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身體類 (6)
身體類 (6)
1. 痹
凡坐臥及倚靠之久而致經絡氣血不通,即麻而木,可見其鬱滯也。凡麻木多屬四肢及手足之指者,此則四末氣血充榮不到,故多麻木也。丹溪謂此當用附子行經,則此意也。(《醫統》)
烏附辛熱,最能耗液者也。夫既津液不足而為麻,俗方反用烏附而愈者,得非生津養液之藥為主,而用此為佐,以導其氣之滯歟。若曰獨以烏附治之,決無可愈之理。(《統旨》)
治不宜燥熱(吐痰),凡病痹之人,其脈沉澀。今人論方者,見諸痹證,遽作腳氣治之,豈知《內經》中本無腳氣之說云云。奈何治此者,不問經絡,不分臟腑,不辨表裡,便作乾溼腳氣,烏之附之,乳之沒之,種種燥熱攻之,中脘灸之,臍下燒之,三里火之,蒸之熨之,湯之炕之,以至便旋澀滯,前後俱悶,虛燥轉甚,肌膚日削,食飲不入,邪氣內侵,雖遇扁華,亦難措手。若此者何哉?胸膈間有寒痰不去故也。痹病本不死,死者醫之誤也。雖亦用蒸之法,必先湧去其寒痰,然後諸法皆效。(《事親》)
治勿怠慢,大抵痹生於虛,為病多重痛沉著,不易得去,須制對症藥,日夜飲之,雖留連不愈,能守病禁,不令入臟,庶幾可扶持也。昔錢仲陽為宋之一代明醫,自患痛痹,取茯苓之大如斗者,以法啖之,能移於手足,為之偏廢,不能盡去,可見其為治之難矣。(《保命歌括》)
溫經和血諸方,附子湯,治風濕寒痹,骨節疼痛,皮膚不仁,肌肉重著,四肢緩縱。
附子(生去皮臍),白芍藥,桂心,甘草,白茯苓,人參(各三分),白朮(一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三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三因》)(按:此本出《千金·歷節》中,有乾薑。《三因》名附子八物湯,宜參彼門。)
治五種痹,腿並臂間發作不定,此脾胃虛,衛氣不溫分肉,為風寒濕所著,芎附散。
小川芎,附子(炮去皮臍),黃耆(蜜炙),白朮,防風(去釵股),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熟乾地黃(酒灑九蒸九曝焙秤),桂心(不見火),柴胡(去苗洗淨),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個,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日三服。常服不生壅熱,兼消積冷。(《本事》)
小防風湯,治手足麻木不仁。
防風(去蘆並枝者),秦艽(去苗並土),羌活,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姜錢三片,煎至七分去滓,入生地黃汁兩合,再煎數沸服,空心食前。(《葉氏》)
五補丸,凡婦人遍身麻痹,謂之不仁,皆因血風,血虛受風濕所致。
黃耆(一兩),人參(半兩),附子(一個),當歸(三錢),白芍(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祛風散下。(《仙傳濟陰方》)(按:祛風散難用,蓋此方水煎為佳。)
白話文:
痹
凡是久坐、久臥或倚靠太久,導致經絡氣血不通暢,就會感到麻木,這顯示氣血運行有阻滯。麻木的症狀多發生在四肢和手腳指頭,這是因為末梢的氣血供應不足,所以才會麻木。朱丹溪認為,這種情況應該用附子來疏通經絡,這也是這個道理。(出自《醫統》)
烏頭附子辛辣燥熱,最容易耗損體內津液。如果因為津液不足而導致麻木,民間卻反而用烏頭附子來治療而見效,或許是因為以滋養津液的藥物為主,而用附子作為輔助,來疏導氣血的停滯吧。如果單獨只用烏頭附子來治療,絕對不可能痊癒的。(出自《統旨》)
治療痹症不宜使用燥熱藥物(包含吐痰),凡是患有痹症的人,他們的脈象通常是沉而澀的。現在有些醫生在開方時,看到痹症,就馬上當作腳氣來治療,卻不知道《內經》中根本沒有提到腳氣這種說法。奈何現在的醫生,治療痹症不問經絡、不分臟腑、不辨表裡,就隨意當成乾腳氣或濕腳氣來治療,使用烏頭附子等燥熱藥物,或用乳香、沒藥等來攻伐,還在中脘穴灸,在肚臍下燒,在足三里穴施火針,或者用蒸、熨、湯、炕等方式來治療,導致大便困難、小便澀滯,前後都感到不舒服,虛燥的情況更加嚴重,肌肉日益消瘦,吃不下東西,邪氣內侵,即使遇到高明的醫生,也很難處理。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胸膈間有寒痰沒有去除的緣故。痹症本身並不會導致死亡,會死人是因為醫生的誤診造成的。雖然也可以用蒸的方法,但必須先用藥物將寒痰排出,然後其他治療方法才能有效。(出自《事親》)
治療痹症不要懈怠,大體來說,痹症的產生多是因為身體虛弱,發病後大多會感到疼痛沉重,不易去除,必須選用對症的藥物,每天服用,即使久治不癒,也要遵守病症的禁忌,不要讓病情深入臟腑,或許還能有所幫助。以前錢仲陽是宋朝一代名醫,自己也患有痛痹,就取像斗一樣大的茯苓,按照方法服用,可以讓痹痛轉移到手腳,導致偏癱,但不能完全去除,可見痹症治療的困難程度。(出自《保命歌括》)
溫經和血的方劑:
附子湯:治療風濕寒痹、關節疼痛、皮膚麻木、肌肉沉重、四肢無力的情況。
藥材組成:生附子(去皮臍)、白芍藥、桂心、甘草、白茯苓、人參(各三分)、白朮(一兩)。
用法:將以上藥材搗碎,每次取四錢,用水三碗煎至七分,去渣後在飯前服用。(出自《三因方》)(按:此方出自《千金方·歷節》,中有乾薑。《三因方》名為附子八物湯,可參看該篇。)
治療五種痹症,在腿和手臂間發作不定,這是因為脾胃虛弱,衛氣不能溫養肌肉,被風寒濕邪侵襲所導致的,可以用芎附散來治療。
藥材組成:小川芎、炮附子(去皮臍)、蜜炙黃耆、白朮、防風(去枝杈)、當歸(洗淨去蘆頭薄切焙乾)、熟地黃(用酒灑過九蒸九曬後焙乾稱重)、桂心(不見火)、柴胡(去苗洗淨)、炙甘草(各等分)。
用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取四錢,用水一碗半,加生薑三片、紅棗一個,一同煎至七分,去渣後在飯前服用,每日三次。長期服用不會產生燥熱,還可以消除體內的積滯和寒冷。(出自《本事方》)
小防風湯:治療手腳麻木不仁。
藥材組成:防風(去蘆頭和枝幹)、秦艽(去苗和泥土)、羌活、炮附子(去皮臍,各一兩)。
用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取三大錢,用水一碗半,加生薑三片,一同煎至七分,去渣後加入生地黃汁兩合,再煎幾滾後服用,空腹在飯前服用。(出自《葉氏方》)
五補丸:凡是婦女全身麻木,感覺不靈敏,都是因為血虛受風濕所致,可以以此方治療。
藥材組成:黃耆(一兩)、人參(半兩)、附子(一個)、當歸(三錢)、白芍(五錢)。
用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煉蜜調製成藥丸,有祛風散邪的功效。(出自《仙傳濟陰方》)(按:祛風散難以使用,此方用水煎服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