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212)
臟腑類 (212)
1. 滯下
治當責積滯,至若腸胃自感而病,亦當以邪正分。或正氣先虛而受邪,或因邪而致虛,則以先者為本,後者為標,與夫積之新舊亦如之。舊積者,停食結痰所化之積也(《醫通》作氣血食痰所化也)。新積者,舊積去後而氣血復郁所生者也。舊積當先下之,新積則不宜下,其故何哉?蓋腸胃之腐熟水穀、轉輸糟粕者,皆榮衛灑陳六腑之功。今腸胃有邪,則榮衛運行至此,其機為之阻,不能施化,故衛氣鬱而不舒,榮血泣而不行,於是飲食結痰停於胃,糟粕留於腸,與所鬱氣泣血之積,相挾成滯下病矣。如是者必當下之,以通壅塞,利榮衛之行。至於升降仍不行,衛氣復郁,榮血復泣,又成新積,故病如故,若是者不必求邪以治,但理衛氣以開通腠理,和榮血以調順陰陽。陰陽調,腠理開,則升降之道行,其積不治而自消矣。然而舊積亦有不可下者,先因榮衛之虛,不能轉輸其食積,必當先補榮衛,資腸胃之真氣充溢,然後下之,庶無失矣(《醫通》作必當調補脾胃,兼行氣之藥,虛回而利自止)。予數見俗方,惟守十數方治痢,不過攻之澀之而已。安知攻病之藥,皆是耗氣損血之劑,用之不已,甚至於氣散血亡,五臟空虛,精憊神去而死。其固澀之,又皆足以增其氣鬱血泣之病,轉生腹脹,下為足腫,上為喘呼,諸疾作焉。世人之法,何足守乎。(《準繩》)
瀉痢不可混治(忌利小便)痢與泄瀉,其病不同,其治亦異。泄瀉多起寒濕,寒則宜溫,濕則宜燥也。痢病多成濕熱,熱則宜清,濕則宜利也。雖泄瀉亦有熱症,然畢竟寒多於熱;痢病亦多寒症,然畢竟熱多於寒。是以泄瀉經久,必傷胃陽,而腫脹喘滿之變生;痢病經久,必損其陰,而虛煩痿廢之疾起。痢病兜澀太早,濕熱流注,多成痛痹。泄瀉疏利或過,中虛不復,多作脾勞。此予所親歷,非臆說也。或曰:熱則清而寒則溫,是已,均是濕也,或從利或從燥何歟?曰:寒濕者寒從濕生,故宜苦溫燥其中,濕熱者濕從熱化,故宜甘淡利其下。且燥性多熱,利藥多寒;便利則熱亦自去,中溫則寒與俱消。寒濕必本中虛,不可更行滲利;濕熱鬱多成毒,不宜益以溫燥也。(《讀書記》)
瀉痢不分,兩證混言,濕熱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夫泄者水穀濕之象,滯下者垢瘀之物,同於濕熱而成,治分兩歧而藥亦異。若淡滲之劑,功能散利水道,濁流得快,使泄自止,此有無之形,豈可與滯下混同論治,而用導滯行積可乎。其下利出於大腸傳送之道,了不幹於胃氣,所下有形之物,或如魚腦,或如豆汁,或便白膿,或下純血,或赤或白,或赤白相雜,若此者豈可與瀉混同論治,而用淡滲利之可乎。(薛氏《平治會萃·附論》)
白話文:
治療腹瀉積滯,應該要區分是積食造成的,還是腸胃本身的問題。腸胃問題又分為正氣先虛導致外邪入侵,或是因為外邪導致正氣虛弱,要以先發生的狀況為根本,後發生的為枝節,新舊積滯也是一樣。
舊的積滯,是食物停滯、痰液凝結所造成的(《醫通》則認為是氣、血、食、痰所造成)。新的積滯,是舊的積滯消除後,氣血又再次鬱積所產生的。對於舊的積滯,應該先用瀉下的方式清除;新的積滯則不適合用瀉下,為什麼呢?因為腸胃的功能,是將食物消化成熟、傳送糟粕,這需要榮衛之氣和六腑的正常運作。如果腸胃有邪氣,榮衛之氣運行到此就會受阻,無法發揮作用,導致衛氣鬱結不舒暢,榮血凝滯不行,於是食物、痰液停滯在胃裡,糟粕滯留在腸道,與鬱積的氣血相互結合,形成滯下這種疾病。遇到這種情況,必須要用瀉下的方法,疏通壅塞,使榮衛之氣順利運行。
但如果瀉下後升降功能仍然失調,衛氣再次鬱結,榮血再次凝滯,又會形成新的積滯,導致病情反覆。這時就不用再去針對邪氣治療,而是要調理衛氣,使腠理疏通,調和榮血,使陰陽平衡。陰陽調和,腠理疏通,升降功能就能正常運作,積滯自然會消除。然而舊的積滯也有不適合瀉下的情況,如果因為榮衛之氣虛弱,無法運送食物積滯,就必須先補益榮衛,補充腸胃的真氣,等真氣充足後再用瀉下,這樣才不會出錯(《醫通》認為應該先調理脾胃,同時使用行氣的藥物,虛弱改善後,腹瀉自然就會停止)。
我常常看到民間的藥方,只會用十幾種藥方來治療痢疾,不外乎攻伐或收澀的方法。卻不知道攻伐的藥物都會耗損氣血,如果一直使用,甚至會導致氣散血亡,五臟空虛,精氣耗盡而死。至於收澀的藥物,又會加重氣鬱血滯的病情,反而會造成腹脹,下肢水腫,甚至喘促等各種疾病。這些民間的方法,實在不值得參考。(《準繩》)
瀉和痢不能混淆治療(忌利小便)。痢疾和泄瀉,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泄瀉大多是由寒濕引起的,寒則要溫,濕則要燥。痢疾大多是由濕熱引起的,熱則要清,濕則要利。雖然泄瀉也有熱症,但寒症還是多於熱症;痢疾也有寒症,但熱症還是多於寒症。因此,泄瀉如果持續時間長,一定會損傷胃陽,出現腫脹喘滿的變化;痢疾如果持續時間長,一定會損傷陰液,出現虛煩、痿弱等疾病。痢疾如果太早用收澀的方法,濕熱會流竄,容易形成痛痹。泄瀉如果過度用疏利的方法,中氣虛弱無法恢復,容易變成脾虛勞損。這是我親身經歷的,不是隨意說說的。
有人會問:熱證就清熱,寒證就溫熱,這沒錯,但都是濕引起的,為什麼有的要用利濕,有的要用燥濕呢?答:寒濕的成因是寒邪導致濕氣產生,所以要用苦溫的藥物來燥濕;濕熱的成因是濕氣因為熱而產生,所以要用甘淡的藥物來利濕。而且燥性的藥物大多偏熱,利濕的藥物大多偏寒;利小便後熱就會自然消退,溫中之後寒氣也會隨之散去。寒濕大多是因為中氣虛弱,不能再用滲濕利水的方法;濕熱如果鬱積太久容易產生毒素,不適合再用溫燥的方法。(《讀書記》)
瀉和痢如果沒有區分清楚,將兩種病症混為一談,以為濕熱就利小便,這是不對的。泄瀉的病象是水穀濕氣的表現,滯下則是瘀穢之物,雖然都是因為濕熱而產生,但治療方向不同,用藥也不同。如果用淡滲的藥物,可以幫助疏通水道,使濁水排出,泄瀉自然就會停止,這種病因和滯下完全不同,怎麼可以用導滯行積的方法來治療呢?滯下是腸道傳送功能失常導致的,和胃氣沒有關係。排出的東西有固體的,像魚腦或豆汁,也有像白膿或純血的,顏色可能是紅的,白的,或是紅白相間。像這種情況,怎麼可以和泄瀉混為一談,用淡滲利水的方法來治療呢?(薛氏《平治會萃·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