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232)
臟腑類 (232)
1. 大便不通
滴好酒少許和丸,每服一錢二分,好酒吞,朝服暮通,暮服朝通。須天晴時修合為妙。(《廣筆記》)《時方歌括》名更衣丸。
潤下潤燥諸方,散發大便不通方。
生地黃汁(五合),大黃,甘草(炙各半兩)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下地黃汁,又煮三沸,分二服。(《千金翼》)(按:此本為治服石後方,然亦宜燥熱秘澀,故《觀聚方》既表而出之。)
四順飲子,治大便不通,面目身熱,口舌生瘡,上焦冒悶,時欲得冷。此三陽氣壅,熱並大腸,其脈洪大。
大黃,赤芍藥,甘草,當歸(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利為度。(《雞峰》)(按:此本出《肘後·小兒》中,若多溫壯熱實治諸百病方。)
玉燭散,以四物湯、承氣湯、朴硝各等分,水煎去滓,食前服。(《三法六門》)
神功丸,治三焦氣壅,心腹痞悶,六腑風熱,大便不通,津液內枯,大腸乾澀,裡急後重,或下鮮血。
大黃(三兩),人參(半兩),麻仁(五兩研),訶子皮(炮取二兩)
上杵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下,日三服,以通為度。(《活人》)(按此本《外臺》近效加減麻仁丸,療積年患氣,不能食飲,兼食不消化,風氣冷氣熱氣衝上痃癖氣方。)《選奇後集》加味神功丸,加木香、枳實、桃仁。
潤腸湯,治大便秘澀,連日不通。
府子仁(一盞半,細研,用水浸,濾去皮,取濃汁。),脂麻(半盞,微炒,研,用水浸,取濃汁。),桃仁(湯浸,去皮尖,麩炒黃熟,取一兩,研如泥。),荊芥穗(搗末,一兩。)
上件藥數沸,入鹽少許,如煎茶,不得煎過,恣意飲之,以利為度,食前。(《楊氏》)
通幽湯,治大便難,幽門不通,上衝吸門不開,噎塞不便燥秘,氣不得下,治在幽門,以辛潤之。
炙甘草,紅花(以上各一分),生地黃,熟地黃(以上各五分),升麻,桃仁泥,當歸身(以上各一錢)
上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調檳細末五分,稍熱食前服之。(《蘭室》)又潤燥湯,於本方加大黃(煨)、麻仁,用生甘草,去檳榔。(又名潤腸湯。)
麻子蘇子粥,紫蘇子、大麻子二味各半合,淨洗研極細,用水再研取汁一盞,分二次煮粥啜之。此粥不惟產後可服,大抵老人諸虛人風秘皆得力。嘗有一貴人母,年八十四,忽爾腹滿頭疼,噁心不下食。召醫者數人議,皆供補脾進食、治風清利頭目藥,數日疾愈甚,全不入食。
其家憂懼,懸予辨之。予診之曰:藥皆誤矣。此疾止是老人風秘,臟腑壅滯,聚於膈中,則腹脹噁心不喜食,又上至於巔,則頭痛神不清也。若得臟腑流暢,諸疾悉去矣。予令作此粥,兩啜而氣泄,先下結屎如胡椒者十餘,後漸得通利,不用藥而自愈。(《本事》)(按:據《資生經》,此方本出《必用方》。
白話文:
大便不通
潤腸通便的藥丸做法:
用少許好酒和藥粉混合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一錢二分,用好酒送服。早上服用,晚上就能排便;晚上服用,早上就能排便。最好選擇晴朗天氣製作藥丸。(出自《廣筆記》)《時方歌括》稱此藥丸為「更衣丸」。
潤燥通便的藥方:
針對大便不通的藥方: 生地黃汁(五合),大黃、炙甘草(各半兩)。將這三味藥材搗碎,加三升水煮成一升,再加入生地黃汁,繼續煮沸幾次,分兩次服用。(出自《千金翼》)(這個藥方原本是用於治療服用礦石藥物後的狀況,但也適用於因乾燥燥熱引起的大便乾結難排,因此《觀聚方》也收錄了此方。)
四順飲子:
治療大便不通,伴隨臉部、身體發熱,口舌生瘡,胸悶不適,時常想要涼爽感覺。這是因為三陽經的氣機鬱結,熱氣傳導到大腸,脈象呈現洪大。 藥方:大黃、赤芍藥、甘草、當歸(各等分)。 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加一碗半水煎煮至一碗,溫服,以排便為度。(出自《雞峰》)(這個藥方原本出自《肘後·小兒》,被認為可治療多種溫熱引起的實證疾病。)
玉燭散:
將四物湯、承氣湯、朴硝各取等量,加水煎煮後去渣,飯前服用。(出自《三法六門》)
神功丸:
治療三焦氣機鬱結,心腹脹悶,六腑風熱,大便不通,體內津液枯竭,大腸乾澀,有便意但難以排出,甚至排出鮮血。 藥方:大黃(三兩),人參(半兩),麻仁(五兩,研磨),訶子皮(炮製後取二兩)。 將上述藥材搗磨成細末,用煉好的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溫水送服,每日三次,以排便為度。(出自《活人》)(這個藥方是《外臺》的近效加減麻仁丸,可以治療多年痼疾,導致不能進食飲水,兼有消化不良,以及各種風、冷、熱引起的氣往上衝的疾病。)《選奇後集》的加味神功丸,則增加了木香、枳實、桃仁。
潤腸湯:
治療大便乾澀,連續多日無法排便。 藥方:郁李仁(一盞半,細研,用水浸泡,濾去皮,取濃汁),芝麻(半盞,稍微炒過,研磨,用水浸泡,取濃汁),桃仁(用熱水浸泡,去皮尖,用麩皮炒至黃熟,取一兩,研成泥),荊芥穗(搗成末,一兩)。 將上述藥材稍煮沸後,加入少量鹽,像煎茶一樣,不要過度煎煮,可隨意飲用,以排便為度,飯前服用。(出自《楊氏》)
通幽湯:
治療大便困難,幽門不通,導致腸道阻塞,無法排便,腸道乾燥,氣機無法下降,問題出在幽門,因此用辛潤的藥材來治療。 藥方:炙甘草、紅花(各一分),生地黃、熟地黃(各五分),升麻、桃仁泥、當歸身(各一錢)。 將上述藥材混合為一劑,加兩大碗水煎煮至一碗,去渣後,加入檳榔末五分,稍微加熱後飯前服用。(出自《蘭室》)又有一方名為潤燥湯,在本方的基礎上加入大黃(煨過)、麻仁,使用生甘草,去掉檳榔。(又名潤腸湯。)
麻子蘇子粥:
紫蘇子、大麻子各取半合,洗淨後研磨成細末,用水再研磨取汁一碗,分兩次煮粥食用。此粥不僅產後可以服用,對於年老體虛、因風邪導致便秘的人也很有幫助。曾經有一位貴人的母親,年八十四歲,突然腹脹頭痛,噁心無法進食。請來多位醫生診治,都說是脾虛需要補益、治風清頭目,但幾天下來病情更嚴重,完全無法進食。
她的家人非常擔憂,請我辨症。我診斷後說:「你們用的藥都錯了!這只是老年人因風邪導致的便秘,臟腑氣機壅滯,積聚在膈中,所以腹脹噁心不喜進食,又往上衝到頭部,所以頭痛神志不清。如果能使臟腑氣機流暢,所有疾病都會消失。」我讓他們煮這個粥,喝了兩次,氣機就通暢了,先是排出了像胡椒一樣的結塊大便十幾粒,後來慢慢地通暢了,不用藥也能自行痊癒。(出自《本事》)(根據《資生經》,此方出自《必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