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身體類 (4)
身體類 (4)
1. 痹
血痹,血痹者,由體虛邪入於陰經故也。血為陰,邪入於血而痹,故為血痹也。其狀,形體如被微風所吹。此由憂樂之人,骨弱肌膚盛,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膚腠開,為風邪所侵也。(《病源論》)
《壽夭剛柔篇》云。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痹,陰陽俱病名曰風痹。風痹云者,以陽邪而入於陰之謂也。故雖驅散風邪,又必兼以行血之劑。又有血痹者,以血虛而風中之,亦陽邪入陰之所致也。蓋即風痹之症,而自風言之則為風痹,就血言之則為血痹矣。若其他風病而未入於陰者,則固不得謂之痹症矣。
(《金匱翼》)(按:經於血痹條,既云如風痹狀,則其自有別明矣。先君子曰:據《巢源》,風痹乃頑麻疼痛兼有,而血痹則唯頑麻而無疼痛,豈可混同乎,蓋尤氏說欠當,姑存之。)
支飲為痹(濕痰死血),外有支飲,亦令人痹。(《濟生》)(按:原有茯苓湯,治支飲,手足麻痹,多睡眩冒。其方系二陳加枳、桔。)
手足麻者,屬氣虛。手足木者,有濕痰死血。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濕痰死血。(《丹溪》)
抑鬱成痹,有一種別無外感,亦無內傷,只因情志抑鬱而成痹者,余治療數人皆得奇效,此書中所未載也。(《百問》)
痹痿之別,痹痿厥三證,皆起於元精之內虛,而成於風濕寒熱之外襲。自肌肉入而傷之淺者,則為痹痿。風濕挾寒而襲者,則結滯而為痹,其證多痛,甚者或頑而無知,治之當以燥濕及辛熱發散之藥。風濕挾熱而襲者,則浸灌蒸鬱而為痿,其證不痛,但筋骨不用,甚者亦頑而無知,治之亦當以燥濕及酸寒收引之藥。世醫不知其真,乃謂痹為外感,痿為內傷,誤矣。(《醫學管見》)
痿與痹二症天淵不同,痿本虛症,有補無瀉,雖久痿於床褥,其形色絕無病狀,惟有軟弱無力,起居日廢,行步艱難,並未有痛楚者也。若痹症為不足中之有餘,有餘者因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有瀉無補,形神色脈皆枯,必為麻木疼痛,行動艱難者也。故痹病在表,本風寒濕之外感,受病在經絡血脈之中,氣血閉澀之故。
痿症在裡,屬精神氣血不足,受病在五臟六腑之中,由不能充周之故,所以治法亦別也。(《百問》)
痿痹相似而不同,痹為外感,痿屬內傷;痹雖有內傷而外感多,痿非無外感而內傷甚。(《素問釋義》)
腹皮麻痹,如腹皮麻頑也,凡人夏月洗浴後,往往露腹當風,其腠理開,邪因入皮毛,適與衛氣相值,因搏擊而為麻頑不仁,宜多煮蔥白食之自愈。(《尊生書》)(按:《本草綱目》引《危氏方》云:腹皮麻痹不仁者,多煮蔥白吃之自愈。蓋此所本。)
惡證,其臥床不能行動,久瀉不食者,難治。(《心統》)
白話文:
血痹
血痹這種病,是因為身體虛弱,邪氣侵入陰經所導致的。血屬於陰,邪氣侵入血液而產生麻木,所以稱為血痹。它的症狀,身體感覺像被微風吹拂一樣。這是因為憂愁或喜樂過度的人,骨骼虛弱而肌肉豐盛,因為疲勞出汗,睡覺時又沒有適時翻身,導致皮膚毛孔張開,被風邪侵襲所造成。
《壽夭剛柔篇》說:病在陽經的叫做風病,病在陰經的叫做痹病,陰陽兩經都生病的叫做風痹。所謂風痹,就是陽邪侵入陰經。因此,即使要驅散風邪,也必須同時使用活血的藥物。另外,還有一種血痹,是因為血虛而被風邪侵襲,也是陽邪侵入陰經所致。總體來說,這其實就是風痹,從風的角度來說,稱為風痹,從血的角度來說,稱為血痹。如果其他的風病沒有侵入陰經,就不能稱為痹症。
(註解:關於血痹的條文,既然說症狀像風痹,那麼它本身一定有區別之處。《巢源》認為,風痹是頑固麻木且疼痛,而血痹只有頑固麻木沒有疼痛,怎麼可以混為一談呢?尤氏的說法不夠恰當,所以暫且保留。)
支飲引起的痹症
支飲(濕痰死血)也會導致痹症,體外有支飲,也會使人麻木。(註:這裡指的是用茯苓湯來治療因支飲引起的手腳麻木、嗜睡、頭暈等症狀,這個藥方是用二陳湯加上枳實和桔梗。)
手腳麻木,屬於氣虛。手腳感覺像木頭一樣,則是有濕痰和死血。手指麻木,是胃中有濕痰和死血。
情緒抑鬱引起的痹症
還有一種痹症,既不是外感,也不是內傷,只是因為情緒抑鬱所導致的,我治療過幾個人都得到了很好的療效,這在一般的醫書中沒有記載。
痹症與痿症的區別
痹症、痿症和厥症這三種病,都是因為元氣不足,再加上風、濕、寒、熱等外邪侵襲而造成的。外邪侵襲肌肉而傷得較淺的,會形成痹症或痿症。風濕邪氣挾帶寒邪侵襲的,會導致氣血凝結不通,形成痹症,症狀多為疼痛,嚴重時會麻木而沒有知覺,治療時應該使用燥濕和辛熱發散的藥物。風濕邪氣挾帶熱邪侵襲的,會導致濕熱浸淫,形成痿症,症狀不痛,但筋骨無力,嚴重時也會麻木而沒有知覺,治療時應該使用燥濕和酸寒收斂的藥物。現在的醫生不明白這些道理,認為痹症是外感引起的,痿症是內傷引起的,這是錯誤的。
痿症和痹症有很大的區別,痿症本質是虛症,應該補益,不應攻邪,即使臥床不起很久,外形看起來也沒有什麼病態,只是軟弱無力,起居不便,行走困難,但不會有疼痛感。而痹症則是虛中夾實,實的部分是由於風、寒、濕三邪氣合而為痹,所以應該攻邪,不宜補益,其外形、精神、氣色、脈象都比較虛弱,一定會出現麻木疼痛,行動困難等症狀。因此,痹病屬於表證,是風寒濕等外邪侵襲所致,病位在經絡血脈之中,是氣血閉塞不通的緣故。
痿症屬於裡證,是精神氣血不足,病位在五臟六腑之中,是氣血無法充足供應所致,所以治療方法也不相同。
痿症和痹症看似相似,但實際上不同。痹症屬於外感,痿症屬於內傷。痹症雖然有內傷,但外感更為常見,痿症則不是沒有外感,只是內傷更為嚴重。
腹部皮膚麻木
腹部皮膚麻木,就像腹部皮膚頑固麻木一樣,通常是人在夏天洗澡後,腹部沒有遮蓋而受風,導致皮膚毛孔張開,邪氣入侵皮膚,恰好與衛氣相遇,因為搏擊而造成麻木不仁,應該多吃煮過的蔥白來調理。
惡症
如果病人臥床不起,不能動彈,並且長期腹瀉,不思飲食,這種情況就很難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