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身體類 (11)
身體類 (11)
1. 痿
若絕無火證,而止因水虧於腎,血虧於肝者,則不宜兼用涼藥以伐生氣,惟鹿角膠丸為最善(方見《正傳》),或加味四斤丸、八味地黃丸、金剛丸(用萆薢、杜仲、蓯蓉,菟絲)之類,俱可擇用。若陰虛無濕或多汗者,俱不宜輕用蒼朮,蓋痿證最忌散表,亦恐傷陰也。(《景岳》)
痿屬濕熱,經曰:治痿獨取陽明。忌破氣、升、辛熱發散,宜大補氣血、清熱除濕、甘寒、甘溫、苦寒、酸寒。(《本草經疏》)
治不宜燥熱補陽(附子可否),今之行藥者,凡見腳膝痿弱,難於行步,或一足不伸,便作寒濕腳氣治之,驟用烏、附、乳、沒、自然銅、威靈仙之類,燔針艾火,湯煮袋蒸,痿弱轉加,如此而死,豈亦天乎。夫治痿與治痹,其治頗異,風寒濕痹,猶可蒸湯灸燔,時或一效,惟痿用之轉甚者何也?蓋以肺熱為本,葉焦而成痿,以此傳於五臟,豈有寒者歟。(《事親》)
陳無擇謂痿因內臟不足,誠得之矣。然痿之所不足者,乃陰也、血也,而諸方悉是補陽補氣之劑,能免實實虛虛之患乎。(《微義》)
或云:痿病既屬濕熱,何古方多用附子辛熱而愈者?殊不知濕熱沉滯既久,非借辛熱之力,不能開通經隧,原非為腎臟虛寒而設。若真陽未衰,概行溫補,而不知清熱滲濕,寧無反助濕熱之患耶。(《醫通》)
用下治驗,宛丘營軍校三人皆病痿,積年不瘥,腰以下腫痛不舉,遍身瘡赤,兩目昏暗,唇乾舌燥,求療於戴人。戴人慾投瀉劑,二人不從,為他醫溫補之藥所惑,皆死。其同病有宋子玉者俄省曰:彼已熱死,我其改之。敬邀戴人。戴人曰:公之疾,服熱藥久矣,先去其藥邪,然後及病邪,可下三百行。子玉曰:敬從教。先以舟車丸、浚川散大下一盆許,明日減三分,兩足舊不仁,是日覺痛癢,累至三百行始安。戴人曰:諸痿獨取陽明,陽明者胃與大腸也,此言不止謂針也,針與藥同也。(《三療》)(按:又有痿病以鹽水吐膈痰治驗,當考。)
骨痿,人身之骨,腎所主也。先天本經稟氣不足,則骨軟而不堅不實,且髓不滿骨,筋無血養以束骨,榮衛弱,故骨痿而骨變也。若初長之花木,經風一折受傷,致有欹斜歪橫,形質之義同也。古今骨病俱不能治,余用返本還元藥,及補腎清肺熱藥品味,十有二三愈者。(《女科百病問答補遺》)
治例,治宜黃芩、黃連、當歸、生地、獨活、牛膝、秦艽、續斷之類,切不可偏於風藥而作風治(按:此一語本出丹溪),亦不可偏於補藥而作虛論。此症宜利小便而除其濕熱,宜用清涼而通利其氣血,其症自可者也。若腎氣空虛,腰脊不舉,髓竭力乏,行立不能,而為骨痿之症者,前方宜加五味、構杞、山萸、熟地、虎骨、敗龜之類,(《繩墨》)
凡痿由濕熱,脈洪滑而證多煩熱者,必當先去其火,宜二妙散,隨證加減用之。若陰虛兼熱者,宜《正傳》加味四物湯、虎脛骨丸或丹溪補陰丸、滋陰八味丸(即知柏六味丸)之類主之。
白話文:
骨痿:
骨頭的痿軟,是腎臟主管的。如果先天腎氣不足,骨頭就會軟弱不堅固,骨髓也不充足,筋脈沒有血液滋養來束縛骨頭,導致身體虛弱,才會出現骨頭痿軟變形。這就像剛長出來的花草樹木,被風吹折受傷後,會歪斜一樣。以前認為骨病無法治療,我使用補腎、清肺熱的藥物,有兩三成病人可以治癒。
治療範例:
治療應該使用黃芩、黃連、當歸、生地、獨活、牛膝、秦艽、續斷等藥材,絕對不能偏重使用治療風邪的藥物,也不可以一味補虛。這個疾病應該用利小便的方法去除濕熱,用清涼的藥物疏通氣血,病症自然會好。如果腎氣虛空,導致腰部無力,骨髓枯竭,沒有力氣行走站立,這屬於骨痿的重症。這種情況,需要在上述藥方中加入五味子、枸杞、山茱萸、熟地、虎骨、龜板等藥材。
一般來說,痿病多是因為濕熱引起的,脈象洪大滑數,而且病人多有煩熱的症狀,必須先清除體內火氣。可以用二妙散,再根據具體情況增減藥材。如果是陰虛又帶有熱的,可以用《正傳》加味四物湯、虎脛骨丸、丹溪補陰丸、滋陰八味丸等方劑來治療。
如果沒有火熱的症狀,只是因為腎精虧損、肝血不足,就不應該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損傷陽氣。這時,鹿角膠丸是最好的選擇,也可以使用加味四斤丸、八味地黃丸、金剛丸等方劑。如果陰虛沒有濕氣或多汗,都不適合輕易使用蒼朮,因為痿病最忌發散,也容易損傷陰液。
痿病屬於濕熱,經典中說:「治療痿病要從陽明經著手。」要避免使用破氣、升提、辛熱發散的藥物,應該用大補氣血、清熱除濕、甘寒、甘溫、苦寒、酸寒的藥物。
治療不宜燥熱補陽:
現在的醫生,只要看到腳膝痿弱、行走困難,或是腳不能伸直,就當作寒濕腳氣來治療,隨意使用烏頭、附子、乳香、沒藥、自然銅、威靈仙等藥物,甚至用針灸、艾灸、藥湯等方式,結果反而導致痿弱更加嚴重,有些人甚至因此而死亡。治療痿病和痹症有所不同,風寒濕痹症還可以通過蒸、湯、灸等方法治療,有時也能奏效。但是痿病如果用這些方法,病情反而會加重。這是因為痿病的根本原因是肺熱,導致肺葉焦枯而形成痿病,然後蔓延到其他臟腑,怎麼會是寒症呢?
陳無擇認為痿病是因為內臟不足,這確實是對的。但是痿病所不足的是陰液和血液,而很多藥方都是補陽補氣的藥物,這樣會不會有虛虛實實的問題呢?
有人問,痿病既然屬於濕熱,為什麼古代藥方中很多都用附子這種辛熱的藥物來治療而且有效呢?其實是因為濕熱滯留在體內很久,必須借助辛熱的藥力來疏通經絡,並不是為了治療腎臟虛寒而用。如果體內陽氣沒有衰弱,就用溫補的藥物,而不使用清熱滲濕的藥物,反而會助長體內的濕熱。
以下治療案例:
宛丘有三個軍校都患有痿病,多年沒有治好,腰部以下腫痛無力,全身長瘡紅腫,眼睛昏花,嘴唇乾裂,舌頭乾燥,向戴人求醫。戴人想給他們服用瀉藥,但其中兩人不聽,被其他醫生溫補的藥物迷惑,結果都死了。另一個同病的宋子玉醒悟說:「他們是被熱死的,我應該改變治療方法。」於是請戴人來治療。戴人說:「你的病是因為長期服用熱性藥物,要先去除藥邪,然後才能治療病邪,應該用瀉藥瀉下三百次。」宋子玉聽從了醫生的囑咐,先用舟車丸、浚川散等藥物瀉下很多,第二天減少了三分,原本沒有知覺的雙腳,當天就有了痛癢的感覺,累計瀉下三百次才痊癒。戴人說:「治療痿病要從陽明經著手,陽明指的是胃和大腸,這不僅僅是指針灸,藥物也同樣重要。」(還有用鹽水吐出膈痰治療痿病的案例,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