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262)
臟腑類 (262)
1. 赤白濁
古有白濁之名,而無赤濁之目,其赤濁並列者,殆濫虀於子禮、登父兩名醫歟。
源由,虛勞小便白濁候,勞傷於腎,腎氣虛冷故也。腎主水而開竅在陰,陰為𣸈便之道,胞冷腎損,故小便白而濁也。(《病源論》)
《素問》云:夫精者,身之本也。蓋五臟六腑皆有精,腎為都會關司之所,聽命於心。人能法道清靜,精氣內持,火來坎戶,水到離扃,陰平陽秘,精元密固矣。若夫思慮不節,嗜欲過度,遂使水火不交,精元失守,由是為赤濁、白濁之患焉。赤濁者,心虛有熱也,多因思慮而得之,白濁者,腎虛有寒也,過於嗜欲而得之。
其狀漩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腳澄下,凝如膏糊,皆思慮嗜欲之所致耳。各分受病之由,施以治法,使坎離既濟,陰陽協和,然後火不上炎而神自清,水不下滲而精自固,安有赤濁、白濁之患哉。雖然,思慮過度,不特傷心,亦能病脾,脾生虛熱而腎不足,故土邪乾水,亦令人便下渾濁。史載之云:夏則土燥而水濁,冬則土堅而水清。
醫多峻補,則病愈甚。若以中和之藥療之,水火既濟,脾土自堅,其流清矣。(《濟生》)(按:《婦人良方》說白濁所由,其意相似,見治例中。又脾生虛熱以下,《萬安》引《究原方》同。又《外臺·延年論》曰:療小便赤色如淺紅花汁,此是憂愁驚恐,心氣虛熱,客邪氣與熱搏於心,所以小便赤云云。此豈嚴氏之所本歟。
)
精之主宰在心,精之藏制在腎。凡人酒色無度,思慮過情,心腎氣虛,不能管攝,往往小便頻數,漏濁之所因生也。因小便而出者曰尿精,因見聞而出者曰漏精,心不足而挾熱者為赤濁,心不足而腎冷者為白濁。陰不升,精不降,上下乖暌,是以有清濁不分之證,要必體認之精,而後發用之審歟。
此外又有脾精不禁,小便漏濁,淋瀝不止,手足力乏,腰背痠疼,盍用蒼朮等劑以斂脾精。斂脾謂何?精生於穀也。(《直指》)
林誠中曰:赤濁者,得於思慮過多,耗散心氣,或飲酒過度,或服丹石,致心虛蘊熱,水道難澀。且男子精水二道相併而行,腎系丹田,精道居其上,水道居其下,而真氣為火所搏,日漸消溶,盡從小便而出。其初色黃赤,須臾如漿粉脂油,甚者股肉酸痹,小便作辛辣臭氣。
治法當清心涼水道,切勿補之。白濁者,腎虛有寒也,過於色欲而得之,腎氣不固,遺瀝下收,初便不白,或如脂油,或如漿粉,或如雞子清,或滑如油,或甜如蜜,或冷如冰,面色恍白,此漏脫也。若手足指梢冰冷,口淡無味,腰重如石,腳弱氣短,疲倦力乏,急宜滋補之,使水火既濟,陰陽沖和,然後火不上炎而神自清,水不下滲則精自固矣。又當絕欲三五年,則庶乎無復作之患,可以苟全性命也。
白話文:
赤白濁
古代只有白濁的記載,沒有赤濁的說法。將赤濁與白濁並列的說法,大概是由子禮、登父兩位名醫開始的。
白濁的成因,是因勞累傷及腎臟,導致腎氣虛冷。腎主水,其開竅於膀胱,膀胱寒冷,腎臟受損,所以小便才會白濁。(出自《病源論》)
《素問》記載:精是人體的根本。五臟六腑都有精氣,腎臟是精氣的彙集和保管場所,受心臟的調控。人如果能夠遵循養生之道,保持身心清靜,精氣內斂,腎中精氣充足,心火旺盛而不外泄,陰陽平衡,精元就會固守。如果思慮過度、縱慾無度,就會導致水火不交,精元外洩,從而導致赤濁、白濁。赤濁是因為心虛有熱,多因思慮過度引起;白濁是因為腎虛有寒,多因縱慾無度引起。
赤白濁的症狀:小便如同油脂,顏色不定,下墜的部分則凝結成膏糊狀,都是思慮過度和縱慾無度造成的。要根據不同的病因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使腎與心協調平衡,則心火不致上炎,神氣自清;腎水不致下泄,精氣自固,自然就不會有赤濁、白濁了。然而,思慮過度不僅傷心,也會傷脾,脾產生虛熱,腎臟功能不足,就會導致脾土乾燥,影響腎水,使小便渾濁。古書記載:夏天濕熱,則小便渾濁;冬天寒冷,則小便清澈。
很多醫生採用峻猛的補益方法,反而會加重病情。如果使用平和的中藥治療,使心腎平衡,脾土強健,小便自然就會清澈。(出自《濟生》)(注:《婦人良方》中關於白濁的成因和治療方法與此類似,可參考其治例。脾生虛熱導致小便渾濁的說法,《萬安》引述《究原方》也有相同的記載。《外台秘要·延年論》記載:小便赤色如淺紅花汁,這是由於憂愁驚恐,心氣虛熱,外邪與心火搏結所致。這大概就是嚴氏(指書中提到的醫家)的論述依據。)
精氣的控制在心臟,精氣的儲存則在腎臟。如果縱慾無度、思慮過度,心腎氣虛,不能約束精氣,就會導致小便頻數,漏精等症狀。因小便排出者稱為尿精,因見聞刺激而排出者稱為遺精。心虛挾熱者為赤濁,心虛腎冷者為白濁。陰不升,精不降,就會出現清濁不分的情況。必須要充分理解精氣的運行規律,才能正確施治。
此外,如果脾精不能固攝,也會導致小便漏濁,淋漓不盡,手足無力,腰背酸痛,可以用蒼朮等藥物來斂固脾精。斂固脾精指的是什麼呢?精氣來源於食物的精華。
林誠中說:赤濁是由於思慮過多,耗傷心氣,或者飲酒過度,或者服用丹藥,導致心虛蘊熱,水道失於約束。男子精液與小便經由相近的通道排出,腎臟位於丹田,精道在上,水道在下,如果真氣被心火所傷,就會日漸損耗,從小便排出。初期小便顏色黃赤,很快就會像漿糊、油脂一樣,嚴重者會伴有股肉酸痛,小便有辛辣臭味。
治療赤濁應該清心涼血,切勿補益。白濁是因為腎虛有寒,縱慾過度引起,腎氣不固,精液遺泄,初期小便並不一定是白色,可能像油脂、漿糊、雞蛋清一樣,或者滑膩如油,或者甜如蜜,或者冰冷如冰,面色蒼白,這都是精氣外泄的表現。如果手足冰冷,口淡無味,腰部沉重,腳弱氣短,疲倦乏力,就應該及時滋補,使心腎平衡,陰陽協調,這樣心火就不會上炎,神氣自清;腎水就不會下泄,精氣自固。並且應該戒絕性慾三五年,才能避免復發,保全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