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身體類 (9)

回本書目錄

身體類 (9)

1. 〔附〕舌麻

增損建中湯,治上膈壅盛,口燥咽乾,舌上麻木,不知甜苦,意思不喜飲食,宜服此藥。(許堯臣方)

綿黃耆(二兩以京墨炙),肉桂(半兩),粉草(一兩),鬼眼京南白芍藥(三兩),五味子(五兩),五加皮(三兩),乾葛(三兩),烏梅(一兩去核)

上為粗末和勻,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煎至一中盞,去滓服,不拘時候,一日可三服。(《葉氏》)

一婦人體肥氣鬱,舌麻眩暈,手足麻氣塞,有痰便結,涼膈散加南星、香附、臺芎、開之。(《丹溪》)

有舌無故常自痹者,不可作風治,由心血不足,用理中湯加熟附半錢,當歸一錢半。(《要訣》)(按:《統旨》作理中湯合四物湯服之。)

順氣豁痰湯,治舌痹或麻,此因痰氣滯於心胞絡也。

半夏(用姜皂角煮一錢半),茯苓,橘紅,貝母,栝蔞仁(去油),黃連,桔梗,枳殼(麩炒各一錢),香附(童便浸),甘草(四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血虛舌麻者,四物湯加黃連。(《統旨》)《赤水》止麻消痰飲,治口舌麻木,延及口角頭面者。於豁痰湯去半夏、香附,加黃芩、南星(用白礬、皂角、生薑同煮透)、天麻、細辛,水煎,入薑汁一匙,竹瀝三、四匙,食遠服。(《壽世》去貝母,加半夏。)

白話文:

增損建中湯能治療上焦氣機壅滯、口乾舌燥、舌頭麻木、味覺喪失、不想吃東西等症狀。(許堯臣的處方)

藥方組成:炙甘草(二兩)、肉桂(半兩)、粉草(一兩)、白芍藥(三兩)、五味子(五兩)、五加皮(三兩)、葛根(三兩)、烏梅(一兩,去核)。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粗粉,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三大錢(約10克),用水一盞半(約150毫升)煎煮至一中盞(約75毫升),去渣服用,不限時間,一天可服用三次。(葉氏的用法)

一位體型肥胖、氣機鬱滯的婦女,出現舌頭麻木、頭暈目眩、手腳麻木、痰濕阻滯、大便乾燥等症狀,可服用涼膈散,再加入南星、香附、川芎來治療。(朱丹溪的處方)

如果舌頭經常無緣無故麻木,不能用治療風寒的藥物,這是因為心血不足所致,可以用理中湯加熟附子半錢、當歸一錢半來治療。(醫學要訣) (註:也有醫籍記載是用理中湯加四物湯。)

順氣豁痰湯可以治療舌頭麻木或痺痛,這是因為痰氣阻滯於心包絡所致。

藥方組成:薑皂角煮過的半夏(一錢半)、茯苓、橘紅、貝母、栝樓仁(去油)、黃連、桔梗、麩炒枳殼(各一錢)、童便浸泡的香附、炙甘草(四分)。

用法:用二鍾(約200毫升)水,三片薑,煎煮至八分(約160毫升),飯後服用。如果舌頭麻木是因為血虛,則可用四物湯加黃連。(醫學統旨)

赤水湯能消痰止麻,治療口舌麻木,並蔓延至口角和面部的症狀。以豁痰湯為基礎,去除半夏、香附,加入黃芩、白礬皂角薑同煮過的南星、天麻、細辛,水煎後加入薑汁一匙、竹瀝三、四匙,飯後服用。(壽世保元) (註:也有醫籍記載是去貝母,加半夏。)

2.

痿證,唐宋諸家少見其方說,明以來則概雷同子和、震亨等,故此編所採不過數頁,覽者勿以漏略為疑。

名義,痿謂痿弱,無力以運動。(《素問次注》)

診法,尺脈虛弱,緩澀而緊,病為足痛,或是痿病。(《崔氏脈訣》)

痿病肺虛,脈多微緩,或澀或緊,或細或濡。(《四言舉要》)

源候總說,夫人身之有皮毛、血脈、筋膜、肌肉、骨髓以成形,內則有肝、心、脾、肺、腎以主之。若隨情妄用,喜怒不節,勞佚兼併,致內藏精血虛耗,榮衛失度,發為寒熱,使皮血筋骨肌肉痿弱,無力以運動,故致痿躄。狀與柔風腳弱皆相類,以脈證並所因別之,不可混濫。柔風腳氣皆外所因,痿躄則屬內,藏氣不足之所為也,審之。(《三因》)

病由肺熱,大抵肺主氣,氣為陽,陽主輕清而升,故肺居上部。病則其氣膹滿奔迫,不能上升,至於手足痿弱,不能收持。由肺金本燥,燥之為病,血液衰少,不能營養百骸故也。經曰:手指得血而能攝,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故秋金旺則霧氣蒙鬱而草木萎落,病之象也,痿猶萎也。(《原病式》)

痿之為狀,兩足痿弱,不能行用。由腎水不能生心火,心火上爍肺金,肺金受火制,六葉皆焦,皮毛虛弱,急而薄著,則生痿躄。躄者,足不能伸而行也。大抵痿之為病,皆因客熱而成,好欲貪色,強力過極,漸成痿疾。故痿躄屬肺,脈痿屬心,筋痿屬肝,肉痿屬脾,骨痿屬腎。

總由肺受火熱葉焦之故,相傳於四臟,痿病成矣,直斷曰痿病無寒。故病痿之人,其脈浮而大。(《事親》)

肺金體燥而居上,主氣,畏火者也。脾土性濕而居中,主四肢,畏木者也。火性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木性剛急,肺受熱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之病作。(《局方發揮》)

痿者,形氣惟悴,手足不舉是也。由中氣不足,土不滋金,金不生水,水不制火,故肺葉焦枯,腎失生氣,以致五神失位,水乾火炙,血涸氣燥,使宗筋不潤,筋脈骨肉血氣皆痿矣。(《心統》)

病由濕熱(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痿之一症,全在濕熱。由乎酒色太過,氣血空虛,反加勞碌,筋骨有損,由是濕熱乘之,熱傷於氣,不能舒暢其筋,故緛短而為拘攣者矣。濕傷其血,則血不養筋而筋不束骨,故小筋弛長而為痿弱者矣。(《繩墨》)

經曰:濕熱不攘,則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此《內經》言筋病之概,乃舉隅之談,以啟人之自反耳,非謂大筋必無弛長,小筋必無緛短也。即如痿弱必由於弛長,豈大筋果無涉乎,此經言之意從可知矣。故於痿證之外,凡遇瘛瘲等病,當知拘攣者必由緛短,癱弱者必由弛長,斯得《內經》之意,而於寒熱燥濕之辨,亦可得其據矣。(《景岳》)

白話文:

痿證,古代醫書對其論述不多,明朝以後才較為一致,所以本書只收錄少量相關內容,讀者不必因此懷疑有所遺漏。

痿指的是身體虛弱無力,無法活動。

診斷方法是:尺脈虛弱、緩慢、澀滯或緊,伴隨足痛,可能是痿病。 肺虛引起的痿病,脈象多為微弱緩慢,或澀或緊,或細或濡。

人體依靠皮毛、血脈、筋膜、肌肉、骨髓等組織構成形體,內臟則由肝、心、脾、肺、腎主導。若恣意妄為,情緒失調,過度勞累,就會導致內臟精血虧損,氣血失衡,出現寒熱等症狀,進而使皮、血、筋、骨、肌肉都虛弱無力,導致痿躄(腳軟無力)。 痿躄的症狀與風濕腳弱相似,需根據脈象、症狀和病因來區分,不可混淆。風濕腳氣是外在因素引起,痿躄則源於內在,是臟腑氣血不足所致。

肺熱導致痿病的主要原因是:肺主氣,氣屬陽,陽氣輕清上升,肺位於上部。若肺病,則氣機鬱滯,不能上升,導致手足痿弱無力。 因肺金本就乾燥,乾燥則血液減少,不能滋養全身。經書說:手指依靠血液才能握取,手掌依靠血液才能握物,腳依靠血液才能行走。秋天金氣旺盛,霧氣蒙蔽,草木枯萎,這也是痿病的象徵,痿與萎同義。

痿的症狀是兩足無力,不能行走。因腎水不能滋生心火,心火上炎灼傷肺金,肺金受火克制,肺葉受損,皮毛虛弱,變得乾燥薄弱,就會出現痿躄。躄指足不能伸展行走。總而言之,痿病大多由外邪熱毒引起,縱慾過度、勞累過度都會漸漸導致痿病。所以,痿躄屬肺,脈痿屬心,筋痿屬肝,肉痿屬脾,骨痿屬腎。總因肺受火熱損傷,影響其他四臟,導致痿病,痿病並非寒證。因此,痿病患者的脈象往往浮大。

肺金乾燥在上,主氣,畏火;脾土濕潤居中,主四肢,畏木。火性向上炎燒,若慾望無節制,則水液不能滋養,火邪亢盛,克制肺金,肺受火邪而熱。木性剛急,肺受熱則金失所養,木邪亢盛,克制脾土,脾受木邪而傷。肺熱則不能統攝全身,脾傷則四肢無力,導致痿病發生。

痿是形氣衰敗,手足抬舉無力。因中氣不足,脾土不能滋養肺金,肺金不能生腎水,腎水不能制心火,所以肺葉枯燥,腎臟失去生機,導致五臟神氣失調,陰陽失衡,血乾氣燥,使宗筋失養,筋脈骨肉血氣都虛弱。

痿病完全是由濕熱引起。因縱慾過度,氣血虛弱,又加勞累,損傷筋骨,濕熱乘虛而入,熱邪傷及氣機,不能舒展筋脈,導致筋縮而拘攣。濕邪傷及血液,則血液不能濡養筋脈,筋脈不能束縛骨骼,所以小筋弛緩而痿弱。

經書說:濕熱不除,則大筋收縮,小筋鬆弛,收縮則拘攣,鬆弛則痿弱。這是《內經》中概括筋病的說法,只舉一隅,讓人反省,並不是說大筋一定不會鬆弛,小筋一定不會收縮。痿弱一定是由於筋的鬆弛,難道大筋就一點關係也沒有嗎?從經文的意思可以知道。所以,除了痿證外,遇到其他疾病,例如瘛瘲等,都要知道拘攣是因筋收縮,癱瘓是因筋鬆弛,這樣才能理解《內經》的本意,在寒熱燥濕的辨證上也能得到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