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身體類 (7)

回本書目錄

身體類 (7)

1.

理中湯,治寒濕痹,加附子、天麻四分之一。(《得效》)

三氣飲,治血氣虧損,風寒濕三氣乘虛內侵筋骨,歷節痹痛之極,及痢後鶴膝風痛等證。

當歸,枸杞,杜仲(各二錢),熟地(三錢或五錢),牛膝,茯苓,芍藥(酒炒),肉桂(各一錢),北細辛(或代以獨活),白芷,炙甘草(各一錢),附子(隨宜一二錢)

水二鍾,加生薑三片,煎服。如氣虛者,加人參、白朮隨宜。風寒勝者,加麻黃一、二錢。此飲亦可浸酒,大約每藥一斤,可用燒酒六七升,浸十餘日,徐徐服之。(《景岳》)

三痹湯,治血氣凝滯,手足拘攣,風痹氣痹等疾皆療。

川續斷,杜仲(去皮切薑汁炒),防風,桂心,細辛,人參,白茯苓,當歸,白芍藥,甘草(各一兩),秦艽,生地黃,川芎,川獨活(各半兩),黃耆,川牛膝(各一兩)

上㕮咀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至一盞,去滓熱服,無時候,但腹稍空服。有人病左臂不隨,後已痊平,而手指不便無力,試諸藥不驗,服此藥才半即安。(《婦人良方》)(按:此方即獨活寄生湯,不用寄生,用續斷,加黃耆者,寄生湯見《腰痛》。)《心統》獨活寄生湯,治風濕流於手足,麻木疼痛。

《醫通》改定三痹湯,於本方去續斷、杜仲、秦艽、地黃、獨活、牛膝,加白朮、防己、烏頭(炮)。

蠲痹湯,治風濕相搏,身體煩疼,項臂痛重,舉動艱難,及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脈無力。

當歸(去土酒浸一宿),羌活(去蘆頭),薑黃,赤芍藥,黃耆(蜜炙),防風(去蘆頭以上六味各一兩半),甘草(半兩炙)

上件㕮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生薑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楊氏》)(互見《臂痛》舒經湯下),《魏氏》蠲痹湯,治氣弱當風飲啜,風邪客於外,飲濕停於內,風濕內外相搏,體倦舌麻,甚則惡風多汗,頭目昏眩,遍身不仁(合肥陶大淵傳),於本方加白朮、附子、薏苡仁。《濟生》於本方去防風。

驅表初方,治行痹,行走無定,防風湯方。

防風(去叉),甘草(炙銼各一兩),黃芩,當歸(切焙),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秦艽(去苗土),葛根(銼各三分),桂(去粗皮),杏仁(湯去皮尖雙仁炒各一兩),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半兩)

上一十味粗搗篩,每服五錢,酒一盞,水一盞,棗三枚掰破,生薑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二夜一。(《聖濟》)《濟生》防風湯,治血痹皮膚不仁,於本方去葛根、麻黃,加獨活、芍藥。

治風濕痹留著不去,四肢𤸷麻拘攣浮腫,茯苓湯方。

赤茯苓(去黑皮),桑根白皮(各二兩),防己,官桂(去粗皮),芎藭(各一兩半),甘草(三兩),芍藥,當歸(切焙),麻黃(去根節先煮掠去沫焙乾各一兩半)

白話文:

理中湯加味:治療因寒濕引起的痹症,在理中湯的基礎上,加入四分之一劑量的附子和天麻。

三氣飲:治療因氣血虧損,導致風寒濕三種邪氣趁虛侵入筋骨,引發關節劇烈疼痛,以及痢疾後出現的鶴膝風(膝關節腫痛)等症狀。

藥物組成:當歸、枸杞、杜仲(各二錢),熟地(三錢或五錢),牛膝、茯苓、芍藥(用酒炒過)、肉桂(各一錢),北細辛(或用獨活代替)、白芷、炙甘草(各一錢),附子(根據情況使用一到二錢)。

服用方法:用水兩碗,加入生薑三片,煎煮後服用。如果氣虛,可酌情加入人參、白朮。如果風寒較盛,可加入麻黃一到二錢。此藥也可浸泡在酒中,大約每斤藥材可用燒酒六七升,浸泡十多天後,慢慢服用。

三痹湯:治療因氣血凝滯,導致手足拘攣,以及風痹、氣痹等疾病。

藥物組成:川續斷、杜仲(去皮切片後用薑汁炒過)、防風、桂心、細辛、人參、白茯苓、當歸、白芍藥、甘草(各一兩),秦艽、生地黃、川芎、川獨活(各半兩),黃耆、川牛膝(各一兩)。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切碎製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兩碗,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至一碗,去除藥渣後趁熱服用,沒有固定的服用時間,但最好在肚子稍空的時候服用。曾有人左臂無法活動,後來痊癒,但手指活動不便、無力,試過其他藥物無效,服用此藥後,只服用了半劑就痊癒了。

(注:此方即獨活寄生湯,只是不用寄生,改用續斷,並加入黃耆。獨活寄生湯的相關內容見於《腰痛》篇。)

另有《心統》的獨活寄生湯,用於治療風濕邪氣流注於手足,引起麻木疼痛。

《醫通》改定的三痹湯:在本方基礎上,去除了續斷、杜仲、秦艽、地黃、獨活、牛膝,加入了白朮、防己、烏頭(炮製過的)。

蠲痹湯:治療因風濕相搏,引起的身體煩悶疼痛,頸項手臂疼痛沉重,活動困難,以及手足冰冷麻痹、腰腿沉重、筋脈無力等症狀。

藥物組成:當歸(去除泥土後用酒浸泡一晚)、羌活(去除蘆頭)、薑黃、赤芍藥、黃耆(用蜂蜜炙過)、防風(去除蘆頭,以上六味各一兩半),甘草(半兩,炙過)。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半兩,用水兩碗,加入生薑五片,一同煎煮至一碗,去除藥渣後溫服,沒有固定的服用時間。

(此方也見於《臂痛》篇舒經湯的相關內容。)

另有《魏氏》蠲痹湯,用於治療體質虛弱,又受風邪侵襲,加上體內有濕氣停滯,導致風濕在內外相搏,出現身體疲倦、舌頭麻木,甚至惡風多汗、頭暈目眩、全身麻木等症狀。此方在原方的基礎上加入了白朮、附子、薏苡仁。

《濟生》的蠲痹湯,則在原方的基礎上,去掉了防風。

驅表初方:治療行痹(痹症遊走不定),此方即防風湯。

藥物組成:防風(去除分叉部分)、甘草(炙過切碎,各一兩),黃芩、當歸(切片烘焙)、赤茯苓(去除黑皮,各一兩),秦艽(去除苗和泥土)、葛根(切碎,各三分),桂枝(去除粗皮)、杏仁(用開水燙過後去除皮尖和雙仁,炒過,各一兩),麻黃(去除根節,先煎煮去除浮沫後烘焙,半兩)。

服用方法:將以上十味藥材搗碎篩過,每次服用五錢,用酒一碗,水一碗,加入紅棗三枚(掰開),生薑五片,一同煎煮至一碗,去除藥渣後溫服,每天服用兩次,晚上服用一次。

《濟生》的防風湯,用於治療血痹導致的皮膚麻木,此方在原方的基礎上,去除了葛根、麻黃,加入了獨活、芍藥。

茯苓湯:治療風濕痹症久留不去,導致四肢麻木、拘攣、浮腫。

藥物組成:赤茯苓(去除黑皮),桑樹根白皮(各二兩),防己,官桂(去除粗皮),川芎(各一兩半),甘草(三兩),芍藥,當歸(切片烘焙),麻黃(去除根節,先煎煮去除浮沫後烘焙,各一兩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