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240)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240)

1. 〔附〕交腸

作冷熱不調食積治,與五苓散服香連丸,二劑而愈。又錢吉甫女年十三,休肥痰盛,因鄰居被盜,發熱頭痛,嘔逆面青,六脈弦促,而便溺易位,此因驚氣亂,痰襲竅端所致也。與四七湯下礞石滾痰丸,開通痰氣而安。(《醫通》)

交腸一證,乃屎出前陰、溺出後孔之候。溺出後孔者,水氣併入大腸,自闌門不能泌別清濁,可以闌門不清為論。若屎出前陰者,乃腸膀並破之候,非腸穿則屎從何竇而出,膀胱不破則屎從何竇而入,要必腸穿膀破,而後屎溺得以易位而出也。亦必其腸膀破損之處,其竇貼連,而後得出入之不爽也。

若非貼連,則腸雖破穿而屎出,亦不過流於腸外募原夾層之內,縱使膀胱亦損,而其竇不相接連,亦不得出於前陰也。則闌門不清之論,實模糊影響之說,理解不得者也。(《醫級》)

余治交腸症四五人皆婦病,多得於橫生險產之後,則其內損脬腸,更不待言矣。(同上)

復有老人陰血乾枯,大腸結燥,便溺俱自前出,此非交腸,乃血液枯涸之徵,氣血衰敗之候也。多服大劑八珍湯,或可稍延歲月耳。(《心悟》)(按:《寓意草》姜宜人奇證,宜參。)

白話文:

[附] 交腸

治療因飲食冷熱不調導致的食積,使用五苓散搭配香連丸,服用兩劑即可痊癒。另外,錢吉甫的女兒十三歲,體型肥胖且痰液很多,因為鄰居被盜,受到驚嚇後發燒頭痛、噁心想吐、臉色發青,把脈後發現六脈弦數且急促,且大小便位置顛倒。這是由於驚嚇導致氣機紊亂,痰液阻塞竅道所致。使用四七湯搭配礞石滾痰丸,開通痰氣後便平安無事。(出自《醫通》)

所謂交腸這種病症,是指大便從陰部排出、小便從肛門排出的情況。小便從肛門排出,是因為水氣進入大腸,無法在闌門區分清濁,可以將其歸咎於闌門不清。但若是大便從陰部排出,則是腸道和膀胱都破裂的跡象,若不是腸子破洞,大便怎麼會從陰部排出?膀胱不破,大便又怎麼會進入陰部?必定是腸道破裂且膀胱也破裂,大小便才會位置顛倒排出。也必然是腸道和膀胱破損處,其孔道緊密相連,才能讓大小便出入無礙。

如果破損處沒有緊密相連,那麼即使腸道破裂且有糞便排出,也只會流在腸外的募原夾層中,即使膀胱也破損,但兩個孔道沒有相連,糞便也不會從陰部排出。所以,闌門不清的說法,其實是一種模糊不清的推論,是理解錯誤的說法。(出自《醫級》)

我治療過的交腸病症,有四五例都是婦女,大多是橫位難產之後發生的,那麼她們內臟的膀胱和腸道損傷,更不用多說了。(同上)

還有一些老人因為陰血乾枯,大腸乾燥便秘,大小便都從陰部排出,這並不是真正的交腸,而是血液枯竭、氣血衰敗的徵兆。可以多服用大劑量的八珍湯,或許可以稍微延續壽命。(出自《心悟》)(按:可以參考《寓意草》中姜宜人的奇特病例。)

2. 腸癰

脈因證治諸說,問曰:官羽林婦病,醫脈之,何以知婦人腸中有膿,為下之則愈?師曰:寸口脈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滑則為榮,數則為衛,衛數下降,榮滑上升,榮衛相干,血為濁敗,小腹痞堅,小便或澀,或時汗出,或復惡寒,膿為已成,設脈遲緊,聚為瘀血,血下則愈。(《脈經》)

癰之為病(按:癰上蓋脫腸字),診小腹腫痞堅,按之則痛,或在膀胱左右,其色或赤或白,堅大如掌熱,小便欲調,時色色汗出,時復惡寒。(《鬼遺方》)

腸癰者,由寒溫不適,喜怒無度,使邪氣與榮衛相干,在於腸內,遇熱加之,血氣蘊積,結聚成癰,熱積不散,血肉腐壞,化而為膿。其病之伏,小腹重而微強,抑之即痛,小便數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其身皮皆甲錯,腹皮急如腫狀。診其脈洪數者,已有膿也;其脈遲緊者,未有膿也。

甚者腹脹大,轉側聞水聲,或繞臍生瘡而穿(按:一本作穿而)膿出,或膿自臍中出,或大便去膿血,惟宜急治之。又云:大便膿血,似赤白下而實非者,是腸癰也。卒得腸癰而不曉,治之錯者殺人。(《病源論》)

凡腸癰,其狀兩耳輪文理甲錯,初患腹中苦痛,或繞臍有瘡如粟,皮熱,便膿血出,似赤白下,不治必死。(《千金》)

寸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芤腸里癰。(《脈訣》)

腸癰難知,滑數可推,數而不熱,腸癰何疑。(《崔氏脈訣》)

腸癰腫結,活者脈浮,殂者脈沉。(《直指》)

其如五內生瘡,亦止分陰陽利而已,不比外癰,須依四節八事之次第也。(《三因》)

腸痛亦多端,若疼甚者乃腸癰,急宜服內補十全散等藥。(《資生》)

夫腸癰者,皆濕熱瘀血流入小腸而成也。又由來有三:一、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腸胃傳送不能舒利,敗血濁氣壅遏而成者,一也。二、婦人產後,體虛多臥,未經起坐,又或坐草艱難,用力太過,育後失逐敗瘀,以致敗血停積腸胃結滯而成者,二也。三、飢飽勞傷,擔負重物,致傷腸胃,又或醉飽房勞,過傷精力,或生冷並進,以致氣血乖違,濕動痰生,多致腸胃痞塞,運化不通,氣血凝滯而成者,三也。

總之,初起外症發熱惡寒,脈芤而數,皮毛錯縱,腹急漸腫,按之急痛,大便墜重,小便澀滯,若淋甚者,臍突腹脹,轉側水聲,此等並見,則內癰已成也。初起未成時,小腹殷殷作痛,儼似奔豚,小便淋澀者,當大黃湯下之(即大黃牡丹湯用白芥子者),瘀血去儘自安。體虛脈細不敢下者,活血散瘀湯和利之。

已成腹中疼痛,脹滿不食,便淋刺痛者,薏苡仁湯主之。腹濡而痛,小腹急脹,時時下膿者,毒未解也,用牡丹皮湯治之(用參、牡、芍、茯、耆、薏、桃、芷、歸、芎、甘、桂、木香)。如膿從臍出,腹脹不除,飲食減少,面白神勞,此皆氣血俱虛,宜八珍湯加牡丹皮、肉桂、黃耆、五味子,斂而補之。

白話文:

腸癰是指腸道內部的膿瘍。患者脈象滑數,滑代表實證,數代表熱證;脈象的「衛氣」下降而「營氣」上升,表明榮衛失調,血液污濁腐敗。腹部脹滿堅硬,小便不利或澀痛,時而汗出,時而惡寒,這些都是膿瘍已形成的表現。如果脈象遲緩緊弦,則表示膿液已凝結成瘀血,需促進血液運行才能痊癒。

腹部腫脹堅硬,按壓疼痛,腫塊可能位於膀胱左右,顏色或紅或白,大小如手掌般,伴有發熱,小便排洩困難,時而汗出,時而惡寒。

腸癰是由於寒溫失調、情緒起伏過大,導致邪氣侵犯榮衛,滯留在腸道內,遇熱加重,氣血瘀積,形成膿瘍。熱邪積聚不散,血肉腐敗,形成膿液。初期症狀為腹部沉重微痛,按壓則痛,小便頻數,似尿淋症狀,時而汗出,時而惡寒,皮膚出現雞皮疙瘩狀,腹部皮膚繃緊腫脹。脈象洪數則表示已形成膿瘍;脈象遲緩緊弦則表示尚未形成膿瘍。

病情嚴重者,腹部脹大,翻身時可聽到腸鳴水聲,可能在肚臍周圍長出膿瘡並破潰流膿,或膿液從肚臍排出,或大便排出膿血。此症必須及時治療,否則危及生命。大便排出膿血,看似赤白痢疾,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也屬於腸癰。若誤診誤治,則可能致命。

腸癰患者耳輪紋理紊亂,初期腹部劇痛,或肚臍周圍出現小米粒大小的膿瘡,皮膚發熱,排便帶有膿血,類似赤白痢疾,不治療則必死無疑。

寸口脈芤大,積血在胸中,關內脈芤,則腸道內有膿瘍。

腸癰難以診斷,但脈象滑數可以推測,脈象數而無熱證,則可確定為腸癰。

腸癰腫脹結塊,活著時脈象浮,死亡時脈象沉。

腸癰如同五臟生瘡,治療上只須分陰陽,疏通利導即可,與外癰不同,不必依照固定的治療步驟。

腸痛的成因很多,如果疼痛劇烈,就是腸癰,需服用內補十全散等藥物。

腸癰是由於濕熱瘀血流入小腸而引起的。其成因有三:一、男子因劇烈奔跑,腸胃運化失調,瘀血濁氣阻塞所致;二、婦女產後體虛多臥,未及時活動,或因坐臥困難用力過度,產後瘀血未清,導致瘀血停積腸胃而形成腸癰;三、飢飽勞損,負重過度損傷腸胃,或飲酒過度、房事過度、過食生冷食物,導致氣血失調,濕邪痰濁產生,腸胃阻塞,氣血凝滯而形成腸癰。

總而言之,初期症狀為發熱惡寒,脈象芤數,皮膚出現雞皮疙瘩狀,腹部逐漸腫脹,按壓疼痛劇烈,大便墜脹,小便不利,如尿淋症狀加重,肚臍突出,腹部脹大,翻身聽到水聲等,這些症狀同時出現,則表示腸癰已形成。初期未形成膿瘍時,小腹部隱隱作痛,像奔豚病一樣,小便淋澀,可用大黃湯(或大黃牡丹湯加白芥子)治療,排出瘀血即可痊癒。體虛脈弱不敢下藥者,則可用活血散瘀的湯藥調理。

膿瘍已形成時,腹部疼痛、脹滿、飲食減少,排尿時刺痛,可用薏苡仁湯治療。腹部潮濕疼痛,小腹部急劇脹大,時而排出膿液,表示毒邪未解,可用牡丹皮湯(包含人參、牡丹皮、芍藥、茯苓、黃耆、薏苡仁、桃仁、川芎、當歸、甘草、桂枝、木香)治療。如果膿液從肚臍排出,腹部脹大不消,飲食減少,面色蒼白,神疲力乏,則表示氣血俱虛,需用八珍湯加牡丹皮、肉桂、黃耆、五味子等藥物,益氣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