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身體類 (5)

回本書目錄

身體類 (5)

1.

著痹不移,䐃肉破,身熱脈澀者,不治。(《醫通》)

治例,痹證之風勝者,治當從散,宜敗毒散、烏藥順氣散之類主之。若以風勝而兼微火者,宜大秦艽湯或九味羌活湯之類主之。痹證之寒勝者,但察其表裡俱無熱證,即當從溫治之,宜五積散或小續命湯、甘草附子湯之類主之。若寒甚氣虛者,宜《三因》附子湯之類主之。痹證之濕勝者,其體必重,或多寒,或多痰,或多汗,皆脾弱陰寒證也。若羌活勝濕湯,乃兼風散濕之劑也;五積散,乃溫經散濕之劑也;真武湯,乃溫中除濕之劑也;《三因》附子湯,乃補脾燥濕之劑也,調氣平胃散(系平胃散對勻氣散),乃行氣行濕之劑也;五苓散,乃利水導濕之劑也;二陳湯、六君子湯,乃化痰去濕之劑也。大抵治濕者欲其燥,欲燥者宜從暖,蓋脾土喜燥而惡濕,喜暖而惡寒,故溫脾即所以治濕也。然又有濕熱之為病者,必見內熱之證,滑數之脈,方可治以清涼,宜二妙散(用黃柏、蒼朮)及加味二妙丸(上方加歸尾、牛膝、萆薢、防己、龜板)、當歸拈痛湯(見腳氣)之類主之。其有熱甚者,如抽薪飲(用苓、柏、斛、梔、木通、澤瀉、枳殼、甘草)之類亦可暫用,先清其火而後調其氣血。(《景岳》)

痹症之實者,宜五積散。黃耆五物湯,為痹症屬虛者之總方。(《時方妙用》)

麻木,脈微弱,或弦大無力,病久體羸者,屬氣虛,補中益氣湯加熟附子一片,夏月對生脈散或清燥湯。(《醫通》)(按:《中暑》門,人參益氣湯,宜並考。)

痹,忌下、收斂、酸寒、苦寒、鹹寒,宜辛散、行氣、燥濕、甘溫、淡滲。(《本草經疏》)

治分四端,若邪在肌肉之時,或針、或汗、或灸俱易成功,不然,至人筋骨之際,必不易治,患者醫者兩宜致意焉。雖然,又有氣虛不能導血榮養筋脈而作麻木者,有因血虛無以榮養肌肉,以致經隧澀澀而作麻木者,又不可專執汗、灸、針三法,當要分辨氣虛、血虛、痰飲、瘀血而療。(《原理》)

汗下不可濫施,凡治痹證,不明其理,以風門諸通套藥施之者,醫之罪也。痹證非不有風,然風入在陰分,與寒濕互結,擾亂其血脈,致身中之陽不通於陰,故致痹也。古方多有用麻黃、白芷者,以麻黃能通陽氣,白芷能行營衛,然已入在四物、四君子等藥之內,非顓發表明矣。至於攻裡之法,則從無有用之者,以攻裡之藥皆屬苦寒,用之則陽愈不通,其痹轉入諸府,而成死證者多矣,可無明辨而深戒歟。(《法律》)

烏附之用,風痹之證,大抵因虛者多,因寒者多。惟血氣不充,故風寒得以入之,惟陰邪留滯,故經脈為之不利,此痛痹之大端也。惟三氣飲及大防風湯之類方能奏效,凡治痹之法,惟此為最。(景岳)

白話文:

痹症

如果痹症(一種關節、肌肉疼痛的疾病)的部位固定不動,肌肉潰爛,而且出現身體發熱、脈象澀滯的症狀,這種情況就無法治癒了。

治療原則

  • **風邪偏盛:**如果痹症是風邪偏盛導致的,治療應該以疏散風邪為主,適合使用敗毒散、烏藥順氣散等藥方。如果風邪偏盛又稍微帶有火氣,可以使用大秦艽湯或九味羌活湯等藥方。
  • **寒邪偏盛:**如果痹症是寒邪偏盛導致的,而且患者全身沒有發熱的症狀,治療應該以溫陽散寒為主,適合使用五積散、小續命湯、甘草附子湯等藥方。如果寒邪很嚴重,而且患者氣虛,可以使用《三因》附子湯等藥方。
  • **濕邪偏盛:**如果痹症是濕邪偏盛導致的,患者通常會感到身體沉重,可能會有怕冷、痰多、多汗等症狀,這些都屬於脾虛陰寒的表現。可以根據情況選用不同的藥方,例如:羌活勝濕湯(兼具散風祛濕的作用)、五積散(溫經散濕)、真武湯(溫中祛濕)、《三因》附子湯(補脾燥濕)、調氣平胃散(行氣祛濕)、五苓散(利水祛濕)、二陳湯、六君子湯(化痰祛濕)。總之,治療濕邪的原則是使其乾燥,而要使其乾燥就要從溫熱入手,因為脾臟喜歡乾燥而害怕潮濕,喜歡溫暖而害怕寒冷,所以溫補脾臟就是治療濕邪的方法。然而,如果痹症是由濕熱引起的,患者一定會出現內熱的症狀和脈象滑數,這時才能用清涼的藥物治療,可以使用二妙散(用黃柏、蒼朮)及加味二妙丸(在二妙散的基礎上加上當歸尾、牛膝、萆薢、防己、龜板)、當歸拈痛湯等藥方。如果熱邪很嚴重,可以使用抽薪飲(用茯苓、黃柏、石斛、梔子、木通、澤瀉、枳殼、甘草)等藥方暫時清熱,之後再調理氣血。
  • **實證:**如果痹症屬於實證,適合使用五積散。黃耆五物湯則是用於治療痹症屬於虛證的基礎方。

其他注意事項

  • **麻木:**如果患者出現麻木,脈象微弱,或弦大無力,而且病程很長,身體虛弱,這屬於氣虛的表現,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並加上一小片熟附子。夏季可以配合使用生脈散或清燥湯。
  • **治療禁忌:**治療痹症,忌用瀉下、收斂、酸寒、苦寒、鹹寒的藥物,應該使用辛散、行氣、燥濕、甘溫、淡滲的藥物。
  • **治療時機:**如果病邪還在肌肉層面,無論是針刺、發汗還是艾灸,都比較容易成功。如果病邪深入到筋骨,治療就會比較困難,患者和醫生都要特別注意。此外,還有氣虛導致不能濡養筋脈而出現麻木的,或是血虛不能濡養肌肉,導致經脈不通暢而出現麻木的,所以不能只用發汗、艾灸、針刺等方法,要區分清楚是氣虛、血虛、痰飲還是瘀血,才能對症治療。
  • **不可濫用汗下:**治療痹症,如果不明病理,就隨便使用一些通用的治療風邪的藥物,這是醫生的過失。痹症並非完全沒有風邪,但風邪侵入體內深層,與寒濕相互結合,擾亂氣血,導致身體的陽氣不能到達陰分,所以會出現痹症。古代的藥方中雖然有用麻黃、白芷的,是因為麻黃可以通陽氣,白芷可以運行營衛,但這些藥物都是在四物湯、四君子湯等補益藥的基礎上使用的,並不是單純用來發汗的。至於瀉下的方法,一般不用,因為瀉下藥物大多是苦寒的,使用會使陽氣更加不通,痹症反而會深入臟腑,甚至導致死亡。所以要明確辨證,謹慎使用瀉下藥。
  • 烏附之用: 風痹的病症,大多是因為虛弱或寒冷引起的。多數是因為氣血不足,才讓風寒侵入;又因陰邪停留體內,使經脈運行不暢。這是痛痹的主要原因。只有像三氣飲和大防風湯之類的藥方才能見效。治療痹症的方法,這種思路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