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210)
臟腑類 (210)
1. 滯下
休息痢,休息痢者,胃管有停飲,因痢積久,或冷氣、或熱氣乘之,氣動於飲,則飲動而腸虛受之,故為痢也。冷熱氣調,其飲則靜而痢亦休也。腸胃虛弱,易為冷熱,其邪氣或動或靜,故其痢乍發乍止,謂之休息痢也。(《病源論》)
屢止屢發久不愈者,名曰休息痢。因兜澀太早,積熱未清(香連丸加參末、甘草、茯苓、枳實)。有調理失宜者,隨證治之。有虛滑甚者,椿根白皮東引者,水浸一日去黃皮,每兩配人參一兩、煨木香二錢、粳米三錢煎湯飲之(或大斷下丸)。(《必讀》)
五色、休息二痢,皆因用止澀藥早,或因滯熱下之未盡、蘊於腸胃,傷臟氣也。用一切補養之藥不應,則可知初病非止澀太早,即下之未盡也。診其脈若有力,雖日久仍當攻也。其餘治法與諸痢同。(《金鑑》)
有一等休息痢,經年累月,愈而復發,此係寒積在大腸底,諸藥所不到,獨巴豆一味研炒,蠟丸如龍眼大,空腹服之,再不復發,此亦通因通用之法也。(《醫貫》)(按:龍眼大可疑。)
噤口痢,下痢噤口不食,雖曰脾虛,蓋亦熱氣閉隔心胸所致也。俗用木香則失之溫,用山藥則失之閉。(《直指》)
按痢而能食,知胃未病也。若脾胃濕熱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閉塞而成噤口之證(按:此說本于丹溪,宜參後調停諸方),理宜除胃口之邪熱,而此云其毒上衝心肺(按:此斥《百一選方》,其文出石蓮肉方中),其毒不知指何者之邪。然亦有脾胃虛而得者,亦有誤服利劑藥毒犯胃者,又有服澀熱之劑太早而邪氣閉遏於胃口者,必當求責。(《玉機》)
噤口痢有二症,虛與熱是也。熱塞胃口,正氣衰憊,莫能與爭,故滴水不進。古人有用人參三錢、酒炒黃連三錢、酒炒石蓮肉一錢,頻頻少飲,飲而或吐,又少飲之,若得些須入胃,胃氣即回而食少進矣。愚謂熱勝則川連當用四錢,人參當用二錢,虛勝則人參當用四錢,川連當用二錢,蓋變通之道也。此症亦有人參不能用一分者,以陰太虛而邪陽太盛也。
(《蒼生司命》)
痢不納食,俗名噤口。如因邪留胃中,胃氣伏而不宣,脾氣因而澀滯者,香、連、枳、樸、橘紅、茯苓之屬。熱毒衝心,頭疼心煩,嘔而不食,手足溫暖者,甘草瀉心湯去大棗易生薑。此證胃口有熱。不可用溫藥。若陽氣不足,宿食未消,噫而不食,枳實理中加砂仁、陳皮、木香、豆蔻或山楂、曲、柏之類。(《醫通》)(按:此說本於《必讀》,彼更曰:有積穢在下,惡氣熏蒸者,承氣湯。
)
不飢而不能食者是脾病,宜香砂六君子湯及理中湯。飢而不能食者是肝病,宜烏梅丸。至於絕食頻嘔,即是噤口痢。若食入即吐不利於香、砂、橘、半者,宜用乾薑黃連黃芩湯,苦辛以開拒格。若胸滿而吐及乾嘔吐涎沫者,宜吳茱萸湯,溫鎮以和土木,其效如神。凡心下痞滿,從仲景三瀉心湯及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等擇用如神。(《時方妙用》)
白話文:
滯下
休息痢
所謂的「休息痢」,是指因為胃部有未消化的飲食物滯留,導致長期腹瀉,或是因為受寒氣、熱氣侵襲,這些氣體會擾動滯留在胃中的飲食物,使得腸道虛弱而無法承受,因此引發腹瀉。如果能夠調和寒熱之氣,讓滯留在胃中的飲食物平靜下來,腹瀉自然就會停止。但如果腸胃虛弱,容易受到寒熱影響,導致邪氣時而活動時而平靜,腹瀉就會反覆發作,時好時壞,這就是所謂的「休息痢」。
如果腹瀉反覆發作,長期無法痊癒,也叫做「休息痢」。有時是因為太早使用收斂止瀉的藥物,導致體內積熱沒有完全清除。這時可以服用香連丸,並加入人參末、甘草、茯苓、枳實來治療。也可能是調理失當,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治療。如果虛弱滑脫的狀況很嚴重,可以用椿樹根白皮向東邊生長的部份,浸泡在水中一天後去除黃皮,每兩椿根白皮搭配一兩人參、煨過的木香二錢、粳米三錢煎湯服用(或服用大斷下丸)。
五色痢和休息痢,都是因為太早使用止澀藥,或是因為體內滯留的熱毒沒有完全清除,積存在腸胃,傷害了臟腑的氣。如果服用各種補養的藥物都沒有效果,就表示疾病初期不是因為太早止瀉,就是因為沒有完全清除體內的熱毒。如果把脈發現脈象有力,即使病程很長,仍然應該使用攻邪的方法治療。其他的治療方法與一般的腹瀉相同。
還有一種休息痢,會持續多年,時好時壞。這是因為寒邪積聚在大腸底部,藥物難以到達。這種情況可以單獨使用巴豆,將其研磨炒熟,做成蠟丸,像龍眼一樣大,空腹服用,就可以根治,不再復發。這也是一種「通因通用」的治療方法。 (註:這裡說龍眼大可能不太正確)
噤口痢
「噤口痢」是指腹瀉嚴重,導致患者無法進食。雖然說是因為脾虛,但其實也是因為熱氣阻礙了心胸所導致。一般人習慣用木香來治療,但木香性溫,反而會造成錯誤;使用山藥也會因為其收斂性,導致病情加重。
如果腹瀉但還能進食,表示胃部沒有問題。如果脾胃的濕熱之毒,向上熏蒸清道,導致胃口閉塞,就形成了「噤口痢」(這個說法來自朱丹溪,應該參考後面的調停諸方)。應該清除胃部的邪熱。但有人說這種熱毒是向上衝擊心肺(這個說法駁斥了《百一選方》中石蓮肉的說法),但熱毒到底是指哪種邪氣,並不清楚。當然也有因為脾胃虛弱而引起的,也有因為誤服了瀉藥導致藥毒侵犯胃部的,或是因為太早服用收澀溫熱的藥物,導致邪氣閉塞在胃口。必須仔細找出原因。
噤口痢有虛和熱兩種情況。熱邪阻塞胃口,導致正氣衰弱,無法與之抗衡,所以連水都喝不進去。古代的醫家會用人參三錢、酒炒黃連三錢、酒炒石蓮肉一錢,頻繁少量地飲用。如果喝下去又吐出來,就再少量飲用。只要能讓一點點進入胃部,胃氣就會恢復,食慾也會稍微好轉。我認為如果熱邪較盛,黃連應該用到四錢,人參用二錢。如果虛證較盛,人參應該用到四錢,黃連用二錢。這要懂得變通。這種情況也有人連一分人參都不能用的,因為陰虛太嚴重,而陽氣太旺盛。
腹瀉導致無法進食,俗稱「噤口」。如果因為邪氣停留在胃中,導致胃氣受到壓制無法宣散,脾氣因此變得澀滯不暢,可以用木香、黃連、枳實、厚朴、橘紅、茯苓等藥物來治療。如果熱毒衝擊心臟,引起頭痛、心煩、嘔吐、無法進食,但手腳是溫熱的,可以用甘草瀉心湯,去除大棗,加入生薑來治療。這種情況是因為胃部有熱邪,不可以再用溫熱藥物。如果因為陽氣不足,宿食沒有消化,出現呃逆但無法進食,可以使用枳實理中湯,並加入砂仁、陳皮、木香、豆蔻,或者山楂、神曲、柏子仁之類的藥物。 (註:這個說法來自《必讀》,《必讀》還說:如果體內有積穢,惡氣向上熏蒸,可以用承氣湯來治療。)
如果感到不餓,但又吃不下東西,這是脾臟的問題,應該使用香砂六君子湯或理中湯來治療。如果感到飢餓,卻又吃不下東西,這是肝臟的問題,應該使用烏梅丸來治療。至於完全不能進食且頻繁嘔吐,那就是噤口痢。如果吃下去就吐,而且不適合使用木香、砂仁、橘皮、半夏等藥物,就應該使用乾薑黃連黃芩湯,以苦辛的藥性來打開阻礙。如果出現胸悶、嘔吐,或者乾嘔吐出涎沫,就應該使用吳茱萸湯,用溫藥來鎮定並協調脾胃和肝木,效果會很神奇。凡是心下痞滿,應該從張仲景的三瀉心湯以及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等方劑中選擇適合的方子來使用,效果會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