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218)
臟腑類 (218)
1. 滯下
諸下痢之後,小便利而腹中虛痛不可忍者,此謂陰陽交錯,不和之甚也,當服神效越桃散。
大梔子(三錢),高良薑(三錢)
上和均,每服三錢,米飲或酒調下,其痛立效。(《保命集》)
盪滌方法,痢發於秋,是暑月濕熱所致,其理甚著;但所以致鬱熱者,多因暑熱酷烈,過飲冰水生冷,熱為寒鬱,久而為沉寒積冷者亦有之,不可泥定是熱,當辨症切脈,真知其有熱積,方可用大黃。若系寒積而用大黃,不惟不愈,反增痛極而危矣。大凡下熱痢用大黃,下寒痢用巴豆,有是病則服是藥,詳按古人成法,不容毫髮差謬。(《醫貫》)
其病初得一二日,皆宜盪滌邪穢,消溶渣滓,以通利為先,次辨冷熱虛實,以調理而扶脾助胃,為上策也。其通利之法有二:積滯勝宜用丸,丸者緩也,緩以消之,除其積也;邪毒勝宜用湯,湯者蕩也,蕩而蕩之,去其毒也。當用丸而用湯,毒去而積不除;當用湯而用丸,積除而毒不行。治失其宜,故病皆難愈也。(《醫經會解》)
蓋暑毒與食物相搏,結在下脘,則升降出入不得循其正,糟粕欲行不得行,而火復迫之,則將臟腑脂膏逼迫而下,故取大黃驅熱毒、下糟粕、清腸臟也。(《金匱翼》)
如便膿血相雜而脈浮大,慎不可以大黃下之,下之必死,謂氣下竭而陽無所收也。(《保命集》)
下痢,舌黃燥不渴,胸中實,身熱腹脹,並身熱譫語者,腹有燥糞,大柴胡湯下之。(《全嬰方論》)
小承氣湯,治下痢赤黃,但煩飲冷,小便不利,得熱則極,心煩躁喜渴,先服一二服蕩之,須審是實熱方可。(《得效》)
桃仁承氣湯,痢疾初起質實者,此方主之。若初間失下,反用固澀之藥,以致邪熱內蓄,血不得行,腹痛欲死者,急以此方主之。(《醫方考》)(按:程星海有本方加牡丹皮、紅花、檳榔、木通、滑石治驗。)
六一順氣湯,治痢不問赤白相雜,肚痛裡急後重,渾身發熱,口乾煩渴,用此通利即止。(《醫鑑》)(按:此陶節庵方,宜參《傷寒廣要·陽明病》。)
芍藥湯,下血調氣。經曰:溲而便膿血,氣行而血止,行血而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芍藥(一兩),當歸,黃連(各半兩),檳榔(二錢),木香(二錢),甘草(二錢炙),大黃(三錢),黃芩(半兩),官桂(一錢半)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溫服。如血痢,則漸加大黃。如汗後藏毒,加黃柏半兩,依前服。(《保命集》)又治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日夜無度,導氣湯,於本方去官桂、甘草(《奇效》加枳殼)。《醫方考》芍藥湯,加芒硝,痢疾便膿血裡急後重者主之。
《明醫雜著》痢疾主方,於本方去當歸、大黃、官桂,加枳殼(《回春》芍藥湯,即此方有當歸)。若嘔吐食不得下,加軟石膏(一錢半)、陳皮(一錢)、山梔仁(炒五分),入生薑汁,緩呷之,以瀉胃口之熱。
白話文:
各種腹瀉之後,如果小便順暢但腹部空虛疼痛到無法忍受,這是因為陰陽失調,非常不和諧的狀態,應該服用神效越桃散。
配方:大梔子(三錢),高良薑(三錢)。
將藥材研磨均勻,每次服用三錢,用米湯或酒調服,疼痛能立即緩解。(出自《保命集》)
關於「盪滌」的方法,秋季發生的痢疾,大多是因為夏季的暑濕熱所導致,這個道理很明顯;但會導致體內鬱積熱氣的原因,很多是因為暑熱過於猛烈,過度飲用冰水或生冷食物,熱氣被寒氣鬱積,久而久之也會形成沉寒積冷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都是熱證,應該要辨別症狀並切脈,確實知道有熱邪積聚,才能使用大黃。如果是寒邪積聚卻使用大黃,不但不能治癒,反而會加劇疼痛甚至有生命危險。一般來說,如果是熱性痢疾就用大黃,寒性痢疾就用巴豆,有什麼病就用什麼藥,詳細地按照古人留下的方法,不能有絲毫的差錯。(出自《醫貫》)
疾病剛開始的一兩天,都應該用盪滌的方法來清除體內的穢物和渣滓,以疏通腸道為首要目標,然後再辨別寒熱虛實,用調理的方法來扶助脾胃,才是上策。疏通腸道的方法有兩種:如果是積滯較多,適合用藥丸,藥丸的藥性比較緩慢,可以慢慢地消除積滯;如果是邪毒較多,適合用湯藥,湯藥的藥性比較猛烈,可以快速地清除毒素。如果應該用藥丸卻用湯藥,毒素雖然清除了但積滯還在;如果應該用湯藥卻用藥丸,積滯雖然清除了但毒素還在。治療方法不適當,疾病就很難痊癒。(出自《醫經會解》)
大概是因為暑天的毒邪和食物相互搏結,停留在胃的下部,導致體內的升降出入不能按照正常的規律運行,食物殘渣想排出去卻排不出去,加上火邪的逼迫,就會將內臟的脂肪和膏脂逼迫向下排出,所以才用大黃來驅除熱毒、排除食物殘渣、清理腸胃。(出自《金匱翼》)
如果排出的糞便中帶有膿血,並且脈象浮大,絕對不可以用大黃來攻下,用了會導致死亡,因為這樣會導致氣血耗竭,陽氣無法收斂。(出自《保命集》)
腹瀉,如果舌苔黃燥但不口渴,胸部感覺脹滿,身體發熱腹部脹氣,或者身體發熱並且出現胡言亂語的情況,這是因為腹中有燥屎,應該用大柴胡湯來攻下。(出自《全嬰方論》)
小承氣湯,可以治療腹瀉,大便呈赤黃色,並且出現煩躁喜歡喝冷水,小便不順暢,遇到熱就更加嚴重,心煩意亂口渴的症狀,可以先服用一兩次來蕩滌腸胃,但必須確認是實熱證才能使用。(出自《得效》)
桃仁承氣湯,適合治療痢疾初期且病情屬於實證的情況。如果初期沒有及時攻下,反而用了收澀的藥物,導致邪熱內積,血液運行不暢,腹痛難忍,就應該趕緊使用這個方子。(出自《醫方考》)(按:程星海曾用此方,並加入牡丹皮、紅花、檳榔、木通、滑石等藥材,治療此類疾病,效果良好。)
六一順氣湯,可以治療各種痢疾,不論是赤白相雜,還是腹痛裡急後重,全身發熱,口乾煩渴,服用此藥疏通腸道後,症狀就會停止。(出自《醫鑑》)(按:這是陶節庵的方子,應該參考《傷寒廣要·陽明病》來理解。)
芍藥湯,可以調和氣血,治療便血。醫書說:小便時排出帶有膿血的物質,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當氣血暢通時,血自然就會停止;運行血液可以使膿液自然消失,調理氣機可以解除裡急後重的感覺。
配方:芍藥(一兩),當歸,黃連(各半兩),檳榔(二錢),木香(二錢),炙甘草(二錢),大黃(三錢),黃芩(半兩),官桂(一錢半)。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半兩,用水兩碗煎至一碗,飯後溫服。如果是血痢,可以逐漸增加大黃的用量。如果是發汗後體內藏有毒素,可以加入黃柏半兩,按照之前的方法服用。(出自《保命集》)此外,也可以用此方治療腹瀉膿血、裡急後重、晝夜不停的症狀,可以配合導氣湯,這個方子要去掉官桂、甘草(《奇效》中加了枳殼)。《醫方考》中提到,芍藥湯如果加上芒硝,可以治療痢疾,伴隨便膿血和裡急後重的症狀。
《明醫雜著》中記載治療痢疾的主要方劑,是在芍藥湯的基礎上,去掉當歸、大黃、官桂,加入枳殼(《回春》中的芍藥湯就包含了當歸)。如果出現嘔吐,吃不下東西,可以加入軟石膏(一錢半)、陳皮(一錢)、炒山梔仁(五分),並加入生薑汁,慢慢飲用,可以瀉掉胃部的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