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189)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189)

1. 〔附〕短氣少氣

(諸虛憊證)

短氣候,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體實,實則氣盛,盛則氣逆不通,故短氣。又肺虛則氣少不足,亦令短氣,則其人氣微,常如少氣不足以呼吸。診其脈尺寸俱微,血氣不足,其人短氣。寸口脈沉,胸中短氣。脈前小後大,則為胸滿短氣。脈洪大者,亦短氣也。(《病源論》)

少氣候,此由臟氣不足故也。肺主於氣而通呼吸,臟氣不足,則呼吸微弱而少氣。胸痛少氣者,水在臟腑,水者陰氣,陰氣在內故少氣。診右手寸口脈陰實者,肺實也,苦少氣,胸內滿膨膨,與髆相引。脈來濡者,虛少氣也。左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厥陰少陽俱虛也,病苦少氣不能言。右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大陰陽明俱虛也,病苦胃中如空狀,少氣不足以息,四逆寒。脈弱者,少氣。皮膚寒,脈小者。少氣也。(同上)(按:診右手以下,是《脈經》文。皮膚寒云云,是《論疾診尺篇》文。)

乏氣候,夫虛極之人,榮衛減耗,腑臟虛弱,氣行不足,所以呼吸氣短也。(同上)

短氣之證,亦有虛實之殊,虛者肺氣之虛,實者由心腹脹滿,或水停心下,或風濕相搏之所致也,當各究其所因而施治。(《統旨》)(按:原舉喘、短氣之辨,全取《明理論》,既錄於《傷寒廣要》中,仍不贅。《醫貫》亦據成氏,補呼吸雖急而無痰聲句。)

外有短氣不足以息者似喘,但有虛有實,不可作喘治。虛者六君子加五味、麥冬。實者痰氣阻礙,導痰丸。腎氣不能攝精者,補腎丸。(《蒼生司命》)

若肺氣太虛,氣不能布息,呼吸不相接續,出多入少,名曰短氣,此虛之極也。(《明醫指掌》)

中年人病後,氣促痰嗽,腿足冷腫,腰骨大痛,面目浮腫,太陽作痛,悉屬命門火衰陽虛之候,用八味丸料佳,若作痰治立殆。(《六要》)

關格之證為喘者,如《六節藏象論》曰:人迎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四盛以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此關格之證,以脈言,不以病言也。今人之患此者頗多,而人多不知。且近時察脈者,不論人迎,惟在寸口。但其兩手之脈,浮弦至極,大至四倍以上者,便是此證。

其病必虛里跳動,而氣喘不已。此之喘狀,多無咳嗽,但覺胸膈舂舂,似脹非脹,似短非短,微勞則喘甚,多言亦喘甚,甚至通身振振,慌張不寧。此必情欲傷陰,以致元氣無根,孤陽離居之候也。多不可治,方論詳《關格》門。(《景岳》)

虛炎陰陽不升降,下虛上盛,氣促喘急,宜蘇子降氣湯去前胡,下黑錫丹或養正丹。氣急甚而不能眠臥者,沉附湯或正元飲,或四柱散,去木香,用沉香,並以鹽煎,下黑錫丹或靈砂丹、三炒丹,不效則以前藥下硃砂丹。短乏者,下氣不接上氣,呼吸不來,語言無力,宜補虛四柱飲,木香減半,加黃耆、山藥各一錢。

白話文:

短氣少氣

諸虛憊證所致的短氣,平時沒有寒熱,但呼吸短促,氣不夠用,體質偏實,實則氣盛,氣盛則氣逆不通,所以短氣。肺虛則氣少不足,也會導致短氣,患者氣息微弱,總是覺得氣不夠用,難以呼吸。診脈時寸關尺都微弱,說明血氣不足,患者短氣。寸口脈沉,胸中短氣。脈象前小後大,則為胸滿短氣。脈洪大者,也短氣。(《病源論》)

少氣是由於臟腑氣虛不足造成的。肺主氣司呼吸,臟腑氣虛,則呼吸微弱而少氣。胸痛伴少氣者,是體內積水,水屬陰,陰氣內盛故少氣。診右手寸口脈陰實,是肺實,症狀為少氣,胸內感覺脹滿,脹感牽引到脅肋。脈來濡弱,是氣虛少氣。左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足厥陰少陽俱虛,症狀為少氣不能言語。右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足太陽陽明俱虛,症狀為胃中空虛感,少氣,呼吸困難,四肢厥冷。脈弱者,少氣。皮膚冰冷,脈小,也是少氣。(《病源論》、《脈經》、《論疾診尺篇》)

乏氣,是因人體極度虛弱,榮衛氣血消耗過度,腑臟虛弱,氣血運行不足,導致呼吸短促。(《病源論》)

短氣的病症,有虛實之分,虛者是肺氣虛弱,實者是因心腹脹滿,或水停心下,或風濕痹阻所致,應根據病因施治。(《統旨》)

外在表現為短氣,呼吸困難,類似喘息,但有虛實之分,不可一概而論為喘證治療。虛證者用六君子湯加五味子、麥冬;實證者是痰氣阻滯,用導痰丸治療。腎氣不足不能固攝精氣者,用補腎丸。(《蒼生司命》)

若肺氣極度虛弱,氣無法布散於全身,呼吸不連貫,呼氣多吸氣少,稱為短氣,這是虛證的極致。(《明醫指掌》)

中年人病後,氣促、痰嗽、腿足冷腫、腰痛、面目浮腫、太陽穴疼痛,都是命門火衰、陽虛的表現,宜用八味丸治療,若單純以痰證治療則危險。(《六要》)

關格證表現為喘息,《六節藏象論》記載:人迎脈四倍以上為格陽,寸口脈四倍以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脈都超過四倍以上為關格。這是從脈象角度定義的關格證,而非從疾病本身定義。現代患此證者眾多,但多數人不了解。近來診脈者,多不觀察人迎脈,只看寸口脈。但如果兩手脈象浮弦有力,超過四倍以上,便是關格證。

其症狀必伴有虛里跳動,氣喘不止。這種喘息,多無咳嗽,但覺胸膈間似脹非脹,似短非短,輕微勞動或多說話則喘息加重,甚至全身震顫,慌張不安。這是情志損傷陰液,導致元氣不足,孤陽不守之象,多難治癒,詳細論述見《關格》篇。(《景岳》)

虛熱陰陽失調,下虛上盛,氣促喘急,宜用蘇子降氣湯去前胡,再加服黑錫丹或養正丹。氣急嚴重,不能睡眠者,用沉香附子湯或正元飲,或四柱散去木香,加沉香,鹽水煎服,並服用黑錫丹或靈砂丹、三炒丹,無效則改服硃砂丹。短氣乏力,呼吸不暢,說話無力,宜用補虛四柱飲,木香減半,加黃耆、山藥各一錢。

若不能耐受熱藥或痰多者,應將熟附子改為生附子,其他藥物依此類推。藥物輕微而病情嚴重,四柱飲療效不足,應去木香,加炒川椒十五粒。仍無效,則用椒附湯。上焦乾燥,不能耐受熱藥者,宜在椒附湯中加人參一錢。一般疾病宜用姜附湯,但上盛燥熱者不能服用,此方最佳。氣短乏力者,除了服用藥物外,可找一位身體強壯的人,吸取自身之氣,吹入患者口中,如此數次,也可增強藥效。此法不僅可以治療氣虛乏力,對於氣逆呃逆,也有良效。(《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