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169)
臟腑類 (169)
1. 咳嗽
外邪證多有誤認為勞傷而遂成真勞者,此必其人氣體柔弱,而醫家望之已有成心。故見其發熱,遂認為火;見其咳嗽,遂認為勞。不明表裡,率用滋陰降火等劑,不知寒邪既已在表,涼藥不宜妄投。若外既有寒,而內又得寒,則表裡合邪,必致邪留不解,延綿日甚,俗云傷風不愈變成勞。
夫傷風豈能變勞,特以庸醫誤治,而日加清削,則柔弱之人,能堪幾多清理,久而不愈,不至勞不已也,此實醫之所誤耳。(《景岳》)
斂散二法,徐叔拱曰:斂者,謂收斂肺氣也。散者,謂解散寒邪也。宜散而斂,則肺寒邪一時斂住,為害非輕;宜斂而散,則肺氣弱一時發散而走泄正氣,害亦非一。且如感風咳嗽,已經散之後,其表裡復感寒邪,虛邪相乘,又為喘嗽。若欲散風,則愈虛其肺;若收斂,則愈滯其邪。當先輕解漸次斂之,肺不致虛,邪不致滯,喘嗽自止矣。(《病機匯論》)(按:斂言五味子、阿膠等潤養之品,不必收澀之謂。)
補中補下,久嗽肉脫者,用嗽藥多不救,補中健脾則嗽止,此虛則補其母,以脾主肌肉,病有本而標之之意也。然病多不救,經曰大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是也。(《蒼生司命》)
凡咳而漸至氣高汗漬,宜不俟喘急痰鳴,急補其下。若仍治標亡本,必至氣脫卒亡,醫之罪也。(《法律》)
人參宜否,治嗽方中多用人參,以其肺虛故也。然肺受火邪久嗽喘滿吐血,與夫陰虛火動,午後發熱兼嗽者,切宜忌之。然肺受寒邪喘嗽,與夫陽虛火動,晝夜發熱兼嗽者宜用,亦須知母、貝母、天門冬、麥門冬、栝蔞之類,擇其一、二味監製可也。丹溪云予每治病,某藥為引經,以某藥為監製是也。(《心法附余》)
澀藥不可輕用,今人治嗽,多喜用罌粟殼、烏梅之類。殊不知罌粟殼其性緊澀,烏梅味酸,乃傷脾之劑。脾胃壯實者,服之猶可,脾胃稍弱者,未見其效,穀氣先有所損矣。能慎此者,庶免後患。(《濟生》)
凡治咳嗽,當先各因其病根,伐去邪氣,而後以烏梅、訶子、五味子、罌慄殼、款冬花之類,其性燥澀,有收斂劫奪之功,亦在所必用,可一服而愈,慎毋越其先後之權衡也。(《醫統》)
治嗽諸藥,五味子,在上補肺,在下滋腎,乃酸收斂而降之之劑。天門冬,保定肺氣,虛而能補,熱而能瀉,燥而能潤,但專瀉而不收,體虛而熱者用之,寒多者禁服。麥門冬,補肺金,潤燥生津,斂嗽及肺痿,所以與五味、人參同用,為生脈之劑。人參,乃補肺氣之神劑,惟肺氣虛弱,則外邪得以侵之,故有氣短喘嗽之證,非此不能補正而除邪也,喘嗽系陰虛火動、勞嗽吐血者勿用。阿膠,能養肝氣,益肺金,定喘嗽,肺虛極損,咳唾膿血,非此不補。桑皮,瀉肺氣,有氣喘嗽,吐血虛勞客熱,及肺中水氣,非此不除。款冬花,潤肺消痰,古今多用之而治嗽,及治肺痿肺癰。紫菀,益肺氣,去胸中寒熱結氣,咳逆上氣。百部,治肺熱久嗽,潤肺益氣。夫喘嗽用烏梅者,因其能收肺氣也,故久嗽用之。百合,能斂肺。貝母,能潤肺。半夏,乃治寒痰之劑,如形寒飲冷傷肺而咳者用之。桔梗,利膈氣,如氣促鼻塞喘嗽吐痰者用之。栝蔞實,甘能補肺,潤能降氣,故治痰嗽,利胸膈;其根名天花粉,痰嗽者用之。蛤蚧,能治久遠勞嗽,及咳嗽出血。海蛤,治咳逆上氣,及喘息煩滿。馬兜鈴,止肺熱咳嗽,氣上逆連連不絕,痰結喘促。百藥煎,能保定肺氣,以溫藥相佐使尤佳。訶子,其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罌粟殼,虛勞嗽者多用,以其能收斂故也,但劫病之功多,雖急亦不宜多服。薏苡仁,古方用之,以治肺痿肺癰咳嗽涕唾上氣。杏仁,下氣定喘,散肺經風寒,以其能瀉肺也。葶藶,治肺壅上氣,咳嗽痰飲。肺中有水氣者用之,以其走泄為功,大能降氣者也。蘇子,主肺氣喘急咳逆,乃調中下氣之劑。陳皮,理肺氣降痰,如膈間有痰熱結氣,嘔咳吐逆者用之。石膏,除三焦之大熱,瀉胃火,潤肺墜痰,實熱喘嗽者可用。淡竹葉,主胸中痰熱。知母,潤心肺,與黃柏同用,能治陰虛火動之喘嗽也。地骨皮,治勞熱咳嗽。青黛,收五臟熱火。若果有系寒嗽者,可用肉桂以達寒氣,乾薑以散寒邪。若夫外感寒喘痰嗽,用麻黃以開發。(《醫宗粹言》)(節錄)
白話文:
咳嗽的病症,很多是由於外感風邪引起的,卻被誤認為是勞損,久而久之就真的變成了勞損的病。這通常是因為患者本身體質虛弱,而醫生在診斷時先入為主,看到發熱就認為是火氣大,看到咳嗽就認為是勞損。沒有仔細辨別是表證還是裡證,就隨意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殊不知寒邪還停留在體表,不應該隨便使用寒涼的藥物。如果體表有寒邪,而體內又使用了寒涼藥物,就會導致表裡都有寒邪,邪氣就會滯留不散,病情也會越來越嚴重,這就是俗話說的「傷風不治變成勞損」。
其實傷風怎麼會變成勞損呢?是因為庸醫的錯誤治療,每天都用清熱的藥物來消磨正氣,體質虛弱的人,怎麼能經受得住這麼多清熱的藥物呢?久而久之,病情當然不會好轉,甚至會變成勞損,這實在是醫生的誤診造成的。《景岳全書》
關於治療咳嗽的「收斂」和「疏散」兩種方法,徐叔拱說:「收斂」是指收斂肺氣,「疏散」是指疏散寒邪。應該疏散的時候卻使用收斂,就會把肺部的寒邪收住,造成更嚴重的危害;應該收斂的時候卻使用疏散,就會使肺氣更加虛弱,散失正氣,危害也很大。例如,感冒咳嗽,已經使用了疏散的方法後,體表又再次感受寒邪,虛邪相互影響,就會導致喘嗽。如果想要疏散風邪,就會使肺更加虛弱;如果使用收斂的方法,就會使邪氣更加滯留。應該先用輕微疏散的方法,然後慢慢收斂,這樣肺不會虛弱,邪氣也不會滯留,喘嗽自然就會停止。《病機匯論》。(按:這裡說的收斂,是指使用五味子、阿膠等滋養的藥物,而不是指收澀的藥物。)
治療咳嗽時,要注意「補中補下」。如果咳嗽很久,導致肌肉消瘦,使用治療咳嗽的藥物大多沒有效果,這時要補養脾胃,咳嗽就會停止。這是因為虛證要補養其母臟,脾主管肌肉,這是治病要找到根本的道理。但是這種病很多時候都無法治好,《黃帝內經》說:「肌肉已經嚴重消瘦,即使診脈正常也難以存活。」《蒼生司命》
凡是咳嗽逐漸加重,導致氣喘、出汗,應該在還沒出現喘急、痰鳴之前,就趕緊補養腎的陰液。如果仍然只治療表面症狀,而不去治療根本,一定會導致氣脫而死亡,這是醫生的罪過。《醫學法律》
關於「人參是否適用」的問題,治療咳嗽的方子中常常使用人參,是因為認為肺虛造成的。但是,如果肺部有火邪導致久咳、喘滿、吐血,或者是陰虛火旺,午後發熱並伴有咳嗽,就一定要禁用人參。但是,如果是肺部受寒導致喘嗽,或者是陽虛火旺,白天晚上都發熱並伴有咳嗽,就可以使用人參,但也要適當搭配使用知母、貝母、天門冬、麥門冬、栝蔞等藥物中的一兩種,作為輔助藥。就像丹溪先生所說的,我每次治療疾病,都會用某種藥物作為引經藥,用某種藥物作為輔助藥。《心法附餘》
「收澀藥物不能輕易使用」,現在的人治療咳嗽,大多喜歡使用罌粟殼、烏梅等藥物。殊不知罌粟殼性質緊澀,烏梅味道酸澀,都是會損傷脾胃的藥物。脾胃強健的人,服用還勉強可以,脾胃稍弱的人,沒有看到療效,反倒先損傷了胃氣。能夠注意這一點,才能避免以後的後患。《濟生方》
凡是治療咳嗽,都應該先找出病因,驅除邪氣,然後再使用烏梅、訶子、五味子、罌粟殼、款冬花等藥物。這些藥物性燥澀,有收斂和劫奪的作用,也是必須使用的,有時服用一次就可以治癒。但是一定要注意先後順序。《醫統大全》
關於「治療咳嗽的各種藥物」:五味子,在上方可以補肺氣,在下方可以滋腎陰,是酸味收斂下降的藥物。天門冬,可以保護肺氣,虛證可以補養,熱證可以瀉火,乾燥可以潤澤,但是只瀉不收,體虛又發熱的人可以使用,寒邪多的人要禁用。麥門冬,可以補益肺金,潤燥生津,收斂咳嗽,治療肺痿,所以可以與五味子、人參一起使用,作為生脈的藥物。人參,是補益肺氣的神藥,只有肺氣虛弱,外邪才能入侵,所以會出現氣短喘嗽的症狀,必須用人參才能扶正祛邪。但如果是喘嗽屬於陰虛火動,或者是勞損導致吐血的,就不要使用人參。阿膠,可以養肝氣,補肺金,平定喘嗽,如果肺虛到極點,出現咳嗽吐膿血,就必須使用阿膠來補養。桑白皮,可以瀉肺氣,治療氣喘、咳嗽、吐血、虛勞客熱,以及肺部水氣,必須用它才能去除。款冬花,可以潤肺化痰,古今都用它來治療咳嗽,以及治療肺痿、肺癰。紫菀,可以補益肺氣,去除胸中的寒熱結氣、咳嗽氣逆上衝。百部,可以治療肺熱久咳,潤肺益氣。喘嗽使用烏梅,是因為烏梅能夠收斂肺氣,所以久咳可以用它。百合,能夠收斂肺氣。貝母,能夠潤肺。半夏,是治療寒痰的藥物,例如受寒飲冷導致肺損傷而咳嗽的,可以使用半夏。桔梗,可以疏通胸膈之氣,例如氣促、鼻塞、喘嗽、吐痰的,可以使用桔梗。栝蔞實,味甘能補肺,味潤能降氣,所以能治療痰嗽,疏通胸膈;它的根叫天花粉,痰嗽的可以使用。蛤蚧,可以治療久遠的勞損咳嗽,以及咳嗽出血。海蛤,可以治療咳嗽氣逆上衝,以及喘息煩滿。馬兜鈴,可以止肺熱咳嗽、氣上衝不止、痰結、喘促。百藥煎,可以保護肺氣,配合溫性的藥物效果更好。訶子,味道酸苦,有收斂和降火的功效。罌粟殼,虛勞咳嗽的常常使用,因為它能收斂,但是它的劫奪作用很強,雖然急用也不宜多服。薏苡仁,古方中用它來治療肺痿、肺癰、咳嗽、鼻涕、氣喘。杏仁,可以降氣定喘,疏散肺經的風寒,因為它能瀉肺。葶藶子,可以治療肺氣壅塞、氣上衝、咳嗽痰飲,肺裡有水氣的可以使用,因為它具有走泄的作用,能夠很好地降氣。蘇子,主要治療肺氣喘急、咳嗽氣逆,是調中下氣的藥物。陳皮,可以調理肺氣,化痰降氣,如果胸膈之間有痰熱結氣、嘔吐咳嗽的,可以使用陳皮。石膏,可以清除三焦的大熱,瀉胃火,潤肺墜痰,實熱喘嗽的可以使用。淡竹葉,主要治療胸中的痰熱。知母,可以潤心肺,與黃柏一起使用,能夠治療陰虛火旺導致的喘嗽。地骨皮,可以治療勞熱咳嗽。青黛,可以收斂五臟的熱火。如果咳嗽屬於寒邪引起的,可以使用肉桂來驅散寒氣,使用乾薑來溫散寒邪。如果外感寒邪導致喘嗽痰多,可以使用麻黃來發散。《醫宗粹言》(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