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215)
臟腑類 (215)
1. 滯下
然後以前藥滾熱與服,良久又進前藥,遂覺皮間有津津微潤,再溉以滾湯,教令努力忍便,不得移身。如此約二時之久,皮間津潤總未乾,病者心燥畏熱,忍不可忍,始令連被臥於床上,是晚止下痢二次,以後改用補中益氣湯,一晝夜止下三次,不旬日而痊愈。蓋內陷之邪,欲提之轉從表出,不以急流挽舟之法施之,其趨下之勢何所底哉。
聞王星宰世兄患久痢,諸藥不效,蘇郡老醫進以人參敗毒散,其勢差減,大有生機,但少此一段斡旋之法,竟無成功。故凡遇陽邪陷入陰分,如久瘧、久痢、久熱等症,皆當識此意,使其緩緩久久透出表外,方為合法。若急而速,則恐才出又入,徒傷其正耳。(《寓意草》)(按:原更有治陳汝明病痢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案,論理欠晰,仍不錄入。
)
清熱方法(涼溫調停諸方附)夫治諸痢者,莫若以辛苦寒藥治之,或微加辛熱佐之則可。蓋辛熱能發散,開通鬱結,苦能燥濕,寒能勝熱,使氣宣平而已,如錢氏香連丸之類是也(按:錢氏香連丸有加白附子、肉豆蔻、訶子肉三方)。故治諸痢者,黃連、黃柏為君,以至苦大寒正主濕熱之病。(《原病式》)
如躁煩,或先便白膿後血,或發熱,或惡寒,非黃芩不能止,此上部血也。如惡寒脈沉,或腰痛,或血痢下痛,非黃連不能止,此中部血也。如惡寒脈沉,先血後便,非地榆不能止,此下部血也。(《保命集》)
小柴胡湯,赤白痢尤效,痢藥中無如此妙,蓋痢多因伏暑,此藥極解暑毒。(《蘇沈》)(按:《管見良方》亦說此湯治痢之妙,宜參。)身熱挾外感者,小柴胡湯去人參。(《丹溪心法類集》)
黃芩芍藥湯,治泄痢腹痛,或後重身熱,久而不愈,脈洪疾者,及下痢膿血稠黏(即仲景黃芩湯)。如痛則加桂少許。服芍藥湯以和之,痢止再服黃芩湯和之,以徹其毒也。(《保命集》)
《集驗》療熱水穀下痢,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阿膠(炙各二兩),梔子(三十枚擘),烏梅(二十枚碎),黃柏(一兩)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再服。(《外臺》)(按:《千金》同,無方名。)又《肘後》療熱病久下痢膿血柏皮湯,於本方去烏梅。又文仲治無問冷熱及五色痢入口即定方,於本方去烏梅、梔子,加當歸、黃芩、熟艾為散,以釅醋二升煮,膠烊下藥,煮令可丸,如大豆,飲服七八十丸,日二夜一服,特宜老人。若產婦痢,加蒲黃一兩,蜜和為丸神驗。
(《奇效》名歸連丸。)
許仁則,血痢之候,小腹絞痛無期,度食不住如水,但兼血而下,有此患者,宜依後犀角五味散方。
生犀角(末五兩),阿膠(炙四兩),黃柏(四兩),艾葉,乾薑(各三兩一作干藍)
白話文:
滯下
首先,將藥煎好趁熱喝下,過一會兒再喝一次,不久後會感覺皮膚表面微微濕潤。接著用滾燙的熱水擦拭身體,並囑咐病人努力忍住便意,不要移動身體。這樣持續約兩個時辰,皮膚表面的濕潤感仍未消失,病人會感到心煩躁熱、難以忍受,這時才讓他連同被子一起躺在床上。當晚只拉了兩次肚子,之後改用補中益氣湯,一天只拉三次,不到十天就痊癒了。這是因為內陷的邪氣想要往外發散,必須用引導的方式將它從體表透出,不能用急躁的方式強行阻止。若不用這種「引導」的方法,邪氣向下走的趨勢將難以阻止。
我聽說王星宰兄患了久痢,各種藥物都不見效。蘇州一位老醫生使用人參敗毒散,病情稍有好轉,開始有恢復的跡象,但因為缺少了這種引導的方式,最終沒有成功。所以凡是遇到陽邪陷入陰分的疾病,如久瘧、久痢、久熱等症狀,都應該明白這個道理,使邪氣緩慢地從體表透出,這樣才是正確的方法。如果急於求成,反而會導致邪氣剛出又重新進入體內,白白損耗正氣。
清熱方法(附帶涼溫調停的方劑)
治療各種痢疾,最好使用辛苦寒涼的藥物,或稍微加些辛溫的藥物輔助。因為辛溫藥能夠發散、疏通鬱結,苦味藥能夠燥濕,寒涼藥能夠清熱,使氣機平和順暢。就像錢氏香連丸那樣的藥方(按:錢氏香連丸有加入白附子、肉豆蔻、訶子肉三味藥)。所以治療各種痢疾,要以黃連、黃柏為君藥,因為它們是苦寒之藥,能夠針對濕熱的病症。
如果出現煩躁不安、或先拉白膿後拉血、或發熱、或怕冷等症狀,非黃芩不能止,這是上部的血痢;如果出現怕冷、脈沉、或腰痛、或血痢下痛等症狀,非黃連不能止,這是中部的血痢;如果出現怕冷、脈沉、先拉血後拉便等症狀,非地榆不能止,這是下部的血痢。
小柴胡湯,對紅痢和白痢都特別有效,在治療痢疾的藥方中沒有比它更好的了,因為痢疾多因暑熱所致,此藥最能解暑毒。 (按:《管見良方》也說此方治療痢疾效果很好,可以參考。)如果身體發熱並伴有外感,可以用小柴胡湯,但要去掉人參。
黃芩芍藥湯,可以治療腹瀉腹痛、或有裡急後重感、身體發熱、久治不愈、脈象洪大而快的痢疾,以及拉膿血、黏稠的痢疾(即張仲景的黃芩湯)。如果腹痛,可以加入少許桂枝。先服用芍藥湯來調和,痢疾止住後再服用黃芩湯來清除餘毒。(按:仲景黃芩湯即黃芩芍藥湯)
《集驗方》中治療熱痢,腹瀉如水,可使用黃連阿膠湯。
黃連、阿膠(炙)、梔子(擘開)、烏梅(搗碎)、黃柏。將以上五味藥切碎,用水煎煮,分兩次服用。 (按:《千金方》也有這個方子,但沒有寫明方名。)《肘後方》中治療熱病久痢、膿血便的柏皮湯,則是在此方的基礎上去掉烏梅。另外,文仲有個方子,不論是冷痢、熱痢或是五色痢,吃了都能馬上止住。這個方子是在黃連阿膠湯的基礎上去掉烏梅、梔子,加入當歸、黃芩、熟艾,將藥材研磨成粉,用濃醋煎煮,等阿膠烊化後放入藥粉,煮到可以做成丸子,像大豆一樣大小,每次吃七八十顆,每天白天吃兩次,晚上吃一次,尤其適合老年人。如果產婦患痢疾,可以加入蒲黃,用蜂蜜調和成丸,效果非常靈驗。(《奇效良方》稱此方為歸連丸。)
許仁則認為,血痢的症狀是小腹絞痛不定,腹瀉不止,像水一樣,但會帶血。如果有這種情況,應該使用犀角五味散。
生犀角(磨成粉),阿膠(炙),黃柏,艾葉,乾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