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243)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243)

1. 腸癰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千金》)

四聖散,治腸癰、癰疽。便毒神效。

生黃栝蔞(一枚去皮),粉草末(四錢),沒藥末(三錢),乳香末(一錢)

上件,用好紅酒二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分作兩服,兩日服盡,大便順導惡物妙。若干栝蔞則用兩枚。(《直指》)

保安散,福建興化軍官庫刊行,治腸癰壯熱惡寒,微汗氣急,小腹疼痛,小便澀似淋,或大便難如刀刺,及背胛疼痛,腸中已成膿,或大便下膿,臍中膿出。

上甜瓜子一枚,蛇蛻皮一尺,當歸一兩,銼微炒,以大盞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食前分作二服,前後溫服,以利下惡物效。(《經驗良方》)

郡守李孝文妻母龐,病小腹痛,眾醫皆以為瘕聚,藥之浹日弗愈,繼命翁診。翁循其少陰脈,如刀刃之切手,胞門芤而數,知其陰中痛,癰結小腸也。即告之曰:太夫人病在幽隱,不敢以聞,幸出侍人密語之。乃出老嫗。翁曰:患者患小腸癰,以故臍下如瘕聚,今膿已成,腫迫於玉泉,當不得前後溲,溲則痛甚。嫗拜曰:公神人也,所苦一如公所言。

遂用國老、將軍為嚮導,挾麒麟竭、琥珀之類以攻之,膿自小便潰,應手愈。(《醫史·滄州翁傳》)

神仙蠟礬丸,治腸癰內托神妙。

黃蠟(半兩要黃色者一方用七錢),白礬(一兩要明者研細)

上熔化黃蠟,和礬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食遠用溫白湯送下。(奇效》)(按:此本出《外科精要》,名神仙黃礬丸。)

末治方法,《究原》排膿內補散,治膿癰冷證及癰疽等患。

人參,當歸,厚朴(薑製),防風,北梗(焙),白芷,辣桂,黃耆(炙),甘草(炙),白茯苓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如不飲酒,南木香煎湯下。(《直指》)(按:此本《和劑》化毒排膿內補十宜散,今去川芎,加茯苓。《資生經》曰:胡權內補十全散,治腸癰神效。豈此方歟。又按:此本《千金》內補散,彼有川芎,無黃耆、茯苓。)《得效》加味十奇散,治肺癰已散,於《千金》內補散加乳香、沒藥。

七賢散,治腸癰潰後疼痛,淋瀝不已,或精神減少,飲食無味,面色痿黃,四肢無力,自汗盜汗,睡臥不寧。

茯苓,山藥,牡丹皮,山茱萸,熟地黃,人參(各一錢),黃耆(二錢)

水二鍾,煨姜三片,大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正宗》)

童良輔子,年十二,患內癰,腹脹臍凸而頗銳。醫欲刺臍出膿,其母靳不許,抱子獨泣。童馳告翁,邀與俱。及造臥內,見一野僧擁爐熾炭,燃銅筋一二枚烈火中,瞪目視翁曰:此兒病癰發小腸,苟舍刺臍,無他法。翁喻之曰:臍,神闕也,針刺所當禁。矧癰舍於內,惟當以湯丸攻之。

白話文:

腸癰

將以上十一種藥材搗碎,加入一斗水煮成三升,分成三次服用,每日三次。(出自《千金方》)

四聖散,可以治療腸癰、癰疽,以及梅毒引起的腫痛,效果非常好。

生栝蔞(去皮一個),甘草粉末(四錢),沒藥粉末(三錢),乳香粉末(一錢)

將以上藥材,用兩大碗好的紅酒,用小火慢煎至剩下一碗,分成兩次服用,兩天內服完。服用後大便會順暢,排出體內不好的東西,效果很好。如果栝蔞的個頭較小,可以使用兩個。(出自《醫方直指》)

保安散,是福建興化軍官庫發行的方子,可以治療腸癰引起的發高燒、怕冷、稍微出汗、呼吸急促、小腹疼痛、小便困難像淋病一樣、或大便困難像刀割一樣疼痛,以及背部疼痛。這些症狀表示腸道內已經形成膿,或者大便排出膿液,甚至肚臍也會流出膿液。

將甜瓜子一個,蛇蛻皮一尺,當歸一兩,略微炒過,加入一盞大碗的水,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飯前分成兩次溫服,可以幫助排出體內不好的東西,效果很好。(出自《經驗良方》)

郡守李孝文的岳母龐氏,小腹疼痛,許多醫生都認為是腹中腫塊,用藥治療了十幾天都沒有好轉。後來請翁醫師診斷。翁醫師摸她的少陰脈,感覺像刀刃劃過手一樣,又摸到胞門部位空虛而且脈象跳動很快,判斷是陰部疼痛,而且是小腸長了癰。於是就告訴李孝文:「太夫人的病在隱私部位,不敢直接說出來,請你讓侍女私下告訴她。」然後出來一個老婦人。翁醫師說:「患者得的是小腸癰,所以臍下會像有腫塊一樣,現在膿已經形成,腫脹壓迫到尿道口,會導致排尿困難,排尿時疼痛加劇。」老婦人叩頭說:「您真是神人啊,所說的症狀和病人一樣。」

於是就用甘草和熟地黃作為引導,配合麒麟竭、琥珀等藥物來攻破病灶,膿液就從小便排出,病就立刻好了。(出自《醫史·滄州翁傳》)

神仙蠟礬丸,可以治療腸癰,有內托排膿的奇妙效果。

黃蠟(半兩,要黃色的,有的方子用七錢),白礬(一兩,要明淨的,研成細末)

先將黃蠟熔化,然後和白礬粉末混合,製成藥丸,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二十丸,可以逐漸增加到三十丸,飯後用溫開水送服。(出自《奇效良方》)(按:這個方子出自《外科精要》,名叫神仙黃礬丸。)

末治方法,《醫學究原》中的排膿內補散,可以治療膿瘡、寒性癰疽等疾病。

人參、當歸、厚朴(用薑製過)、防風、桔梗(焙乾)、白芷、肉桂、黃耆(烤過)、甘草(烤過)、茯苓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溫酒調服。如果不能喝酒,可以用南木香煎湯送服。(出自《醫方直指》)(按:這個方子出自《和劑局方》的化毒排膿內補十宜散,現在去掉了川芎,增加了茯苓。《資生經》說:胡權內補十全散,治療腸癰效果很好。說的會不會是這個方子呢?又按:這個方子出自《千金方》的內補散,那裡的方子有川芎,沒有黃耆、茯苓。)《得效方》中的加味十奇散,可以治療肺癰已經消散的病人,是在《千金方》的內補散的基礎上,增加了乳香和沒藥。

七賢散,可以治療腸癰潰破後疼痛不止、淋漓不盡,或者精神衰弱、食慾不振、面色萎黃、四肢無力、自汗盜汗、睡不安穩等症狀。

茯苓、山藥、牡丹皮、山茱萸、熟地黃、人參(各一錢)、黃耆(二錢)

加入兩鍾水,三片煨過的生薑,兩顆大棗,煎煮至八分,飯前服用。(出自《正宗傷科》)

童良輔的兒子,十二歲,得了內癰,肚子脹大,肚臍鼓起而且尖銳。醫生想要從肚臍刺破放出膿液,他母親堅決不同意,抱著孩子獨自哭泣。童良輔趕忙去告訴翁醫師,請他一同前往。到了臥室,看到一個野僧圍著爐火燒紅木炭,把一兩根燒紅的銅針放在火裡,瞪著眼睛看著翁醫師說:「這孩子得的是小腸癰,如果不從肚臍刺膿,沒有其他辦法了。」翁醫師告訴他說:「肚臍是神闕穴,不應該針刺。何況癰瘡在體內,只能用湯藥或藥丸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