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身體類 (8)

回本書目錄

身體類 (8)

1.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六錢匕,以水二盞,棗三枚掰破同煎,去滓溫服,空心臨臥。如欲出汗,服藥了以生薑熱粥投之,汗出慎外風。(《聖濟》)《宣明》茯苓川芎湯,治著痹、以防風代防己。

治熱痹,升麻湯方。

升麻(三兩),茯神(去木),人參,防風(去叉),犀角(鎊),羚羊角(鎊),羌活(去蘆頭以上各二兩),官桂(去粗皮半兩)

上八味粗搗篩,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生薑一塊拍碎,竹瀝少許,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聖濟》)

五積散,尋常被風寒濕氣交互為病,頸項強直,或半身偏疼,或復麻痹,但服此藥,加麝香末少許煎服。(《易簡》)

薏苡仁湯,治寒濕痹痛。

當歸(一兩),芍藥(炒一兩),薏苡仁(一兩),麻黃(一兩),肉桂(一兩),甘草(炙一兩),蒼朮(米泔浸炒一兩)

上銼,每服七錢,生薑三片煎服。自汗,減麻黃。熱,減桂。(《指掌》)

鹽賈葉作舟,遍體疼痛,尻髀皆腫,足攣膝急。余曰:此寒傷榮血,筋脈為之引急,《內經》所謂痛痹也。用烏藥順氣散,七劑而減。更加白朮、桂枝,一月而愈。(《必讀》)

疏氣方,開結舒經湯,治七情六郁,氣滯經絡,手足麻痹。

紫蘇(八分),陳皮(八分),香附(醋炒八分),臺烏(八分),川芎(八分),蒼朮(米泔浸三日銼碎炒八分),羌活(八分),南星(八分制),半夏(八分制),當歸(八分),桂枝(四分),甘草(四分)

上銼,生薑三片,水煎,入竹瀝、薑汁各半盞服。(《醫鑑》)

針法,陝帥郭巨濟,偏枯,二指著痹,足不能伸,迎先師治之。以長針刺委中,至深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又且繆刺之。如是者六七次,服藥三月,病良愈。(《綱目》引垣)(出典當考。按:《壽夭剛柔篇》曰:久痹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蓋東垣所本也。)

白話文:

將以上九種藥材稍微搗碎後過篩,每次服用六錢匕(約3克),用水兩杯,加上三顆掰開的紅棗一起煎煮。煮好後濾掉藥渣,溫熱服用,最好是空腹或睡前服用。如果想要發汗,服藥後可以喝一碗熱薑粥來幫助發汗,但發汗後要小心不要吹到風。(出自《聖濟總錄》)《宣明論方》的茯苓川芎湯,用來治療固定部位的痹痛,用防風代替防己。

治療熱痹,可以使用升麻湯。

升麻(三兩,約90克),茯神(去掉木心部分,約60克),人參(約60克),防風(去掉分叉部分,約60克),犀角(磨成粉,約60克),羚羊角(磨成粉,約60克),羌活(去掉蘆頭部分,約60克),肉桂(去掉粗糙外皮,約15克)

將以上八種藥材稍微搗碎後過篩,每次服用四錢匕(約2克),用水一杯半,加上拍碎的生薑一塊,少許竹瀝一起煎煮至一杯。煮好後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不拘時間。(出自《聖濟總錄》)

五積散,通常用來治療風寒濕氣交互侵襲身體引起的疾病,像是頸部僵硬、半身疼痛、或是麻木等症狀。服用此藥,加上少許麝香粉一起煎服即可。(出自《易簡方》)

薏苡仁湯,用來治療寒濕引起的痹痛。

當歸(一兩,約30克),芍藥(炒過,一兩,約30克),薏苡仁(一兩,約30克),麻黃(一兩,約30克),肉桂(一兩,約30克),甘草(烤過,一兩,約30克),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炒過,一兩,約30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七錢(約3.5克),加生薑三片一起煎煮服用。如果容易出汗,要減少麻黃的用量;如果身體發熱,要減少肉桂的用量。(出自《醫方指掌》)

有個人用鹽賈葉當船划水,結果全身疼痛,屁股和大腿都腫了起來,腳也抽筋,膝蓋發緊。醫生說:這是寒氣傷到血液,導致筋脈收縮拉緊,就像《內經》說的痛痹。用烏藥順氣散治療,七帖後症狀減輕,再加上白朮、桂枝,一個月後就痊癒了。(出自《醫學必讀》)

疏氣方,又名開結舒經湯,用來治療因情緒鬱悶或氣滯經絡引起的,手腳麻木的症狀。

紫蘇(八分,約2.4克),陳皮(八分,約2.4克),香附(用醋炒過,八分,約2.4克),臺烏(八分,約2.4克),川芎(八分,約2.4克),蒼朮(用米泔水浸泡三天後切碎炒過,八分,約2.4克),羌活(八分,約2.4克),南星(炮製過,八分,約2.4克),半夏(炮製過,八分,約2.4克),當歸(八分,約2.4克),桂枝(四分,約1.2克),甘草(四分,約1.2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生薑三片一起煎煮,煮好後加入竹瀝和薑汁各半杯服用。(出自《醫學集成》)

針灸療法,陝西的郭巨濟醫師,治療一位偏癱病人,他的兩個手指麻木,腳也無法伸直。郭巨濟醫師遵照前輩的方法治療,用長針刺入委中穴,深至骨頭都沒有感覺到疼痛。針刺後流出了一兩升像墨汁一樣的血,又反覆刺了六七次。病人再服藥三個月後就痊癒了。(出自《本草綱目》引述《垣》的記載。註解:應該考證出處,按:《壽夭剛柔篇》說:長期麻痺無法消除的,要觀察它的血絡,盡量放出裡面的瘀血。這可能是東垣的治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