厥。如果厥證發作時口張開、自汗,這是虛厥。《匯補》指出,陽厥就是熱厥,其症狀包括四肢冰冷,身體發熱、面色潮紅、嘴唇乾燥、口渴嚴重、口乾舌燥、眼睛閉合或半開、小便赤澀短少、大便乾燥。治療時忌用升發、補斂、燥熱辛溫的藥物,應該用清熱、甘寒、苦寒、鹹寒的藥物。陰厥就是寒厥,其症狀包括四肢冰冷、身體發冷、面色青白、蜷曲躺臥、手指和指甲青紫、腹痛、大便稀溏或未消化食物、小便自利、不口渴、失去意識。治療時忌用下、破氣、苦寒、鹹寒、酸寒的藥物,應該用補氣、溫中、甘溫、辛熱的藥物。《本草經疏》認為,疾病是因為氣機閉塞、肝氣逆亂所致。有人說,之前討論的厥證有六種(寒、熱、痰、氣、蛔蟲、血),是否包含了所有導致厥的原因?回答說,厥證的原因不僅僅是這六種。厥的常見原因是氣機閉塞,導致全身經脈在短時間內內外不通。這是因為營氣運行於體內,衛氣運行於體表,現在營氣反而拒絕向外,衛氣反而被阻隔在體內,所以內外氣機不通,上下不暢,導致肢體僵硬臥床,手足冰冷,脈搏微弱。厥的主要表現就是這樣。各種厥證的症狀雖然都是四肢冰冷,但如果短時間內陰氣消退,陽氣恢復,氣脈暢通就會痊癒。不像其他虛弱的疾病,手腳冰涼,脈搏微弱,出汗像下雨,呼吸時有痰鳴聲,這些都是臨近死亡的危重症。《百問》認為,醫生對這種疾病,特別重視肝臟。因為肝臟是將軍之官,容易影響其他臟腑。要知道肝氣一旦逆亂,全身的氣機都會逆亂,氣逆就會產生痰,進而引發火熱上炎、風邪內動,導致神志不清,魂魄散亂,各種症狀都會出現。《臨證指南》邵新甫認為,脈搏表現為澀脈,代表氣血不足,厥寒會更加嚴重。尺脈微弱表示陰氣不足,會有下痢和厥冷的症狀。熱厥的脈搏沉伏,時而加快,通常會伴隨便秘,治療時不可出錯。《崔氏脈訣》認為,厥逆的脈象多為沉伏。但是沉遲散脈屬於寒證,沉伏而數脈屬於熱證,浮而無力是氣虛,洪滑有力屬於頑痰,沉滑而身體冰冷則難以治療。《玉案》指出,(輕重方面)卒中(中風)的脈象,由於氣虛欲脫,會有浮洪、搏急、緩滑、弦緊的脈象。各種厥證的脈象,由於氣機閉塞不通,則會出現沉伏澀脫或沉弦微滑的區別。卒中的症狀是面色潮紅、肢體溫熱、呼吸粗重、打鼾,身體比較平和,不像有病的樣子。各種厥證的症狀是面色青白、牙關緊閉、四肢冰冷、身體僵硬,呼吸微弱,像快要死了一樣。《百問》還指出,古人還將屍厥、痰厥、風厥、寒厥、痙、痓、癇、角弓反張等症狀都歸類於厥,這些疾病非常驚人,難以辨別。如果能正確辨別,就不要慌張,觀察脈搏、呼吸、面色,看清楚發作時的狀況,然後再治療。大拇指掐在手掌內側,代表病情嚴重,掐在手掌外側,代表病情較輕。脈搏洪大浮有力容易清醒,脈搏細小沉伏,時快時慢不連貫則凶險。面色發青、口唇周圍發青、嘴唇蒼白、鼻孔發青發黑、人中歪斜,都是危險的徵兆。這段論述極為重要。《尊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