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249)
臟腑類 (249)
1. 痔
非止痔漏,百病之中多有始熱而終寒者,如瀉利,如嘔吐,初作則腸胃氣實為熱,久作則腸胃氣虛而為寒矣。丹溪下血條云:下血久不愈者,後用溫劑。正此義也。(《丹溪附余》)
經云:陷脈為瘻,留連肉腠。因瘡穿膿汁不盡,復感七情四氣而成。近則常淡紅,或微腫,或小核。久則上而槁白,內而黑爛,淫蟲惡臭生焉。治法宜補氣生血,外以黑附子為末,唾津和作餅,如錢厚,以艾灸之,隨漏大小作炷,但灸微熱,不可使痛,干則易,困倦則止,來日再灸,直至內平為效,仍須補藥常服。(《醫通》)
既潰之後,每每多成漏管,不能收口者,非內服外洗,純用苦寒,致令脾元日損,肌肉難生;即系醫家妄用刀針,藥線系扎,熔丸懸墜,利剪割切,良肉受傷,日施藥絍,插入拔出,日逐將瘡內四旁新肉磨成硬管,愈插愈深。
此固醫者之過,然病家見痔瘡潰後,雖流膿血,不疼不痛,嗜飲者依然暢飲,好色者仍復貪歡,善啖者辛辣煎炒,全不禁戒,雖無刀剪藥線之害,亦斷無不成漏者,所以致漏之源又夥。更有一等自愚之輩,每言痔漏不可醫痊,留此門戶為濕熱外滲之地,若收功完口,濕熱反無門可出矣。
殊不知腎開竅於二陰,穀道即腎之門戶,若使終年破流血水,則真陰由此而耗,正氣從此而虧,安能保其不成癆瘵乎。況濕熱若果由大腸而來,自由大腸直出,豈有歸大腸而不出,反由漏口徐徐而泄哉。是以痔貴早為培補,益氣保元,不可用苦寒內服外塗淋洗。病者謹戒百日醇酒房勞,再無不收口之理。
若不遵禁忌,雖有靈丹,亦難奏效。(《瘍醫大全》)
寬腸瀉熱方法,治腸痔,大便常血方。
大麻仁,大黃,枳殼(炙)
上各二兩,搗篩蜜和為丸,每日空心蕓薹湯下十丸。(《千金月令》)
治痔漏,消腫疼,當歸湯。(《聖濟》)(按:即四順清涼飲,方見《大便不通》。)
治腸風痔漏。
大黃,當歸(川者),苦參,牙皂(去皮)
上等分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下。(《本事續》)
凡醫痔之法,且如明日要下手(按:言用枯藥),今日先與此藥(用槐花、大黃、枳殼、木通、連翹、瞿麥、當歸,半酒半水煎),所以寬大腸,使大便軟滑,不與痔相礙,且不泄瀉。痔頭未脫落者,須要日日與之。以大黃一兩煨,枳殼炒,當歸酒洗一兩,同為細末,丸如梧子大,好酒吞下。(《綱目》引周先生)
一男子患痔,焮腫作痛,大便結燥,脈數有力,以內疏黃連湯,二服便行,痛止,又以四物湯加芩、連、枳殼、天花粉,數劑而腫消,更以臟連丸(用黃連、公豬大臟)一料而不復發。(《正宗》)
內疏黃連湯。
木香,黃連,山梔,當歸,黃芩,白芍,薄荷,檳榔,桔梗,連翹(各一錢),甘草(五分),大黃(二錢)
白話文:
痔瘡不只是痔瘡瘻管而已,很多疾病的發展過程都是從發熱開始,最後轉為虛寒,例如腹瀉或嘔吐。剛開始發作時,通常是腸胃實熱,但如果久病不癒,就會變成腸胃虛寒。像是丹溪說的「下血久不癒者,後用溫劑」,就是這個道理。
醫書說,脈絡凹陷會導致瘻管,而瘻管會停留在肌肉紋理之間。這是因為瘡瘍化膿後,膿液沒有完全排出,又受到情緒或氣候的影響而形成。剛開始,痔瘡通常呈現淡紅色,可能稍微腫脹,或是出現小硬塊。時間久了,表面會變得乾白,內部則會腐爛發黑,甚至會滋生惡臭的蟲子。治療方法應該以補氣生血為主,外用方面,可以把黑附子磨成粉,用唾液調成餅狀,像銅錢一樣厚,再用艾草灸它。灸的次數和大小要根據瘻管的大小來決定,但只要感覺到微微發熱就好,不要灸到疼痛。灸到乾燥就換藥,感到疲倦就休息,隔天再灸,直到瘻管內部癒合。同時也要長期服用補藥。
痔瘡潰爛之後,常常會形成瘻管,難以癒合。這並不是單純服用或外洗苦寒的藥物就能解決的,這樣反而會損害脾胃,導致肌肉難以生長。有時是因為醫生濫用刀針、藥線、熔丸或剪刀等方法,傷到健康的肌肉,每天還要插藥、拔出,這樣反而會讓瘻管周圍的新肉變成硬管,越插越深。
這固然是醫生的過錯,但病人自己也要負一部分責任。有些人看到痔瘡潰爛後,雖然會流膿血,但因為不痛不癢,就依然喝酒、縱慾,或者吃辛辣煎炒的食物,完全不忌口。這樣就算沒有刀剪藥線的傷害,也難免會形成瘻管。所以,造成瘻管的原因有很多。還有一種人很愚昧,他們說痔瘻無法治癒,留著這個洞口可以讓濕熱排出。他們認為如果把瘻管癒合,濕熱就沒地方排出了。
但他們不知道,腎臟的開竅在前後二陰,肛門是腎臟的門戶。如果長期流血水,會損耗真陰,使正氣虧虛,很容易發展成癆瘵。而且,如果濕熱真的是從大腸來的,應該直接從大腸排出才對,怎麼會從瘻管慢慢滲出來呢?所以,治療痔瘡應該及早進行調理,補氣養元,絕對不能使用苦寒的藥物來內服外洗。病人要謹慎戒酒和房事一百天,這樣痔瘡沒有不癒合的道理。
如果不遵守禁忌,就算有靈丹妙藥,也難以奏效。
通便瀉熱的方法,可以治療腸痔,以及大便常常帶血的症狀。
藥方如下:
大麻仁、大黃、枳殼(炙),各二兩。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加入蜂蜜做成藥丸。每天早上空腹服用十丸,用蕓薹湯送服。
治療痔瘻,消除腫痛的藥方,使用當歸湯。(也就是四順清涼飲,藥方請參閱《大便不通》篇。)
治療腸風痔漏的藥方。
大黃、當歸(川產的)、苦參、牙皂(去皮),將以上藥材等分磨成粉,用醋糊做成丸子,像梧桐子一樣大小。每次空腹用溫酒送服二十丸。
凡是治療痔瘡的方法,比如說明天要用枯藥(腐蝕性的藥物),今天就要先服用以下藥方(槐花、大黃、枳殼、木通、連翹、瞿麥、當歸,用水和酒各一半煎煮)。這樣可以讓大腸放鬆,使大便軟滑,不會刺激到痔瘡,而且不會造成腹瀉。如果痔瘡還沒有脫落,就要每天服用。另外,用煨過的大黃一兩,炒過的枳殼,酒洗過的當歸一兩,一起磨成細粉,做成丸子,像梧桐子一樣大小,用好酒吞服。
有一個男子患了痔瘡,腫脹疼痛,大便乾結,脈象急促有力。醫生用內疏黃連湯,服用了兩次,就排便了,疼痛也停止了。又用四物湯加上黃芩、黃連、枳殼、天花粉,服用了幾次,腫脹就消退了。最後用臟連丸(用黃連和公豬的大腸)服用了一劑,就沒有再復發。
內疏黃連湯的藥方。
木香、黃連、山梔、當歸、黃芩、白芍、薄荷、檳榔、桔梗、連翹(各一錢),甘草(五分),大黃(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