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209)
臟腑類 (209)
1. 滯下
凡瀉痢之證必多口渴,今人但見口渴即認為火,而不知有火者固能渴,無火者亦能渴,此不可不辨也。如火盛於中,則熏脾爍胃,津液耗干,故酷好冰水,多而不厭,愈涼愈快,隨飲隨消者,此因熱而渴,治宜涼也。又如口熱作渴,雖欲飲水而飲不能多者,即非真火,不宜涼也。
凡口雖乾渴喜涼而後不喜涼者,是即寒聚於中,而無根之火浮戴於上,此最忌寒涼者也。(《景岳》)
小便不通,凡瀉痢之證,小水必多不利,或多黃赤,此其寒熱虛實大有關係,不可不察也。若暴注之瀉,以其清濁不分,水穀並歸於大腸,故水有不利者,惟其暫也。若痢疾之小水,則病本不一。今人但見黃赤不利,無不云其為熱,誤者多矣。凡因於熱者,必其熱赤之甚,或多澀痛,或見鮮血,然必上下皆有熱證,方是真熱,此宜清涼治之。若非真熱,則或以中寒而逼陽於下者有之,或以瀉痢亡陰而水虧色變者有之,或以下焦陽氣不暖而水無以化者有之,或以妄用滲利而泲逼干汁者亦有之。但察其三焦無火,則雖黃雖澀,總皆亡陰亡液之證,不得通以熱論,速當培補真陰,乃為良法。(《景岳》)
小便不通,絕無小便,此毒氣並歸一臟,胃乾者死,山梔、赤茯苓解之,局方黃連阿膠丸挾暑尤佳。(《永類》)(按:黃連阿膠丸用阿膠、黃連、茯苓三味。)
下痢小便不通者,黃連阿膠丸為最。(《要訣》)
腫,今因痢,脾胃虛弱,土氣衰弱,不能剋制於水,致令水得妄行,不流於小腸,而浸潰臟腑,散流皮膚,與氣相搏,腠理壅閉,故痢而腫也。(《病源論》)
疫痢,外有時行疫痢一證,三十年前間或有之,今則往往夏末秋初。沿門闔境患此。其證大都發熱頭疼,口渴煩躁,下痢溺澀,甚者一日夜行百次,或兼發斑疹,勢甚危迫。世醫妄指為漏底,殊不知此是時氣使然。因世人稟賦漸薄,積感濕熱厲氣所致。治法當清熱解毒表散為急,如升麻、葛根、柴胡、黃連、黃芩之類。(《廣筆記》)(按:疫毒痢,楊子建《萬全護命方》、《史載之方》、《婦人良方》所說稍詳,然殊少其要,仍不繁載。楊說見《奇效良方》引。)
暑痢,大凡痢疾,雖體寒手足逆冷,冷汗自出,六脈沉伏,不宜輕用附子,多因伏暑而得此疾。亦有冷汗自出,四肢逆冷,六脈虛弱,但背寒面垢,或面如塗油,齒乾煩冤,燥渴引飲,此伏暑證也。(《婦人良方》)
夏月下痢,或赤或白,煩渴嘔逆,腹中攪痛,小便不利者,此因暑致之,可以五苓散、香茹散、小柴胡湯之屬。若以此嘔症為脾胃虛寒,則誤矣。(《濟世全書》)
不伏水土痢,夫四方之氣,溫涼不同,隨方嗜欲,因以成性。若移其舊土,多不習伏,必因飲食以入腸胃,腸胃不習便為下痢,故名不伏水土痢也,即水穀痢是也。(《病源論》)
白話文:
腹瀉
一般來說,腹瀉的症狀通常會口渴,但現在的人只要看到口渴就認為是體內有火熱,卻不知道有火熱會口渴,沒火熱也會口渴,這是必須分辨清楚的。如果體內火熱旺盛,會灼傷脾胃,耗損津液,導致非常喜歡喝冰水,而且喝再多都不夠,越涼快越舒服,喝下去很快就消失,這是因為熱引起的口渴,治療應該用清涼的藥物。另外,如果口中發熱而口渴,想喝水卻喝不多,這就不是真正的火熱,不適合用清涼的藥物。
如果口渴喜歡涼水,但喝了涼水後又不舒服,這是因為體內寒氣聚集,虛火浮在上面,這種情況最忌諱用寒涼的藥物。(《景岳全書》)
小便不順暢
凡是腹瀉,小便通常會變得不利,或是量多色黃,這其中寒熱虛實的關係很大,不可以不仔細觀察。如果是突然腹瀉不止,因為清濁不分,水和食物一起進入大腸,所以小便會暫時不利。但如果是痢疾引起的小便問題,情況就比較複雜了。現在的人只要看到小便黃赤不利,就認為是體內有熱,這是錯誤的。如果是因為熱引起的,小便顏色一定會非常紅,或者排尿時有澀痛感,甚至有鮮血,而且上下身都應該有熱的症狀,這才是真正的熱,應該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如果不是真正的熱,有可能是因為體內寒氣逼迫陽氣下沉,或是腹瀉導致陰液虧損而使小便顏色改變,或是因為下焦陽氣不足導致水分無法正常代謝,或是因為濫用利尿劑導致津液損耗。只要觀察到身體三焦沒有火熱的跡象,即使小便顏色黃或是排尿澀痛,都是陰液虧損的症狀,不能用治療熱症的方法,應該快速用補養陰液的方法來治療。(《景岳全書》)
小便完全不通,這是因為毒氣都聚集在一處,如果胃液枯竭就會有生命危險,可以用梔子、赤茯苓來解毒。用局方黃連阿膠丸來治療挾暑的症狀特別有效。(《永類鈐方》)(註:黃連阿膠丸的成分為阿膠、黃連、茯苓)
腹瀉導致小便不通暢,黃連阿膠丸是最有效的。(《醫方集要》)
腫脹
現在因為痢疾,導致脾胃虛弱,脾土的運化功能衰退,無法控制水分,導致水分亂行,不往小腸排泄,反而浸潤臟腑,散流到皮膚,與氣相搏,使皮膚腠理壅塞,所以才會因為腹瀉而出現腫脹。(《諸病源候論》)
疫痢
另外有一種時行性的疫痢,在三十年前偶爾出現,現在則經常在夏末秋初發生,常常是一整個地區的人都感染。這種病的症狀大多是發燒、頭痛、口渴煩躁、腹瀉、小便不暢,嚴重的會一天腹瀉上百次,甚至會發斑疹,情況非常危急。世俗的醫生錯誤地認為這是「漏底」,卻不知道這是時氣流行造成的。因為現在的人體質變差,累積感染濕熱邪氣所導致的。治療方法應該以清熱解毒、疏散表邪為主,可以使用升麻、葛根、柴胡、黃連、黃芩等藥物。(《廣筆記》)(註:關於疫毒痢,楊子建在《萬全護命方》、《史載之方》、《婦人良方》中有比較詳細的描述,但內容比較繁雜,在此不一一列出。楊子建的論述可參考《奇效良方》)
暑痢
一般來說,痢疾即使患者身體發冷、手腳冰涼、冷汗直流、脈象沉伏,也不應該輕易使用附子,很多時候是因為體內潛伏暑邪而導致的。也有些患者會出現冷汗直流、四肢冰冷、脈象虛弱,但同時背部發冷,面色污穢,或是面部像塗了油一樣,牙齒乾燥、煩躁不安、口渴想喝水,這也是潛伏暑邪的表現。(《婦人良方》)
夏天腹瀉,不論是排出紅色的還是白色的黏液,如果還伴隨煩躁口渴、噁心嘔吐、腹痛絞痛、小便不暢等症狀,這是因為暑邪引起的,可以使用五苓散、香薷散、小柴胡湯等藥物來治療。如果把這種嘔吐症狀當作脾胃虛寒來治療,那就大錯特錯了。(《濟世全書》)
水土不服痢
四方的氣候,溫暖涼爽各不相同,各地的人們飲食習慣也不同,因此形成了各自的體質。如果離開自己原本居住的環境,很多人會不適應,飲食不當就會導致腸胃不適,引起腹瀉,所以稱作「水土不服痢」,也就是因為吃錯東西而引起的腹瀉。(《諸病源候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