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28)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28)

1. 〔附〕交腸

婦人小便中出大糞名交腸,服五苓散如未盡愈,可用舊幞頭燒灰服之。(《得效》)(按:先君子曰:腸癰有大便從小便中出,雲母膏為丸,煎黃耆湯下。見王明清《余話》。)

白話文:

婦人小便中排出大便,稱為交腸,如果服用五苓散後症狀沒有完全好轉,可以使用舊帽子燒成的灰來服用。(《得效》)

(註:我的父親說:腸癰會出現大便從小便中排出的情況,可以用雲母膏製成丸劑,用煎好的黃耆湯送服。見王明清的《餘話》。)

夏子益《奇疾方》云:婦人因生產,陰陽易位,前陰出糞,名曰交腸病,取舊幞頭燒灰酒服,仍向服五苓散分利之。如無幞頭,凡舊漆紗帽皆可代之(按《醫碥》曰:以受頭氣日久,取陽氣上衝之義),此皆取漆能行敗血之義耳。(《本草綱目》)

白話文:

夏子益在《奇疾方》中說:一位婦女生產時發生了難產事件,出現了陰陽易位的現象,大便直接直腸排出,這種病被稱為交腸病,可以燒舊帽子成灰後再與酒一起服用,另外還可以吃五苓散來改善身體狀況。如果找不到舊帽子,也可以用舊的漆紗帽代替(根據《醫碥》的說法:因為頭上的氣體長久以來都會被帽子所阻隔,所以取陽氣上衝的帽子用作藥物),這些都是為了利用漆能夠行敗血的特性來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況。(《本草綱目》)

加減四物湯,治婦人冷熱不調,陰陽不分,大小便相反。

上用四物湯五錢,加益原散二錢半,水酒各一盞,煎至八分,去渣空心服。(《寶鑑》)

白話文:

把四物湯五錢、益原散二錢半,加入水和酒各一盞,煎煮至八分之一時,去除渣滓,空腹服下。(出自《寶鑑》)

交腸之病,大小便易位而出,蓋因氣不循故道,清濁混淆。宜五苓散、調氣散各一錢,加阿膠末半錢,湯調服。或研黃連阿膠丸為末,加木香少許,再以煎藥送下。(《要訣》)(按:《醫碥》舉此文曰:此皆除濕熱之劑,蓋氣亂由於郁,鬱則為濕熱也。)

白話文:

交腸的疾病,大小便的位置顛倒而排出,這是由於氣不循著固有的道路,清濁混淆所致。宜服用五苓散、調氣散各一錢,加上阿膠末半錢,用湯調和服用。或將黃連阿膠丸研成末,加入少許木香,再用煎煮好的藥送服。(《要訣》)(按:《醫碥》引用此文說:這都是除濕熱的藥方,因為氣的混亂由於鬱結,鬱結就會形成濕熱。)

一人嗜酒,痛飲不醉,忽糟粕出前竅,尿溺出後竅,脈沉澀。與四物湯,加海金沙、木香、檳榔木通桃仁,八帖而安。(《丹溪》)

白話文:

有一個人嗜好喝酒,痛快地大喝卻不醉。突然間酒糟從他嘴裡吐出,而尿液卻從肛門排出,並且脈搏沉而澀。給他服用四物湯,並加入海金沙、木香、檳榔、木通、桃仁,連續服用八帖藥後,病症痊癒了。(《丹溪》)

俞子本曰:大小便易位而出,是名交腸。或因醉飽,或因大怒,遂使臟氣乖亂,不循常道。法當宣吐,以開提其氣(按:《醫通》此下曰:宜五苓加木香以探之。肥盛多痰者,二陳湯枳實、木香以探之。《醫碥》曰:如走錯路者,仍令回至原處,則不再誤也。蓋諸家之說多是臆測,未必親驗,姑存之耳),使闌門清利,得復泌別之職,則愈矣。(《六要》)

白話文:

俞子本身說:大小便的位置顛倒而出,這就是所說的「交腸」。或者由於醉飽,或者由於大怒,於是使臟氣混亂,不循常道。治療的方法應該是宣吐,以打開調動其氣(按:《醫通》此句下方說:應該用五苓湯加木香來探查。肥胖且痰多的人,用二陳湯加枳實、木香來探查。《醫碥》中說:就像走錯路的人,仍讓他回到原來的地方,那麼就不會再錯了。各家的說法大多是揣測,未必親身驗證,姑且存錄下來罷了),使闌門清利,就能恢復泌別的職能,那麼就能痊癒了。(《六要》)

忌破氣、燥熱,宜升清降濁、兼補氣、淡滲。(《本草經疏》)

一產婦小便出糞,名大小腸交,乃氣血俱虛,失行常道。先用六君子湯二劑,又用五苓散一劑而痊。尋常腸交,亦可效治。(《赤水》)

白話文:

有一位產婦小便中帶出糞便,這種情況稱為「大小腸交」,是氣血虛弱,不循正常途徑運行的結果。首先使用六君子湯兩劑,再使用五苓散一劑,產婦就痊癒了。如果出現一般的腸交症狀,也可以效法這個方法治療。(出自《赤水》)

交腸病,婦人有此病者,糞從小便出,尿從大便出,混濁不分,必是夏月伏暑而致。須用五苓散,加牛膝、海金砂、木通、通草,但令大小便各歸本臟即安。西園公治臨穎徐少用母,服此藥而愈,加車前子。(《濟世全書》)

白話文:

交腸病,婦女患了這種病,糞便從小便排出,小便從大便排出,渾濁不分,必是夏天伏天暑熱導致的。需要服用五苓散,加入牛膝、海金砂、木通、通草,只要使大小便各歸本髒就安好了。西園公治理臨穎徐少用母親的病,服了這種藥就痊癒了,再加車前子。(《濟世全書》)

活人理物湯,即四物湯合理中湯,治交腸。(《和劑》)

白話文:

「活人理物湯」就是「四物湯」再加上「合理中湯」,用來治療交腸絞痛。(《和劑局方》)

交腸作瀉,答曰:此症百無一生,必腑臟潰爛,便溺不循故道。(《一萬社草》)(按:問辭偶有脫頁,仍不錄。)

白話文:

交腸作瀉,回答說:這種症狀百無一生,必定是腑臟潰爛,大便小便不按照原來的管道排洩。(《一萬社草》)(按:詢問的話語偶爾有缺頁,不再錄入。)

如人糞從小便出,小便從大便出者,此夏天暑熱之症,人以五苓散治之亦妙,而予更有奇方,止用車前子三兩,煎湯三碗,一氣服完即愈。(《石室》)

白話文:

如果出現大便從小便排出,小便從大便排出的情況,這是夏季炎熱引起的病症,人們用五苓散治療也很有效,而我還有一個更好的方子,只用車前子三兩,煎湯三碗,一次喝完就好了。(《石室》)

交腸證,雖見於方書,而世罕見。綠石山詹石匠之婦,產後五六日,惡露不行,腹脹喘滿,大便從前陰而出。省其故,緣平昔酷嗜菸酒,所產之兒身軟無骨,因而驚駭,遂患此證。余以芎歸湯莪朮肉桂、炒黑山楂,一服惡露通而二便如常。又陸聖祥之女方四歲,新秋患血痢,而稀糞出於前陰。

白話文:

交腸證,雖然在醫書中有所記載,但臨牀上罕見。綠石山詹石匠的妻子,產後五六天,惡露不下,腹脹氣喘,大便從陰道排出。我診察後得知,是因為她平時酷愛吸菸喝酒,所生下的嬰兒身體軟弱無骨,因此受到驚嚇,才患上此病。我用芎歸湯加莪朮、肉桂、炒黑山楂,一劑藥下去,惡露通暢,大小便恢復正常。另外,陸聖祥的女兒才四歲,秋天患了血痢,卻排出稀糞便從陰道排出。

作冷熱不調食積治,與五苓散服香連丸,二劑而愈。又錢吉甫女年十三,休肥痰盛,因鄰居被盜,發熱頭痛,嘔逆面青,六脈弦促,而便溺易位,此因驚氣亂,痰襲竅端所致也。與四七湯礞石滾痰丸,開通痰氣而安。(《醫通》)

白話文:

用於治療飲食積聚導致的冷熱不調,與五苓散一起服用香連丸,兩劑就痊癒了。又錢吉甫的女兒,十三歲,肥胖,痰盛,因為鄰居被盜,而發熱頭痛,嘔吐反胃,臉色青黑,六脈弦促,而大小便失禁,這是因為驚恐的情緒擾亂,痰液侵襲竅穴所導致的。用四七湯送服礞石滾痰丸,疏通痰氣而痊癒。(《醫通》)

交腸一證,乃屎出前陰、溺出後孔之候。溺出後孔者,水氣併入大腸,自闌門不能泌別清濁,可以闌門不清為論。若屎出前陰者,乃腸膀並破之候,非腸穿則屎從何竇而出,膀胱不破則屎從何竇而入,要必腸穿膀破,而後屎溺得以易位而出也。亦必其腸膀破損之處,其竇貼連,而後得出入之不爽也。

白話文:

交腸,是指大便從陰道排出,小便從肛門排出的病症。小便從肛門排出,是水氣進入大腸,闌門不能分別清濁,可以闌門不清來分析。如果大便從陰道排出,是腸膀胱並破的徵兆,不是腸穿,大便從哪裏出來,膀胱不破,大便從哪裏進去,必須腸穿膀破,才能讓大便和小便移位而出。也一定是腸膀胱破損的地方,竇孔相連,才能出入不爽。

若非貼連,則腸雖破穿而屎出,亦不過流於腸外募原夾層之內,縱使膀胱亦損,而其竇不相接連,亦不得出於前陰也。則闌門不清之論,實模糊影響之說,理解不得者也。(《醫級》)

白話文:

如果闌門沒有和另外臟器相連,即使腸子破裂,大便流出,也只是流到腸子外層包裹的脂肪層裡面,即使膀胱破損,但它們兩個的破洞也沒有相連,大便也不會從尿道流出來。所以「闌門不清」的說法,實際上是模糊概念、影響判斷,是不正確的說法。(《醫級》)

余治交腸症四五人皆婦病,多得於橫生險產之後,則其內損脬腸,更不待言矣。(同上)

復有老人陰血乾枯,大腸結燥,便溺俱自前出,此非交腸,乃血液枯涸之徵,氣血衰敗之候也。多服大劑八珍湯,或可稍延歲月耳。(《心悟》)(按:《寓意草》姜宜人奇證,宜參。)

白話文:

還有老人陰血枯涸,大腸乾燥,大便小便都從前面流出來,這不是交腸,而是血液枯竭、氣血衰敗的徵兆。多服大劑八珍湯,或者可以稍微延長幾年壽命。(《心悟》)(按:《寓意草》姜宜人奇證,宜參閱。)

2. 腸癰

脈因證治諸說,問曰:官羽林婦病,醫脈之,何以知婦人腸中有膿,為下之則愈?師曰:寸口脈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滑則為榮,數則為衛,衛數下降,榮滑上升,榮衛相干,血為濁敗,小腹痞堅,小便或澀,或時汗出,或復惡寒,膿為已成,設脈遲緊,聚為瘀血,血下則愈。(《脈經》)

白話文:

脈因證治諸說,有人問道:官府的羽林官的妻子生病了,醫生把她的脈,是怎麼知道婦女腸子中有膿,需要瀉下就會好的呢?老師說:寸口脈滑且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滑則為榮,數則為衛,衛數下降,榮滑上升,榮衛相干,血為濁敗,小腹痞堅,小便或澀,或時汗出,或復惡寒,膿為已成,如果脈遲緊,聚為瘀血,血下則愈。(出《脈經》)

癰之為病(按:癰上蓋脫腸字),診小腹腫痞堅,按之則痛,或在膀胱左右,其色或赤或白,堅大如掌熱,小便欲調,時色色汗出,時復惡寒。(《鬼遺方》)

白話文:

癰疽發作時,腹部腫脹堅硬,按壓會疼痛,腫塊可能出在膀胱兩側,腫塊的顏色可能是紅色或白色,很堅硬,像手掌般大小,小便時會有頻尿、尿色發黃,冒虛汗,同時也會感到怕冷。

腸癰者,由寒溫不適,喜怒無度,使邪氣與榮衛相干,在於腸內,遇熱加之,血氣蘊積,結聚成癰,熱積不散,血肉腐壞,化而為膿。其病之伏,小腹重而微強,抑之即痛,小便數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其身皮皆甲錯,腹皮急如腫狀。診其脈洪數者,已有膿也;其脈遲緊者,未有膿也。

白話文:

腸癰的形成,是由於寒熱不適、喜怒無常,導致邪氣與榮衛氣血相搏擊,凝聚在腸內,遇到熱氣的積壓,血氣淤積,凝結成癰。熱氣積而不散,血肉腐爛,化為膿液。腸癰的潛伏期,小腹重墜並微微脹硬,按壓時疼痛,小便次數增多、類似淋病的症狀,時常出汗,又怕冷,皮膚粗糙、腹皮緊繃如腫脹狀。診脈,脈搏洪數的,已經化膿;脈搏遲緩緊實的,尚未化膿。

甚者腹脹大,轉側聞水聲,或繞臍生瘡而穿(按:一本作穿而)膿出,或膿自臍中出,或大便去膿血,惟宜急治之。又云:大便膿血,似赤白下而實非者,是腸癰也。卒得腸癰而不曉,治之錯者殺人。(《病源論》)

白話文:

嚴重的會肚子脹大,一翻身就能聽到肚子裡有水聲;或圍著肚臍長出瘡口並穿了,膿液流出來,或膿是從肚臍正中間流出來,或大便帶膿血,這種情況一定要趕快治療。另外還說:大便帶膿血,好像血便,但實際上不是,這是得了腸癰。突然得到腸癰而不知道,治錯了就可能害死人。(《病源論》)

凡腸癰,其狀兩耳輪文理甲錯,初患腹中苦痛,或繞臍有瘡如粟,皮熱,便膿血出,似赤白下,不治必死。(《千金》)

白話文:

凡是腸癰,其形狀如同兩隻耳朵的輪廓,其紋理交錯,患病之初,腹部疼痛難忍,或是在肚臍周圍有粟米大小的瘡,皮膚灼熱,排出血膿,像是赤白色的痢疾,如果不治療,必死無疑。(出自《千金》)

寸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芤腸里癰。(《脈訣》)

腸癰難知,滑數可推,數而不熱,腸癰何疑。(《崔氏脈訣》)

腸癰腫結,活者脈浮,殂者脈沉。(《直指》)

其如五內生瘡,亦止分陰陽利而已,不比外癰,須依四節八事之次第也。(《三因》)

腸痛亦多端,若疼甚者乃腸癰,急宜服內補十全散等藥。(《資生》)

夫腸癰者,皆濕熱瘀血流入小腸而成也。又由來有三:一、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腸胃傳送不能舒利,敗血濁氣壅遏而成者,一也。二、婦人產後,體虛多臥,未經起坐,又或坐草艱難,用力太過,育後失逐敗瘀,以致敗血停積腸胃結滯而成者,二也。三、飢飽勞傷,擔負重物,致傷腸胃,又或醉飽房勞,過傷精力,或生冷並進,以致氣血乖違,濕動痰生,多致腸胃痞塞,運化不通,氣血凝滯而成者,三也。

白話文:

所謂的腸癰,都是濕熱的瘀血流入小腸而形成的,又能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男性劇烈奔跑,導致腸胃的運送無法順利,敗血、濁氣積壓而成的。

第二種,是婦人在生產後,身體虛弱,臥牀不起,或是在坐月子期間,用力過度,產後惡露沒有排出乾淨,導致敗血積滯在腸胃中,形成的。

第三種,是飢餓或飽食、勞累或受傷、擔負重物,導致腸胃受傷,或沉迷於酒色,過度損傷精氣,或是生冷的食物一起吃,導致氣血不調和,濕動而痰生,造成腸胃痞塞,運化不通,氣血凝滯而成的。

總之,初起外症發熱惡寒,脈芤而數,皮毛錯縱,腹急漸腫,按之急痛,大便墜重,小便澀滯,若淋甚者,臍突腹脹,轉側水聲,此等並見,則內癰已成也。初起未成時,小腹殷殷作痛,儼似奔豚,小便淋澀者,當大黃湯下之(即大黃牡丹湯白芥子者),瘀血去儘自安。體虛脈細不敢下者,活血散瘀湯和利之。

白話文:

總之,剛開始出現的症狀是發熱惡寒,脈搏微弱而且快,皮膚粗糙錯亂,腹部逐漸腫脹,按壓時疼痛劇烈,大便墜重,小便澀滯,如果淋病嚴重,臍部突出腹部脹大,翻身時有水聲,這些症狀同時出現,說明內癰已經形成了。剛開始形成的時候,小腹部隱隱作痛,就像奔馬一樣,小便淋澀疼痛者,應以大黃湯下藥(即大黃牡丹湯用白芥子),瘀血去除後自然會安。身體虛弱脈搏細微不敢使用瀉藥的患者,可以用活血散瘀湯來調和利氣。

已成腹中疼痛,脹滿不食,便淋刺痛者,薏苡仁湯主之。腹濡而痛,小腹急脹,時時下膿者,毒未解也,用牡丹皮湯治之(用參、牡、芍、茯、耆、薏、桃、芷、歸、芎、甘、桂、木香)。如膿從臍出,腹脹不除,飲食減少,面白神勞,此皆氣血俱虛,宜八珍湯牡丹皮肉桂黃耆五味子,斂而補之。

白話文:

當腹部疼痛、脹滿卻不想吃東西,並且小便時感到刺痛,應服用薏苡仁湯。如果腹部潮濕疼痛,下腹急劇脹痛,時常排膿,表示毒氣尚未消解,應服用牡丹皮湯來治療(其中含有人參、牡荊、芍藥、茯苓、熟地黃、薏仁、桃仁、白芷、當歸、川穹、甘草、桂皮和木香)。如果膿從肚臍流出來,腹脹沒有消除,飲食減少,臉色蒼白、精神疲倦,則表示氣血皆虛,應服用八珍湯,並加入牡丹皮、肉桂、黃耆和五味子,以溫補氣血。

如積襲日久,因循不識此症,誤作脹病治之,以致毒攻內臟,腸胃受傷,或致陰器攻爛,腐靨黑斑,色敗無膿,每流汙水,腹連陰痛,煩躁不止,身熱口乾,衾幃多臭,臥房難進者。凡犯之俱為不治證,宜斟酌之。(《外科正宗》)

白話文:

如果長久累積、日積月累,不知道這種疾病,誤作為脹病來治療,導致毒素攻入內臟,腸胃受傷,或導致陰器潰爛,腐爛的傷口黑斑,顏色敗壞沒有膿,經常流出污水,腹部和陰部疼痛,煩躁不安,身體發熱口乾,被子衣服很臭,臥室難以進入。凡是得了這種病的,都是不治之症,應該慎重考慮。

初起小腹疼痛,或軟或硬,脈芤數者,瘀血也,宜下之。小腹作痛有塊,大便秘澀,小便如淋者,宜和而利之。已潰時時下膿,腹痛不止,飲食無味者,宜托而補之。產婦惡露不盡,流注小腸作痛,脈數者,宜和而導之。腹脹日久,臍高突出,轉側響如水聲,膿內蓄,急針之。(同上)

白話文:

  1. 最初出現的腹部疼痛,有時輕微有時嚴重,脈搏跳動較快,是淤血引起的,應該服用瀉藥。

  2. 腹部出現疼痛並且有硬塊,大便乾燥,小便灼熱或疼痛,應該服用緩和而通暢腸道的藥物。

  3. 膿腫已經破潰,時常流出膿液,腹痛不止,飲食無味,應該服用益氣補虛的藥物。

  4. 產婦惡露未盡,流入小腸導致腹痛,脈搏跳動較快,應該服用緩和而疏通氣血的藥物。

  5. 腹部脹大,並且臍部高高突出,翻身時有如同水聲一般的聲音,是膿液聚集在腹部,應該立即針灸治療。

腸癰者,腸內生癰也,大腸小腸皆有之。大抵得之不節飲食,不適寒溫,或積垢瘀凝,或敗血留滯,壅塞不行,久郁化熱,久熱腐膿,而癰斯成矣。(《續焰》)(按:腸癰,腸中痛不可忍,而大便從小便中出,見《醫說》雲母膏愈腸癰條,蓋大腸癰也。)

白話文:

腸癰是指腸內生了癰,大腸小腸都有可能發生。通常是因飲食不節制、不注意寒溫變化、或因積垢瘀凝、或血敗積留,使腸道不通暢,久鬱化熱,久熱腐膿,而形成了癰。 (《續焰》)(注:腸癰,是腸中疼痛難忍,大便從小便中排出。參見《醫說》雲母膏治癒腸癰一條,應是大腸癰。)

腸癰下血,腹中㽲痛,其始發熱惡寒,欲驗其證,必小腹滿痛,小便淋澀,反側不便,即為腸癰之確候,無論已成未成,俱用大黃牡丹湯犀角急服之。小腹痛,若腫滿不食,小便不利,膿壅滯也,用薏苡、丹皮、桃仁、蔞仁煎服以排之。若至反側作水聲,此膿已成熟也,《千金》托裡散太乙膏。(《醫通》)

白話文:

кише瘡下血,腹中隱痛,開始發燒惡寒,想驗證它,肯定小腹脹痛,小便澀痛,翻來覆去不舒服,就是腸瘡的確實徵候,無論已經形成還是沒有形成,都用大黃牡丹湯加犀角緊急服用。小腹痛,腫脹不下,小便不利,是膿積滯不流動,用薏苡仁、丹皮、桃仁、蔞仁煎服來排出。到翻來覆去發出水聲,這時膿已經成熟了,《千金》託裡散下太乙膏。(《醫通》)

胡公弼曰:按臍下一寸三分,即腸之屈曲間,大腸左盤,小腸右曲。其生癰也,由冷毒積久,腸厚而不能發越於外,故生於內,外視之無形,重按之痛甚。毒生於左,則左足不能伸;毒生於右,則右足不能伸。生毒之處,肌膚微有皺紋,細觀亦覺微腫。(《瘍醫大全》引《青囊》)(按:《赤水》一染匠婦,腹痛三月,左腳不可動,動即痛應於心,是以一步不能舉,必腸癰,左腳莫能舉,是其徵也。)

白話文:

胡公弼說:肚臍以下一寸三分,是腸道彎曲的部位,大腸在左側盤曲,小腸在右側彎曲。如果這個部位長了癰,是由於寒毒積蓄已久,腸壁厚重,毒氣不能向外發散,所以長在裡面,從外面看不見,但用力按壓會很痛。如果毒氣長在左側,左腳就無法伸直;如果毒氣長在右側,右腳就無法伸直。長癰的位置,皮膚上會有輕微的皺紋,仔細觀察可以發現輕微的腫脹。

(相關案例):(根據《赤水》記載)有一個染匠的妻子,腹痛長達3個月,左腳無法伸直,只要稍微移動,就會引發劇痛,甚至會痛到心臟,因此連一步也無法移動,一定是腸癰,無法移動左腳,就是證明。

腸癰屬大腸實火,忌燥熱,宜下、苦寒、解毒。(《本草經疏》)

難易看法,初起,小腹疼痛,小便不利,六脈微緩,不作寒熱者輕。已成,小腹腫而堅硬,小便數而不利,六脈洪數者險。已潰,時時下膿,裡急後重,日夜無度,疼痛不減者重,潰後,膿腥臭穢,或流敗水,濁瘀虛熱,更增不食者死。(《正宗》)

白話文:

疾病的難易看法:

  1. 初起時,小腹疼痛,小便不利,六脈微緩,沒有寒熱症狀的,病情較輕。

  2. 已成膿時,小腹腫脹而堅硬,小便次數多而不利,六脈洪數的,病情危險。

  3. 已潰爛時,時時有膿液流出,裡急後重,日夜難以入睡,疼痛不減的,病情嚴重。

  4. 潰爛後,膿液腥臭穢濁,或者流出敗壞的水樣膿液,陰虛內熱加重,更加不思飲食的,會死亡。(出自《正宗》)

愈後卻宜靜養,若動作躁暴,或被驚恐,則腸斷而死。凡癰生小腸分猶可,大腸分近肛門者難治,肛門破者即死。(《入門》)

白話文:

痊癒後應當靜心休養,如果動作粗暴,或受到驚嚇,腸子就會斷裂而死。所有的膿瘡都生在小腸部分還可以治癒,出現在大腸部分而且接近肛門的就很難治癒,肛門被膿瘡穿破就會死。(《入門》)

若膿從大便出者,為直腸癰,可治。若從臍中出者,為盤腸癰,多不治。經云:腸癰為病不可驚,驚則腸斷而死。(《醫通》)

白話文:

如果膿從大便中排出,是直腸癰,可以治療。如果膿從臍中排出,是盤腸癰,大多無法治癒。《醫通》說:腸癰這種疾病不能驚動,一驚嚇,腸子就會斷裂而死。

胃癰腸癰之別,胃癰亦生腹內,痛在心下臍上。其有紅腫見於胸下者,此軀廓之伏梁癰,非胃癰也。腸癰痛在下腹左右少腹間,以此為異。若紅腫見於腹上者,乃肚角癰,亦軀廓之癰,非腸癰也。凡內癰膿未成,皆宜從清導之;已成膿者,必潰膿。胃癰之膿。有嘔出於口者,有下潰於肛者。腸癰之膿,有從下而潰於孔肛者,有逆上而潰於臍中者。潰於肛者順,順則可生;潰於臍者逆,逆則多死。其下出孔肛者,自可並屎而出,膿儘可冀愈也。(《醫級》)

白話文:

胃癰和腸癰的區別:

  1. 胃癰:也長在腹腔內,疼痛在心窩以下、肚臍以上。如果胸部以下出現紅腫,那是肋骨下的伏梁癰,而不是胃癰。

  2. 腸癰:疼痛在小腹左右兩側或少腹,以此作為區別。如果腹部長出紅腫,那是肚角癰,也是肋骨下的癰,不是腸癰。

  3. 所有內癰的膿未成形時,都應該用清熱瀉火的藥物調理;已經形成膿時,必須把膿排出來。

  4. 胃癰的膿,有的從嘴巴嘔吐出來,有的從肛門潰爛排出來。

  5. 腸癰的膿,有的從下面潰爛於肛門,有的逆著往上潰爛於肚臍。潰爛在肛門的是順著,順著就能生還;潰爛在肚臍的是逆著,逆著就多半會死亡。

  6. 膿從肛門排出來的,可以和糞便一起排出來。膿排盡了,纔有希望治癒。

息積,更《內經》所載,有息積病,比見有得之二三年,遍身微腫,續乃大腸與臍連日出膿,遂致不救,此亦腸癰之類也,不可不審。(《三因》)

白話文:

息積,還有《內經》記載的,患有息積病,最近有得過這種病兩三年的人,遍身微腫,後來連接大腸的臍部出現膿,最終導致死亡,這也是腸癰的一種,不可不慎重。

初治方法,治婦人方。

薏苡人(一升),牡丹皮,桃仁(各三兩),瓜瓣仁(二升)

上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千金》)《醫心》引《集驗方》用冬瓜仁一升。《正宗》薏苡仁湯,治腸癰,腹中疼痛,或脹滿不食,小便澀滯,婦人產後多有此病,縱非癰,服之尤效。於本方去瓜瓣,加栝蔞仁、白芍

白話文:

將上述四種藥材切碎研磨,以六升水煮成兩升藥汁,分成兩次服用。(《千金方》)《醫心方》引用《集驗方》使用一升冬瓜仁。《正宗》中的薏苡仁湯,用於治療腸癰,腹中疼痛,或脹滿不食,小便澀滯,婦女產後多有此病,即使不是腸癰,服用此方也特別有效。在原本的方劑中去除瓜瓣,加入栝蔞仁和白芍。

一幼婦產後月餘,腹中漸痛,腫脹如蠱,內醫紛紛認為蠱病,又月餘沉重昏憒。彼家已棄不治,請予視童稚瘡恙,偶言此,予討胗之。彼時人雖昏憒不蘇,胗之其脈細數有力,此內癰膿病也,猶似不妨。彼家曰:無生之理。予曰:腹腫上見而按之,一決其生何如?隨視腫皮緊急光亮,臍下大熱,此內癰不妨,乃萬無一失之病,彼家歡悅。分付先備淨桶,用滾湯半桶蓋之聽用。

白話文:

一個年輕婦女產後一個多月,肚子漸漸疼痛,腫脹得像被蟲子咬了一樣。內科醫生都認為是蠱病,又過了一個多月,她變得昏昏沉沉,神志不清。她的家人已經放棄治療,請我看一個小孩的瘡癤,順便提到了這件事。我對她進行了診斷,當時她雖然昏迷不醒,但她的脈搏細數有力,這是內癰膿病的症狀,似乎還不至於危及生命。她的家人說:她沒有生的可能了。我說:肚子腫脹,在我看來,如果切開它,她的生命會如何?隨即查看腫脹的皮膚,緊急光亮,臍下大熱,這是內癰,無需擔心,是一種萬無一失的疾病,她的家人聽了很高興。吩咐先準備好乾淨的桶,用滾燙的熱水半桶蓋上,備用。

先以薏苡仁湯加酒炒大黃二錢,徐徐灌服,待腹中覺痛,搭起患者坐桶上,熱氣熏蒸,其膿下如湧泉,連湯與膿,約共滿桶,其患即蘇。更服八珍湯加牡丹皮、五味子,調理月餘而安。(《正宗》)

白話文:

先使用薏苡仁湯加炒過酒的大黃2錢,慢慢灌服,等到腹部感到疼痛,扶起患者坐在馬桶上,用熱氣蒸薰,膿液會像泉水一樣湧出,膿液加湯液大約會裝滿一個桶,患者的病痛就會得到緩解。再服八珍湯並加入牡丹皮、五味子,連續服用一個多月,即可痊癒。(摘自《正宗》)

治腸癰,裡急隱痛,大便秘澀,梅仁湯方。

梅核仁(四十九個去皮尖),大黃(三兩),牡丹皮(一兩三分),冬瓜仁(四兩),犀角(鎊一兩半),芒硝(二兩半)

白話文:

梅核仁(49 個,去皮及尖端),大黃(120 公克),牡丹皮(42 公克),冬瓜仁(160 公克),犀角(磨成粉,60 公克),芒硝(100 公克)

上六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以下膿血三兩行為度。(《聖濟》)

活血散瘀湯,治產後惡露不盡,或經後瘀血作痛,或暴急奔走,或男子杖後,瘀血流注腸胃作痛,漸成內癰,及腹痛大便燥者,並宜服之。

白話文:

活血散瘀湯,適用於產後惡露不盡,或經後瘀血導致疼痛,或因突然奔跑而導致瘀血流入腸胃而引起的疼痛,逐漸形成內癰,以及腹痛大便乾燥的情況。

川芎,歸尾,赤芍蘇木,牡丹皮,枳殼,栝蔞仁(去殼),桃仁(去皮尖合一錢),檳榔(六分),大黃(酒炒二錢)

白話文:

川芎、當歸的尾端、赤芍藥、蘇木、牡丹皮、枳殼、栝蔞仁(去殼)、桃仁(去皮去尖共一錢)、檳榔(六分)、大黃(用酒炒二錢)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服,渣再煎眼。(《正宗》)

東陽呂俊文,得潮熱微似瘧狀,小腹右邊有一塊,大如雞卵作痛,右腳不能伸縮。一醫作膹豚氣治,十餘日不驗。召余診候,其脈左寸芤而帶澀,右寸芤而洪實,兩尺兩關俱洪數。予曰:此大小腸之間欲作癰耳,幸膿未成,猶可治療。與五香連翹湯加減與之,間以蜈蚣炙黃,酒調服,三日內平安。(《正傳》)

白話文:

東陽的呂俊文得了熱病,症狀很像瘧疾,小腹的右邊有一塊東西,像雞蛋一樣大而且很痛,右腿不能伸縮。一位醫生診斷他得的是膹豚氣,治療了十幾天都沒有效果。呂俊文請我看病,我號他的脈,發現他左寸脈芤而帶澀,右寸脈芤而洪實,兩尺兩關脈俱洪數。我說:這是大小腸之間要長癰的症狀,還好膿還沒形成,還能夠治療。我給他開了五香連翹湯,並在其中增減了幾味藥,還讓他吃蜈蚣炙黃,用酒調服,三天內他就痊癒了。(《正傳》)

會膿散,治腹中腫毒。

穿山甲(炙),白殭蠶(炒去絲嘴),白芷(各五錢),大黃(三兩),乳香沒藥五靈脂(各五錢)

白話文:

穿山甲(經過火烤後烘乾),白殭蠶(炒去絲嘴),白芷(五錢),大黃(三兩),乳香,沒藥,五靈脂(各五錢)

上末,每服五錢,酒服,膿從大便出,幼者用三錢。(《廣筆記》)

中治方法,治腸癰湯方。

牡丹,甘草敗醬生薑茯苓(各二兩),薏苡人,桔梗麥門冬(各三兩),丹參,芍藥(各四兩),生地黃(五兩)

白話文:

牡丹花、甘草、敗醬草、生薑、茯苓(各120公克),薏苡仁、桔梗、麥門冬(各180公克),丹參、芍藥(各240公克),生地黃(300公克)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千金》)

四聖散,治腸癰、癰疽。便毒神效。

生黃栝蔞(一枚去皮),粉草末(四錢),沒藥末(三錢),乳香末(一錢)

上件,用好紅酒二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分作兩服,兩日服盡,大便順導惡物妙。若干栝蔞則用兩枚。(《直指》)

白話文:

上個方子,用好紅酒兩大碗,用小火慢慢煎煮到剩下​​一碗,分成兩次服用,兩天內服完,可以很好地促進大便排出,清除體內毒素。如果需要加入栝蔞,那麼用兩個即可。(摘自《直指》)

保安散福建興化軍官庫刊行,治腸癰壯熱惡寒,微汗氣急,小腹疼痛,小便澀似淋,或大便難如刀刺,及背胛疼痛,腸中已成膿,或大便下膿,臍中膿出。

白話文:

保安散,是福建興化軍官庫發行的藥物,用於治療腸癰引起的壯熱惡寒、微汗氣急、小腹疼痛、小便澀似淋病,或大便難如刀刺,以及背胛疼痛、腸中已成膿,或大便下膿、臍中膿出等症狀。

甜瓜子一枚,蛇蛻皮一尺,當歸一兩,銼微炒,以大盞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食前分作二服,前後溫服,以利下惡物效。(《經驗良方》)

白話文:

將一個甜瓜子、尺長的一片蛇蛻皮、一兩當歸切細並略微炒過,用一大杯水煮成七成的量,去掉渣滓,在飯前分成兩次喝完,前後都溫服,以利排出惡物。(《經驗良方》)

郡守李孝文妻母龐,病小腹痛,眾醫皆以為瘕聚,藥之浹日弗愈,繼命翁診。翁循其少陰脈,如刀刃之切手,胞門芤而數,知其陰中痛,癰結小腸也。即告之曰:太夫人病在幽隱,不敢以聞,幸出侍人密語之。乃出老嫗。翁曰:患者患小腸癰,以故臍下如瘕聚,今膿已成,腫迫於玉泉,當不得前後溲,溲則痛甚。嫗拜曰:公神人也,所苦一如公所言。

白話文:

郡守李孝文岳母龐氏,患有小腹疼痛的症狀,許多醫生都認為是瘀血積聚造成的,用藥治療了很長時間卻不見好轉,於是李孝文請翁醫生診治。翁醫生沿著她的少陰脈診脈,感覺脈象如刀刃割手一樣,胞門穴部位腫脹而且脈搏跳動頻繁,由此判斷她的病痛在陰部,是患了小腸癰腫。於是翁醫生對李孝文說:「太夫人的病症在隱祕部位,我不敢當面稟告,還請夫人出來,讓我密語告知。」於是李孝文請來一位老婦人。翁醫生說:「這位患者患有小腸癰,所以臍下有腫塊,現在膿液已經形成,腫脹壓迫玉泉穴,因此大小便都會疼痛。」老婦人拜謝說:「您真是神醫啊,患者所患的症狀與您所說的一模一樣。」

遂用國老、將軍為嚮導,挾麒麟竭、琥珀之類以攻之,膿自小便潰,應手愈。(《醫史·滄州翁傳》)

白話文:

於是就由國老、將軍等為嚮導,用麒麟竭、琥珀一類的藥物來攻擊它,不久膿瘡就從小便潰出來了,應手而愈。(《醫史·滄州翁傳》)

神仙蠟礬丸,治腸癰內托神妙。

黃蠟(半兩要黃色者一方用七錢),白礬(一兩要明者研細)

上熔化黃蠟,和礬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食遠用溫白湯送下。(奇效》)(按:此本出《外科精要》,名神仙黃礬丸。)

白話文:

將黃色的蠟融化,和明礬混合製成藥丸,體積如同梧桐子的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逐漸增加到三十丸,飯後使用溫熱的白開水送服。(奇效)(註:此方法出自《外科精要》,名稱為神仙黃礬丸。)

末治方法,《究原》排膿內補散,治膿癰冷證及癰疽等患。

人參,當歸,厚朴(薑製),防風,北梗(焙),白芷,辣桂,黃耆(炙),甘草(炙),白茯苓

白話文:

人參:一種珍貴的中藥材,具有補氣健脾、益氣生津、安神益智的作用。

當歸: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作用。

厚朴(薑製):厚朴經過薑汁浸製後,具有溫中散寒、化濕行氣、消食止嘔的作用。

防風:一種中藥材,具有祛風解表、清熱明目、消腫止痛的作用。

北梗(焙):北梗經過焙製後,具有補氣益血、健脾利濕、止咳平喘的作用。

白芷:一種中藥材,具有祛風解表、通鼻竅、散寒止痛的作用。

辣桂:一種中藥材,具有溫陽散寒、活血止痛、緩解風濕疼痛的作用。

黃耆(炙):黃耆經過炙製後,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補益脾胃的作用。

甘草(炙):甘草經過炙製後,具有補益氣血、清熱解毒、緩解咽喉疼痛的作用。

白茯苓:一種中藥材,具有補益心脾、寧心安神、利尿消腫的作用。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如不飲酒,南木香煎湯下。(《直指》)(按:此本《和劑》化毒排膿內補十宜散,今去川芎,加茯苓。《資生經》曰:胡權內補十全散,治腸癰神效。豈此方歟。又按:此本《千金》內補散,彼有川芎,無黃耆、茯苓。)《得效》加味十奇散,治肺癰已散,於《千金》內補散加乳香、沒藥。

白話文:

把藥材研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溫酒調和服用。如果不能喝酒,可以用南木香煎湯服用。(《直指》)(注:這個方子是《和劑》中治毒排膿的十宜散。現在去除了川芎,加上了茯苓。《資生經》說:胡權的內補十全散,治療腸癰有奇效。難道是這個方子嗎?又注:這個方子是《千金》中的內補散。那個方子有川芎,沒有黃耆和茯苓。)《得效》方加味十奇散,用於治療肺癰已經消散的情況,在《千金》內補散中加入乳香、沒藥。

七賢散,治腸癰潰後疼痛,淋瀝不已,或精神減少,飲食無味,面色痿黃,四肢無力,自汗盜汗,睡臥不寧。

白話文:

七賢散,用於治療腸癰潰瘍後疼痛、淋漓不止,或精神萎靡、飲食無味、面色萎黃、四肢無力、自汗盜汗、睡臥不寧的症狀。

茯苓,山藥,牡丹皮,山茱萸熟地黃,人參(各一錢),黃耆(二錢)

白話文:

  • 茯苓:1錢

  • 山藥:1錢

  • 牡丹皮:1錢

  • 山茱萸:1錢

  • 熟地黃:1錢

  • 人參:1錢

  • 黃耆:2錢

水二鍾,煨姜三片,大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正宗》)

童良輔子,年十二,患內癰,腹脹臍凸而頗銳。醫欲刺臍出膿,其母靳不許,抱子獨泣。童馳告翁,邀與俱。及造臥內,見一野僧擁爐熾炭,燃銅筋一二枚烈火中,瞪目視翁曰:此兒病癰發小腸,苟舍刺臍,無他法。翁喻之曰:臍,神闕也,針刺所當禁。矧癰舍於內,惟當以湯丸攻之。

白話文:

童良輔的兒子,十二歲,患了內癰,腹部脹大,肚臍突出且較為尖銳。醫師想刺破肚臍放出膿液,但是孩子的母親不允許,抱著孩子獨自哭泣。童良輔跑去告訴他的岳父,並邀請他一起來。當他們到達臥室時,看到一位野僧擁著爐火熾熱的炭火,在烈火中燃燒著一兩枚銅筋,瞪著眼睛看著童良輔的岳父說:「這個孩子的病是由於小腸中發癰引起的,如果不刺破肚臍,沒有其他辦法。」童良輔的岳父勸他說:「肚臍是神闕,針刺是禁止的。況且癰在體內,只能用湯丸來攻治。」

苟如君言,必殺是子矣。僧怒,趨而出。翁投透膿散一匕,明日膿自氣合潰,繼以十奇湯下善應膏,凡浹旬瘥。(《滄洲翁傳》)

白話文:

如果如你所說,那麼一定會殺了那個小男孩。和尚很生氣,快步走出去。老翁將穿透膿瘡的藥粉倒了一匙,第二天膿瘡在天然氣作用下破裂,再用十種奇怪的藥材熬的湯劑送服善應膏,總共花了十天就痊癒了。(《滄洲翁傳》)

一婦人腹脹如鼓,臍突寸許,小大水澀滯,轉側腹有水聲。此內膿已成,用針刺臍上突頂,出膿盆許。以牡丹皮散五六劑,其膿漸少。朝以八味丸,暮以八珍湯加澤瀉、牡丹皮、黃耆、破故紙服之,月餘而愈矣。(《正宗》)(按:此二案,一禁針,一用針,蓋各有所宜也。且其用針,必得其法為佳,如野僧是妄術已。又《推求師意》有治驗,與陳氏相似。)

白話文:

有一名婦女腹脹如鼓,肚臍凸出一寸左右,小便和大便都不通,翻身側臥時腹部會發出水聲。這是因為婦人的體內已經化膿,於是用針刺肚臍上突起的地方,膿液流了滿滿一盆。服用牡丹皮散五六劑後,膿液逐漸減少。早上服用八味丸,晚上服用八珍湯,再加入澤瀉、牡丹皮、黃耆、破故紙一起服用,一個月後病就好了。(《正宗》)(按:這兩個案例,一個禁止針刺,一個使用針刺,這是因為各人情況不同。此外,如果使用針刺,必須掌握正確的方法纔能有效,像野僧那樣胡亂施針就是邪術了。此外,《推求師意》也有類似的治驗,與陳氏的案例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