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身體類 (13)
身體類 (13)
1. 痿
蓯蓉(酒浸),牛膝(酒浸),天麻,木瓜干,鹿茸(燎去毛切酥炙)熟地黃,菟絲子(酒浸通軟別研細),五味子(酒浸各等分)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米湯食前下。一法,不用五味子,有杜仲。(《三因》)《魏氏》鹿茸四斤丸,補氣血,壯元陽,強筋骨,除風濕。於本方去地黃、菟絲子,加虎脛骨、附子、杜仲、當歸。(互見《腳氣》,宜參。)
鹿角丸,治五痿,皮緩毛悴,血脈枯槁,肌肉薄著,筋骨羸弱,飲食不滋,庶事不興,四肢無力,爪枯發落,眼昏唇燥,疲憊不能支持。
麋角(鎊一斤酒浸一宿),熟地黃(四兩),大附子(生去皮臍一兩半)
上用大麥米二升,以一半借底,一半在上,以二布巾隔覆,炊一日,取出藥與麥,別焙乾為末,以浸藥酒,添清酒煮麥粉為糊,搜和得所,杵三千下,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米湯任下,食前服。(《三因》)
一文學有奇疾,兩足不酸不痛,每行動絕不聽其所用,或扭於左而又墜於右,或扭於右而又墜於左,之玄而行,不能一步步正走。此亦目之稀覯,竟不識為何疾,書無所考。予臆度之,由筋軟不能束骨所致,故行動則偏斜扭墜也。夫筋者肝之所主,肝屬木,木縱不收,宜益金以制之。
用人參、黃耆、白芍藥以補肺金,薏苡仁、虎骨、龜板、杜仲以壯筋骨,以鐵華粉專制肝木,煉蜜為丸,早晚服之愈。(《赤水》)
五加皮酒,治筋痿,拘攣疼痛,不便屈伸。
五加皮(半斤),蒼耳子(六兩),枸杞子,苡仁(各四兩),生地黃(二兩),木香(五錢)
以好酒一大埕,將藥用囊盛,懸埕中,浸七日,取出焙乾為末,煉蜜丸梧子大,空心酒吞八九十丸。其酒聽飲,但常使酒氣頻相接為妙。(同上)(按:《六要》等多載治痿酒劑,概難適用,姑存此方。)
調攝法,天產作陽,厚味發熱,先哲格言。但是患痿之人,若不淡薄食味,吾知其必不能安全也。(《局方發揮》)
白話文:
痿
將肉蓯蓉、牛膝以酒浸泡,天麻、木瓜乾、炙烤過的鹿茸,熟地黃,以酒浸泡至軟化的菟絲子磨成細粉,酒浸過的五味子等分量混合。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溫酒或米湯於飯前送服。另一種做法,可以不用五味子,改用杜仲。
(《三因方》記載)《魏氏方》記載的鹿茸丸,用四斤鹿茸製成,可以補氣血,壯陽氣,強健筋骨,去除風濕。此方在原方的基礎上,去除熟地黃、菟絲子,加入虎脛骨、附子、杜仲、當歸。(與《腳氣》篇互相參閱,可以互相參考。)
鹿角丸,用來治療五種痿症,表現為皮膚鬆弛、毛髮枯槁、血脈衰竭、肌肉消瘦、筋骨虛弱、食慾不佳、精神不振、四肢無力、指甲乾枯、頭髮脫落、眼睛昏花、嘴唇乾燥、疲憊無力。
配方是:用酒浸泡一晚的麋角(一斤),熟地黃(四兩),炮製過的大附子(一兩半)。
將以上藥材與大麥米一起蒸煮,一半鋪在鍋底,一半鋪在上面,用兩層布隔開,蒸煮一天。取出藥材與大麥,分別烘乾磨成粉末,用浸泡藥材的酒,加入清酒煮成的麥糊調和,搗三千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溫酒或米湯送服,飯前服用。(《三因方》記載)
有個讀書人患了怪病,兩腿不酸不痛,但每次行走都無法控制,會向左偏又向右倒,或向右偏又向左倒,搖搖晃晃地走,無法正常行走。這種病很罕見,不知道是什麼病,古書上也沒有記載。我認為,這是因為筋脈軟弱,無法約束骨骼所導致,所以行走時才會偏斜扭曲。筋脈屬於肝臟所主管,肝屬木,木如果不能收斂,就應該用金來制約它。
所以用人參、黃耆、白芍藥來補肺金,用薏苡仁、虎骨、龜板、杜仲來強健筋骨,用鐵華粉專門克制肝木,用蜂蜜調和做成藥丸,早晚服用,可以治癒。(《赤水玄珠》記載)
五加皮酒,用來治療筋脈痿軟,拘攣疼痛,難以彎曲伸展。
配方是:五加皮(半斤),蒼耳子(六兩),枸杞子、薏苡仁(各四兩),生地黃(二兩),木香(五錢)。
用一大罈好酒,將藥材裝入布袋,懸掛在酒罈中浸泡七天。取出藥材烘乾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空腹用酒送服八九十丸。浸泡藥材的酒也可以飲用,但要常使酒氣持續不斷,效果更好。(同上)(按:《六要》等醫書中記載的治療痿症的藥酒有很多,但大都難以適用,姑且保留這個方子。)
調養方法,自然界的陽氣能使人身體溫暖,濃厚的食物容易產生熱氣,這是古人說的道理。但是患有痿症的人,如果不吃清淡的食物,我認為他們一定不能夠安全度過。(《局方發揮》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