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177)
臟腑類 (177)
1. 喘
脈候,脈出魚際,逆氣喘息。(《脈經》)
上氣喘息低昂,其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四肢寒者死。上氣注液,其脈虛寧寧伏匿者生,堅疆者死。(同上)
(按:《千金翼》作其脈虛慢伏匿者生,牢弦者死。)
其脈滑者生,快者死也。(《病源論》)(《千金翼》大而快者死。)
大凡喘脈宜浮遲,不宜急數。(《原理》)
脈來弦緊而有力者,實也。脈見緊促短數者,虛也。沉實有力者,實也。實則可治,虛不可為。證虛而脈實兼緩者可治,證實而脈虛兼數者難治。(《繩墨》)
喘有虛有實,有緩有急者矣。且如實喘可治而虛不可為,緩則易治而急不可施。設若喘氣雖急,而脈勢和緩者可治;喘勢不急,而脈勢急促者難治。喘勢又急而脈勢虛促者不治,散亂者不治,歇止者不治。(同上)
氣盛有邪之脈,必滑數有力,而氣虛無邪之脈,必微弱無神,此脈候之有不同也。具有外見浮洪,或芤大至極,而稍按即無者,此正無根之脈也;或往來弦甚而極大極數,全無和緩者,此正胃氣之敗也,俱為大虛之候。但脈之微弱者,其真虛易知,而脈之浮空弦搏者,其假實難辨。
然而輕重之分,亦惟於此而可察矣,蓋其微弱者猶順而易醫,浮空者最險而多變。若弦強之甚則為真臟,真臟已見,不可為也。(《景岳》)
凡病喘促,但察其脈息微弱細澀者,必陰中之陽虛也;或浮大弦芤按之空虛者,必陽中之陰虛也。大凡喘急不得臥,而脈見如此者,皆元氣大虛,去死不遠之候。若妄加消伐,必增劇而危。若用苦寒或攻下之,無不即死。(同上)
大抵喘屬肺中火盛,脈浮滑者可治;若沉滑,為腎虛陰火上逆,難治。(《醫通》)
兩寸脈下陷者死。(《蒼生司命》)
證治總說,凡喘證,世為危惡之疾,有病喘數十年,每發至危篤而復愈者,有忽因佗疾,才發喘而便致不救者,有利下而愈者,有因瀉而死者,有服金石藥接助真氣而愈者。以諸家所說亦不同,使學者莫知適從,或才見發喘,便以為不可治者。凡喘而不得臥者,若咳嗽而喘息有音、不得臥者,是陽明經氣逆也。若肺脹膨膨而喘者,皆當於春秋之交發作,宜以溫中下氣等藥治之。若但坐而不得臥,臥而氣上衝者,是水氣之客肺經也,當身腫小便不利。夫水者循津液而流行,水氣上乘於肺,故喘而不得臥。支飲亦上喘不得眠,身體腫者,此欲變為水證也。《內經》曰:諸痿嘔喘,皆屬於上。(脈浮緊者,與小青龍湯,大桂枝湯。脈沉弦者,與瀉肺湯、萬安丸。)若四肢厥冷,脈息沉細,或寸大尺小,六脈促急,或心下脹滿或結硬,或冷汗自出,或大便頻數,氣急喘促,或咽喉不利者,此是本氣極虛,內外挾寒冷所致,使陰寒內消,陽氣得復則愈,宜用返陰丹、來蘇丹及理中湯、四逆湯之類。《內經》曰: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喝。及著灸諸穴,若灸之手足不溫,氣息轉高者,此名五臟氣逆,腎水乘克於心,為大逆不可治。《內經》曰連經則生,連臟則死者,正謂此也。其餘如陽明病,汗出不惡寒,腹滿而喘,有潮熱者,宜下之。若脈浮無汗而喘者,乃太陽證尚在,宜麻黃湯。若表邪未解,誤服下藥利不止,脈促,喘而汗出者,宜葛根黃連黃芩湯。若微喘者,桂枝厚朴杏子湯。汗出而喘若無大熱者,宜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若表邪未解,心下有停水,喘而發熱或嘔者,小青龍湯。肺痹者亦煩滿喘而嘔,心下痹者亦上氣而喘,及腳氣喘滿之類,此皆因他疾而發喘,當只從本病治之,則喘證自已,不專用治喘之藥。(《雞峰》)
白話文:
脈象診斷
- 脈象出現在魚際部位,且伴隨氣逆喘息。
- 喘息時高時低,如果脈象滑利,手腳溫暖,表示病情尚可治療;如果脈象澀滯,四肢冰冷,則表示病情危險。
- 喘息時氣向上衝,脈象虛弱且時隱時現,表示病情尚可治療;如果脈象堅硬且強勁,則表示病情危險。 (有醫書認為脈虛慢且時隱時現是好轉的徵兆,脈搏堅牢且如弓弦般緊繃則是不好的徵兆。)
- 脈象滑利表示病情尚可治療,脈搏快速則表示病情危險。 (有醫書認為脈搏大而快速則表示病情危險。)
- 一般而言,喘息的脈象宜浮緩,不宜急數。
- 脈象呈現弦緊且有力,屬於實證;脈象呈現緊促短數,屬於虛證;脈象沉實且有力,屬於實證。實證可以治療,虛證則難以治療。若證屬虛證,但脈象卻呈現實兼緩,表示病情可治;若證屬實證,但脈象卻呈現虛兼數,表示病情難治。
- 喘息有虛實、緩急之分。實證的喘息可以治療,虛證則難以治療。喘息緩慢易於治療,喘息急促則難以治療。若喘息雖然急促,但脈象平和緩慢,表示病情可治;若喘息並不急促,但脈象急促,表示病情難治。若喘息急促且脈象虛弱而急促,或者脈象散亂無力,或者脈象時有間歇,都表示病情危險。
- 氣盛有邪的脈象,必然滑數且有力;氣虛無邪的脈象,必然微弱無神。這就是脈象診斷的不同之處。有些脈象表面浮大有力,甚至大到極點,但輕按即消失,這屬於無根的脈象;有些脈象往來弦急,脈勢極大且極數,毫無緩和之象,這屬於胃氣敗壞,都屬於大虛之象。但脈象微弱的,其真虛容易辨別,而脈象浮大空虛的,其假實難以分辨。
- 病情輕重,也就在這裡可以分辨。脈象微弱的,通常病情較為平順易於治療;脈象浮大空虛的,病情最危險且多變。如果脈象弦強且極度有力,則屬於真臟之象,真臟已見,則不可救治。
- 凡是喘促的病症,但凡脈象呈現微弱細澀者,必定屬於陰虛陽衰;脈象浮大弦芤,按之空虛者,必定屬於陽虛陰衰。一般而言,喘息急促無法躺臥,且脈象如此的,都屬於元氣大虛,距離死亡不遠的徵兆。如果妄用消伐之藥,必定加重病情。如果使用苦寒或攻下之藥,必定立刻死亡。
- 大抵而言,喘息多屬於肺中火盛,脈象浮滑的可以治療;若脈象沉滑,屬於腎虛陰火上逆,則難以治療。
- 兩寸脈下陷者,表示病情危險。
證治總論
- 喘證,世人認為是危險的疾病。有些病人喘息數十年,每次發作都瀕臨危險但又康復,有些病人則因為其他疾病,才剛發喘就無法救治。有些病人利下後痊癒,有些則因瀉而死。有些病人服用金石藥物,接續真氣而痊癒。各家說法不同,讓學習的人不知道該如何做,或者才看到喘息,就認為不可治療。
- 凡是喘息而無法躺臥的,如果咳嗽且喘息有聲、無法躺臥,屬於陽明經氣逆。如果肺脹膨脹且喘息,通常在春秋交際發作,宜使用溫中下氣的藥物治療。如果只能坐著無法躺臥,躺下則氣往上衝,屬於水氣侵犯肺經,通常會伴隨身體水腫且小便不利。水液沿著津液流行,水氣上侵於肺,所以喘息而無法躺臥。支飲也會導致喘息無法入眠,身體腫脹,這表示病情可能轉變為水腫。
- 《內經》說:「各種痿症、嘔吐、喘息,都屬於上焦的病。」(脈象浮緊的,可以使用小青龍湯或大桂枝湯;脈象沉弦的,可以使用瀉肺湯或萬安丸。)
- 如果四肢冰冷,脈象沉細,或者寸脈大而尺脈小,六脈急促,或者心下脹滿或結硬,或者冷汗直流,或者大便頻繁,氣喘急促,或者咽喉不利,這是本氣極度虛弱,內外寒冷所致,讓陰寒消退,陽氣恢復即可痊癒,宜使用返陰丹、來蘇丹及理中湯、四逆湯之類的藥物。
- 《內經》說:「陰氣在內爭鬥,陽氣在外擾動,魂魄的汗液無法藏匿,所以四肢逆冷而起,陽氣上衝到肺,使人喘息。」可以使用灸法,但如果灸後手腳不溫暖,喘息反而加重,屬於五臟氣逆,腎水反克於心,為大逆之象,無法治療。《內經》說:「連經則生,連臟則死。」就是這個道理。
- 其他如陽明病,汗出但不惡寒,腹脹且喘息,伴有潮熱的,宜使用下法治療。如果脈象浮而無汗卻喘息的,屬於太陽表證未解,宜使用麻黃湯。如果表邪未解,誤用下藥導致利不止,脈象急促,喘息且汗出的,宜使用葛根黃連黃芩湯。如果只是輕微喘息的,可以使用桂枝厚朴杏子湯。汗出而喘息但沒有明顯發熱的,宜使用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如果表邪未解,心下有停水,喘息且發熱或嘔吐的,可以使用小青龍湯。肺痹者也會煩悶喘息且嘔吐,心下痹者也會氣逆而喘息,以及腳氣喘滿之類,都屬於因其他疾病而發喘,應當治療原發疾病,喘息自然會好轉,不應只用治療喘息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