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181)
臟腑類 (181)
1. 喘
但此湯性用多主氣分,若水因氣滯者,用之則可;若水因氣虛者,必當以加減《金匱》腎氣湯之類主之。(《景岳》)(按:神秘湯用陳皮、北梗、紫蘇、人參、五味子、檳榔、桑白皮、半夏、甘草、姜煎服)
食喘,食喘者,凡病初起即喘急,多是停食也,或放屁,甚者或咬人,消食自愈。小兒行走氣急作喘,多是食。食喘兼外感,散邪消食。經有胃喘一證,謂胃絡不和,氣逆作喘(胃氣本下行,二腸脈亦從頭走足。若不下行,而反干平上,則氣喘逆)。然所以致逆者,非火則食與痰耳,審治之。(《醫碥》)
喉中如水雞鳴,肺病令人上氣,兼胸膈痰滿,氣行壅滯,喘息不調,致咽喉有聲,如水雞之鳴也。(《病源論》)
嘔吐,肺主於氣,肺為邪所乘則上氣,此為膈內有熱,胃間有寒,寒從胃上乘於肺,與膈內熱相搏,故乍寒乍熱而上氣,上氣動於胃,胃氣逆故嘔吐也。(《病源論》)
身腫,肺主於氣,候身之皮毛,而氣之行,循環臟腑,流通經絡。若外為邪所乘,則膚腠閉密,使氣內壅,與津液相併,不得泄越,故上氣而身腫也。(《病源論》)
死證,《葛氏方》云:上氣喘嗽,肩息不得臥,手足逆冷,及面浮腫者死。(《醫心方》)
病氣人,一身悉腫,四肢不收,喘無時,厥逆不食,脈候沉小者死,浮大者生。(《中藏》)
汗出發潤者為肺絕,身汗如油喘者為命絕,直視讝語喘滿者不治。諸有篤病,正氣欲絕之時,邪氣盛行,多壅逆而為喘,然則喘之危惡,又安可尋常目之。(《直指》)
喘甚胸前高起,此脈絡散張,不治。(《原病集》)
(《醫通》曰:凡哮證見胸凸背駝者,此肺絡散,為痼疾,不治。)
凡喘病,上喘下泄者死,上喘而小便利者死。喘病危篤,鼻出冷氣者,此肺絕也。(《蒼生司命》)
人有大病不得瘥,一朝加喘者,不治。(《保命歌括》)
治例,大抵哮喘,未發以扶正為主,已發以攻邪為主(按:此語出丹溪)。亦有痰氣壅盛壯實者,可用吐法。大便秘結,服定喘藥不效,而用利導之藥而安者。治須使薄滋味,不可純用涼藥,亦不可多服砒毒劫藥,倘若受傷,追悔何及。(《統旨》)
扶正氣者,須辨陰陽,陰虛者補其陰,陽虛者補其陽。攻邪氣者,須分微甚,或散其風,或溫其寒,或清其痰火。然發久者,氣無不虛,故於消散中,宜酌加溫補,或於溫補中,宜量加消散。此等證候,當惓惓以元氣為念,必使元氣漸充,庶可望其漸愈。若攻之太過,未有不至日甚而危者。(《景岳》)
膈有膠固之痰,外有非時之感,內有壅塞之氣,然後令人哮喘。能溫之汗之吐之,皆是良法。若逡巡調理,則虛喘宜之。人而羸瘦氣弱,則宜灸其背腧。今考古方七首,而哮喘之大目可知矣。(《醫方考》)(按:古方七首系麻黃湯、瓜蒂散、定喘湯、五味子湯、附子理中湯、六君子湯、青皮江子方。)
白話文:
喘
這個湯藥的藥性大多作用在氣分,如果喘是因氣滯引起的,用這個湯藥就可以;但如果是因為氣虛引起的,就必須用加減過的《金匱要略》腎氣湯這類的方子來治療。(《景岳全書》)(註:神秘湯的藥方是陳皮、桔梗、紫蘇、人參、五味子、檳榔、桑白皮、半夏、甘草、生薑,用水煎服。)
因飲食引起的喘,這種喘通常是生病初期就出現的急促呼吸,大多是因為食物停滯在腸胃裡。有的會放屁,嚴重的甚至會咬人,只要消化了食物就會好。小孩子走路時呼吸急促像喘,大多也是因為吃太多。這種因飲食引起的喘如果又加上外感,要先驅散外邪再幫助消化。醫書中有一種胃喘,是說胃絡不協調,氣往上逆而引起的喘(胃氣本來是往下走的,大腸、小腸的脈絡也是從頭走向腳。如果胃氣不往下走,反而向上干擾,就會氣喘逆行)。會導致氣逆的原因,不是火氣大,就是食物或痰引起的,要仔細辨別原因來治療。(《醫碥》)
喉嚨裡像水雞叫的聲音,這是肺病導致的呼吸困難,加上胸膈痰多,氣的運行受阻,呼吸不順暢,導致咽喉發出像水雞叫的聲音。(《病源論》)
嘔吐,肺主導氣的運行,當肺受到邪氣侵襲時,就會向上逆氣。這表示膈膜內有熱,胃裡有寒,寒氣從胃向上侵犯到肺,與膈膜內的熱相搏鬥,所以會時冷時熱並感到呼吸困難。呼吸困難會影響到胃,胃氣上逆就會導致嘔吐。(《病源論》)
身體腫脹,肺主導氣的運行,也掌管身體的皮膚毛髮。氣在身體裡循環臟腑,流通經絡。如果體外受到邪氣侵襲,會使皮膚毛孔閉鎖,導致氣在體內壅塞,和津液混在一起,無法排出,所以會呼吸困難並引起身體腫脹。(《病源論》)
死亡的徵兆,《葛氏方》說:呼吸困難,喘息不停,只能聳肩呼吸不能躺下,手腳冰冷,臉部浮腫的人,就會死亡。(《醫心方》)
生病的人,全身都腫,四肢無力,呼吸不順暢,而且沒有規律,手腳冰冷,不想吃東西,脈象細小沉弱的人會死亡,脈象浮大的人還有生存的機會。(《中藏經》)
如果病人的汗水濕潤但沒有光澤,表示肺氣耗盡;如果身體像出油一樣冒汗,喘息不止,表示生命即將結束。眼睛直視,胡言亂語,呼吸急促,都表示無法醫治。許多重病的人,在正氣快要耗盡時,邪氣會非常旺盛,常常會使氣機壅塞而導致喘。所以喘的危險性,不能當作一般常見的疾病看待。(《直指方》)
喘得很厲害,胸前高高鼓起,這是脈絡散亂的現象,表示無法醫治。(《原病集》)
(《醫通》說:凡是哮喘病,出現胸部突出、背部駝背的,表示肺絡已經散亂,是頑固的疾病,無法治癒。)
凡是喘病,如果喘的同時又腹瀉,就會死亡;如果喘的同時又小便不利,也會死亡。喘病非常危險的時候,鼻孔會呼出冷氣,這是肺氣耗盡的徵兆。(《蒼生司命》)
如果人得了重病,一直沒有好轉,突然又開始喘,表示無法醫治。(《保命歌括》)
治療的原則,總體來說,哮喘還沒發作的時候,要以扶持正氣為主;已經發作的時候,要以攻散邪氣為主(註:這是朱丹溪說的)。也有痰氣壅盛、體質強壯的人,可以用催吐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大便秘結,吃治療喘的藥沒有效果,用通便的藥反而好了。治療時要注意清淡飲食,不要只用寒涼的藥,也不要多吃有毒性的峻藥,如果受到傷害,後悔也來不及了。(《統旨》)
扶持正氣,要辨別陰陽,陰虛要補陰,陽虛要補陽。攻散邪氣,要分清邪氣的輕重,或是驅散風邪,或是溫散寒邪,或是清除痰火。然而,喘病久了,氣一定會虛,所以在攻邪的同時,要適量加入溫補的藥;或是在溫補的同時,要適量加入攻散的藥。治療這些病症,要時時刻刻想著恢復元氣,一定要讓元氣漸漸充足,才能期待病慢慢好轉。如果攻邪太過,沒有不會讓病情加重而危險的。(《景岳全書》)
膈膜裡有凝固的痰,體外有不正常的感受,體內有壅塞的氣,然後才會使人哮喘。可以用溫散、發汗、催吐的方法治療,這些都是好的方法。如果只是慢慢調理,適合治療虛喘。如果人過於瘦弱、氣虛,就要用艾灸背部的俞穴。現在參考了七個古方,哮喘的大致情況就可以了解了。(《醫方考》)(註:七個古方指的是麻黃湯、瓜蒂散、定喘湯、五味子湯、附子理中湯、六君子湯、青皮江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