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172)
臟腑類 (172)
1. 咳嗽
治肺熱咳嗽吐膿血,兼骨蒸寒熱者,用新鮮百合八兩,配知母、川貝母、天門冬、麥門冬、懷生地、薏苡仁、北沙參各四兩,熬膏煉蜜收,每早晚各服十餘匙,人參湯調服。(《匯言》引《繆氏家珍》)(按:《明醫指掌》曰:藥須臨臥時服,細細嚥下,則能入於肺也。蓋如此二方,最宜細細嚥下為佳。)
《小品》療咳,生薑五味子湯方。
五味子(五分),生薑(八兩),紫菀(一兩),半夏(二兩洗),吳茱萸(一兩),款冬花(半兩),細辛(一兩),附子(一枚炮),茯苓(四兩),甘草(二兩炙),桂心(一兩),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溫三服,老人可服五合。(《外臺》)《聖惠》治氣嗽,呼吸短氣,心胸不利,不思飲食,乾薑散,於本方去生薑、紫菀、半夏、吳茱萸、茯苓,加乾薑、白朮、木香。
深師療肺氣不足,逆滿上氣,咽喉中閉塞短氣,寒從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語言失聲,甚者吐血,補肺湯方。
五味子(三兩),乾薑(二兩),款冬花(二兩),桂心(一尺),麥門冬(一升去心),大棗(一百枚劈),粳米(二合),桑根白皮(一斤)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二升,先煮棗並桑白皮、粳米,五沸後,內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生蔥。(《外臺》)
黃耆建中湯,加半夏曲、生乾薑、五味子同煎,空心吞安腎丸,治腎經虛寒,咳嗽痰唾,面色黧黑,小腹動氣作痛。(《直指》)
真武湯,凡年高氣弱久嗽通用,仍間服養正丹(同上)
治肺胃俱虛,咳嗽涎沫,間有血絲,不能食,四味理中湯,濃煎北五味子湯調下。久嗽痰飲去多,肺故虛損,若用補肺藥,反傷脾胃,不如乾薑等助脾,使土旺生金,肺氣安妥也。(《澹寮》)
加味理中湯,治肺胃俱寒,咳嗽。
人參,白朮,乾薑(不炒),甘草(炙),半夏,茯苓,橘紅,細辛,北五味子(等分)
上細銼,每服二錢半,薑棗煎,食前服,曾經解利者通用。(同上)
治冷嗽方,寒嗽痰薄,呷熱湯暫止者,宜理中湯加五味子。(《朱氏》)
吾鄉沈方伯良臣,患痰嗽,晝夜不能安寢,屢易醫,或曰風曰火曰熱曰氣曰濕,湯藥雜投,形羸食減,幾至危殆,其子懇求治於張致和。張脈之,乃曰:脈沉而濡,濕痰生寒,復用寒涼,脾家所苦,宜用理中湯加附子。其夜遂得貼枕,徐進調理之劑果安。或曰:痰證用附子何也?殊不知痰多者,戴原禮常用附子療治之,出《證治要訣》。(《續醫說》)
烏梅丸,治氣血不充,胃中虛寒,遏大便濕熱於內而作咳嗽者。蓋大腸與肺相為表裡,治宜益氣血、散胃寒為主。(《原理》)
治寒嗽如神。
川薑(一兩),人參(半兩)
上併為末,溶軟餳為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含化咽津。(《衛生十全》)
白話文:
針對肺熱咳嗽,帶有膿血、骨蒸潮熱的狀況:
使用新鮮百合八兩,搭配知母、川貝母、天門冬、麥門冬、懷生地、薏苡仁、北沙參各四兩,一起熬煮成膏狀,再加入蜂蜜收膏。每天早晚各服用十幾匙,用人參湯調服。(註:此藥需睡前服用,慢慢吞嚥,才能更好地進入肺部。)
治療咳嗽的「生薑五味子湯」:
五味子(五分)、生薑(八兩)、紫菀(一兩)、半夏(二兩,洗過)、吳茱萸(一兩)、款冬花(半兩)、細辛(一兩)、炮附子(一枚)、茯苓(四兩)、炙甘草(二兩)、桂心(一兩)。
將以上十一味藥材切好,加入一斗水煮成五升,分三次溫服。年長者可服用五合。(註:此方若去生薑、紫菀、半夏、吳茱萸、茯苓,加入乾薑、白朮、木香,則為「乾薑散」,用於治療氣喘、呼吸短促、胸悶、食慾不振的氣嗽。)
治療肺氣不足、氣逆上衝、咽喉阻塞、呼吸短促,並有背部發冷、口中如含冰雪、失聲、嚴重者吐血的「補肺湯」:
五味子(三兩)、乾薑(二兩)、款冬花(二兩)、桂心(一尺)、麥門冬(一升,去心)、大棗(一百枚,剖開)、粳米(二合)、桑根白皮(一斤)。
將以上八味藥材切好,加入一斗二升水,先煮棗、桑白皮、粳米,煮沸五次後,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成三升,分三次服用。忌食生蔥。
治療腎經虛寒,導致咳嗽、痰多、面色發黑、小腹脹痛的狀況:
以黃耆建中湯為基礎,加入半夏曲、生乾薑、五味子一起煎煮。同時在空腹時服用安腎丸。
對於年長體弱、久咳不止的狀況:
可使用真武湯,並間歇服用養正丹。
治療肺胃虛弱,咳嗽有痰或帶血絲,食慾不振的狀況:
使用四味理中湯濃煎,再以北五味子湯調服。久咳導致痰液過多,肺部虛弱,若使用補肺藥反而會傷到脾胃,不如用乾薑等藥材來幫助脾胃,使脾胃強健,才能更好地滋養肺氣。
治療肺胃虛寒引起的咳嗽:
使用加味理中湯。
藥材組成:人參、白朮、乾薑(不炒)、炙甘草、半夏、茯苓、橘紅、細辛、北五味子(等分)。
將以上藥材切細,每次服用二錢半,加入薑、棗一起煎煮,飯前服用。曾有腹瀉者也適用。
治療因寒冷引起的咳嗽,痰液稀薄,喝熱湯能暫時緩解的狀況:
可使用理中湯,並加入五味子。
案例:
沈方伯良臣先生患有痰嗽,夜不能寐,經多位醫生治療,都診斷為風、火、熱、氣、濕等問題,但治療效果不佳,身體虛弱,食慾減退。其子求助於張致和醫生,張醫生診斷後認為沈先生為濕痰生寒,不宜再用寒涼藥物,應使用理中湯加附子治療。當晚沈先生就能安睡,之後再以調理藥物治療,病情痊癒。
對於痰證使用附子的說明:
許多人可能認為痰證不宜使用附子,但實際上戴原禮常用附子治療痰多的病症。
治療因氣血不足、胃中虛寒,導致大便濕熱積聚於內而引起的咳嗽:
使用烏梅丸。此類咳嗽的病因是因大腸與肺相表裡,因此治療重點在於益氣血、散胃寒。
治療寒咳的簡易方法:
川薑(一兩)、人參(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再用軟麥芽糖做成丸子,如彈珠大小。每次服用一丸,含化咽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