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身體類 (3)
身體類 (3)
1. 痹
著痹者,肢體重著不移,疼痛麻木是也,蓋氣虛則麻,血虛則木,治當利濕為主,祛風解寒亦不可缺,更須參以理脾補氣之劑,蓋土強自能勝濕,而氣旺自無頑麻也。(按:三痹治法全取《必讀》。)骨痹者,即寒痹、痛痹也,其證痛苦攻心,四肢攣急,關節浮腫。筋痹者。
即風痹、行痹也,其證遊行不定,與血氣相搏,聚於關節,筋脈弛縱,或赤或腫。脈痹者,即熱痹也,臟腑移熱,復遇外邪客搏經絡,留而不行,其證肌肉熱極,皮膚如鼠走,唇口反裂,皮膚色變。肌痹者,即著痹、濕痹也,留而不移,汗出,四肢痿弱,皮膚麻木不仁,精神昏塞。
皮痹者,即寒痹也,邪在皮毛,癮疹風瘡,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蟲行狀。以上諸證,又以所遇之時而命名,非行痹、痛痹、著痹外。又有皮、脈、筋、肌、骨之痹也。(《醫通》)
風氣勝者為行痹(風善行動,噓其寒濕走注不定,故痹痛亦走而不定),寒氣勝者為痛痹(血氣痹滯無不痛者,而寒之痛為甚,以寒則凝,其滯而不通,比風濕尤甚,故痛如虎咬,世呼為白虎風是也),濕氣勝者為著痹(不如風勝者之流走,但著而不移,亦不如寒勝者之痛甚,但略痛,或但麻木不仁,蓋濕如水而寒如冰,腠理之松滑與緊澀有異,則氣血之行,其為阻滯衝擊者,固有微甚之別也)。(《醫碥》)
風痹者,遊行上下,隨其虛邪與血氣相搏,聚於關節,筋脈弛縱而不收也。寒痹者,四肢攣痛,關節浮腫也。濕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緩弱,皮膚不仁,精神昏塞。熱痹者,臟腑移熱,復遇外邪客搏經絡,留而不行,陽遭其陰,故𤸷痹熻然而悶,肌肉熱極,體上如鼠走之狀,唇口反裂,皮膚色變也。
三氣合而為痹,則皮膚頑厚,或肌肉痠痛,此為邪中周身,搏於血脈,積年不已,則成癮疹風瘡,搔之不痛,頭髮脫落也。(《統旨》)(按:以上諸說,大意相似,然稍有異同,仍並錄之。)
風濕痹,風濕痹病之狀,或皮膚頑厚,或肌肉痠痛,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其風濕氣多而寒氣少者,為風濕痹也。由血氣虛,則受風濕而成此病,久不瘥,入於經絡,搏於陽經,亦變令身體手足不隨。(《病源論》)
風濕之氣客在肌膚,初始為痹;若傷諸陽之經,陽氣行則遲緩,而機關弛縱,筋脈不收攝,故風濕痹而復身體手足不隨也。(同上)
風痹,痹者,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其狀肌肉頑厚或疼痛,由人體虛,腠理開,故受風邪也。病在陽曰風,在陰曰痹,陰陽俱病曰風痹。(《病源》)(按:又有風痹手足不隨候,大抵與風濕痹相似。)
夫風頑麻者,由榮氣虛,衛氣實,風寒入於肌肉之間,使血氣不能流通,其狀,搔之皮膚下似隔衣是也。診其寸口脈緩,則皮膚不仁,脈數者生,牢急者死。(《聖惠》)
白話文:
痺症
所謂「著痺」,指的是肢體沉重遲鈍,難以移動,伴隨疼痛、麻木的症狀。產生麻木的原因是氣虛,產生木僵的原因是血虛。治療上應以利濕為主,祛風散寒也同樣重要。更要搭配調理脾胃、補益氣血的藥物,因為脾胃強健才能有效排除濕氣,而氣血旺盛則不會有頑固的麻木感。(三痺的治療方法都取自《必讀》這本書的論述。)
「骨痺」就是指寒痺和痛痺,其症狀是疼痛劇烈,像鑽心一樣,四肢彎曲痙攣,關節腫脹。「筋痺」就是指風痺和行痺,其症狀是疼痛部位遊走不定,與氣血互相搏擊,聚集在關節處,導致筋脈鬆弛無力,有時發紅有時腫脹。「脈痺」就是指熱痺,是內臟的熱邪傳移,又受到外邪侵襲,滯留在經絡中,難以消散。其症狀是肌肉發熱到極點,皮膚像有老鼠在跑一樣,嘴唇和嘴角反而乾裂,皮膚顏色也會改變。「肌痺」就是指著痺和濕痺,會滯留在某一部位,不會移動,伴隨汗出,四肢軟弱無力,皮膚麻木沒有知覺,精神昏沉。「皮痺」就是指寒痺,邪氣在皮毛,出現風疹和瘡瘍,搔抓時沒有痛感,剛開始發病時皮膚裡面好像有蟲子在爬一樣。以上這些症狀,又會依照發病時節的不同來命名,並不是只有行痺、痛痺、著痺這些分類,還有皮、脈、筋、肌、骨之痺。(出自《醫通》)
風邪偏盛的稱為行痺,因為風善於流動,會帶動寒濕邪氣到處流竄,所以痺痛也會跟著遊走不定;寒邪偏盛的稱為痛痺,氣血瘀滯都會疼痛,而寒邪引起的疼痛最為劇烈,因為寒邪會導致氣血凝結,運行不暢,比風濕還要嚴重,所以疼痛就像老虎咬一樣,世俗稱之為白虎風;濕邪偏盛的稱為著痺,不如風邪那樣到處流動,只是固定在某個部位,也不像寒邪那樣疼痛劇烈,只是稍微有點疼痛,或者只是麻木不仁。這是因為濕像水而寒像冰,皮膚腠理的鬆弛與緊澀不同,所以氣血運行的阻礙和衝擊程度,也就有輕微和嚴重的區別。(出自《醫碥》)
風痺的症狀是,疼痛遊走不定,會隨著虛邪和氣血的搏擊,聚集在關節,導致筋脈鬆弛無力而無法收縮。寒痺的症狀是四肢彎曲疼痛,關節浮腫。濕痺的症狀是,病邪停滯在固定部位,汗多,四肢無力,皮膚麻木不仁,精神昏沉。熱痺的症狀是,內臟的熱邪傳移到經絡,又受到外邪侵襲,滯留在經絡中,陽氣受到陰邪的阻礙,所以感到痺痛悶熱,肌肉發熱到極點,身上像有老鼠在跑一樣,嘴唇和嘴角反而乾裂,皮膚顏色也會改變。
如果三種邪氣(風、寒、濕)同時存在而形成痺症,就會導致皮膚粗糙堅硬,或肌肉痠痛,這是邪氣侵入全身,與血脈搏擊,如果多年不癒,就會形成風疹瘡瘍,搔抓時不痛,頭髮也會脫落。(出自《統旨》)(按:以上各種說法,大意相似,但稍有不同,所以一併記錄下來。)
風濕痺
風濕痺的症狀是,皮膚粗糙堅硬,或肌肉痠痛。風、寒、濕三種邪氣同時侵入,共同形成痺症。如果風濕之氣偏多而寒氣偏少,就稱為風濕痺。這是因為氣血虛弱,受到風濕邪氣侵襲而導致此病,如果久治不癒,就會侵入經絡,搏擊陽經,導致身體手腳活動不靈活。(出自《病源論》)
風濕之氣停留在肌肉皮膚,剛開始是痺症;如果侵犯到陽經,就會導致陽氣運行遲緩,機關鬆弛無力,筋脈無法收縮,所以風濕痺會導致身體手腳活動不靈活。(同上)
風痺
所謂痺症,是風、寒、濕三種邪氣同時侵入,共同形成痺症。其症狀是肌肉粗糙堅硬或者疼痛,這是因為人體虛弱,皮膚腠理開洩,所以容易受到風邪侵襲。病邪在陽經稱為風,在陰經稱為痺,陰陽經同時發病則稱為風痺。(出自《病源》)(按:又有風痺導致手腳不靈活的說法,大體上與風濕痺相似。)
所謂「風頑麻」,是由於營氣虛弱,衛氣卻很旺盛,風寒侵入肌肉之間,導致氣血無法流通。其症狀是,搔抓皮膚時感覺像隔著衣服一樣。診斷時,如果寸口脈象緩慢,則表示皮膚麻木沒有知覺,脈象數快的可以存活,脈象牢急的則會死亡。(出自《聖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