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206)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206)

1. 滯下

血痢者,熱毒折於血,入大腸故也。血之隨氣循環經絡,通行臟腑,常無停積。毒熱氣乘之,遇腸虛者,血滲入於腸,腸虛則泄,故為血痢也。身熱者死,身寒者生。診其關上脈芤大,便去血,暴下血數升也。(同上)

以赤為熱,以白為冷,醫者之辭,萬口一說,此愚以為古人所談,未嘗有卓然之論也。何則?以赤為熱,以白為冷,赤白為冷熱不和,獨知大綱,而痢之有變化輕重之別,得其粗而不得其詳,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矣。(《史載之方》)

下痢赤白,俗言寒熱相兼,其說猶誤。豈知水火陰陽寒熱者,猶權衡耳,一高則必一下,一盛則必一衰,豈能寒熱俱甚於腸胃而同為痢乎。大法下迫窘痛,後重裡急,小便赤澀,皆屬燥熱,而下痢白者必多有之,然則為熱明矣。(《原病式》)

濕熱瘀積,干於血分則赤,干於氣分則白,赤白兼下,氣血俱受邪矣。久而不愈,氣弱不運,脾積不磨,陳積脫滑,下凝猶若魚腦矣。甚則腸胃空虛,關司失守,濁液並流,色非一類,錯雜混下,注出狀如豆汁矣。若脾氣下陷,虛坐努責,便出色如白膿矣。其熱傷血深,濕毒相瘀,黏結紫色,則紫黑矣。

其汙濁積而欲出,氣滯而不與之出,所以下迫窘痛,後重裡急,至圊而不能便,總行頻並亦少,乍止乍起而不安,此皆大腸經有所壅遏窒礙,氣液不得宣通故也。(薛氏《平治會萃·附論》)

大人小兒泄痢無已,其後變作白膿點滴而下,或於糞尾見之,為之溫脾不愈,法當溫腎。蓋腎主骨髓,白膿者骨髓之異名也。要之始作白痢,其氣鯹臭;已經轉下,而且淹延日久,無所謂痢矣。今之白膿全無鯹臭,面色微黑,骨力羸弱,的見腎虛,合用炒故紙、當歸、木香、乾薑、官桂主之。

(《直指》)

所下之物,腸垢者,腸間津汁垢膩也。由熱痢蘊積,腸間虛滑,所以因下痢而便腸垢也。(《病源論》)

亦有不及成腫,而五臟傷敗,水血並下,而五臟五色隨之而出,謂之五液俱下也。凡如此者多死。(同上)(按:《辨脈法》曰: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此巢氏所本。《金鑑》曰:五色痢者,五色膿血相雜而下也。若有藏腐屍臭之氣,則凶。)

凡腹中積聚之辨,乃以飲食之滯,留蓄於中,或結聚成塊,或脹滿硬痛,不化不行,有所阻隔者,乃為之積,此皆渣粕成形之屬,所當逐也。今人不能辨察,但見痢如膿垢者皆謂之積,不知此非渣粕之屬,而實附腸著臟之脂膏,皆精血之屬也。無論瘦人肥人皆有此脂,但肥者脂厚,瘦者脂薄,未有無脂者也。

若果無脂,則腸臟之間,豈容單薄赤露,非惟藩籬不固,而且臟必易傷,無是理也。今之凡患瀉痢者,正以五內受傷,脂膏不固,故日剝而下。若其臟氣稍強,則隨去隨生,猶無足慮。若臟氣至敗,剝削至盡,或以久瀉久痢,但見血水及如屋漏水者,此在庸人,云其積聚已無,反稱為善,而不知脂膏刮盡,則敗竭極危之候也。

白話文:

血痢是指熱毒侵入血液,進入大腸所造成的疾病。血液隨著氣在經絡中循環,通行於臟腑之間,正常情況下不會停滯。但是當毒熱之氣侵襲,遇到腸道虛弱的人,血液就會滲入腸道。腸道虛弱就會引起腹瀉,這就是血痢。如果身體發熱,病情會很危險;如果身體發冷,則較有生機。如果診斷時發現關脈呈現空虛而大的脈象,並排出血便,且短時間內大量出血,那就是血痢。

對於痢疾,認為排出紅色便就屬熱,排出白色便就屬寒,這只是醫者的片面之詞,大家也都這麼說。我認為古人對於這方面的論述沒有明確的定論。為什麼呢?因為只說紅色屬熱,白色屬寒,紅白色混雜是寒熱不調,只知道大方向,卻不了解痢疾有輕重變化之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史載之方》認為這種說法太過粗略。

腹瀉時排出紅白色相雜的便,俗稱是寒熱交雜,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要知道,水火、陰陽、寒熱就像天平一樣,一端高另一端就必然低,一端盛另一端就必然衰,怎麼可能同時寒熱都加重於腸胃而引發痢疾呢?通常來說,如果出現腹部急迫疼痛,便意頻繁而排不出,裡急後重,小便發紅澀痛,這些都屬於燥熱,但是腹瀉時排出白色便的情況卻很多,這樣看來,痢疾屬熱就顯而易見了。《原病式》認為不能單純用顏色判斷寒熱。

濕熱瘀積在血分就會排出紅色便,瘀積在氣分就會排出白色便,如果紅白色相雜,那就是氣血都受到了邪氣的侵襲。如果久治不癒,導致氣虛無力運行,脾胃功能衰弱,舊的積滯難以消化,最終就會排出像魚腦一樣的黏滑物質。嚴重時,腸胃空虛,關門失守,濁液就會混雜而出,顏色不一,像豆汁一樣。如果脾氣下陷,導致虛弱無力,排出的便是像白色膿液一樣。如果熱邪傷血很深,濕毒相互交結,就會排出黏稠的紫黑色便。

那些污濁的積滯想要排出,但是氣滯不暢,無法順利排出,所以會導致腹部急迫疼痛,便意頻繁而排不出,即使去廁所,排便次數多,量卻很少,時斷時續,讓人感到不安。這些都是因為大腸經脈有所阻塞,氣液無法順利通行所導致。《平治會萃·附論》認為這是氣滯不暢的表現。

大人小孩腹瀉不止,之後轉變成排出白色膿液,點滴而下,或者在糞便末端看到,用溫補脾胃的方法治療無效,這時就應該溫補腎臟。因為腎主骨髓,而白色膿液可以說是骨髓的另一種表現。通常來說,剛開始拉白色便時,氣味腥臭;如果病情已經轉變,並且拖延了很長時間,那就不是單純的痢疾了。現在的白色膿液完全沒有腥臭味,而且面色微黑,骨骼虛弱,這明顯是腎虛的表現,應該用炒補骨脂、當歸、木香、乾薑、肉桂等藥物治療。《直指》點明了腎虛的可能。

所謂排出的「腸垢」,指的是腸道內津液的污垢。因為熱痢長時間積聚,導致腸道虛滑,所以才會因為腹瀉而排出腸垢。《病源論》認為是熱痢造成的。

也有些情況,還沒形成腫塊,五臟就已經損傷衰敗,水血一起排出,五臟的五種顏色也隨著一起排出,這就是所謂的五液俱下。凡是出現這種情況,大多會死亡。《病源論》指出這種情況非常危險。(註:《辨脈法》說:陰陽都虛,脾氣虛弱,五液就會注下,這是巢氏的觀點。《金鑑》說:五色痢是指五種顏色的膿血混合排出。如果帶有腐敗屍臭的氣味,那就非常凶險。)

一般來說,腹部積聚的辨別方法是,因為飲食停滯在體內,有的結成塊狀,有的脹滿疼痛,無法消化運行,有所阻礙,這些才是所謂的積滯。這些都是食物殘渣形成的,應該排除。現在的人不能分辨,只要看到排出的痢疾像膿液,就說是積滯,卻不知道這並不是食物殘渣,而是附著在腸道和內臟上的脂肪,這些都是精血的成分。無論是瘦人還是胖人,都有脂肪,只是胖人脂肪厚,瘦人脂肪薄,沒有人是沒有脂肪的。

如果沒有脂肪,那麼腸道之間豈不是單薄裸露,不僅藩籬不牢固,而且內臟也容易受傷,這是不可能的。現在凡是患有腹瀉痢疾的人,正是因為五臟受損,脂肪不牢固,所以才會逐漸剝落而排出。如果臟腑之氣稍強,就會隨時補充,不用太過擔心。如果臟腑之氣衰敗,脂肪被剝落殆盡,或者因為久瀉久痢,只看到排出血水或者像屋漏水一樣的液體,普通人會認為是積滯已經清除,反而覺得是好事,卻不知道脂肪已經耗盡,這是極其危險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