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201)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201)

1. 滯下

泄痢之病,水穀或化或不化,並無努責,惟覺困倦。若滯下則不然,或膿或血,或膿血相雜,或腸垢,或無糟粕,或糟粕相混。雖有痛、不痛、大痛之異,然皆裡急後重,逼迫惱人。考之於經,察之於證,似乎皆熱證實證也。余近年涉歷,亦有大虛大寒者,不可不知。(《局方發揮》)

凡治痢疾,最當察虛實,辨寒熱,此瀉痢中最大關係。若四者不明,則殺人甚易也。(《景岳》)

痢疾古有赤熱白冷及五色分屬五臟之辨,然臟腑寒熱當以脈症互參,雖有前說,存之而已,若執此認病,泥矣。(《金匱翼》)

證治總例,凡人患痢,不問赤白,脈小身涼者易安,脈大身熱者難瘥。患痢未有不腹痛者,皆緣有積也。暑積及熱積多患赤痢,冷積多患白痢。亦有腸胃有風而患赤痢者,有冷熱不調而患赤白痢者。暑積痢可用黃連阿膠丸、綿煎散加滑石。白痢可用駐車丸、感應丸之類。冷熱不調用戊己丸、巴豆丸子之類。(《醫說》引《醫余》)

如五心煩熱,唇赤煩渴引飲,心中欲冷而惡熱,臍腹脹痛,六脈洪數或六脈虛弱者,便不可作虛寒治療投之熱藥,此等脈證多因中暑得之。近人多不明中暑而妄投熱藥,傾人性命。殊不知寒傷形而不傷氣,所以脈盛;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經云:陽根於陰,陰本於陽。

陽無陰以生,陰無陽以化。凡夏月天氣熱,當食以寒,扶陰氣以養陽之時也。今人以為陰氣在內,反抑以熱藥,而成瘧痢脫血者多矣。若心中有時煩躁,五心煩熱,四肢棄縱,不欲衣覆,或揚手擲足,飲食欲冷而惡溫,下痢純赤或赤黃色者,不問六脈虛弱及年高等人,便宜以性涼之藥調治,如敗毒散、小柴胡湯、黃連丸是也。

若下痢純白,或如魚腦,或如鶩溏,或滑泄不禁,臍腹冷痛,四肢逆冷,口若含霜,飲食欲溫而惡冷,六脈沉微,不問少壯,此是虛冷證也,宜用溫熱藥治之,如丁香豆蔻散、阿梨勒丸、木香散、駐車丸,或佐以四桂散、附子理中湯。若下痢赤白,或純膿,或鶩溏鮓臭,臍腹撮痛,遇痛則痢下,下後則痛止,此是有積作痢,宜以加巴感應丸中,加黃蠟丸如綠豆大,各十五丸兼服,其積必去。若裡急後重者,以枳實去瓤麩炒黃煎湯,吞下感應丸則愈。

如未止,但以仙方斷下丸或六神丸、香連丸、駐車丸服之必愈。(《管見良方》)

大抵治痢之法,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滑者澀之,閉者通之,有積者推之,風則散之,暑則滌之,濕則燥之,熱則涼之,冷則溫之,冷熱者調之,以平為期,不可過,此為大法。(《婦人良方》)

痢疾多因飲食停滯於腸胃所由致,倘不先以巴豆等藥,以推其積滯,逐其邪穢,鮮有不致精神危困、久而羸弱者。余嘗鑑焉,每遇此證,必先盪滌腸胃,次正根本,然後辨其風冷暑濕而為之治法。故傷熱而赤者則清之,傷冷而白者則溫之,傷風而純下清血者則祛逐之,傷濕而下豆羹汁者則分利之。

白話文:

拉肚子這種病,有時拉出來的食物有消化完全,有時沒有,但都不會有想用力排便的感覺,只覺得很疲倦。但如果是「滯下」(指痢疾),情況就不一樣了,可能會拉出膿、血,或膿血混合物,也可能拉出腸道內的污垢,或者沒有食物殘渣,或者食物殘渣混雜其中。雖然會有痛或不痛,甚至劇痛的差別,但都會有強烈的便意、想上廁所卻又排不乾淨的感覺,讓人非常難受。從醫書上的記載來看,從病症表現來看,似乎都是屬於熱證、實證。但我近年來的經驗,也遇過體質非常虛弱、屬於寒證的,這一點不可不知。

凡是治療痢疾,最重要的是要分辨清楚是虛證還是實證、是寒證還是熱證,這對於治療拉肚子的病來說關係重大。如果這四點沒有弄清楚,就很容易導致病人死亡。

古代關於痢疾的說法,有區分紅痢(熱性)和白痢(寒性),也有依據拉出來的顏色分成五種,對應五臟的說法。但實際上,臟腑的寒熱應該以脈象和症狀互相參照來判斷。雖然有以前的說法可以參考,但如果執著於這些說法來判斷疾病,那就太過於死板了。

一般來說,得痢疾的人,不論是紅痢還是白痢,如果脈象細小、身體發涼,就比較容易痊癒;如果脈象大、身體發熱,就比較難治好。得痢疾的人沒有不肚子痛的,都是因為體內有積滯。因為暑氣或熱邪累積而導致的,大多會得紅痢;因為寒邪累積而導致的,大多會得白痢。也有因為腸胃有風邪而得紅痢的,也有因為體內寒熱失調而得紅白痢的。因為暑氣積滯引起的痢疾,可以用黃連阿膠丸、綿煎散加滑石來治療。白痢可以用駐車丸、感應丸之類的藥。寒熱失調引起的,可以用戊己丸、巴豆丸子之類的藥。

如果出現手心、腳心發熱、口唇發紅、煩躁口渴想喝水、心中發熱卻又怕熱、肚臍周圍腹痛、脈象洪大且快,或者脈象虛弱等情況,就絕對不可以把它當作虛寒證來治療,用溫熱的藥。這些脈象和症狀,很多都是因為中暑引起的。現代人很多不明白中暑的道理,就亂用熱藥,導致病人死亡。要知道,寒邪是傷形體但不傷氣,所以脈象會顯得強盛;而熱邪是傷氣而不傷形體,所以脈象會顯得虛弱。醫書上說:「陽氣依賴陰氣才能產生,陰氣依賴陽氣才能化生」。

陽氣沒有陰氣就無法產生,陰氣沒有陽氣就無法轉化。在夏天天氣炎熱的時候,應該要吃寒涼的食物,扶助陰氣來養護陽氣。現在的人反而認為陰氣在體內,就用熱藥來抑制它,結果導致瘧疾、痢疾、脫血等疾病的產生。如果心中時常煩躁、手心腳心發熱、四肢無力,不喜歡蓋被子,或者會揮手蹬腿,想吃冷的食物卻怕熱,拉肚子拉出來的都是鮮紅色或紅黃色的,不論脈象虛弱或年紀大小,都應該用性涼的藥物來調治,例如敗毒散、小柴胡湯、黃連丸等。

如果拉出來的都是純白色,或者像魚腦、鴨糞、或者滑膩不止,肚臍周圍腹痛、四肢冰冷、嘴唇像結了霜一樣發白、想吃溫熱的食物卻怕冷、脈象沉細而微弱,不論年輕年老,這都是屬於虛寒證,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例如丁香豆蔻散、阿梨勒丸、木香散、駐車丸,或者搭配使用四桂散、附子理中湯。如果拉出來的是紅痢和白痢混合,或者純膿,或者像鴨糞一樣帶有腐臭味,肚臍周圍會絞痛,一痛就想拉肚子,拉完之後疼痛就會停止,這是有積滯引起的痢疾,應該用加巴感應丸,加上黃蠟丸(像綠豆大小,每次服用15顆)一起服用,這樣積滯就會被排出。如果還是有強烈的便意、想上廁所卻又排不乾淨的感覺,可以用枳實(去掉瓤,用麩皮炒黃後煎湯),然後吞下感應丸,這樣就會痊癒。

如果還是沒有止住,可以用仙方斷下丸、或六神丸、香連丸、駐車丸來服用,一定會痊癒。

總的來說,治療痢疾的方法,虛弱的就要補養,實證的就要瀉下,滑利的就要收澀,閉塞的就要疏通,有積滯的就要推動,有風邪的就要驅散,有暑邪的就要清除,有濕邪的就要燥濕,有熱邪的就要清涼,有寒邪的就要溫熱,寒熱錯雜的就要調和,以達到陰陽平衡為目標,不能過分,這是治療痢疾的大原則。

痢疾多半是因為飲食停留在腸胃裡引起的,如果不及早用巴豆等藥,來排除積滯、清除邪穢,很容易導致精神不振、久而久之身體虛弱。我曾經親身經歷過這些,所以每當遇到這種病,一定先清理腸胃,再處理根本原因,然後分辨是風寒暑濕引起的,再用相應的方法來治療。所以因為熱邪引起的紅痢就用清熱的方法,因為寒邪引起的白痢就用溫熱的方法,因為風邪引起的痢疾(拉出清血)就用祛風的方法,因為濕邪引起的痢疾(拉出像豆羹汁一樣的東西)就用利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