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241)
臟腑類 (241)
1. 腸癰
如積襲日久,因循不識此症,誤作脹病治之,以致毒攻內臟,腸胃受傷,或致陰器攻爛,腐靨黑斑,色敗無膿,每流汙水,腹連陰痛,煩躁不止,身熱口乾,衾幃多臭,臥房難進者。凡犯之俱為不治證,宜斟酌之。(《外科正宗》)
初起小腹疼痛,或軟或硬,脈芤數者,瘀血也,宜下之。小腹作痛有塊,大便秘澀,小便如淋者,宜和而利之。已潰時時下膿,腹痛不止,飲食無味者,宜托而補之。產婦惡露不盡,流注小腸作痛,脈數者,宜和而導之。腹脹日久,臍高突出,轉側響如水聲,膿內蓄,急針之。(同上)
腸癰者,腸內生癰也,大腸小腸皆有之。大抵得之不節飲食,不適寒溫,或積垢瘀凝,或敗血留滯,壅塞不行,久郁化熱,久熱腐膿,而癰斯成矣。(《續焰》)(按:腸癰,腸中痛不可忍,而大便從小便中出,見《醫說》雲母膏愈腸癰條,蓋大腸癰也。)
腸癰下血,腹中㽲痛,其始發熱惡寒,欲驗其證,必小腹滿痛,小便淋澀,反側不便,即為腸癰之確候,無論已成未成,俱用大黃牡丹湯加犀角急服之。小腹痛,若腫滿不食,小便不利,膿壅滯也,用薏苡、丹皮、桃仁、蔞仁煎服以排之。若至反側作水聲,此膿已成熟也,《千金》托裡散下太乙膏。(《醫通》)
胡公弼曰:按臍下一寸三分,即腸之屈曲間,大腸左盤,小腸右曲。其生癰也,由冷毒積久,腸厚而不能發越於外,故生於內,外視之無形,重按之痛甚。毒生於左,則左足不能伸;毒生於右,則右足不能伸。生毒之處,肌膚微有皺紋,細觀亦覺微腫。(《瘍醫大全》引《青囊》)(按:《赤水》一染匠婦,腹痛三月,左腳不可動,動即痛應於心,是以一步不能舉,必腸癰,左腳莫能舉,是其徵也。)
腸癰屬大腸實火,忌燥熱,宜下、苦寒、解毒。(《本草經疏》)
難易看法,初起,小腹疼痛,小便不利,六脈微緩,不作寒熱者輕。已成,小腹腫而堅硬,小便數而不利,六脈洪數者險。已潰,時時下膿,裡急後重,日夜無度,疼痛不減者重,潰後,膿腥臭穢,或流敗水,濁瘀虛熱,更增不食者死。(《正宗》)
愈後卻宜靜養,若動作躁暴,或被驚恐,則腸斷而死。凡癰生小腸分猶可,大腸分近肛門者難治,肛門破者即死。(《入門》)
若膿從大便出者,為直腸癰,可治。若從臍中出者,為盤腸癰,多不治。經云:腸癰為病不可驚,驚則腸斷而死。(《醫通》)
胃癰腸癰之別,胃癰亦生腹內,痛在心下臍上。其有紅腫見於胸下者,此軀廓之伏梁癰,非胃癰也。腸癰痛在下腹左右少腹間,以此為異。若紅腫見於腹上者,乃肚角癰,亦軀廓之癰,非腸癰也。凡內癰膿未成,皆宜從清導之;已成膿者,必潰膿。胃癰之膿。有嘔出於口者,有下潰於肛者。腸癰之膿,有從下而潰於孔肛者,有逆上而潰於臍中者。潰於肛者順,順則可生;潰於臍者逆,逆則多死。其下出孔肛者,自可並屎而出,膿儘可冀愈也。(《醫級》)
白話文:
如果積累很久,沒有認識到這是腸癰,反而誤當作脹氣來治療,導致毒素侵入內臟,腸胃受到損傷,甚至會腐蝕陰部,出現黑色斑點,皮膚顏色敗壞,沒有膿液,只流出污水,腹部連帶陰部疼痛,煩躁不安,身體發熱口乾,被褥充滿臭味,臥室難以進入。凡是出現這些情況,都是無法治癒的,需要仔細考慮。
初期小腹疼痛,時軟時硬,脈象呈現芤數,這是瘀血的表現,應該用藥瀉下。小腹疼痛有腫塊,大便乾結,小便像淋雨一樣不暢,應該用藥調和並疏通。已經化膿時,會時時排出膿液,腹痛不止,飲食沒有味道,應該用藥托毒並補益。產婦惡露沒有排乾淨,流到小腸引起疼痛,脈象急促,應該用藥調和並引導。腹脹很久,肚臍高高突出,轉動身體時聽到像水聲,這是膿液積存在裡面,需要趕快用針刺破。
所謂腸癰,就是腸道內生了癰腫,大腸和小腸都可能發生。大多是因為飲食不節制,不能適應寒冷或溫熱的氣候,或是污垢瘀積凝結,或是敗血停留,阻塞不通,久而久之鬱積化熱,熱久了就腐爛成膿,癰腫就這樣形成了。 (按:《醫說》中記載雲母膏可以治療腸癰,說明這種腸癰是大腸癰。)
腸癰會導致便血,腹部隱隱作痛,剛開始會發熱怕冷。要判斷是不是腸癰,一定要看小腹是否脹滿疼痛,小便是否淋漓不暢,身體是否轉側不便,如果都有這些情況,就一定是腸癰,無論癰腫是否形成,都要趕快服用大黃牡丹湯加犀角。如果小腹疼痛,又腫又脹,吃不下飯,小便不順暢,這是膿液壅塞的緣故,可以用薏苡仁、丹皮、桃仁、蔞仁煎服來排膿。如果到了翻身時腹部有水聲,說明膿液已經成熟,可以用《千金方》中的托裡散配合太乙膏。
胡公弼說:肚臍下一寸三分的地方,是腸道彎曲的地方,大腸在左邊彎曲,小腸在右邊彎曲。腸癰的產生,是因為寒毒積累很久,腸道增厚而無法將毒素排出,所以癰腫長在裡面,從外表看不出來,但重按會非常疼痛。毒素長在左邊,左腳就不能伸直;毒素長在右邊,右腳就不能伸直。長毒素的地方,皮膚會微微出現皺紋,仔細看也會覺得有些微腫。(按:《赤水》記載,一個染匠的妻子,腹痛三個月,左腳不能動,動一下心臟就會痛,導致她一步都不能走,這一定是腸癰,因為左腳無法抬起,這是腸癰的徵兆。)
腸癰屬於大腸實火,忌諱燥熱,應該用瀉下、苦寒、解毒的藥物。
_難易的判斷:_初期小腹疼痛,小便不暢,六脈微弱而緩慢,沒有發冷發熱的情況,屬於病情較輕。如果癰腫已經形成,小腹腫脹而堅硬,小便次數多而不順暢,六脈洪大而急促,就屬於危險的情況。如果癰腫已經破潰,時時排出膿液,裡急後重,日夜不停,疼痛沒有減輕,屬於病情嚴重。破潰後,膿液腥臭污穢,或者流出敗水,體內有濁瘀虛熱,更加吃不下飯,就屬於死亡的情況。
痊癒後應該靜養,如果動作過於激烈或受到驚嚇,就會腸道斷裂而死。癰腫長在小腸還比較好,長在大腸靠近肛門的地方就難以治療,如果肛門破裂就會死亡。
如果膿液從大便排出,屬於直腸癰,可以治療。如果膿液從肚臍排出,屬於盤腸癰,大多無法治癒。《醫經》說:患腸癰不要害怕,如果受到驚嚇就會腸斷而死。
_胃癰與腸癰的區別:_胃癰也長在腹部裡面,疼痛在心口下方到肚臍上方之間。如果在胸部下方看到紅腫,這是軀幹上的伏梁癰,不是胃癰。腸癰疼痛在下腹部左右兩側,以此來區別。如果在腹部上方看到紅腫,那是肚角癰,也是軀幹上的癰腫,不是腸癰。凡是內部的癰腫,在沒有化膿之前,都應該用清熱導滯的方法治療;如果已經化膿,就必須讓膿液排出。胃癰的膿液,有的會從嘴巴嘔吐出來,有的會從肛門排出。腸癰的膿液,有的會從肛門排出,有的會向上從肚臍排出。從肛門排出的情況比較順利,可以治好;從肚臍排出的情況比較危險,大多會死亡。如果膿液從肛門排出,自然會隨著大便一起排出,膿液排盡就可以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