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身體類 (2)

回本書目錄

身體類 (2)

1.

脈候,風痹、濕痹、周痹、筋痹、脈痹、肌痹、皮痹、骨痹、胞痹,各有證候,形如風狀,得脈別也。脈微澀,其證身體不仁。(《千金》)

診其脈大澀者為痹,脈來急者為痹,脈澀而緊者為痹也。(《聖惠》)

風寒濕氣,合而為痹。浮澀而緊,三脈乃稱。(《四言舉要》)

寸口脈浮濡,屬氣虛,麻在上體。尺浮而濡,麻在下體。脈澀而芤,屬死血,為麻木,不知痛癢。(《醫統》)

行痹痛痹著痹(輕重寒熱),夫痹之為狀,麻木不仁,以風濕寒三氣合而成之。故《內經》曰風氣勝者為行痹,風則陽受之,故其痹行,旦劇而夜靜,世俗莫知。反呼為走注疼痛虎咬之疾。寒氣勝者為痛痹,寒則陰受之,故其痹痛,旦靜而夜劇,世俗不知,反呼為鬼忤。濕氣勝者為著痹,濕勝則筋脈皮肉受之,故其痹著而不去,肌肉削而著骨,世俗不知,反呼為偏枯。此病之作,多在四時陰雨之時,及三月九月太陽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為甚。或瀕水之地,勞力之人,辛苦失度,觸冒風雨,寢處津濕,痹從外入。況五方土地,寒暑殊氣,剛柔異稟,食飲起居莫不相戾。故所受之邪各有淺深,或痛或不痛,或仁或不仁,或筋屈而不能伸,或引而不縮,寒則蟲行,熱則縱緩,不相亂也。(《事親》)

風痹一證,即今人所謂痛風也,蓋痹者閉也,以血氣為邪所閉,不得通行而病也。如《痹論》曰風氣勝者為行痹,蓋風者善行數變,故其為痹,則走注歷節,無非定所,是為行痹,此陽邪也。曰寒氣勝者為痛痹,以血氣受寒,則凝而留聚,聚則為痛,是為痛痹,此陰邪也。

曰濕氣勝者為著痹,以血氣受濕則濡滯,濡滯則肢體沉重,而疼痛頑木,留著不移,是為著痹,亦陰邪也。凡此三者,即痹之大則也。此外如五臟六腑之痹,則雖以飲食居處皆能致之,然必重感於邪而內連臟氣,則合而為痹矣。若欲辨其輕重,則在皮膚者輕,在筋骨者甚,在臟腑者更甚。

若欲辨其寒熱,則多熱者方是陽證,無熱者便是陰證。然痹本陰邪,故惟寒者多而熱者少,此則不可不察。(《景岳》)

行痹者。行而不定也。今稱為走注疼痛及歷節風之類是也。痛痹者。疼痛苦楚。世稱為痛風及白虎飛屍之類是也。著痹者。著而不移。世稱為麻木不仁。必著而不移。則河間所謂氣之道路著而麻者得矣。或痛著一處。始終不移者是也。(赤水)

行痹者,痛處行而不定,走注歷節疼痛之類,當散風為主,御風利氣仍不可廢,更須參以補血之劑,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痛痹者,寒氣凝結,陽氣不行,故痛有定處,俗名痛風是也,治當散寒為主,疏風燥濕仍不可缺,更參以補火之劑,非大辛大溫,不能釋其凝寒之害也。

白話文:

脈象:風痹、濕痹、周痹、筋痹、脈痹、肌痹、皮痹、骨痹、胞痹,這些疾病各有不同的症狀,表現如同風的特性,但可以從脈象的差異來區分。如果脈象細微而澀滯,那麼身體就會感覺麻木遲鈍。《千金方》認為。

診斷時如果發現脈象粗大而澀滯,或脈象來得急促,或脈象澀滯且緊繃,這些都是痹證的脈象。《聖惠方》記載。

風、寒、濕三種邪氣結合在一起就會形成痹證。如果脈象浮、澀且緊繃,這三種脈象同時出現,就可診斷為痹證。《四言舉要》說明。

寸口脈浮且軟弱,代表氣虛,麻木會發生在上半身;尺部脈浮且軟弱,麻木會發生在下半身。如果脈象澀滯且空虛,代表有瘀血,會導致麻木,感覺不到疼痛。《醫統》指出。

行痹、痛痹、著痹(輕重、寒熱):痹證的表現,是麻木、感覺遲鈍,是因為風、濕、寒三種邪氣結合而成的。《黃帝內經》說,風邪較強的稱為行痹,風邪屬於陽邪,因此痹痛會游走不定,白天病情加重,晚上則會減輕,但世人都不了解這個道理,反而把這種病叫做走注疼痛,或是像被老虎咬傷一樣的疾病。寒邪較強的稱為痛痹,寒邪屬於陰邪,因此痹痛會固定在一個地方,而且白天安靜,晚上則加重,但世人也不明白,反而認為是鬼怪作祟。濕邪較強的稱為著痹,濕邪會影響筋脈、皮膚、肌肉,因此痹痛會固定不動,肌肉消瘦,甚至可以看到骨頭,世人不明瞭,反而稱之為半身不遂。這種疾病多發生在陰雨綿綿的季節,以及春季三月、秋季九月,太陽之寒氣和水氣較旺盛的時候,因此草木枯萎、水冷冰寒時病情會更嚴重。或者住在靠近水邊的地方,勞累過度,不注意保養,受風吹雨打,睡在潮濕的地方,痹證就容易從外入侵。此外,不同地區的氣候寒熱不同,人的體質剛柔各異,飲食起居也有差異,因此所感受到的邪氣有深有淺,表現的症狀有痛或不痛,麻木或不麻木,筋脈彎曲不能伸展,或牽引而無法收縮,寒氣會像蟲子爬行,熱氣則會讓身體鬆弛無力,這些症狀不會混亂。《事親》解釋道。

風痹這種病症,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痛風,痹就是閉塞的意思,因為邪氣阻塞血氣運行,導致血氣無法流通而產生疾病。《痹論》說,風邪偏盛的稱為行痹,因為風邪善於流動和變化,所以這種痹痛會在各個關節游走不定,沒有固定的位置,屬於陽邪。寒邪偏盛的稱為痛痹,因為血氣受寒會凝結停滯,停滯就會產生疼痛,屬於陰邪。

濕邪偏盛的稱為著痹,因為血氣受濕會變得黏滯,黏滯會導致肢體沉重、疼痛麻木,而且固定不動,也是屬於陰邪。以上這三種是痹證的主要類型。此外,五臟六腑也會發生痹證,這雖然與飲食起居有關,但多半是因為再次感受邪氣,並與內在的臟腑之氣相連,才會形成痹證。如果要區分病情輕重,在皮膚的較輕,在筋骨的較重,在臟腑的則更嚴重。

如果要區分寒熱,如果病人多有發熱,那屬於陽證,沒有發熱的屬於陰證。但是痹證本來就是陰邪,所以寒證多,熱證少,這是必須要注意的。《景岳全書》說明。

行痹就是會游走不定的痹痛,現在所說的走注疼痛和游走性關節痛都屬於這一類。痛痹就是疼痛劇烈的痹證,現在所說的痛風和白虎歷節風都屬於這一類。著痹就是固定不移的痹證,現在所說的麻木不仁都屬於這一類,一定是固定不動的。如果痛處固定不動,那就像河間所說的,氣的通道被堵塞而產生麻木。《赤水玄珠》說明。

行痹的疼痛會游走不定,像是走注疼痛和關節游走性疼痛,治療上應以疏散風邪為主,祛風利氣也不可少,還需要配合補血的藥物,因為治療風邪要先治療血,血行則風邪自滅。痛痹是因為寒氣凝結,陽氣無法運行,所以疼痛固定在一個地方,俗稱痛風,治療上應以散寒為主,疏散風邪和祛除濕氣也不可少,還要配合補火的藥物,只有使用大辛大溫的藥物,才能夠消除凝結的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