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28)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28)

1. 〔附〕交腸

婦人小便中出大糞名交腸,服五苓散如未盡愈,可用舊幞頭燒灰服之。(《得效》)(按:先君子曰:腸癰有大便從小便中出,雲母膏為丸,煎黃耆湯下。見王明清《余話》。)

夏子益《奇疾方》云:婦人因生產,陰陽易位,前陰出糞,名曰交腸病,取舊幞頭燒灰酒服,仍向服五苓散分利之。如無幞頭,凡舊漆紗帽皆可代之(按《醫碥》曰:以受頭氣日久,取陽氣上衝之義),此皆取漆能行敗血之義耳。(《本草綱目》)

加減四物湯,治婦人冷熱不調,陰陽不分,大小便相反。

上用四物湯五錢,加益原散二錢半,水酒各一盞,煎至八分,去渣空心服。(《寶鑑》)

交腸之病,大小便易位而出,蓋因氣不循故道,清濁混淆。宜五苓散、調氣散各一錢,加阿膠末半錢,湯調服。或研黃連阿膠丸為末,加木香少許,再以煎藥送下。(《要訣》)(按:《醫碥》舉此文曰:此皆除濕熱之劑,蓋氣亂由於郁,鬱則為濕熱也。)

一人嗜酒,痛飲不醉,忽糟粕出前竅,尿溺出後竅,脈沉澀。與四物湯,加海金沙、木香、檳榔、木通、桃仁,八帖而安。(《丹溪》)

俞子本曰:大小便易位而出,是名交腸。或因醉飽,或因大怒,遂使臟氣乖亂,不循常道。法當宣吐,以開提其氣(按:《醫通》此下曰:宜五苓加木香以探之。肥盛多痰者,二陳湯加枳實、木香以探之。《醫碥》曰:如走錯路者,仍令回至原處,則不再誤也。蓋諸家之說多是臆測,未必親驗,姑存之耳),使闌門清利,得復泌別之職,則愈矣。(《六要》)

忌破氣、燥熱,宜升清降濁、兼補氣、淡滲。(《本草經疏》)

一產婦小便出糞,名大小腸交,乃氣血俱虛,失行常道。先用六君子湯二劑,又用五苓散一劑而痊。尋常腸交,亦可效治。(《赤水》)

交腸病,婦人有此病者,糞從小便出,尿從大便出,混濁不分,必是夏月伏暑而致。須用五苓散,加牛膝、海金砂、木通、通草,但令大小便各歸本臟即安。西園公治臨穎徐少用母,服此藥而愈,加車前子。(《濟世全書》)

活人理物湯,即四物湯合理中湯,治交腸。(《和劑》)

交腸作瀉,答曰:此症百無一生,必腑臟潰爛,便溺不循故道。(《一萬社草》)(按:問辭偶有脫頁,仍不錄。)

如人糞從小便出,小便從大便出者,此夏天暑熱之症,人以五苓散治之亦妙,而予更有奇方,止用車前子三兩,煎湯三碗,一氣服完即愈。(《石室》)

交腸證,雖見於方書,而世罕見。綠石山詹石匠之婦,產後五六日,惡露不行,腹脹喘滿,大便從前陰而出。省其故,緣平昔酷嗜菸酒,所產之兒身軟無骨,因而驚駭,遂患此證。余以芎歸湯加莪朮、肉桂、炒黑山楂,一服惡露通而二便如常。又陸聖祥之女方四歲,新秋患血痢,而稀糞出於前陰。

作冷熱不調食積治,與五苓散服香連丸,二劑而愈。又錢吉甫女年十三,休肥痰盛,因鄰居被盜,發熱頭痛,嘔逆面青,六脈弦促,而便溺易位,此因驚氣亂,痰襲竅端所致也。與四七湯下礞石滾痰丸,開通痰氣而安。(《醫通》)

交腸一證,乃屎出前陰、溺出後孔之候。溺出後孔者,水氣併入大腸,自闌門不能泌別清濁,可以闌門不清為論。若屎出前陰者,乃腸膀並破之候,非腸穿則屎從何竇而出,膀胱不破則屎從何竇而入,要必腸穿膀破,而後屎溺得以易位而出也。亦必其腸膀破損之處,其竇貼連,而後得出入之不爽也。

若非貼連,則腸雖破穿而屎出,亦不過流於腸外募原夾層之內,縱使膀胱亦損,而其竇不相接連,亦不得出於前陰也。則闌門不清之論,實模糊影響之說,理解不得者也。(《醫級》)

余治交腸症四五人皆婦病,多得於橫生險產之後,則其內損脬腸,更不待言矣。(同上)

復有老人陰血乾枯,大腸結燥,便溺俱自前出,此非交腸,乃血液枯涸之徵,氣血衰敗之候也。多服大劑八珍湯,或可稍延歲月耳。(《心悟》)(按:《寓意草》姜宜人奇證,宜參。)

白話文:

標題: [附]交錯腸

內容: 婦女在小便時排出大便,這被稱爲交錯腸。服用五苓散,如果效果不盡人意,還可以使用舊的頭巾燒成灰後服用。(出自《得效》)

夏子益在《奇疾方》中提到:婦女在生產後,陰陽位置錯亂,從前陰排出大便,這種情況被稱爲交錯腸。可以使用舊的頭巾燒成灰後與酒一同服用,並繼續服用五苓散來調節。如果沒有頭巾,任何舊的漆紗帽都可以作爲替代品(根據《醫碥》的說法:因爲這些物品長期接觸頭部,含有陽氣上衝的意義),這都是利用了漆能去除敗血的原理。(出自《本草綱目》)

增減四物湯,用於治療婦女冷熱不調,陰陽不分,大小便相反的情況。

使用五錢四物湯,加上兩錢半益原散,用水和酒各一杯,煮至剩下八分,濾掉渣滓,在空腹時服用。(出自《寶鑑》)

交錯腸的病症,大小便位置錯亂,這是因爲氣沒有按照正常的路徑運行,導致清濁混淆。應服用五苓散、調氣散各一錢,加上阿膠末半錢,用水調勻後服用。或者將黃連阿膠丸研磨成粉末,加入少許木香,再用煎藥送下。(出自《要訣》)(根據《醫碥》的記載:這些都是去除溼熱的藥物,因爲氣亂是由於鬱結,鬱結則會產生溼熱。)

有人酷愛飲酒,大量飲酒而不醉,忽然從前陰排出了糟粕,尿液從後陰排出,脈象沉澀。給予四物湯,加上海金沙、木香、檳榔、木通、桃仁,服用八次後病情穩定。(出自《丹溪》)

俞子本說:大小便位置錯亂,這被稱爲交錯腸。可能是因爲醉酒飽食,或者是因爲大怒,導致臟器功能混亂,無法遵循正常路徑。治療方法應該是催吐,以提升氣的運行(根據《醫通》的記載:應該使用五苓加木香進行探查。對於肥胖多痰的人,應該使用二陳湯加上枳實、木香進行探查。《醫碥》說:就像走錯了路,應該讓他們回到原來的地方,就不會再走錯。各家的說法大多隻是猜測,未必親自驗證過,這裏只是記錄下來),讓闌門清利,恢復其正常的職責,這樣疾病就會痊癒。(出自《六要》)

應避免使用破氣、燥熱的藥物,應使用升清降濁、補氣、淡滲的藥物。(出自《本草經疏》)

一名產婦在小便時排出了大便,這被稱爲大小腸交錯,是氣血都虛,失去了正常的運行路徑。先使用兩次六君子湯,然後使用一次五苓散,病情就痊癒了。對於平常的交錯腸,也可以採用這種治療方法。(出自《赤水》)

交錯腸的病症,婦女可能會出現這種病症,大便從前陰排出,尿液從後陰排出,混合在一起無法區分,這可能是夏季暑熱引起的。應該使用五苓散,加上牛膝、海金砂、木通、通草,只要讓大小便各自回到本來的位置,病情就會穩定。西園公治療臨穎徐少用的母親,服用這種藥物後痊癒,還加入了車前子。(出自《濟世全書》)

活人理物湯,即四物湯結合理中湯,用於治療交錯腸。(出自《和劑》)

關於交錯腸導致腹瀉的問題,回答是:這種病症很少見,一定是腑臟潰爛,排泄不再遵循正常的路徑。(出自《一萬社草》)(注:問辭偶爾會脫頁,這裏沒有記錄。)

如果大便從前陰排出,小便從後陰排出,這是夏季暑熱的症狀,人們使用五苓散治療也很有效,但我有更好的方法,只需要使用三兩車前子,煎成三碗湯,一口氣喝完就能痊癒。(出自《石室》)

交錯腸的病症,雖然在醫學書籍中有記載,但在現實中很少見。綠石山詹石匠的妻子,在產後五六天,惡露沒有排出,腹部脹滿,喘息困難,大便從前陰排出。分析原因,因爲她平時酷愛抽菸喝酒,所生的孩子身體柔軟沒有骨頭,因此她感到震驚,於是出現了這種病症。我使用芎歸湯加上莪術、肉桂、炒黑山楂,服用一次後惡露就排出了,大小便也恢復正常。另外,陸聖祥的女兒才四歲,在初秋患上了血痢,稀便從前陰排出。

按照冷熱不調、食積治療,服用五苓散和香連丸,兩次後痊癒。還有錢吉甫的女兒十三歲,身材肥胖,痰多,因爲鄰居被盜,發熱頭痛,嘔吐面色發青,脈象緊張,排泄位置錯亂,這是由於驚嚇導致氣亂,痰堵塞了竅口。給予四七湯下礞石滾痰丸,疏通痰氣後病情穩定。(出自《醫通》)

交錯腸這種症狀,是大便從前陰排出,小便從後孔排出的情況。小便從後孔排出,是因爲水氣進入了大腸,導致闌門無法區分清濁,可以認爲是闌門不清導致的。但是,如果大便從前陰排出,那就是腸道和膀胱同時破裂的情況,如果不是腸道穿孔,大便從哪裏出來?如果不是膀胱破裂,大便從哪裏進入?必須是腸道和膀胱都破裂,大便和小便才能交換位置排出。也必須是在腸道和膀胱破裂的地方,這兩個洞口相連,這樣才能保證出入順暢。

如果不是相連,即使腸道破裂並排出大便,也只是流到腸道外面的腹膜腔內,即使膀胱也受損,但如果兩個洞口不相連,也無法從前陰排出。那麼,闌門不清的說法,實際上是一種模糊的影響,很難理解。(出自《醫級》)

我治療過四五名交錯腸的患者,都是女性,多數是在橫生險產之後,那麼她們內部的膀胱和腸道損傷,更是不用說了。(同上)

還有一些老年人,陰血乾涸,大腸乾燥,大小便都從前陰排出,這不是交錯腸,而是血液乾涸的徵兆,是氣血衰敗的表現。需要大量服用八珍湯,或許可以稍微延長壽命。(出自《心悟》)(注:《寓意草》中的姜宜人奇證,值得參考。)

2. 腸癰

脈因證治諸說,問曰:官羽林婦病,醫脈之,何以知婦人腸中有膿,為下之則愈?師曰:寸口脈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滑則為榮,數則為衛,衛數下降,榮滑上升,榮衛相干,血為濁敗,小腹痞堅,小便或澀,或時汗出,或復惡寒,膿為已成,設脈遲緊,聚為瘀血,血下則愈。(《脈經》)

癰之為病(按:癰上蓋脫腸字),診小腹腫痞堅,按之則痛,或在膀胱左右,其色或赤或白,堅大如掌熱,小便欲調,時色色汗出,時復惡寒。(《鬼遺方》)

腸癰者,由寒溫不適,喜怒無度,使邪氣與榮衛相干,在於腸內,遇熱加之,血氣蘊積,結聚成癰,熱積不散,血肉腐壞,化而為膿。其病之伏,小腹重而微強,抑之即痛,小便數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其身皮皆甲錯,腹皮急如腫狀。診其脈洪數者,已有膿也;其脈遲緊者,未有膿也。

甚者腹脹大,轉側聞水聲,或繞臍生瘡而穿(按:一本作穿而)膿出,或膿自臍中出,或大便去膿血,惟宜急治之。又云:大便膿血,似赤白下而實非者,是腸癰也。卒得腸癰而不曉,治之錯者殺人。(《病源論》)

凡腸癰,其狀兩耳輪文理甲錯,初患腹中苦痛,或繞臍有瘡如粟,皮熱,便膿血出,似赤白下,不治必死。(《千金》)

寸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芤腸里癰。(《脈訣》)

腸癰難知,滑數可推,數而不熱,腸癰何疑。(《崔氏脈訣》)

腸癰腫結,活者脈浮,殂者脈沉。(《直指》)

其如五內生瘡,亦止分陰陽利而已,不比外癰,須依四節八事之次第也。(《三因》)

腸痛亦多端,若疼甚者乃腸癰,急宜服內補十全散等藥。(《資生》)

夫腸癰者,皆濕熱瘀血流入小腸而成也。又由來有三:一、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腸胃傳送不能舒利,敗血濁氣壅遏而成者,一也。二、婦人產後,體虛多臥,未經起坐,又或坐草艱難,用力太過,育後失逐敗瘀,以致敗血停積腸胃結滯而成者,二也。三、飢飽勞傷,擔負重物,致傷腸胃,又或醉飽房勞,過傷精力,或生冷並進,以致氣血乖違,濕動痰生,多致腸胃痞塞,運化不通,氣血凝滯而成者,三也。

總之,初起外症發熱惡寒,脈芤而數,皮毛錯縱,腹急漸腫,按之急痛,大便墜重,小便澀滯,若淋甚者,臍突腹脹,轉側水聲,此等並見,則內癰已成也。初起未成時,小腹殷殷作痛,儼似奔豚,小便淋澀者,當大黃湯下之(即大黃牡丹湯用白芥子者),瘀血去儘自安。體虛脈細不敢下者,活血散瘀湯和利之。

已成腹中疼痛,脹滿不食,便淋刺痛者,薏苡仁湯主之。腹濡而痛,小腹急脹,時時下膿者,毒未解也,用牡丹皮湯治之(用參、牡、芍、茯、耆、薏、桃、芷、歸、芎、甘、桂、木香)。如膿從臍出,腹脹不除,飲食減少,面白神勞,此皆氣血俱虛,宜八珍湯加牡丹皮、肉桂、黃耆、五味子,斂而補之。

如積襲日久,因循不識此症,誤作脹病治之,以致毒攻內臟,腸胃受傷,或致陰器攻爛,腐靨黑斑,色敗無膿,每流汙水,腹連陰痛,煩躁不止,身熱口乾,衾幃多臭,臥房難進者。凡犯之俱為不治證,宜斟酌之。(《外科正宗》)

初起小腹疼痛,或軟或硬,脈芤數者,瘀血也,宜下之。小腹作痛有塊,大便秘澀,小便如淋者,宜和而利之。已潰時時下膿,腹痛不止,飲食無味者,宜托而補之。產婦惡露不盡,流注小腸作痛,脈數者,宜和而導之。腹脹日久,臍高突出,轉側響如水聲,膿內蓄,急針之。(同上)

腸癰者,腸內生癰也,大腸小腸皆有之。大抵得之不節飲食,不適寒溫,或積垢瘀凝,或敗血留滯,壅塞不行,久郁化熱,久熱腐膿,而癰斯成矣。(《續焰》)(按:腸癰,腸中痛不可忍,而大便從小便中出,見《醫說》雲母膏愈腸癰條,蓋大腸癰也。)

腸癰下血,腹中㽲痛,其始發熱惡寒,欲驗其證,必小腹滿痛,小便淋澀,反側不便,即為腸癰之確候,無論已成未成,俱用大黃牡丹湯加犀角急服之。小腹痛,若腫滿不食,小便不利,膿壅滯也,用薏苡、丹皮、桃仁、蔞仁煎服以排之。若至反側作水聲,此膿已成熟也,《千金》托裡散下太乙膏。(《醫通》)

胡公弼曰:按臍下一寸三分,即腸之屈曲間,大腸左盤,小腸右曲。其生癰也,由冷毒積久,腸厚而不能發越於外,故生於內,外視之無形,重按之痛甚。毒生於左,則左足不能伸;毒生於右,則右足不能伸。生毒之處,肌膚微有皺紋,細觀亦覺微腫。(《瘍醫大全》引《青囊》)(按:《赤水》一染匠婦,腹痛三月,左腳不可動,動即痛應於心,是以一步不能舉,必腸癰,左腳莫能舉,是其徵也。)

腸癰屬大腸實火,忌燥熱,宜下、苦寒、解毒。(《本草經疏》)

難易看法,初起,小腹疼痛,小便不利,六脈微緩,不作寒熱者輕。已成,小腹腫而堅硬,小便數而不利,六脈洪數者險。已潰,時時下膿,裡急後重,日夜無度,疼痛不減者重,潰後,膿腥臭穢,或流敗水,濁瘀虛熱,更增不食者死。(《正宗》)

愈後卻宜靜養,若動作躁暴,或被驚恐,則腸斷而死。凡癰生小腸分猶可,大腸分近肛門者難治,肛門破者即死。(《入門》)

若膿從大便出者,為直腸癰,可治。若從臍中出者,為盤腸癰,多不治。經云:腸癰為病不可驚,驚則腸斷而死。(《醫通》)

胃癰腸癰之別,胃癰亦生腹內,痛在心下臍上。其有紅腫見於胸下者,此軀廓之伏梁癰,非胃癰也。腸癰痛在下腹左右少腹間,以此為異。若紅腫見於腹上者,乃肚角癰,亦軀廓之癰,非腸癰也。凡內癰膿未成,皆宜從清導之;已成膿者,必潰膿。胃癰之膿。有嘔出於口者,有下潰於肛者。腸癰之膿,有從下而潰於孔肛者,有逆上而潰於臍中者。潰於肛者順,順則可生;潰於臍者逆,逆則多死。其下出孔肛者,自可並屎而出,膿儘可冀愈也。(《醫級》)

息積,更《內經》所載,有息積病,比見有得之二三年,遍身微腫,續乃大腸與臍連日出膿,遂致不救,此亦腸癰之類也,不可不審。(《三因》)

初治方法,治腸癰湯方。

薏苡人(一升),牡丹皮,桃仁(各三兩),瓜瓣仁(二升)

上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千金》)《醫心》引《集驗方》用冬瓜仁一升。《正宗》薏苡仁湯,治腸癰,腹中疼痛,或脹滿不食,小便澀滯,婦人產後多有此病,縱非癰,服之尤效。於本方去瓜瓣,加栝蔞仁、白芍。

一幼婦產後月餘,腹中漸痛,腫脹如蠱,內醫紛紛認為蠱病,又月餘沉重昏憒。彼家已棄不治,請予視童稚瘡恙,偶言此,予討胗之。彼時人雖昏憒不蘇,胗之其脈細數有力,此內癰膿病也,猶似不妨。彼家曰:無生之理。予曰:腹腫上見而按之,一決其生何如?隨視腫皮緊急光亮,臍下大熱,此內癰不妨,乃萬無一失之病,彼家歡悅。分付先備淨桶,用滾湯半桶蓋之聽用。

先以薏苡仁湯加酒炒大黃二錢,徐徐灌服,待腹中覺痛,搭起患者坐桶上,熱氣熏蒸,其膿下如湧泉,連湯與膿,約共滿桶,其患即蘇。更服八珍湯加牡丹皮、五味子,調理月餘而安。(《正宗》)

治腸癰,裡急隱痛,大便秘澀,梅仁湯方。

梅核仁(四十九個去皮尖),大黃(三兩),牡丹皮(一兩三分),冬瓜仁(四兩),犀角(鎊一兩半),芒硝(二兩半)

上六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以下膿血三兩行為度。(《聖濟》)

活血散瘀湯,治產後惡露不盡,或經後瘀血作痛,或暴急奔走,或男子杖後,瘀血流注腸胃作痛,漸成內癰,及腹痛大便燥者,並宜服之。

川芎,歸尾,赤芍,蘇木,牡丹皮,枳殼,栝蔞仁(去殼),桃仁(去皮尖合一錢),檳榔(六分),大黃(酒炒二錢)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服,渣再煎眼。(《正宗》)

東陽呂俊文,得潮熱微似瘧狀,小腹右邊有一塊,大如雞卵作痛,右腳不能伸縮。一醫作膹豚氣治,十餘日不驗。召余診候,其脈左寸芤而帶澀,右寸芤而洪實,兩尺兩關俱洪數。予曰:此大小腸之間欲作癰耳,幸膿未成,猶可治療。與五香連翹湯加減與之,間以蜈蚣炙黃,酒調服,三日內平安。(《正傳》)

會膿散,治腹中腫毒。

穿山甲(炙),白殭蠶(炒去絲嘴),白芷(各五錢),大黃(三兩),乳香,沒藥,五靈脂(各五錢)

上末,每服五錢,酒服,膿從大便出,幼者用三錢。(《廣筆記》)

中治方法,治腸癰湯方。

牡丹,甘草,敗醬,生薑,茯苓(各二兩),薏苡人,桔梗,麥門冬(各三兩),丹參,芍藥(各四兩),生地黃(五兩)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千金》)

四聖散,治腸癰、癰疽。便毒神效。

生黃栝蔞(一枚去皮),粉草末(四錢),沒藥末(三錢),乳香末(一錢)

上件,用好紅酒二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分作兩服,兩日服盡,大便順導惡物妙。若干栝蔞則用兩枚。(《直指》)

保安散,福建興化軍官庫刊行,治腸癰壯熱惡寒,微汗氣急,小腹疼痛,小便澀似淋,或大便難如刀刺,及背胛疼痛,腸中已成膿,或大便下膿,臍中膿出。

上甜瓜子一枚,蛇蛻皮一尺,當歸一兩,銼微炒,以大盞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食前分作二服,前後溫服,以利下惡物效。(《經驗良方》)

郡守李孝文妻母龐,病小腹痛,眾醫皆以為瘕聚,藥之浹日弗愈,繼命翁診。翁循其少陰脈,如刀刃之切手,胞門芤而數,知其陰中痛,癰結小腸也。即告之曰:太夫人病在幽隱,不敢以聞,幸出侍人密語之。乃出老嫗。翁曰:患者患小腸癰,以故臍下如瘕聚,今膿已成,腫迫於玉泉,當不得前後溲,溲則痛甚。嫗拜曰:公神人也,所苦一如公所言。

遂用國老、將軍為嚮導,挾麒麟竭、琥珀之類以攻之,膿自小便潰,應手愈。(《醫史·滄州翁傳》)

神仙蠟礬丸,治腸癰內托神妙。

黃蠟(半兩要黃色者一方用七錢),白礬(一兩要明者研細)

上熔化黃蠟,和礬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食遠用溫白湯送下。(奇效》)(按:此本出《外科精要》,名神仙黃礬丸。)

末治方法,《究原》排膿內補散,治膿癰冷證及癰疽等患。

人參,當歸,厚朴(薑製),防風,北梗(焙),白芷,辣桂,黃耆(炙),甘草(炙),白茯苓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如不飲酒,南木香煎湯下。(《直指》)(按:此本《和劑》化毒排膿內補十宜散,今去川芎,加茯苓。《資生經》曰:胡權內補十全散,治腸癰神效。豈此方歟。又按:此本《千金》內補散,彼有川芎,無黃耆、茯苓。)《得效》加味十奇散,治肺癰已散,於《千金》內補散加乳香、沒藥。

七賢散,治腸癰潰後疼痛,淋瀝不已,或精神減少,飲食無味,面色痿黃,四肢無力,自汗盜汗,睡臥不寧。

茯苓,山藥,牡丹皮,山茱萸,熟地黃,人參(各一錢),黃耆(二錢)

水二鍾,煨姜三片,大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正宗》)

童良輔子,年十二,患內癰,腹脹臍凸而頗銳。醫欲刺臍出膿,其母靳不許,抱子獨泣。童馳告翁,邀與俱。及造臥內,見一野僧擁爐熾炭,燃銅筋一二枚烈火中,瞪目視翁曰:此兒病癰發小腸,苟舍刺臍,無他法。翁喻之曰:臍,神闕也,針刺所當禁。矧癰舍於內,惟當以湯丸攻之。

苟如君言,必殺是子矣。僧怒,趨而出。翁投透膿散一匕,明日膿自氣合潰,繼以十奇湯下善應膏,凡浹旬瘥。(《滄洲翁傳》)

一婦人腹脹如鼓,臍突寸許,小大水澀滯,轉側腹有水聲。此內膿已成,用針刺臍上突頂,出膿盆許。以牡丹皮散五六劑,其膿漸少。朝以八味丸,暮以八珍湯加澤瀉、牡丹皮、黃耆、破故紙服之,月餘而愈矣。(《正宗》)(按:此二案,一禁針,一用針,蓋各有所宜也。且其用針,必得其法為佳,如野僧是妄術已。又《推求師意》有治驗,與陳氏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