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222)
臟腑類 (222)
1. 滯下
乾薑於火上燒黑,不令成灰,瓷碗合,放冷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治血痢神效。仲景云: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可以此治之。(《準繩》)
治痢止,腹痛不可忍者。
上良薑、芍藥等分為末,煮姜鹽飯湯調下。(《經驗良方》)
族侄良詮患血痢,腹痛裡急後重,時師治以香連丸、黃芩芍藥湯不愈,腹反增痛,面赤唇紅,有似塗朱,喊叫之聲,四舍悚駭。比有太學寧宇者,拉予為胗,六脈洪大。以生熟白芍藥六錢,生熟甘草二錢,乾薑、肉桂各一錢,木香二錢,棗二枚,水煎飲之,飲竟嗒焉而臥。太學乃令人覘病者何如。
復曰:夜來痢減十之五,痛減十之七,早間已啜粥半盞矣。太學喜而叩予曰:渠面赤唇紅脈大,所下皆血,症皆屬熱,叔乃復投熱劑。吾甚恐,一夜不能寐,乃今疾已減半,生有望焉。不卜今日用何劑?予曰:比昨劑差小耳,方仍昨也。太學曰:吾惑矣,何視熱為寒耶?予曰:君知脈大為熱,不知大而無力乃虛寒也。
面赤唇紅,由中寒而火不能下,陰盛格陽之症。若是真熱腹痛,其人體仰而舒。寒則引而伏,所下血色帶晦,均是假熱,寒症明矣。前劑果再進而全瘳。(《赤水》節文)
一老婦食後因怒患痢,裡急後重,屬脾氣下陷。與大劑六君,加附子、肉蔻、煨木香各一錢,吳茱萸五分,骨脂、五味各一錢五分。二劑諸症悉退,惟小腹脹悶,此肝氣滯於脾也。與調中益氣,加附子、木香五分,四劑而愈。後口內覺咸,此腎虛水泛。與六味地黃丸,二劑頓愈。(《內科摘要》)
固澀方法,治熱毒下黑血,五內絞切痛,日夜百行,氣絕欲死方。
黃連(一升),龍骨,白朮(各二兩),阿膠,乾薑,當歸,赤石脂(各三兩),附子(一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五服。余以正觀三年七月十三日忽得此熱毒痢,至十五日命將欲絕,處此方藥,入口即定。(《千金》)《千金月令》主赤白痢,不問冷熱方。赤石脂、龍骨、乾薑、黃連(各三兩)為末,以飲服二錢匕,日再服。《本草圖經》胡洽九盞湯,主下痢,不問冷、熱、赤、白、谷、滯、休息、久下,用黃連、龍骨、附子、乾薑、膠,水煎服。
《聖惠》治赤白痢,腹中㽲痛,時作寒熱,阿膠散,用阿膠、甘草、附子、黃連、當歸,水煎。《聖濟》治洞泄冷痢,熟艾湯,於本方去龍骨、白朮、當歸,加熟艾、甘草。
大桃花湯,治冷白滯痢腹痛方。
赤石脂,乾薑,當歸,龍骨,牡蠣(各三兩),附子(二兩),白朮(一升),甘草,芍藥(各一兩),人參(一兩半)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術取九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分三服。膿者,加厚朴三兩。嘔者,加橘皮三兩。(《千金》)(按:此方白朮非為主藥而先煮之,殊為可疑,且其量云一升,則蓋是粳米之訛。)
白話文:
關於「滯下」(痢疾)的治療方法:
乾薑的妙用: 將乾薑在火上燒黑,但不要燒成灰,然後用瓷碗蓋住放涼,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米湯調服,治療血痢效果極佳。醫聖張仲景說過,小腸有寒氣的人,會有腹部下墜感,而且大便帶血,這種情況也可以用這個方法治療。
針對痢疾腹痛: 如果痢疾止住後,腹痛卻劇烈難忍,可以將良薑和芍藥磨成粉末,用薑鹽煮飯湯調服。
病例分享: 有位名叫良詮的年輕人得了血痢,腹痛、裡急後重,其他醫生用香連丸、黃芩芍藥湯都治不好,反而腹痛更厲害,臉色發紅,嘴唇也紅得像塗了朱砂一樣,喊叫聲讓人驚恐。後來,一位太學的寧宇先生請我看診,我發現他脈象洪大。我開了生白芍、熟白芍各六錢,生甘草、熟甘草各二錢,乾薑、肉桂各一錢,木香二錢,加上兩枚紅棗,用水煎服。服藥後他很快就睡著了。寧宇先生讓人觀察病情,發現晚上痢疾減少了一半,腹痛也減輕了七成,早上已經能喝半碗粥了。寧宇先生很驚喜,問我:「他臉紅唇紅,脈象又大,大便都是血,明明是熱症,你怎麼反而用熱藥?我擔心得一晚上都沒睡好。但現在病情好轉,看來有希望了。今天還要用什麼藥?」我說:「和昨天的藥差不多,只是劑量稍微減少。」寧宇先生疑惑地問:「我糊塗了,你怎麼把熱症當寒症治?」我說:「你知道脈大是熱,但你不知道脈大而無力是虛寒。臉紅唇紅,是因為體內寒氣阻礙了陽氣的下降,這是陰盛格陽的表現。如果是真正的熱症腹痛,身體會仰著伸展,而寒症則會蜷縮起來。而且,拉出來的血顏色比較暗淡,這都是假熱的表現,寒症很明顯。所以,繼續用之前的藥方,就可以痊癒。」
脾氣下陷導致的痢疾: 一位老婦人飯後因為生氣得了痢疾,裡急後重,這是脾氣下陷造成的。我開了大劑量的六君子湯,加上附子、肉蔻、煨木香各一錢,吳茱萸五分,骨脂、五味子各一錢五分。服藥兩劑後,各種症狀都消失了,只是小腹脹悶,這是肝氣鬱結在脾引起的。於是,我又開了調中益氣湯,加附子、木香各五分,服藥四劑後痊癒。後來她覺得口裡發鹹,這是腎虛導致水液上泛,我給她開了六味地黃丸,服藥兩劑後就好了。
固澀止痢法: 針對熱毒引起的黑血痢,伴隨五臟絞痛,一天拉很多次,身體虛弱到快要死的危急情況,可以用以下方法:黃連一升,龍骨、白朮各二兩,阿膠、乾薑、當歸、赤石脂各三兩,附子一兩。將這些藥材切碎,加一斗水煮到五升,分五次服用。我曾經在正觀三年七月十三日得了這種熱毒痢,到十五日快要死了,用了這個藥方,吃下去病情馬上就穩定下來了。
針對各種痢疾的通用方: 《千金月令》記載,治療赤白痢,不論寒熱都可以用赤石脂、龍骨、乾薑、黃連各三兩,磨成粉,每次用酒送服二錢匕,一天兩次。《本草圖經》記載胡洽九盞湯,治療各種痢疾,不論寒熱、赤白、谷積、滯積、休息痢、久痢,都用黃連、龍骨、附子、乾薑、阿膠,用水煎服。《聖惠方》治療赤白痢,腹痛、時冷時熱,用阿膠散,包含阿膠、甘草、附子、黃連、當歸,用水煎服。《聖濟方》治療寒痢,用熟艾湯,在原方基礎上去掉龍骨、白朮、當歸,加上熟艾、甘草。
大桃花湯: 治療寒性白痢,伴隨腹痛,用赤石脂、乾薑、當歸、龍骨、牡蠣各三兩,附子二兩,白朮一升,甘草、芍藥各一兩,人參一兩半。將這些藥材切碎,加一斗二升水煮到九升,然後放入其他藥材再煮到二升,分三次服用。如果腹瀉有膿,加入厚朴三兩。如果嘔吐,加入橘皮三兩。 (備註:此方中先煮白朮,且用量為一升,可能為粳米之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