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199)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199)

1. 滯下

痢之為病,與泄瀉相似不同,《內經》名之腸澼,仲景則以下利括之。滯下之目亦出於漢晉,今標於篇以與彼為別。是證此間所見多屬熱疫,而考之往籍,宋代之方概不過逐積、澀腸二端,明人往往本之脾腎,專務調補,均歉於事用。今通融諸家,無所偏主,庶足以應變乎。

名義,初虞世《養生必用方》云:古人凡奏圊頻並皆謂之利,尋常水瀉謂之利,米穀不化謂之米穀利,或言下利清穀。痢謂之滯下,謂所下濡滯,膿血點滴,坐圊遲久,豈不謂之滯下也。(《萬安方》)(按:米穀疑水穀,然《幼幼新書》引亦作米穀,且云或言下利清穀,則難得改易,姑仍其舊。)

源由諸說,水穀痢者,由體虛腠理開,血氣虛,春傷於風,邪氣留連在肌肉之內,後遇脾胃大腸虛弱而邪氣乘之,故為水穀痢也。脾與胃為表裡。胃者脾之府也,為水穀之海。脾者胃之藏也,其候身之肌肉。而脾氣主消水穀,水穀消,其精化為榮衛,中養臟腑,充實肌膚。大腸肺之腑也,為傳導之官,化物出焉。水穀之精化為血氣,行於經脈,其糟粕行於大腸也。肺與大腸為表裡,而肺主氣,其候身之皮毛。春陽氣雖在表,而血氣尚弱,其飲食居處,運動勞役,血氣虛者,則為風邪所傷,客在肌肉之間。後因脾胃氣虛,風邪又乘虛而進入於腸胃。其脾氣弱則不能剋制水穀,故糟粕不結聚而變為痢也。(《病源論》)

夫赤白痢疾,古人謂之滯下,近代云無積不成痢。以僕思之,一歲之中,豈惟夏秋之間有積而春冬無之。得非致疾之由,皆因春傷風邪。然風喜傷肝,春時肝木正旺而不受邪,移氣克於脾土。脾受賊邪,故不能克化食飲,又乃飲食不節,恣餐生硬瓜果魚肉黏膩等物,積聚不化,更因外感五邪,如當風取涼、露臥濕地等,不為霍亂,則成滯下必矣。其中卻有冷熱之分。

(《管見良方》)

夫痢疾者,因夏月初秋忽有暴冷,折於盛熱,無可分散,客搏肌中,發於外則為瘧,發於內則為痢,內外俱發則為瘧痢。皆由榮衛不和,腸胃虛弱,冷熱之氣乘虛客於腸胃。又因飲食有冷,冷氣在腸胃,復為熱氣所傷,腸胃宿虛,故受熱氣,夾熱則赤,夾冷則白,冷熱交攻則膿血相雜。亦因沉積所作,赤痢積熱,白痢積冷,赤白痢冷熱之積。

若脾胃氣虛,不能消化水穀,則糟粕不聚;或春間解脫,風冷所傷,腸虛胃弱,卒被寒所折,便為下痢多矣。(《全嬰方論》)

蓋人日受飲食之積留滯於內,濕蒸熱瘀伏而不作,偶或調攝失宜,復感酷熱之毒,至秋陽氣始收,火氣下降,蒸發蓄積而滯下之病作矣。(《明醫指掌》)(按:此說《醫統》引戴氏,又出薛氏《平治會萃附論》,當考。)

白話文:

滯下

痢疾與泄瀉相似卻又不相同,《內經》稱之為腸澼,張仲景則以「下利」概括。而「滯下」一詞也出現在漢晉時期,本文單獨列為一章,以與其他腸胃疾病區分。現今所見到的滯下,多屬熱疫,但查閱古代醫籍,宋代的治療方法大多只是攻逐積滯、澀腸止瀉兩種;明代則多從脾腎入手,專注於調補,這些方法都缺乏實效。本文將綜合各家學說,不偏執於任何一方,以期達到靈活應變的效果。

關於「滯下」的名義,《養生必用方》中記載:古人凡是排便頻繁都稱為「利」,平常的水瀉叫「利」,米穀不消化叫「米穀利」,或者說「下利清穀」。而「痢」則稱為「滯下」,意指排泄物黏滯不流暢,膿血點滴,久坐廁所難以排盡,這不就是滯下嗎?(《萬安方》)(註:原文「米穀」疑為「水穀」,但《幼幼新書》也作「米穀」,並稱「或言下利清穀」,故暫且保留原文。)

關於滯下的成因,水穀痢是由於體質虛弱,腠理疏鬆,氣血不足,春天受風寒之邪侵襲,邪氣停留在肌肉之中,之後遇上脾胃和大腸虛弱,邪氣乘虛而入,便導致水穀痢。脾胃互為表裡,胃是脾的腑,是水穀的倉庫;脾是胃的藏,其氣候於人體肌肉。脾氣主導消化水穀,水穀消化後,精華化為營衛之氣,滋養臟腑,充實肌膚。大腸屬肺之腑,是傳導的器官,將食物的糟粕排出體外。水穀的精華化為氣血,運行於經脈,其糟粕則在大腸中。肺與大腸互為表裡,肺主氣,其氣候於皮毛。春天陽氣雖在體表,但氣血尚弱,如果飲食起居、運動勞作不當,氣血虛弱的人就會受風邪侵襲,風邪停留在肌肉之間。之後因脾胃氣虛,風邪乘虛而入腸胃。脾氣虛弱則不能很好地消化水穀,糟粕不能正常排出而導致痢疾。(《病源論》)

關於赤白痢疾,古人稱之為滯下,近代則認為沒有積滯就不會得痢疾。但我認為,一年四季都會有痢疾,不僅僅是夏秋季節有積滯,春冬季節也會有。致病的原因,多半是因為春天受風邪侵襲。風邪喜傷肝,春天肝木旺盛,不易受邪氣侵襲,肝氣就會克脾土。脾受邪氣侵襲,就不能正常消化食物飲水,再加上飲食不節,貪食生冷堅硬的瓜果、魚肉、肥甘厚膩的食物,積聚不化,又外感風邪,比如當風受涼、露宿濕地等,如果沒有發展成霍亂,就會變成滯下,其中又有寒熱之分。(《管見良方》)

痢疾是因夏初秋初突然受寒,寒邪阻遏盛熱,熱邪無處發散,停滯在肌肉之中,發於外則為瘧疾,發於內則為痢疾,內外俱發則為瘧痢。都是因為營衛不和,腸胃虛弱,寒熱之邪乘虛而入腸胃。又因為飲食生冷,寒邪停滯腸胃,又受熱邪侵襲,腸胃本來就虛弱,所以更容易受熱邪侵襲,夾雜熱邪則為赤痢,夾雜寒邪則為白痢,寒熱交雜則膿血混雜。也是由於積滯所致,赤痢是熱邪積聚,白痢是寒邪積聚,赤白痢則是寒熱之邪積聚。

如果脾胃虛弱,不能消化水穀,則糟粕不能正常排出;或者春天受風寒侵襲,腸胃虛弱,突然受寒邪侵襲,就會導致下痢。(《全嬰方論》)

人每天都攝入飲食,食物殘渣積滯於體內,濕邪、熱邪、瘀血阻塞而不發病,偶爾因為調養不當,又感受酷熱之邪,到了秋天陽氣收斂,火氣下降,這些積滯蒸發聚集,便導致滯下發病。(《明醫指掌》)(註:此說《醫統》引戴氏,又出薛氏《平治會萃附論》,需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