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身體類 (12)
身體類 (12)
1. 痿
太學朱修之,八年痿廢,更醫累百,毫末無功。一日讀余《頤生微論》,千里相招。余診之,六脈有力,飲食若常,此實熱內蒸,心陽獨亢,證名脈痿。用承氣湯,下六七行,左足便能伸縮。再服大承氣,又下十餘行,手中可以持物。更用黃連、黃芩各一斤,酒蒸大黃八兩,蜜丸,日服四錢,以人參湯送。
一月之內,去積滯不可勝數,四肢皆能展舒。予曰:今積滯盡矣。煎三才膏十斤與之,服畢而應酬如故。(《必讀》)(按:三才膏當是三才封髓丹,方附《積熱》中。)
清補諸方,丹溪加味四物湯,治諸痿,四肢軟弱,不能舉動。
當歸身(一錢),熟地黃(三錢),白芍藥,川芎(各七分半),五味子(九枚),麥門冬(一錢),人參(半錢),黃柏(一錢),黃連(半錢),知母(三分),杜仲(七分半),牛膝(三分足不軟者不用),蒼朮(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空心溫服,酒糊為丸服亦可。一云:血虛者,以四物湯加黃柏、蒼朮,下補陰丸。(《正傳》)《回春》參歸養榮湯,治痿症,於本方去川芎、五味、麥門、黃連、蒼朮,加白朮、茯苓、陳皮、破故紙、甘草。
龍膽瀉肝湯。
柴胡(一錢),人參,知母,麥門冬,天門冬,草龍膽,山梔子,生甘草,黃連(各五分),黃芩(七分),五味子(七粒)
肝氣熱色青,爪枯口苦,筋膜乾而攣急者,名曰筋痿,宜此方主之。(《方考》)
五痿湯,治五臟痿。
人參,白朮,茯苓(各一錢),甘草(炙四分),當歸(一錢五分),苡仁(三錢),麥冬(二錢),黃柏(炒褐色),知母(各五分)
水煎服。(《心悟》)(按此三方,俱自東垣清燥湯變來。清燥湯繁重難用,今不錄。)
虎脛骨丸(原無方名,從《醫統》錄),祖傳經驗,治兩足痿弱軟痛,或如火焙,從足踝下,上衝腿胯等證,因濕熱所成者。
蒼朮(米泔浸一二宿),黃柏(酒浸日曬各四兩),牛膝(去蘆三兩),龜板(酥炙),虎脛骨(酥炙),防己(各一兩),當歸尾(二兩)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或一百丸,空心姜鹽湯下。一方,加炮附子五錢。(《正傳》)
溫補諸方,崇明文學倪君儔,四年不能起於床,延余航海治之。簡其平日所服,寒涼者十六,補腎肝者十三。診其脈大而無力,此營衛交虛。以十全大補加秦艽、熟附各一錢朝服之,夕用八味丸加牛膝、杜仲、遠志、萆薢、虎骨、龜板、黃柏,溫酒送七錢,凡三月而機關利。(《必讀》)
大防風湯,氣血兩虛,風濕相挾,麻痹痿弱。(《赤水》)(方見《歷節》)
加味四斤丸,治肝腎臟虛,熱淫於內,致筋骨痿弱,不自勝持,起居須人,足不任地。
白話文:
太學的朱修之,癱瘓了八年,看了數百位醫生都沒效果。有一天,他讀了我的《頤生微論》後,從千里之外來找我。我替他診斷,發現他六脈有力,飲食正常,這是體內實熱鬱積,導致心陽過於亢盛,這種病症稱為脈痿。我用承氣湯讓他排便六、七次,他的左腳就能夠伸屈。再服大承氣湯,又排便十餘次,他的手就能拿東西了。接著用黃連、黃芩各一斤,酒蒸大黃八兩,做成蜜丸,每天服用四錢,用人參湯送服。
一個月內,他排出了非常多的積滯,四肢都能夠伸展自如。我說:「現在積滯都清除了。」就給他十斤的三才膏服用,服完後他的應對進退就和以前一樣靈活了。(《必讀》)(註:三才膏應該是三才封髓丹,藥方附在《積熱》篇中。)
清熱滋補的方劑,丹溪的加味四物湯,可以治療各種痿病,四肢軟弱無力,不能舉動。
當歸身(一錢)、熟地黃(三錢)、白芍藥、川芎(各七分半)、五味子(九枚)、麥門冬(一錢)、人參(半錢)、黃柏(一錢)、黃連(半錢)、知母(三分)、杜仲(七分半)、牛膝(三分,如果腳不軟就不用),蒼朮(一錢)。
以上藥材切細,作成一帖,加水兩碗,煎至一碗,空腹溫服,也可以用酒糊做成藥丸服用。另一種說法是,血虛的病人,用四物湯加黃柏、蒼朮,再配以補陰丸。(《正傳》)《回春》的參歸養榮湯,治療痿症,在原方基礎上除去川芎、五味子、麥門冬、黃連、蒼朮,加入白朮、茯苓、陳皮、補骨脂、甘草。
龍膽瀉肝湯。
柴胡(一錢)、人參、知母、麥門冬、天門冬、草龍膽、山梔子、生甘草、黃連(各五分)、黃芩(七分)、五味子(七粒)。
肝氣有熱,臉色發青,指甲枯槁,口苦,筋膜乾燥而攣縮者,稱為筋痿,適合用這個方子治療。(《方考》)
五痿湯,治療五臟的痿病。
人參、白朮、茯苓(各一錢)、甘草(炙四分)、當歸(一錢五分)、薏苡仁(三錢)、麥冬(二錢)、黃柏(炒至褐色)、知母(各五分)。
用水煎服。(《心悟》)(註:這三個方子,都是從東垣的清燥湯變化而來的。清燥湯藥材繁多難用,這裡就不收錄了。)
虎脛骨丸(原方沒有名字,從《醫統》收錄),是祖傳的經驗方,治療雙腳痿軟無力,疼痛,或者像火烤一樣的感覺,從腳踝向下,向上衝到腿胯等症狀,由濕熱所引起的。
蒼朮(用米泔浸泡一兩夜)、黃柏(用酒浸泡後曬乾,各四兩)、牛膝(去蘆,三兩)、龜板(用酥油炙烤)、虎脛骨(用酥油炙烤)、防己(各一兩)、當歸尾(二兩)。
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麵糊做成丸子,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七十丸或一百丸,空腹用薑鹽湯送服。另一個配方,加入炮附子五錢。(《正傳》)
溫補的方劑,崇明的文人倪君儔,四年無法下床,請我乘船去治療。我看了他平常吃的藥,寒涼的藥有十六種,補腎肝的藥有十三種。診斷他的脈象,發現脈大而無力,這是營衛之氣都虛弱的表現。我用十全大補湯加秦艽、熟附各一錢,早上服用,晚上用八味丸加牛膝、杜仲、遠志、萆薢、虎骨、龜板、黃柏,用溫酒送服七錢,治療三個月後,身體的機能就恢復了。(《必讀》)
大防風湯,治療氣血兩虛,兼有風濕,導致麻木、痿弱。(《赤水》)(藥方見《歷節》篇)
加味四斤丸,治療肝腎虛弱,體內有熱,導致筋骨痿軟無力,無法自己站立,起居都需要別人幫忙,腳不能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