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214)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214)

1. 滯下

若胎前下痢,產後不止,勢莫挽回者,用伏龍肝湯丸隨證加減,未嘗不隨手獲效也。(《醫通》)(按:伏龍肝湯丸用炮黑查肉、熬枯黑糖、伏龍肝三味,宜考原書。)

士人李潛善醫,曰:蓐中下痢與他痢不同,常痢可用苦澀藥止之,蓐中痢生於血不足,投澀藥則血愈不行,痢當更甚。(《蘇沈》)

發表方法,初起時若有風寒表證,於治痢藥中,當加發散。若不發散,徑治其痢,必亂其經脈,逆其氣機,病轉劇矣。(《醫學真傳》)

敗毒散,治風邪寒邪,壯熱下利。(《直指》)痢疾表熱裡虛者,此方主之。昔人立此方非以治痢,而醫者善用,則取之左右逢其源矣。仲景以葛根湯治太陽、陽明合病自利,亦是妙處。舉此一例,余可類推。(《醫方考》)治疫痢發熱,合境皆然者,神效,加白芍、黃連尤妙。

(《壽世》)(按:《選奇方後集》加陳米,名倉廩湯,治噤口痢。《管見良方》、《嶺南衛生方》並論此方治痢之妙。)

升麻湯(即升麻葛根湯)

上粗末,每三錢,姜三片同煎,吞感應丸,治傷暑下痢纏痛。(《直指》)(按:汗下同用,非可遵仿。)

《治要》除濕湯(即七味除濕湯,方見中濕),加官桂、木香,治風寒冷證下痢;加乾薑、茯苓,治傷濕下痢。(《直指》)

有受風濕,痢下如豆汁,例局有胃風湯。若借治脾受濕氣,泄利不止,戊己丸為用亦可。秘方胃風湯用防風半兩,芍藥二兩,茯苓二兩,官桂、羌活各半兩,甘草炙一分,每服三錢,入荊芥五小穗,水一盞,煎七分,稍熱服。觀其藥性,合其藥名,參其病因,有治風品,用果多效。(《續易簡後集》)

如大便閉塞,或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膿,或少有血,慎勿利之,利之則必致病重,反鬱結而不通也。以升陽除濕防風湯舉其陽,則陰氣自降矣。升陽除濕防風湯。

蒼朮(泔浸去皮淨四兩),防風(二錢),白朮,白茯苓,白芍藥(以上各一錢)

上件㕮咀,除蒼朮另作片子,水一碗半,煮至二大盞,內諸藥,同煎至一大盞,去渣稍熱服,空心食前。如此證飧泄不禁,以此藥導其濕。(《脾胃論》)《醫經會元》加炙甘草、乾葛。(按:先教諭於此方去白朮,用屢效。)

疫痢,憎寒壯熱,下痢臭穢,眾人病一般者是也。必先解表發散,宜以大劑蒼朮為主,佐以羌活、防風、人中黃、芍藥、黃芩、黃連之類,以蔥白、生薑服之。(《醫鏡》)

周信川,年七十三歲,平素體堅,不覺其老,秋月病痢,久而不愈,至冬月成休息痢,一晝夜十餘行,面目浮腫,肌膚晦黑,求治於余。余診其脈沉數有力,謂曰:此陽邪陷入於陰之症也,吾當以法治之,尚可痊愈,明日吾自袖藥來面治。於是以人參敗毒散本方煎好,用厚被圍椅上坐定,置火其下,更以布條捲成鵝蛋狀,置椅褥上,墊定肛門,使內氣不能下走。

白話文:

如果婦女在懷孕期間就開始腹瀉,產後還無法停止,情況已經無法挽回,可以使用伏龍肝湯丸,並根據具體症狀加減藥材,往往能很快見效。(需要參考原書了解伏龍肝湯丸的具體配方,包含炮製過的黑查肉、熬製的黑糖和伏龍肝。)

一位擅長醫術的讀書人李潛說:產後腹瀉和其他腹瀉不同。一般的腹瀉可以用苦澀的藥物來止瀉,但產後腹瀉是因為血氣不足引起的,如果使用苦澀的藥物,反而會讓血氣更加不暢,腹瀉會更加嚴重。

對於剛開始的腹瀉,如果有外感風寒的症狀,應該在治療腹瀉的藥物中加入發散風寒的藥物。如果沒有先發散風寒,就直接治療腹瀉,必定會擾亂經脈,使氣機逆亂,病情會加重。

敗毒散可以用來治療因風寒引起的發熱、腹瀉。對於腹瀉同時有表熱裡虛的症狀,這個方子也很適合。古人創立這個方子不是為了治療腹瀉,但醫生如果能靈活運用,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張仲景用葛根湯治療太陽和陽明合病引起的腹瀉,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舉這個例子,其他情況可以類推。這個方子治療流行性腹瀉,發熱,如果整個地區的人都得了同樣的病,效果很好,如果再加上白芍和黃連,效果會更好。

(《選奇方後集》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入陳米,叫做倉廩湯,用來治療噤口痢。《管見良方》和《嶺南衛生方》也都有論述這個方子治療腹瀉的妙處。)

升麻湯(也就是升麻葛根湯):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用三錢,加上三片生薑一起煎煮,然後服用感應丸,可以治療因中暑引起的腹瀉和腹痛。(汗法和下法同時使用,不應該效仿。)

《治要》除濕湯(也就是七味除濕湯,配方在治療濕邪的篇章中),加上肉桂和木香,可以治療因風寒引起的腹瀉;加上乾薑和茯苓,可以治療因濕邪引起的腹瀉。

如果因為感受風濕邪氣,導致腹瀉像豆汁一樣,可以參考醫方中的胃風湯。如果因為脾臟受到濕氣影響,導致腹瀉不止,也可以使用戊己丸。秘方胃風湯的配方是:防風半兩,芍藥二兩,茯苓二兩,肉桂、羌活各半兩,炙甘草一分。每次服用三錢,加入荊芥五小穗,用水一碗煎煮至七分,稍微熱的時候服用。根據藥物的藥性和名稱,並結合病因來判斷,使用含有祛風成分的藥物,通常效果很好。

如果大便不通暢,或者有裡急後重(想排便卻排不出來),頻頻想上廁所但又排不出,或者排出少量白膿或血,千萬不要使用通便的藥物,否則必定會加重病情,反而會導致氣機鬱結不通。應該使用升陽除濕防風湯來提升陽氣,陰氣自然就會下降。升陽除濕防風湯的配方是:

蒼朮(用淘米水浸泡後去皮,淨重四兩),防風(二錢),白朮,白茯苓,白芍藥(以上各一錢)。

將以上藥材處理過後,蒼朮另外切成片,用水一碗半煮到剩兩大碗,然後將其他藥材放入一同煎煮至剩一大碗,去除藥渣,稍熱時在飯前空腹服用。如果這種情況的腹瀉持續不止,可以用這個藥來引導濕邪排出。(《醫經會元》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入了炙甘草和乾葛。需要注意的是,有人說這個方子去掉白朮效果更好。)

流行性腹瀉的症狀是:怕冷、發熱、腹瀉,排出的糞便臭穢,很多人都得了一樣的病。這種情況必須先解表發散,應該使用大量蒼朮為主藥,輔以羌活、防風、人中黃、芍藥、黃芩、黃連之類的藥材,用蔥白和生薑送服。

周信川,七十三歲,身體一向健壯,看起來不像老人。秋天得了痢疾,久治不愈,到了冬天變成休息痢,一天腹瀉十幾次,面部浮腫,皮膚發黑。他來找我治療。我診斷他的脈象沉數有力,說:「這是陽邪陷入陰分的症狀,我可以用方法治療,還有痊癒的可能。」第二天我帶上藥去給他治療。我用人參敗毒散的原本配方煎好藥,讓他坐在用厚被子圍好的椅子上,在椅子下面放火加熱,又用布條捲成鵝蛋狀,放在椅子上的坐墊上,墊在肛門處,這樣可以防止體內氣往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