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273)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273)

1. 小便不通

大便小便,脈絡相貫也。人有多日小便不通,但用神保丸、北亭丸輩(神保丸見《脅痛》,北亭丸見《和劑》),大瀉數行,小腸自利。(《直指》)

小腹痛脹如覆碗為實,其法有二:氣壅塞於下者,用吐法以提之,血汙於下者,用桃仁之類以破之。(《綱目》)

小便不通,腹中痛悶難忍,如覆碗者為實,亦分在氣在血。氣壅於下者,四磨、六磨選用;血汙於下者,代抵當丸。小便不利,審是氣虛,獨參湯少加廣皮如神。(《醫通》)

蓋小便不通,有全秘者,有澀少者云云。有元氣下墜不通者,宜吐以提其氣,氣升則水降而自利矣,蓋氣承載其水故也。有大便泄瀉而小便澀少者,乃津液偏滲腸胃也,宜分利而已。有熱搏下焦,津液被涸不通者,須清熱生津則愈。有脾胃氣弱,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化者,可益元氣,令施化而出也。

有汗多而津液竭少澀秘者,有亡血致虛澀秘者,有勞傷氣虛澀秘者,有痰飲阻滯氣道不通者,有忿氣閉遏不通者,有諸瘡膿血去多澀少者,各隨所因施治。(《病源集》)

汗出過多,小便赤澀,此五內枯燥,慎勿用利水之劑,只宜十全大補湯去桂,或養榮湯,滋血生津,或瘡疾去膿血多而赤澀者,治法亦然。(同上)

服分利既多而小水愈不通者,此必下竭之證,察其水虧者,必須大補真陰,火虛者,必須峻補陽氣,氣達水行,其便自調。不可見其假實,恣意疏通,此與榨乾汁、泲枯油者何異,致令竭者愈竭,鮮不危矣。(《景岳》)

膀胱無水等證,有因泄瀉,水歸大腸,而小水不通者,此當但治泄瀉,泄瀉止而水自利也。有因大汗多汗,氣從汗泄,而小水不利者,此當調治營衛,表氣收而小便自利也。有虛勞亡血傷精,水隨液去,五內枯燥,而小水不利者,此當調補真陰,血氣漸充而小水漸利也。凡此數者,皆膀胱無水枯涸之證,水泉既涸,故不可再加分利。

內惟泄瀉證亦有可分利者,然亦不過十之三耳。諸如此者,當於各門詳察治之,皆非有水不通而為癃閉之證也。(同上)

濕邪在表證,一婦年五十,患小便澀,治以八正散等劑,小腸脹急不通,身如芒刺。余以所感霖淫雨滋,邪尚在表,因用蒼朮為君,附子佐之發表,一服即汗,小便隨通。(《推求師意》)(按:此亦出《準繩》。)

濕熱內蓄證,中書右丞合刺合孫,病小便數而欠,日夜約去二十餘行,臍腹脹滿,腰腳沉重,不得安臥。至元癸未季春下旬,予往診視,脈得沉緩。時時帶數。(按:此下說小便不利有三,見上。)今右丞平素膏粱,濕熱內蓄,不得施化,膀胱竅澀,是以起數而見少也,非滲泄分利,則不能快利。遂處一方,名曰茯苓琥珀湯云云。兩服減半,旬日良愈。(《寶鑑》)

白話文:

小便不通

大便和小便的通道是互相連通的。有些人多天小便不通暢,如果使用神保丸、北亭丸這類藥物,會導致多次腹瀉,反而能使小腸的排泄通暢。

小腹疼痛脹滿像倒扣的碗一樣,這種情況屬於實證。處理方法有兩種:如果是氣機壅塞在下部,可以用催吐的方法把氣提上來;如果是瘀血停留在下部,可以用桃仁之類的藥物來破血。

小便不通,腹部疼痛悶脹難以忍受,如果像倒扣的碗一樣,也屬於實證,同樣要區分是氣的問題還是血的問題。如果是氣壅塞在下部,可以選用四磨飲或六磨飲;如果是瘀血在下部,可以用代抵當丸。如果小便不順暢,要辨別是否是氣虛,可以用獨參湯稍微加一點廣陳皮,效果會很好。

小便不通的情況,有完全閉塞的,也有小便量少澀滯的。有的是因為元氣下陷導致不通暢,應該用催吐的方法把氣提起來,氣機上升,水液自然下降而通利,因為氣承載著水液。有的是因為大便腹瀉,而小便量少澀滯,這是因為津液偏滲到腸胃去了,應該用分利的方法來疏導。有的是因為熱邪搏結在下焦,津液被耗竭導致不通暢,需要清熱生津才能痊癒。有的是因為脾胃氣虛,不能正常調節水道,將水液輸送到膀胱而形成小便,可以通過補益元氣,讓它能正常運化而排出。

還有因為出汗過多導致津液耗竭而小便量少澀滯的,有因為失血導致虛弱而小便量少澀滯的,有因為勞累損傷氣機而小便量少澀滯的,有因為痰飲阻滯氣機而導致不通暢的,有因為憤怒導致氣機鬱閉而不通暢的,有因為各種瘡瘍膿血流失過多而小便量少澀滯的,這些情況都要根據病因進行治療。

出汗過多,導致小便發紅澀滯,這是五臟內都乾燥了,切記不要使用利尿的藥物,應該使用十全大補湯去掉桂枝,或者使用養榮湯,滋養血液,生津液。如果是瘡瘍疾病,膿血流失過多而出現小便發紅澀滯,治療方法也是一樣的。

如果使用利尿藥物後小便反而更不通暢,這一定是下焦虛竭的表現。要觀察是否有水液虧損,必須大補真陰;如果是火虛,必須大補陽氣。只要氣機通達,水液自然運行,小便就能順暢。不可以見到假象就隨意疏通,這就像榨乾汁液、擠完油一樣,只會讓虛竭的情況更加嚴重,很危險。

膀胱無水的情況,有的是因為腹瀉,水液跑到大腸去了,導致小便不通,這種情況只要治療腹瀉,腹瀉停止,小便自然通暢。有的是因為大汗過多,氣機隨汗液外泄,導致小便不暢,應該調理營衛,收斂表氣,小便自然通暢。有的是因為虛勞、失血、傷精,水液跟著流失,五臟內乾燥,導致小便不暢,應該調補真陰,血氣充足,小便自然就通暢。以上這些情況,都是膀胱無水枯竭的表現,水泉都乾涸了,所以不可以再使用利尿的方法。

只有腹瀉的情況,有部分可以使用利尿的方法,但也不能超過十分之三。類似的情況,應該在各個方面詳細觀察辨別後再治療,這些都不是有水液不能排出而導致的癃閉證。

濕邪在表證:一位五十歲的婦女,小便澀滯,用八正散等藥物治療後,小腸脹急不通,身體感覺像芒刺一樣。我認為這是因為她感受了連綿陰雨的濕邪,邪氣還在體表,因此使用蒼朮為主藥,附子為輔助藥,發散體表濕邪,服藥後立即出汗,小便也跟著通暢了。

濕熱內蓄證:中書右丞合刺合孫,患有小便頻數但每次量少的病症,白天晚上要上廁所二十多次,臍腹脹滿,腰腿沉重,無法安睡。元朝癸未年春末,我去給他診病,發現脈象沉緩,時時帶有數脈。這位右丞平時飲食肥甘厚膩,導致濕熱積聚在體內,無法正常運化,膀胱氣機不暢,所以小便頻數而量少,不是用利尿的方法,就不能使小便順暢。因此我開了一個方子,名叫茯苓琥珀湯,服用兩次就減輕了一半,十天後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