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224)
臟腑類 (224)
1. 滯下
霞片香連丸,治久痢諸藥不效,服此莫不應驗。
川黃連(四兩,吳茱萸四兩同炒紫色,去茱萸不用。),木香(八分),霞片(即霞芙蓉二分)
上為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活人心統》)《入門》陳米糊丸,綠豆大,每二三十丸。此方臨危便泄不收,諸方不效,急將蓮肉煎湯送下,被蓋取睡,效奏神矣。
調補方法(病後調理)治大下後,腹中空竭,胸中虛滿,不下食方。
芍藥,甘草,半夏(各一兩),厚朴,當歸(各三兩),生薑(五兩),桂心(三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二劑最佳。(《千金》)
有人久患痢,赤白兼下,或純白,或純赤,百藥不愈者,病久服藥已多,治痢多用毒藥攻擊得藏氣不和,所以難愈。史載之用輕清和氣藥與之遂愈,後來屢有驗。其方用罌粟殼蜜炙、人參、白朮、白茯苓、川芎、甘草炙、黃耆等分為細末,二錢,水一盞,生薑、棗、烏梅半分,煎八分,溫服不以時。(《醫說》)(按今《史載之方》無考。)
葉先生患滯下,後甚逼迫,正合承氣證。予曰:氣口虛,形雖實而面黃稍白,此必平昔食過飽而胃受傷,寧忍一兩日辛苦。遂與參、朮、陳皮、芍藥等補藥十餘帖,至三日後胃氣稍完,與承氣兩帖而安。苟不先補完胃氣之傷而遽行承氣,吾恐病安之後,寧免瘦憊乎。(《格致餘論》)
浦江鄭義士病滯下,一夕忽昏僕,目上視,溲注而汗瀉。翁診之,脈大無論,即告曰:此陰虛陽暴絕也,蓋得之病後酒且納,吾能愈之。急命治人參膏,而且促灸其氣海。頃之手動,又頃而唇動,及參膏成,三飲之,蘇矣。其後服參膏盡數斤,病已。(戴良撰《丹溪翁傳》)
參歸芍藥湯,治痢久一二十日,痢去多不止,用此調理氣血自愈。
人參(一錢),當歸(酒洗二錢),茯苓,白朮(一半),砂仁(七分),山藥(炒),陳皮(各一半),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烏梅二個,燈草一團,蓮肉七個,水煎溫服。(《回春》)《壽世》白朮和中湯,下痢白多,不拘新久,或用下後未愈者,用此和之。於本方去人參、砂仁、山藥,加黃芩、黃連、木香。
飛疇治朱元臣子,患五色痢二十餘日,胸膈脹滿而粥飲不進,服藥罔效。別延兩醫診視,一用大黃,一用人參。元臣不能自主,因執治於予。予曰:用大黃者,因其脹滿脈大也;用人參者,因其痢久不食也。痢久不食,大黃斷斷難施;膈滿作脹,人參亦難遽投。今擬伏龍肝為君,專溫土藏,用以濃煎代水,煎焦朮、茯苓,甘草、廣藿、木香、炒烏梅。
一劑痢減食進,再劑而止,遂不藥,調理而起。(《醫通》)
十全大補湯,痢疾已愈,氣血大虛者,此方主之。(《醫方考》)
白話文:
霞片香連丸,這種藥丸專門治療長期痢疾,其他藥物都無效時,服用它往往很有效。
藥方組成:川黃連(四兩,與吳茱萸四兩一同炒至紫色,之後去除吳茱萸不用),木香(八分),霞片(即霞芙蓉二分)。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水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白開水送服。(出自《活人心統》)《醫學入門》中則改用陳米糊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三十丸。這個藥方在病情危急,腹瀉不止,其他方法都無效時,應急用蓮子肉煎湯送服藥丸,再蓋好被子睡覺,效果會非常神奇。
病後調理方法(針對大瀉之後的虛弱情況):治療大瀉後,腹中空虛,胸中虛滿,吃不下東西的狀況。
藥方組成:芍藥、甘草、半夏(各一兩),厚朴、當歸(各三兩),生薑(五兩),桂心(三兩)。
製法:將以上七味藥材稍微搗碎,加入七升水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服用兩劑效果最佳。(出自《千金方》)
有人長期患痢疾,時而拉出紅色的,時而拉出白色的,或是純紅、純白的,用各種藥都治不好,是因為長期服藥過多,治療痢疾又多用猛藥攻伐,導致臟腑氣機失調,所以難以痊癒。史書記載,使用輕清和氣的藥物治療就能痊癒,後來也多次驗證有效。其藥方為:罌粟殼(用蜂蜜炙過)、人參、白朮、茯苓、川芎、甘草(炙過)、黃耆等分量相等,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盞水,加入生薑、紅棗、烏梅各半分,煎至八分,溫服,不限時間。(出自《醫說》)(按:現在的《史載之方》已不可考。)
葉先生患痢疾,病情非常急迫,症狀符合應該使用承氣湯的情況。我說:他的脈象虛弱,雖然看起來情況嚴重,但面色發黃且稍白,這一定是平時吃得太飽而損傷了脾胃,寧可辛苦一兩天。於是給他開了人參、白朮、陳皮、芍藥等補藥十幾帖,三天後脾胃之氣稍微恢復,再使用承氣湯兩帖,病就好了。如果沒有先補好脾胃的損傷,就直接使用承氣湯,恐怕病癒後,也會非常消瘦虛弱。(出自《格致餘論》)
浦江的鄭義士患痢疾,一天晚上突然昏倒,眼睛向上翻,小便失禁,汗如雨下。醫生診斷後,發現脈象虛大,說:這是陰虛陽氣暴脫,是因為病後還喝酒導致的,我可以治好。馬上讓人準備人參膏,並立即灸他的氣海穴。過了一會兒,他的手開始動,又過了一會兒,嘴唇也開始動,等人參膏做好後,分三次餵他喝下,就醒了。之後又服用了好幾斤的人參膏,病就痊癒了。(戴良撰寫的《丹溪翁傳》)
參歸芍藥湯,用來治療長期痢疾,病程一二十天,痢疾停止後還持續拉肚子不止的情況,用這個方子可以調理氣血,自然痊癒。
藥方組成:人參(一錢),當歸(用酒洗過,二錢),茯苓、白朮(各一半),砂仁(七分),山藥(炒過)、陳皮(各一半),甘草(五分)。
製法:將以上藥材切碎一劑的量,加入烏梅兩個、燈心草一團、蓮子七個,用水煎煮後溫服。(出自《回春》)《壽世保元》中的白朮和中湯,可用於治療腹瀉以白色為主,不論是新病還是舊病,或是瀉後未癒的情況,用此方可以調和脾胃。在原方的基礎上,去除人參、砂仁、山藥,加入黃芩、黃連、木香。
飛疇醫生治療朱元臣的兒子,患有五色痢(拉出來的糞便顏色混雜)二十多天,胸膈脹滿,喝不下粥,吃藥也沒用。另外請了兩位醫生診斷,一位使用大黃,一位使用人參。朱元臣不知道該聽誰的,就來找我治療。我說:使用大黃的醫生,是因為他看到脹滿脈大;使用人參的醫生,是因為他看到久病不食。痢疾久了不吃飯,絕對不能使用大黃;胸膈脹滿,也不能馬上使用人參。現在我打算以伏龍肝(灶心土)為主藥,專門溫養脾胃,用濃煎的伏龍肝水代替普通的水,煎煮焦白朮、茯苓、甘草、廣藿香、木香、炒烏梅。
服用一劑後,痢疾減輕,食慾增加,服用兩劑後就停止了腹瀉,之後沒有再吃藥,通過調理就康復了。(出自《醫通》)
十全大補湯,適用於痢疾痊癒後,氣血極度虛弱的情況。(出自《醫方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