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207)
臟腑類 (207)
1. 滯下
使今後醫家,但識此為脂膏而本非積聚,則安之固之且不暇,而尚敢云攻之逐之或用苦寒以滑之利之者否。(《景岳》)
凡五色之辨,如下痢膿垢之屬,無非血氣所化。但白者其來淺,浮近之脂膏也。赤者其來深,由脂膏而切膚絡也。下純血者,多以血為熱迫,故隨溢隨下,此其最深者也。若紫紅紫白者,則離位梢久,其下不速而色因以變,或未及脈絡,此其稍淺者也。若紅白相兼者,此又其淺深皆及者也。
大都純血鮮紅者多熱證,以火性急速,迫而下也。紫紅紫白者少熱證,以陰凝血敗,損而然也。純白者無熱證,以臟寒氣薄,滑而然也。然有以無紅而亦因熱者,此以暴注之類,而非下痢之謂也。有以紫紅雖多而不可言熱者,此以陰絡受傷,而非暴注之比也。若辨黃黑二色,則凡黃深而穢臭者,此有熱證,亦有寒證。
若淺黃色淡不甚臭而或兼腥餿氣者,此即不化之類,皆寒證也。黑而濃厚大臭者,此焦色也,多有火證。若青黑而腥薄者,此肝腎腐敗之色也,猶以為熱,其謬甚矣。雖五色之辨大約如此,然痢之見血者,無非陰絡受傷,即或寒或熱,但傷絡脈則無不見血,故不可以見血者必認為熱也。凡臨此證,當必以脈色形氣病因兼而察之,庶不致有疑似之誤。
(同上)
色黑有二:焦黑者,熱極反兼勝己之化(芍藥湯);黑如漆之光者,瘀血也(桃仁承氣湯)。(《必讀》)
豆汁色者,濕勝也。純血者,熱毒入深也。魚腦色者,脾虛不運,陳積脫滑下凝也。如鼻涕凍膠者,臟腑虛冷滑脫也。如白膿者,虛坐努責而出,氣受熱邪瘀結也。如屋漏水塵腐色者,元氣憊弱之甚也。(《指掌》)(按:前證治總例及後死證,宜互參。)
經云:腸澼下血,身熱則死。謂余血下泄,陽熱外浮。陰陽離脫也。若痢後下血水,其身發熱,亦為死證。痢後則腸垢已竭,下血水乃從陽入陰,胞中並傷。世有下屋漏水之說,則血水其漸也。若色如魚腦,此熱毒入腸,當清熱和血也。色如醬褐,乃下焦虛寒,亦非善證,當溫經散寒。如白沫凍汁,則為寒積。(《醫學真傳》)
發熱,初痢身熱脈浮者,可解表;初痢身熱脈沉者,可攻下。久痢身熱脈虛者,正虛可治;久痢身熱脈大者,邪盛難醫。(《匯補》)
下痢不止發熱者屬陰虛,用寒涼藥必兼升藥、熱藥。(《丹溪》)
腹痛,凡瀉痢腹痛,有實熱者,有虛寒者。實熱者,或因食積,或因火邪。但食積之痛,必多脹滿堅硬,或痛而拒按,此必有所停滯,微者宜行其滯,甚者宜瀉而逐之。火邪之痛,必有內熱等證,方宜清之利之。然邪實於中者必多氣逆,故凡治痛之法,無論是火是實,皆當以行氣為先,但當察藥性之寒熱,擇而用之可也。若虛寒刮痛之義,則人多不知。凡以寒侵腑臟,及脈絡受傷,血動氣滯者,皆能為痛。但察其不實不堅,或喜揉按,或喜暖熨,或胸腹如飢而不欲食,或胃脘作嘔而多吞酸,但無實熱等證,則總屬虛寒,安得謂痛必因積、痛皆實證耶。凡治虛寒之痛者,速宜溫養臟氣,不得再加消伐,致令動者愈動,滑者愈滑,必至危矣。但其痛之甚者,當於溫補藥中,稍加木香以順其氣,或多加當歸以和其血。俟痛稍減,則當去此二味,蓋又恐木香之耗氣,當歸之滑腸也。若寒在下焦而作痛者,必加吳茱萸。其或痛不至甚,則但以溫補脾腎為主,使脾腎漸安,則痛當自止,此不必治其痛也。(《景岳》)
白話文:
往後的醫生們,只要知道這種「滯下」的病症,是因體內油脂膏狀物質所造成,而不是積聚的腫塊,就應該趕緊想辦法安撫並鞏固它,都來不及了,哪裡還敢用攻伐、驅逐的方式,或是用苦寒的藥物來滑利它呢?
一般分辨「滯下」的顏色,像是拉出膿狀、穢垢的東西,都是血氣所化生的。但顏色偏白的,通常病程比較淺,是浮在表面的油脂膏狀物。顏色偏紅的,通常病程比較深,是由油脂膏狀物深入皮膚脈絡造成的。如果拉出純血,大多是因為熱邪逼迫血液,所以才會邊溢出邊拉出來,這是最深層的狀況。如果拉出紫紅色或紫白色,代表血液離開脈絡比較久了,排出的速度比較慢,顏色也因此改變,或者還沒進入脈絡,這屬於比較淺層的狀況。如果拉出紅白相間的,則代表淺層和深層都已經侵犯到了。
總的來說,排出鮮紅色純血,大多是熱證,因為火的性質是快速的,所以才會逼迫血液排出。排出紫紅色或紫白色,熱證的程度比較輕,是因為陰氣凝結導致血敗而造成的。排出純白色,則沒有熱證,是因為臟腑虛寒,氣血薄弱,滑脫所致。然而,也有沒有紅色,卻也是因為熱邪造成的,這屬於突然大量排出的情況,而不是一般所謂的痢疾。也有雖然紫紅色很多,卻不能說是熱證的,這是因為陰絡受損,而不是突然大量排出的情況。如果分辨黃色和黑色的情況,凡是黃色深且帶有穢臭味的,多半是有熱證,但也可能有寒證。
如果淺黃色、顏色淡且不太臭,甚至帶有腥臭味的,就屬於消化不良的狀況,多半是寒證。如果顏色黑且濃稠、氣味很臭,這是焦黑的顏色,大多有火證。如果青黑色且稀薄帶腥味,這是肝腎腐敗的顏色,還把它當作熱證,那就錯得太離譜了。雖然「滯下」的顏色大致是這樣分辨的,但只要有拉出血的狀況,都是陰絡受損,即使有寒或熱的差異,但只要傷到脈絡,都會有出血的狀況,所以不能看到出血就一概認為是熱證。凡是遇到這種病症,一定要把脈象、顏色、形態、氣息和病因綜合起來觀察,才不會有疑似判斷錯誤的情況。
(同上)
排出黑色,有兩種情況:焦黑色的,是熱極導致功能反過來產生變化(芍藥湯)。黑得像漆一樣光亮的,是瘀血(桃仁承氣湯)。
(《必讀》)
排出像豆汁的顏色,代表體內濕氣太重。排出純血,代表熱毒已經深入體內。排出像魚腦的顏色,代表脾虛不能運化,舊的積滯滑脫並凝固所致。排出像鼻涕或凍膠一樣的,代表臟腑虛冷、滑脫。排出像白膿一樣的,是因為虛弱導致用力努責才排出來,是氣受熱邪瘀結所造成的。排出像屋漏水滴落後,帶有灰塵腐爛的顏色,代表元氣已經衰敗到極點。
(《指掌》)(注意:前面的病症治療原則和後面的死亡證候,應該互相參照。)
經典上說:「腸道拉血,如果身體發熱,就會死亡。」這是說剩餘的血往下洩出,陽熱浮於體外,導致陰陽分離。如果在痢疾之後,拉出帶血的水,而且身體發熱,也是死亡的徵兆。痢疾之後,腸道的污垢已經排盡,拉出帶血的水,表示從陽氣進入陰氣,連胞中都受到損傷。世俗有所謂拉出屋漏水的說法,這是指帶血的水慢慢出現的過程。如果顏色像魚腦,是熱毒侵入腸道,應該清熱和血。如果顏色像醬褐色,是下焦虛寒,也不是好的徵兆,應該溫經散寒。如果像白色泡沫或凍汁,則是寒氣積聚。
(《醫學真傳》)
發熱,剛開始得痢疾,身體發熱、脈象浮的,可以採用解表的治療方法;剛開始得痢疾,身體發熱、脈象沉的,可以採用攻下的治療方法。久病痢疾,身體發熱、脈象虛弱的,代表正氣虛弱,可以治療;久病痢疾,身體發熱、脈象洪大的,代表邪氣太盛,難以醫治。
(《匯補》)
痢疾不停,還發熱的,屬於陰虛,用寒涼藥物時必須配合升散、溫熱的藥物。
(《丹溪》)
腹痛,凡是腹瀉或痢疾時引起的腹痛,有實熱的,也有虛寒的。實熱的,可能是因為食物積滯,也可能是因為火邪。食物積滯引起的疼痛,一定會伴隨脹滿、堅硬的感覺,或者疼痛時不喜歡按壓,這必定是有東西滯留在體內,輕微的,應該疏導滯積;嚴重的,應該瀉下驅逐。火邪引起的疼痛,一定會伴隨內熱等症狀,可以用清熱利濕的方法。如果邪氣阻塞在體內,大多會氣逆,所以治療疼痛的方法,無論是火邪還是實積,都應該先以理氣為主,但要仔細觀察藥性的寒熱,選擇適合的藥物。至於虛寒引起的絞痛,很多人都不了解。凡是因為寒邪侵犯臟腑,或脈絡受損,導致氣血停滯的,都會引起疼痛。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種疼痛不會有脹滿或堅硬的感覺,反而喜歡揉按或熱敷,或是感覺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或是胃部想嘔吐且容易吐酸水,但沒有實熱等症狀,就都屬於虛寒,怎麼能說疼痛一定是積滯造成的,或疼痛都是實證呢?凡是治療虛寒引起的疼痛,應該趕快溫養臟腑之氣,絕對不可以再用消伐的方法,導致滑脫的越來越滑,危險就來了。如果疼痛很嚴重,可以在溫補的藥物中,稍微加入木香來順理氣機,或是多加當歸來調和氣血。等疼痛稍微緩解,就應該去除這兩味藥,因為擔心木香會耗氣,當歸會滑腸。如果是寒邪在下焦引起的疼痛,一定要加入吳茱萸。如果疼痛不嚴重,只要以溫補脾腎為主,使脾腎逐漸恢復正常,疼痛自然就會停止,不一定要特別治療疼痛。
(《景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