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217)
臟腑類 (217)
1. 滯下
(《奇效醫述》)(《集驗良方》引倪涵初第三方稍異。)
駐車丸,治大冷洞痢腸滑,下赤白如魚腦,日夜無節度,腹痛不可堪忍者方。
黃連(六兩),乾薑(二兩),當歸,阿膠(各三兩)
上四味,末之,以大酢八合烊膠和之,並手丸如大豆許,干之,大人飲服三十丸,小兒百日以還三丸,期年者五丸,余以意加減,日三服。(《千金》)古方駐車丸治痢,人皆知之,須是一帖作一服濃煎,陳米飲下,一時一服,三服不愈,五服定愈,毋可疑者。(《選奇方後集》)《外臺》文仲隱居效驗方,主下部絞痛,重下,下赤白方,於本方去阿膠,加黃柏(各二兩),搗篩,煮取烏梅汁服方寸匕,日三。(《蘇沈》名四神散,皆炒。
《聖濟》曰:大凡泄痢,宜食酸苦,蓋酸收苦堅故也。)
治卒大下痢熱,唇乾口燥,嘔逆引飲,瀉心湯方。
人參,甘草,黃芩,橘皮,栝蔞根(各一兩),黃連(二兩),半夏(三兩),乾薑(一兩半)
上八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千金》)
治赤白痢,香連丸方。
黃連(去須炒),木香(各二兩)
上二味搗羅為末,以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陳米飲下,日再。(《聖濟》)其久冷人,即用煨熟大蒜為丸。此方本出李絳《兵部手集方》,嬰孺用之亦效。(《本草圖經》)大香連丸,木香(不見火,四兩八錢八分)、黃連(去蘆須,二十兩,用吳茱萸十兩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
上件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飯飲吞下,空心食前日進三二服。(《和劑》)(《濟生續方》曰:治陰陽相搏,冷熱不調,或瀉或痢。按:此方諸家增味不一,今不繁載。)
戊己丸,治脾受濕氣,泄痢不止,米穀遲化,臍腹刺痛。
吳茱萸(去梗炒),黃連(去須),白芍藥(各五兩)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濃煎米飲下,空心日三服。(《和劑》)(按:此方原出《蘇沈》,名芍藥散,水煎服。)《雞峰》若下痢赤黃,日夜數十行,手足不厥,胸中痞悶,時覺微寒,服溫藥而增極,其脈沉實而大,此由濕熱之氣,蘊於腸胃,復因飲食,積而不化,聚而不運,水穀並注而下,先宜此三味黃連丸(即本方),不瘥者,與杏子元(系用杏仁、巴豆二味)。
《元和紀用經》二氣黃金丸,調冷熱,斷赤白下痢變入惡證,若魚爛黑汁,腸中切痛,枯瘦不能食,於本方去芍藥,加當歸(各等分),煉蜜加米膏少許和丸。一方,以木香代當歸。《衛生家寶》如神散,治腸胃氣虛,冷熱不調,下痢赤白,狀如魚腦,裡急後重,於本方加當歸,等分為末。
噤口痢者,胃口熱甚故也,大虛大熱,用香連丸,蓮肉各一半,共為末,米湯調下。又方,人參二分,姜炒黃連一分,為末濃煎,終日呷之,吐則再服,但一呷下咽便妙,不可用溫熱藥甘味。(《丹溪》)(宜與前噤口痢條相參。)
白話文:
滯下
這個方子是治療因為體內寒冷造成的嚴重腹瀉,像是痢疾,導致腸道滑瀉,排出像魚腦一樣的赤白色分泌物,而且日夜不停,腹痛到難以忍受的狀況。
方子包含:黃連(六兩),乾薑(二兩),當歸、阿膠(各三兩)。將以上四味藥材磨成粉末,然後用八合醋將阿膠融化後混合藥粉,揉成如大豆大小的藥丸,陰乾。成人每次服用三十丸,嬰兒一百天內服用三丸,一歲的嬰兒服用五丸,其他年齡的小孩可酌情增減,每天服用三次。
古方中「駐車丸」是治療痢疾的名方,使用時必須將一帖藥材濃煎後,用隔夜的米湯送服,每次服用一服,如果服用三次沒好,服用五次肯定會好,不用懷疑。
《外臺》記載文仲的隱居驗方,主治下腹部絞痛,以及重度腹瀉,排出赤白色分泌物。這個方子在原本的基礎上,去除了阿膠,加入黃柏(各二兩),搗碎篩過後,煮烏梅汁送服,每次服用一小匙,每天三次。這個方子在《蘇沈》中稱為四神散,所有藥材都要炒過。
《聖濟》認為,一般腹瀉痢疾,適合吃酸味和苦味的食物,因為酸味能收斂,苦味能固澀。
這是治療突然發生的嚴重腹瀉,且伴有發熱、口唇乾燥、口渴、嘔吐想喝水時的方子,稱為瀉心湯:
人參、甘草、黃芩、橘皮、栝蔞根(各一兩),黃連(二兩),半夏(三兩),乾薑(一兩半)。將以上八味藥材稍微搗碎,加水六升煮至剩二升,分兩次服用。
這是治療赤白痢疾的方子,名為香連丸:
黃連(去除根鬚後炒過),木香(各二兩)。將以上兩味藥材搗成粉末,用麵糊和成藥丸,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用隔夜米湯送服,每天兩次。如果體質虛寒的人,可以用煨熟的大蒜做成藥丸。這個方子最早出自李絳的《兵部手集方》,嬰兒使用也有效果。
大香連丸:木香(不經火處理,四兩八錢八分),黃連(去除根莖鬚,二十兩,用吳茱萸十兩一同炒至赤色,去除吳茱萸)。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醋糊做成藥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前空腹用米湯送服,每天服用二到三次。這個方子出自《和劑》,《濟生續方》說這個方子是治療陰陽不調,寒熱錯雜,時而腹瀉時而痢疾的情況。這個方子後來被許多醫家加減調整,變化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戊己丸:治療因為脾胃受濕氣影響,導致腹瀉不止,消化不良,肚臍周圍刺痛的狀況。
吳茱萸(去除梗後炒過),黃連(去除根鬚),白芍藥(各五兩)。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藥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用濃煎的米湯送服,每天服用三次。這個方子最早出自《蘇沈》,名為芍藥散,用水煎服。《雞峰》提到,如果腹瀉排出赤黃色分泌物,一天數十次,手腳冰冷,胸悶不適,有時感覺微微發冷,服用溫補藥物反而加重病情,脈象沉實有力,這是因為濕熱之氣積聚在腸胃,加上飲食不當,導致水穀不化而引起的,應該先用這個三味黃連丸(即本方),如果沒效,再使用杏子元(用杏仁、巴豆製成)。
《元和紀用經》的二氣黃金丸:調整體內寒熱,治療赤白痢疾,防止病情惡化。如果出現排出像魚肉腐爛的黑色液體,腸道絞痛,身體枯瘦無法進食,在原本方子的基礎上去除芍藥,加入當歸(各等份),用煉蜜加入少許米膏做成藥丸。另一個方子,用木香代替當歸。《衛生家寶》的如神散:治療腸胃氣虛,寒熱不調,腹瀉排出像魚腦一樣的赤白色分泌物,有裡急後重感的狀況,在原本方子的基礎上加入當歸,各藥等份磨成粉末。
噤口痢:是因為胃火太旺,身體虛弱且發熱所導致的。可以用香連丸和蓮子肉各一半磨成粉,用米湯調服。另外一個方子:人參二分,薑炒黃連一分,磨成粉後濃煎服用,整天慢慢喝,喝下去就見效。千萬不能用溫熱或甘甜的藥物。 (應該和前面的噤口痢條一起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