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204)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204)

1. 滯下

(同上)

虛實,實證之辨,必其形氣強壯,脈息滑實,或素縱口腹,或多脹滿堅痛,及年少新病,脾氣未損者,方可用治標之法,微者行之利之,甚者瀉之。虛證之辨,有形體薄弱者,有顏色青白者,有脈雖緊數而無力無神者,有脈見真弦而中虛似實者,有素稟陽衰者,有素多淡素者,有偶犯生冷者,有偶中雨水陰寒者,有偶因飲食不調者,有年衰脾弱者。以上諸證,凡其素無縱肆而忽患瀉痢,此必以或瓜或果,或飲食稍涼,偶傷胃氣而然,果何積之有,又何熱之有。總惟脾弱之輩多有此證,故治此者只宜溫調脾腎,但使脾溫則寒去,即所以逐邪也。(《景岳》)

至以赤為熱,白為寒,亦非確論。果爾則赤白相兼者,豈真寒熱同病乎。必以見證與色脈辨之,而後寒熱不淆也。須知寒者必虛,熱者必實,更以虛實細詳之,而寒熱愈明耳。脹滿惡食,急痛懼按者,實也;煩渴引飲,喜冷畏熱者,熱也;脈強而實者,實也;脈數而滑者,熱也。外此則靡非虛寒矣,而相似之際尤當審查。

如以口渴為實熱,似矣;不知凡系瀉痢,必亡津液,液亡於下則津涸於上,安得不渴,更當以喜熱喜冷分虛實也。以腹痛為實熱,似矣;不知痢出於臟,腸胃必傷,膿血剝膚,安得不痛,更當以痛之緩急、按之可否、藏之陰陽、腹之脹與不脹、脈之有力無力分虛實也。以小便黃赤短少為實熱,似矣;不知水從痢去,溲必不長,液以陰亡,溺因色變,更當以便之熱與不熱、液之涸與不涸、色之澤與不澤分虛實也。

以裡急後重為實熱,似矣;不知氣陷則倉廩不藏,陰亡則門戶不閉,更當以病之新久、質之強弱、脈之盛衰分虛實也。(《必讀》)

虛實當辨。如腹痛拒按者為實,喜按者為虛。膿血稠黏、數至圊而不能便者為實,不及拈衣而即泄出者為虛。未經瀉蕩而後重者為實,已經瀉蕩而仍後重者為虛。邪實之重,糞出少減(名糞前墜滯也),少頃又重(邪未盡也);虛滑之重,糞出愈甚(名糞後重),少頃略可(較愈甚時略鬆也,氣復升故)。

凡痢中所有之證,如煩渴、咽乾、舌黑、腫脹之類,悉有虛實之殊,無得概指為實,當細別之。(《醫碥》)

冷熱,冷痢者,由腸胃虛弱,受於寒氣,腸虛則泄,故為冷痢也。凡痢色青、色白、色黑並皆為冷痢,色黃、色赤並是熱也。故痢色白,食不消,謂之寒中也。診其脈,沉則生,浮則死也。(《病源論》)(按:脈候是經文。)

久冷痢者,由腸虛而寒積,故冷痢久不斷也。而廩丘公說云:諸下悉寒也。凡人腸中大便,有寒則常鴨溏,有熱則儐𩊅。人見病身體發熱而下,便謂熱下,非也。平常恆自將節飲食,衣被調適,其人無宿寒者,大便自調。

白話文:

滯下(腹瀉)

虛證與實證

辨別實證,必須看病患是否身體強壯、氣色好、脈搏滑實有力,或者平時就飲食過量,或是肚子脹滿疼痛劇烈,以及年紀輕、剛生病、脾胃功能還沒受損的人,才能使用治療表面的方法,輕微的用疏導的方式,嚴重的用瀉下的方法。

辨別虛證,則看病患是否有體型瘦弱、臉色青白、脈搏雖然急促但無力無神、脈象看似實證但按下去卻是虛的,或者原本就體質虛寒、平時飲食清淡、偶爾吃了生冷食物、偶爾淋雨受寒、偶爾因飲食不當而導致的,以及年老體衰、脾胃虛弱的人。以上這些狀況,如果平時沒有過度放縱飲食,卻突然發生腹瀉,一定是吃了瓜果、涼性食物,或者飲食稍涼,偶爾傷到胃氣所導致的,哪裡有什麼積滯或熱邪呢?總而言之,脾胃虛弱的人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所以治療這種情況只需溫補脾腎,只要脾胃溫暖,寒氣自然消散,這也是祛除病邪的方法。(《景岳全書》)

認為大便赤色就是熱證,白色就是寒證,這並非絕對。如果這樣,那赤白相兼的情況,難道真的是寒熱同時存在嗎?必須根據臨床症狀和脈象來判斷,才能區分寒熱。要知道寒證一定是虛證,熱證一定是實證,更要仔細分辨虛實,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寒熱。肚子脹滿、厭食、急性疼痛、不敢按壓是實證;口渴想喝水、喜歡涼的、怕熱是熱證;脈搏強而有力是實證;脈搏數而滑是熱證。除此之外的都屬於虛寒證,相似的狀況更要仔細辨別。

例如,認為口渴是實熱,好像是,但要知道凡是腹瀉,一定會流失津液,津液從下方流失,上方就會乾涸,怎麼能不口渴呢?更要從喜歡熱飲還是冷飲來區分虛實。認為腹痛是實熱,好像是,但要知道痢疾是發生在內臟,腸胃一定受損,膿血剝脫腸道,怎麼能不痛呢?更要從疼痛的緩急、按壓時的反應、疼痛的部位陰陽、肚子是否脹氣、脈搏是否有力來區分虛實。認為小便黃赤短少是實熱,好像是,但要知道水份從腹瀉排出,小便必然不多,津液流失,小便顏色就會改變,更要從大便是否發熱、津液是否乾涸、小便顏色是否有光澤來區分虛實。

認為裡急後重是實熱,好像是,但要知道氣虛下陷,腸道就無法固藏,陰液耗竭,肛門就會無法閉合,更要從病程的新舊、體質的強弱、脈搏的盛衰來區分虛實。(《醫學必讀》)

虛證與實證要分辨清楚。例如,腹痛拒絕按壓是實證,喜歡按壓是虛證。膿血稠黏、頻繁跑廁所但大便難排是實證,還沒脫衣服就拉出來的是虛證。還沒使用瀉下的藥物就出現後重感是實證,已經使用瀉下藥物後仍有後重感是虛證。病邪實證引起的後重,大便排出後會稍微減輕(稱為大便前墜滯),過一會兒又會感到後重(因為病邪沒有完全清除);虛證引起的滑瀉後重,大便排出後反而更嚴重(稱為大便後重),過一會兒會稍微好轉(比之前嚴重的時候稍微鬆緩,是因為氣恢復上升的緣故)。

凡是痢疾中出現的各種症狀,例如口渴、咽喉乾燥、舌頭發黑、腫脹等等,都有虛證和實證的區別,不能一概認為是實證,要仔細辨別。(《醫學碥》)

冷熱

冷痢的形成,是由於腸胃虛弱,受到寒邪侵襲,腸道虛弱就會腹瀉,所以稱為冷痢。凡是大便顏色青色、白色、黑色都屬於冷痢,顏色黃色、赤色則屬於熱痢。所以大便顏色白色、消化不良,就稱為寒中。診脈時,如果脈象沉,是好的現象,如果脈象浮,則是不好的現象。(《諸病源候論》)(這裡的脈象描述是古代醫書原文)

久病不癒的冷痢,是因為腸道虛弱且寒邪積聚,所以冷痢才會長期不斷。而廩丘公說:凡是向下排出的病症都屬於寒證。一般來說,人的腸道中,大便如果是寒性就會像鴨子拉稀一樣,如果是熱性就會像羊糞一樣。人們看到生病的人身體發熱就腹瀉,就認為是熱證,這是不對的。平時如果能注意飲食,注意保暖,身體沒有宿寒,大便自然會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