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220)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220)

1. 滯下

治下久赤白連年不止,及霍亂脾胃冷實不消,溫脾湯方。

大黃(四兩),人參,甘草,乾薑(各二兩),附子(大者一枚)

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臨熟下大黃。與後溫脾湯小異,須大轉瀉者當用此方神效。(《千金》)又溫脾湯,治積久冷熱赤白痢者,於本方去甘草,加桂心(大黃、桂心各三兩,余各一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按:此方宜與《泄瀉門》、《腹痛門》及《傷寒廣要·太陰病》中所舉互參。

)《外臺》許仁則,前件諸痢(按:前論有水痢、谷痢、血痢、膿痢、膿血相和痢、腸僻痢),患無新舊,如藥療之,蹔差還發,此即縱以新藥止之,終存其根本。由腸胃中冷熱不調,病根固結,必須湯藥滌之,以泄病勢,痢後更以藥物補助之。有此候者,宜依後附子等六味湯以利之,於本方加細辛(大黃五兩,余各三兩)。

此湯當得快利,利中有惡物如魚腦狀,或如桃李,但異於常利,勿怪之。

治積痢,靈砂丹。(並論證)

硇砂(一分),硃砂(一分並研極細)

上另用黃蠟半兩,巴豆三七粒,去殼皮膜,同於銀石器內重湯煮一伏時,候巴豆紫色為度,去二七粒,止將一七粒與前來二味同再研極勻,再溶蠟匱藥,每旋丸綠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水瀉生薑湯下,白痢艾湯,赤白痢烏梅湯,服時須極空腹,服畢一時,方可吃食,臨臥尤佳,次食淡粥一日。瘧疾乳香湯服,不發日晚間服。

此藥不動氣,服之瀉者止,痢者斷,疼者愈,有積者內化,亦不動臟腑。大凡痢有沉積者,不先去其積,雖得暫安,後必為害。嘗記陳侍郎涇仲,庚戌秋過儀真求診,初不覺有疾,及診視,則肝脈沉弦,附骨取則牢。予曰:病在左脅有血積,必發痛。陳曰:誠如是。前此守九江被召,冒暑涉長江,暨抵行朝,血痢已數日矣,急欲登對,醫者以剛劑燥之,雖得止,數日臍下一塊大如杯,不旬日如碗大,發則不可忍,故急請官祠以歸。為之奈何?予曰:積痢不可強止,故血結於臍脅下,非抵當丸不可。

渠疑而不肯服,次年竟以此終。(《本事》)(按:此方亦出《雞峰方》,名至聖纏金丹,硃砂、硇砂各一兩,巴豆七個,黃蠟十棗大,熔蠟煮巴豆焦色,去巴豆不用。)

感應丸,治大便頻並,後重遲澀,久痢赤白,膿血相雜,米穀不消,愈而復發。(《和劑》)赤白痢疾,臍腹㽲痛者,多由腸胃間積滯所致,先以此藥微利,次方斷下。(《易簡》)(《續易簡》曰:若夫赤痢而服此,豈不敗乃事哉。)

蘇感丸,治積痢不進飲,神效。

蘇合香丸,感應丸

上二味和合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薑湯吞下。(《朱氏》)

治白痢,針頭丸。

白話文:

滯下

治療腹瀉長久不止,出現紅、白痢,甚至多年不癒,以及霍亂導致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的情況,使用溫脾湯:

藥方組成:大黃四兩、人參二兩、甘草二兩、乾薑二兩、附子(大個的一枚)。

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加水八升煎煮至二升半,分三次服用。快煎好時再放入大黃。這個方子與後面的溫脾湯稍有不同,如果需要強力瀉下,這個方子效果極佳。《千金方》中記載。

另一個溫脾湯,治療長久積累的冷熱赤白痢,將原方中的甘草去掉,加入桂心(大黃、桂心各三兩,其他藥材各一兩),加水七升煎煮至二升半,分三次服用。這個方子的用法需要參考《泄瀉門》、《腹痛門》和《傷寒廣要·太陰病》中的相關內容。

《外台秘要》中許仁則認為,之前討論過的各種痢疾(包括水痢、谷痢、血痢、膿痢、膿血相雜的痢疾、腸道阻塞引起的痢疾),無論新舊,如果用藥治療,暫時好轉又會復發,就算用新藥止住,病根依然存在。這是因為腸胃中寒熱不調,病根牢固,必須用湯藥清洗,將病邪排出,痢疾停止後,再用藥物補益身體。如果有這種情況,應該使用後面附子的六味湯來治療,在這個方子中加入細辛(大黃五兩,其他藥材各三兩)。

這個湯藥服用後應該會快速排泄,排泄物中可能會有像魚腦或桃李狀的異物,但只要異於平常的排泄物,不必驚慌。

治療慢性痢疾,可以使用靈砂丹。(附帶藥理說明)

藥方組成:硇砂一分,硃砂一分(都研磨成極細粉末)。

另外取黃蠟半兩,巴豆三七粒(去殼、皮膜),一起放在銀質或石質容器中,隔水蒸煮一小時,等到巴豆變成紫色,取出二十一粒,只留下七粒,和之前的硇砂、硃砂一同研磨均勻,再將熔化的黃蠟倒入,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到五丸,水瀉用生薑湯送服,白痢用艾葉湯送服,赤白痢用烏梅湯送服。服藥時必須空腹,服藥後過一小時才能進食,臨睡前服用效果更好,第二天吃清淡的粥。瘧疾可以用乳香湯送服,瘧疾未發作時在晚上服用。

這個藥不會引起氣虛,服用後腹瀉會停止,痢疾會痊癒,疼痛會減輕,體內有積滯會被化解,也不會損傷臟腑。一般來說,痢疾有積滯的,如果不先清除積滯,即使暫時好轉,以後也會造成危害。我曾經記得陳侍郎涇仲,在庚戌年秋天經過儀真來求診,他最初沒感覺到有疾病,我診脈後發現他的肝脈沉弦,按到骨頭處則很牢固。我說:「你左邊脅下有瘀血,一定會發痛。」陳侍郎說:「確實如此。」他之前在九江任職時被召回,冒著暑熱渡過長江,到達朝廷時,已經拉了幾天血痢了,急著要上朝,醫生用了燥烈的藥止住了痢疾,但幾天後他的肚臍下方出現一個像杯子一樣大的腫塊,沒過幾天腫塊像碗一樣大,發作時疼痛難忍,所以急忙告假回家。該怎麼辦呢?我說:「積滯引起的痢疾不能強行止住,所以瘀血結聚在肚臍和脅下,必須用抵當丸來治療。」

他不相信,第二年就因為這個病去世了。《本事方》中記載。(這個方子也出自《雞峰方》,名叫至聖纏金丹,硃砂、硇砂各一兩,巴豆七個,黃蠟十個棗大小,熔化蠟煮巴豆至焦色,去除巴豆不用。)

感應丸,治療大便次數多、有便意卻難以排出、大便滯澀、久痢紅、白痢、膿血相雜、消化不良、反覆發作等症狀。《和劑局方》中記載。赤白痢疾,肚臍和腹部疼痛,多是由於腸胃積滯引起的,先用這個藥稍微通泄,再用其他藥斷除痢疾。《易簡方》中記載。(《續易簡方》說:如果是紅痢服用這個藥,不是弄巧成拙嗎?)

蘇感丸,治療積痢不思飲食,效果顯著。

蘇合香丸、感應丸,將這兩種藥混合在一起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生薑湯送服。《朱氏方》中記載。

治療白痢,使用針頭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