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身體類 (10)
身體類 (10)
1. 痿
痿證,臟腑病因雖曰不一,大都起於陽明濕熱,內蘊不清,則肺受熱乘而日槁,脾受濕淫而日溢,故成上枯下濕之候。舉世靡不以腎虛為事,陽明濕熱,從無齒及之者。(《醫通》)
痿者,手足軟弱,縱緩不收也(即俗所謂手攤腳軟之意),蓋熱而兼濕使然。觀物之寒而乾者,必堅硬收引;熱而濕者,必柔軟弛長可見。濕屬土,胃為水穀之海,主潤筋脈。胃病則不能運化水穀,濕停筋脈中,不為潤而為澇,與熱相合,故治痿獨取陽明也。然此證之有熱無寒則然矣,其有濕與否則須細辨。
若無濕而概用燥藥以利水,則火益燥烈,筋脈反致枯乾攣縮,求為弛長緩縱而不可得矣,治者審之。(無濕亦有痿者,以津液為熱所灼,尚未即干,雖不弛長,亦未短縮,但困弱柔軟而不能行動也。觀草木遇烈日而枝葉萎軟,可見矣。)(《醫碥》)
病非盡為火證,痿證之義,《內經》言之詳矣。觀所列五臟之證皆言為熱,而五臟之證又總於肺熱葉焦,以致金燥水虧,乃成痿證,如丹溪之論治,誠得之矣。然細察經文,又曰悲哀太甚則胞絡絕,傳為脈痿,思想無窮,所願不得,發為筋痿,有漸於濕,以水為事,發為肉痿之類,則又非盡為火證,此其有餘不盡之意猶有可知。故因此而生火者有之,因此而敗傷元氣者亦有之,元氣敗傷則精虛不能灌溉,血虛不能營養者亦不少矣。若概從火論,則恐真陽虧敗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故當酌寒熱之淺深,審虛實之緩急,以施治療,庶得治痿之全矣。(《景岳》)
所挾有等,內熱成痿,此論病之本也。若有感發,必因所挾而致,有濕熱者,有濕痰者,有氣虛者,有血虛者,有陰虛者,有死血者,有食積妨礙升降道路者(按:此七句本于丹溪),當明辨之。濕熱痿者,雨濕浸淫,邪氣蒸脾,流於四肢,自覺足脛熱氣上騰,或四肢痠軟腫痛,或足指麻木頑癢,小便赤澀,脈來沉濡而數,此皆濕熱在下之故,所謂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也,宜升陽燥濕,禁用填補之劑。濕痰痿者,肥盛之人,元氣不能運動其痰,致濕痰內停,客於經脈,使腰膝麻痹,四肢痿弱,脈來沉滑,此膏粱酒濕之故,所謂土太過,令人四肢不舉是也(按:此本於《六要》),宜燥脾行痰。氣虛痿者,因飢餓勞倦,胃氣一虛,肺氣先絕,百骸溪谷皆失所養,故宗筋弛縱,骨節空虛。凡人病後手足痿弱者,皆屬氣虛,所謂脾既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而不用也,宜補中益氣。血虛痿者,凡產後失血後,面色痿黃,手足無力,不能行動者也,宜滋養榮血。然血生於脾,往往用養血藥而痿如故者,脾虛不能生血也,能補其脾,則血自旺而痿自愈矣。陰虛痿者,酒色過度,下焦肝腎之火,燔灼筋骨,自覺兩足極熱,上衝腿膝(按:《簡明醫彀》曰:足常熱者,火起湧泉穴,防痿證),酸弱痿軟,行步艱難,不能久立,脈來澀弱,或左脈雖大,按之無力,宜峻補精血以扶肝腎。血瘀痿者,產後惡露未盡,流於腰膝,或跌撲損傷,積血不消,四肢痛而不能運動,致脈澀而芤者,宜養血行瘀。食積痿者,飲食太過,妨礙道路,升降失常,脾氣不得運於四肢,手足軟弱,或腹膨脹痛,或噁心噯氣,右手脈洪弦滑者,宜運脾消導,從食積治,俟食消積化,然後補脾。(按:《綱目》引丹溪云:痿病,食積妨礙不得降者,亦有死血者,俱宜下之。)痢後腳軟脛疼,或膝腫者,此下多亡陰所致,宜補脾兼升舉之劑,若作風治,則反燥其陰而痿難愈。間有痢後兜澀太早,積瘀不清,下注隧道經絡而成痿者,此又當行氣逐瘀,與前證迥異矣。(《匯補》)
白話文:
痿病,雖然病因涉及多個臟腑,但大多是源於陽明經的濕熱,當體內濕熱積聚不清時,肺就會因熱而逐漸乾枯,脾則會因濕氣侵襲而日益腫脹,因此形成上部乾燥而下部濕潤的病症。世人普遍認為是腎虛所致,卻很少有人注意到陽明濕熱的問題。
痿病指的是手腳軟弱無力,鬆弛不能收縮(也就是俗稱的手腳癱軟),這主要是因為體內有熱又有濕造成的。觀察自然界的物體,寒冷乾燥的就會堅硬收縮;而濕熱的就會柔軟鬆弛,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濕屬於土,胃是水穀的海洋,主導潤澤筋脈。當胃功能失常,無法運化水穀時,濕氣就會停留在筋脈中,不僅不能滋潤反而會造成濕氣過重,加上熱邪,因此治療痿病應以調理陽明經為主。然而,這種說法只適用於有熱無寒的情況,至於是否有濕,則需要仔細辨別。
如果沒有濕邪卻使用燥濕藥物來利水,就會使火氣更加旺盛,反而導致筋脈枯乾攣縮,不可能達到鬆弛柔軟的效果,治療時必須謹慎。如果沒有濕邪卻有痿病的,是因為津液被熱邪灼傷,尚未完全乾涸,雖然不會鬆弛,但也沒有縮短,只是感到疲憊無力,柔軟不能動彈。觀察草木在烈日下枝葉萎軟的情況,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
痿病並不全是火熱之證,《內經》中對痿病的論述已經很詳細了。觀察其中提到的五臟病症都與熱有關,而五臟的病症又都歸咎於肺熱導致葉脈焦枯,最終導致津液虧損,形成痿病,就像朱丹溪的論治一樣,確實很精闢。但仔細研究經文,又說悲傷過度會導致胞絡斷絕,發展成脈痿;思慮過多,願望無法實現,會發展成筋痿;濕氣逐漸積聚,以水為主要原因,會發展成肉痿等等,由此可見,痿病並不僅僅是火熱之證。這其中還有許多未盡之意。因此,有因熱而導致的,也有因元氣敗傷而導致的。元氣敗傷則導致精液虛弱,無法灌溉滋養,血虛也無法濡養筋脈。如果一概從火熱論治,恐怕會使真陽衰敗,土氣衰竭,水液枯竭的患者無法承受。因此,應當仔細斟酌寒熱的深淺,審視虛實的緩急,才能使治療更為全面。
痿病的病因複雜,內熱導致的痿病是根本。如果受到外邪侵襲,則會根據所夾帶的病邪而發病,包括濕熱、濕痰、氣虛、血虛、陰虛、瘀血、食積阻礙氣機升降等七種情況。應當仔細辨別。濕熱痿的病因是,雨天潮濕侵襲,邪氣蒸騰脾臟,流注四肢,患者會感覺到腳和腿有熱氣上湧,或者四肢酸軟腫痛,或者腳趾麻木瘙癢,小便赤澀,脈象沉濡而數,這些都是因為濕熱在下焦的緣故。這就是所謂的“濕熱不散,大筋收縮,小筋鬆弛”。收縮為拘攣,鬆弛為痿軟,治療應當升舉陽氣、燥濕,禁用滋補之劑。濕痰痿的病因是,肥胖之人,元氣無法運行痰液,導致濕痰內停,侵襲經脈,使腰膝麻木,四肢痿弱,脈象沉滑,這大多是因為經常食用肥甘厚膩的食物和飲酒造成的。這就是所謂的“土太過,令人四肢不舉”,應當燥濕健脾、化痰。氣虛痿的病因是,由於飢餓勞累,胃氣虛弱,肺氣先絕,全身各處都失去滋養,導致筋骨鬆弛,關節空虛。凡是病後出現手腳痿弱無力的,都屬於氣虛。這就是所謂的“脾生病,無法為胃運行津液,四肢無法得到水穀精氣的滋養”。治療應當補中益氣。血虛痿的病因是,產後失血,面色萎黃,手腳無力,不能行動。治療應當滋養精血。然而,血液生成於脾,往往使用養血藥物而痿病仍然無法好轉,這是因為脾虛無法化生血液。只有補益脾氣,才能使血液旺盛,痿病自然痊癒。陰虛痿的病因是,房事過度,導致下焦肝腎之火灼傷筋骨,患者會感到雙腳極熱,向上衝至腿膝,酸軟無力,行走困難,無法久站,脈象細澀無力,或左脈雖然有力,但按之無力。治療應當峻補精血以扶助肝腎。(《簡明醫彀》中說:腳常發熱,是火氣從湧泉穴上湧,要注意預防痿病)。血瘀痿的病因是,產後惡露未盡,流入腰膝,或者跌打損傷,瘀血不散,導致四肢疼痛,無法運動,脈象細澀或芤。治療應當養血化瘀。食積痿的病因是,飲食過多,阻礙氣機,導致升降失常,脾氣無法運行至四肢,引起手腳軟弱,或腹脹疼痛,或噁心噯氣,右手脈象洪弦滑。治療應當運脾消食,等食積消除後,再補益脾氣。有說痿病是因為食積阻礙了氣機下降,或者有瘀血阻滯,都應當攻下。(《綱目》引用朱丹溪的話說)。痢疾後出現腳軟、腿痛、或膝蓋腫脹,這大多是陰液虧損所致,應當補脾兼以升舉陽氣。如果當作風證來治療,反而會燥傷陰液,使痿病難以痊癒。有時痢疾後過早使用收澀藥物,導致積瘀不清,下注經絡而形成痿病,這又應當用行氣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療,與前述情況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