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202)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202)

1. 滯下

又如冷熱交併者,則溫涼以調之;傷損而成久毒痢者(按:上文曰,或飲服冷酒物,恣情房室,勞傷精血而成久毒痢者),則化毒以保衛之。夫如是,藥無不應而疾無不愈者矣。(《濟生》)

痢出於積滯。積,物積也。滯,氣滯也。物積欲出,氣滯而不與之出,所以下墜裡急,乍起乍止,日夜凡百餘度。病家所請,莫不求其止,孰知物積氣滯致有如是之證耶。繼人但見有上項證候,不論色之赤白,脈之大小,一皆以通利行之。物積用巴豆、大黃輩,氣滯用枳殼、桔梗、青皮、蓬朮輩,二者兼濟,必能收功。

其間佐以黃連阿膠丸,效驗尤著。蓋痢疾多因傷暑伏熱、酒面炙煿醞釀而成,其阿膠尤大腸之要藥,有熱毒留滯則能疏導,無熱毒留滯則能安平。市肆或無丸子,即以炒阿膠、當歸、青皮、赤茯苓、黃連作劑,入烏梅、濃蜜同煎,最能盪滌惡穢。積既去,遍數自疏。嗣是卻以木香、茯苓、縮砂、白豆蔻、陳皮、甘草調之,自然喜食。

食則糟粕入於大腸,然後真人養臟湯、易簡斷下湯,可止則止矣。(《直指》)

法云:後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血膿稠黏,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以毒藥溫之。風邪內縮,宜汗之則愈,鶩溏為痢,當溫之。又云:在表者發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湧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疏之,小便澀者分利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過者止之。兵法云:邂其來銳,擊其墮歸。此之謂也。(《保命集》)

痢疾初得一二日間,以利為法,切不可便用止澀之劑。若實者,調胃承氣、大小承氣亦可用。有熱先退熱,亦不可便用參、術;然氣虛者可用,胃虛者亦用之。初得之時,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因通用之法;稍久氣虛,則不可下。壯實初病宜下,虛弱衰老久病宜升之。(《丹溪心法類集》)

治痢十法:其或惡寒發熱,身首俱痛,此為表證,宜微汗和解,用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三片煎。其或腹痛後重,小水短,下積,此為里證,宜和中疏氣,用炒枳殼、製厚朴、芍藥、陳皮、滑石、甘草煎。

其或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為死血證,法當用擂細桃仁、滑石行之;或口渴及大便口燥辣,是名挾熱,即加黃芩;或口不渴,身不熱,喜熱手熨蕩,是名挾寒,即加乾薑。其或下墜在血活之後,此氣滯證,宜於前藥加檳榔一枚。其或在下則纏住,在上則嘔食,此為毒積未化、胃氣未平證,當認其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用參、術補,毒解積下食自進。

其或力倦,自覺氣少惡食,此為挾虛證,宜加白朮、當歸身,虛甚者加人參,又十分重者止用此一條,加陳皮補之,虛回而利自止。其或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責,此為無血證,倍用當歸身尾,卻以生芍藥、生地黃、生桃仁佐之,復以陳皮和之,血生自安。

白話文:

如果遇到寒熱交錯的情況,就要用溫性或涼性的藥物來調和;如果是因為外傷或房事過度,導致精血損傷而形成慢性痢疾,就要用化解毒素的藥物來保護身體。如果能這樣治療,藥物沒有不見效的,疾病也沒有不好轉的。

痢疾的產生是因為體內有積滯。所謂的「積」,指的是食物積滯;所謂的「滯」,指的是氣機不暢。食物積滯想要排出,但氣機阻滯無法幫助其排出,所以會出現腹部下墜、裡急後重的感覺,而且排便次數頻繁,時好時壞,一天可能會排便一百多次。病患都想止瀉,但卻不知道是食物積滯和氣機不暢導致這樣的症狀。後來的醫生只看到這些症狀,不論大便顏色是紅是白,脈象是強是弱,都一律使用通利的方法來治療。對於食物積滯,使用巴豆、大黃等藥物;對於氣機阻滯,使用枳殼、桔梗、青皮、蓬朮等藥物;兩者兼顧,一定可以見效。

在這期間,如果配合使用黃連阿膠丸,效果會更顯著。因為痢疾大多是因為中暑、體內有伏熱,加上飲酒、吃燒烤等飲食不當而造成,而阿膠是大腸的重要藥物,如果有熱毒積滯,它可以疏通引導,如果沒有熱毒積滯,它可以使腸道安穩平靜。如果市面上沒有丸藥,可以用炒阿膠、當歸、青皮、赤茯苓、黃連等藥材一起煎煮,加入烏梅和濃蜜同煎,最能清除腸道內的污穢之物。積滯清除後,排便次數自然會減少。之後,再用木香、茯苓、縮砂、白豆蔻、陳皮、甘草等藥物來調養,自然會恢復食慾。

能夠進食後,食物殘渣進入大腸,然後再用真人養臟湯、易簡斷下湯等藥方,該止瀉時就可以止瀉了。

治療原則是:如果裡急後重嚴重,就應該用瀉法;如果腹痛,就應該用和解的方法;如果身體沉重,就應該去除體內濕氣;如果脈象弦急,就應該去除體內風邪。如果大便帶血膿,而且很黏稠,就要用藥性強的藥物來耗竭毒邪;如果身體發冷、自汗,就要用藥性溫熱的藥物來溫暖身體。如果風邪侵入體內,導致氣機內縮,只要發汗就可以治癒;如果大便像鴨溏一樣稀薄,就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此外,還說:病在體表就用發汗的方法,病在裡就用瀉下的方法,病在上就用催吐的方法,病在下就用耗竭的方法,身體表面發熱就用疏導的方法,小便不暢就用分利的方法。又說:對於過於亢盛的,要用和緩的方法;對於要排出的,要幫助它排出;對於過度的,要制止它。就像兵法所說的:「當敵人氣勢洶洶來襲時,要迎擊;當敵人氣勢衰退要撤退時,要追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痢疾剛開始的一兩天,應該以通利為主,千萬不能馬上使用止澀的藥物。如果屬於實證,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大承氣湯、小承氣湯等瀉下藥。如果有熱,要先退熱,也不要馬上使用人參、白朮等補氣藥;但是,如果屬於氣虛的,可以使用這些補氣藥,胃虛的也可以使用。剛發病時,元氣尚未虛弱,一定要用推盪的方法,這是「通因通用」的原則;如果病情稍久,氣虛了,就不能再使用瀉下的方法。身體強壯、體質好的人剛發病時可以用瀉下法,身體虛弱、年老體衰、患病時間較久的人要用升提的方法。

治療痢疾有十種方法:如果出現怕冷、發熱、全身疼痛,這是表證,應該用微發汗的方法來和解,可以用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三片煎煮服用。如果出現腹痛、裡急後重、小便短少、大便有積滯,這是裡證,應該用和中疏氣的方法,可以用炒枳殼、製厚朴、芍藥、陳皮、滑石、甘草煎煮服用。

如果出現腹部下墜感異常、大便中有紫黑色血,而且疼痛劇烈,這是死血證,應該用搗碎的桃仁、滑石來通利;如果出現口渴,而且大便乾燥、排便時有灼熱感,這是夾熱證,要加入黃芩;如果口不渴、身體不發熱,喜歡用熱手捂肚子,這是夾寒證,要加入乾薑。如果腹部下墜感在血活之後出現,這是氣滯證,可以在之前的藥方中加入檳榔一枚。如果排便時大便纏住肛門,而且出現嘔吐,這是毒積未化、胃氣未平的表現,應該辨別其寒熱虛實,屬於寒的要溫之,屬於熱的要清之,屬於虛的要用人參、白朮來補養,等到毒解、積下、胃氣恢復,自然可以進食。

如果感到身體疲倦、氣短、食慾不振,這是挾虛證,應該加入白朮、當歸身,如果虛弱嚴重,要加入人參,如果非常虛弱,只用這一方,加入陳皮補氣,虛弱恢復了,腹瀉自然會停止。如果氣機順暢、血脈調和,積滯減少,只是虛弱的想要排便,這是無血證,要加倍使用當歸身尾,再用生芍藥、生地黃、生桃仁輔助,再用陳皮調和,血生長了自然會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