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265)
臟腑類 (265)
1. 赤白濁
上末,鹿角膠煮酒為丸,每服百十丸,鹽酒任下。(《朱氏》)
萆薢分清散,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小便白濁,頻數無度,漩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腳澄下,凝如膏糊。或小便頻數,雖不白濁,亦能治療。
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烏藥
上件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鹽一捻,同煎至七分,溫服食前。(《楊氏》)(《直指》分清飲,治思慮過度,清濁相干,小便白濁,於本方加白茯苓、甘草。)
清心蓮子飲,治心中客熱煩躁,赤濁肥脂。
石蓮肉,白茯苓(各一兩),益智仁,遠志(水浸取肉薑製炒),麥門冬(去心),人參(各半兩),石菖蒲,車前子,白朮,澤瀉,甘草(微炙各一分)
上銼散,每服三錢,添燈心一握煎服。有熱,加薄荷。(《直指》)(按:此本《和劑》治心中蓄積,時常煩躁,因而思慮勞力,憂愁抑鬱,是致小便白濁,或有沙膜,夜夢走泄,遺瀝澀痛,便赤如血方。今去黃耆、地骨皮、黃芩,加益智、遠志、石菖蒲、白朮、澤瀉。)
參苓丸(《究原》七),治心腎氣不足,小便淋瀝,或不禁,或白濁。經云:小腸為受盛之腑,傳道水液。如肥脂隨便而下,索痛,此腎氣虛而乃膏淋,此藥尤宜服。
赤茯苓,白茯苓,人參(各等分)
上細末,用生地黃不犯鐵器熬成膏,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百丸,鹽湯送下,空心臨睡服,其效如神。(《萬安》)
《究原方》七云:有人小便遺下,如白紅粉之狀,服遍藥不效,遂令服消石末一錢,臨睡冷水調服,遂不再作。(同上)
白濁久不止,此係火不守耳。炒知母、炒黃柏、附子各等分。上末之,水丸。(《丹溪》)
一男子莖中痛,出白津,小便秘,時作癢,用小柴胡加山梔、澤瀉,炒連、木通、膽草、茯苓,二劑頓愈,又兼六味地黃而痊。(《內科摘要》)
白話文:
赤白濁
用鹿角膠煮酒,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一百丸左右,用鹽酒送服。(《朱氏》方)
萆薢分清散,治療因身體元氣不足,下焦虛寒,導致小便白濁,次數頻繁且沒有規律,小便表面像油一樣漂浮,光澤不定,沉澱後像濃稠的膏糊。此方也能治療小便次數頻繁,但不一定有白濁的情況。
藥材包含: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烏藥。
將以上藥材等份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半,加入少許鹽,一起煎煮至七分,在飯前溫服。(《楊氏》方)(《直指》分清飲,治療因思慮過度,導致身體清濁混淆,小便白濁。在原方基礎上加入白茯苓、甘草。)
清心蓮子飲,治療心中有虛火,導致煩躁不安,以及小便有紅色混濁物和像脂肪一樣的物質。
藥材包含:石蓮肉、白茯苓(各一兩),益智仁、遠志(用水浸泡後取肉,用薑製炒),麥門冬(去心),人參(各半兩),石菖蒲、車前子、白朮、澤瀉、甘草(稍微烤過,各一分)。
將以上藥材粗略切碎,每次服用三錢,加入燈心草一小把一起煎服。如果有發熱的症狀,可以加入薄荷。(《直指》方)(說明:此方出自《和劑局方》,治療因心中積聚不快,時常煩躁,導致思慮勞累、憂愁抑鬱,引起小便白濁,或者有沙狀沉澱物,夜裡做夢遺精,尿道澀痛,小便顏色發紅像血的症狀。此方去除了黃耆、地骨皮、黃芩,增加了益智、遠志、石菖蒲、白朮、澤瀉。)
參苓丸(出自《醫學究原》),治療心腎之氣不足,導致小便淋漓不盡,或者無法控制,或者小便白濁。中醫認為,小腸是負責接收和傳導水液的器官。如果像脂肪一樣的物質隨小便排出,並伴有疼痛,這是腎氣虛導致的膏淋,服用此藥效果很好。
藥材包含:赤茯苓、白茯苓、人參(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生地黃熬製成膏,再做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到一百丸,用鹽水送服,在空腹或睡前服用,效果很好。(《萬安》方)
《醫學究原》中提到:有人小便時排出像白色或紅色粉末一樣的物質,服用各種藥物都無效,後來服用消石粉一錢,臨睡前用冷水調服,之後就沒有再出現這種情況。(同上)
如果白濁持續不止,這是因為虛火不能收斂所致。用炒過的知母、炒過的黃柏、附子,等份磨成粉末,用水製成藥丸。(《丹溪》方)
有一個男子陰莖疼痛,流出白色分泌物,小便不暢,時常感覺瘙癢,用小柴胡湯加山梔子、澤瀉,以及炒過的黃連、木通、龍膽草、茯苓,服用兩劑就痊癒了,又配合服用六味地黃丸而完全康復。(《內科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