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身體類 (17)

回本書目錄

身體類 (17)

1.

軒岐之所謂厥者,熱厥則其內熱而外證亦熱,寒厥則其內寒而外證亦寒;仲景之所謂厥者,其外證則必寒,而其內則有寒者、有熱者,此其異也。至後世則概卒然昏運諸病名之為厥,抑又異矣。軒岐之厥,鮮能演其義者;仲景之厥,前人所說既拈出《傷寒》中,今此所舉者,多為後世之厥,而寒熱二證固亦所及焉。

名義,厥,逆氣從下厥起上行,入心脅也。(《釋名》)

夫厥者逆也,謂陰陽二氣卒有衰絕,逆於常度。(《病源論》)(按:此說欠當。)

今人又以忽然昏運,不省人事為厥。(《準繩》)

總說,厥逆之證,危證也。蓋厥者盡也,逆者亂也,即氣血敗亂之謂也(按:此說非是)。故《內經》特重而詳言之,如雲卒厥暴厥者,皆厥逆之總名也。如雲寒厥熱厥者,分厥逆之陰陽也。如雲連經連臟者,論厥逆之死生也。再若諸經臟腑之辨,亦既詳矣。又近世猶有氣厥、血厥、酒厥、臟厥、蛔厥等證,亦無非本之經義。觀《內經》諸論已極明顯,奈何後人猶不能察,凡遇此證,則悉認之為中風,竟不知厥逆為何病而通作風治,害孰甚焉。(《景岳》)

陽厥陰厥,驟風暴熱,雲物飛颺,晨晦暮晴,夜炎晝冷,應寒不寒,當雨不雨,水竭土壞。時歲大旱,草木枯悴,江河乏涸,此天地之陽厥也。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利,耳聾目盲,咽乾口焦,舌生瘡,鼻流清涕,頰赤心煩,頭昏腦重,只睛似火,一身如燒,素不能者乍能,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棄衣奔走,狂言妄語,不辨親疏,發躁無度,飲水不休,胸膈膨脹,腹與脅滿悶,背疽肉爛,煩潰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腸,驟腫暴滿,叫呼昏冒,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處,此人之陽厥也。陽厥之脈,舉按有力者生,絕者死。飛霜走雹,朝昏暮靄,雲雨飄颻,風露寒冷,當熱不熱,未寒而寒,時氣霖霪,泉生田野,山摧地裂,土壞河溢,月晦日昏,此天地之陰厥也。暴啞卒寒,一身拘急,四肢拳攣,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滿痛,頭頷搖鼓,腰腳沉重,語言謇澀,上吐下瀉,左右不仁,大小便活,吞吐酸淥,悲憂慘慽,喜怒無常者,此人之陰厥也。陰厥之脈,舉指弱,按指大者生。舉按俱絕者死,一身悉冷,額汗自出者亦死。陰厥之病,過三日勿治。(《中藏》)(按:此所云別是一義,故自為條。)

寒熱虛實,經論如此(按:此上載《厥論》文),雖粗分六經,殊不出寒熱二證所因,欲求備治,當歷明之。寒厥則因多欲而奪其精,故致陽衰陰盛。熱厥則因醉飽入房,精虛則熱入,故致陰虛陽盛。考其厥因,多以不勝乘其所勝,氣不得行,遂致於逆。如腎移寒於脾,則水乘於土,水既不行,乃成寒厥。如心移熱於腎,則火乘於水,火既不行,乃成熱厥。六經皆然,可次第論也。所謂得其要者,一言而終矣。(按:此下論屍厥。錄在後。)寒則熱,熱則寒,閉則通,如經所謂盛則瀉,虛則補,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其旨一也。經中以數醉為熱厥之因,學者不可拘此,蓋傷寒溫病皆有熱厥,仲景所謂熱深厥深,聖意以酒能發百脈熱,故舉此以為例耳,不可不知。(《三因》)

白話文:

厥:

古代醫家對「厥」的定義不一。《軒岐》(指軒轅黃帝與岐伯)認為,熱厥內外皆熱,寒厥內外皆寒;而《傷寒雜病論》(仲景)則認為,厥的外在表現必是寒冷,但內在則寒熱皆有,此為兩者之不同。後世則將突發昏迷等疾病都籠統稱為「厥」,與前者又有所不同。《軒岐》對厥的闡述,後人很少能真正理解其義;而《傷寒雜病論》中關於厥的論述,前人已有闡釋,本文所引述的,多為後世對厥的理解,但寒熱兩種證候也包含在內。

《釋名》中解釋「厥」為逆氣從下而上,衝擊心胸。

《病源論》則認為厥是陰陽二氣突然衰竭,逆於常態(此說法欠妥)。

現代人則將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稱為厥。

總而言之,厥逆是一種危急症狀。「厥」指盡,逆指亂,也就是氣血紊亂。因此《內經》對厥逆有詳細論述,如「卒厥」、「暴厥」都是厥逆的總稱;「寒厥」、「熱厥」則區分厥逆的陰陽屬性;而「連經連臟」則論述厥逆的生死關係。經絡臟腑的辨證也已詳盡論述。近世又出現氣厥、血厥、酒厥、臟厥、蛔厥等證候,也都源於經義。但後人往往將此症誤認為中風,以風證治療,反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陽厥陰厥:陽厥的表現為突然發熱,天氣反常(如清晨酷熱,傍晚寒冷),患者可能出現異常興奮、行為失常等現象。陰厥則表現為突然寒冷,肢體拘攣,面色青黑,神志不清等現象。脈象的變化也能輔助診斷。值得注意的是,《中藏》中關於陽厥陰厥的描述與其他論述有所不同。

寒熱虛實:雖說厥證可粗分為六經,但其根本原因仍在於寒熱二證。寒厥多因縱欲傷精,導致陽衰陰盛;熱厥則多因醉飽房事,精虛導致陽盛陰虛。厥的成因,大多是因不勝之氣乘勝之氣,氣機運行受阻而導致逆亂。例如腎陽不足寒邪侵犯脾胃,就會形成寒厥;心火亢盛熱邪下移腎臟,則會形成熱厥。六經皆是如此,可以依次推論。簡言之,把握厥證的關鍵在於寒熱虛實的辨證。經書中將多次飲酒列為熱厥的成因,但並非絕對,傷寒溫病皆可有熱厥,仲景所謂「熱深厥深」,是因酒能激發百脈之熱,故以此為例,不可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