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168)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168)

1. 咳嗽

陰虛火動,發而為喉痹,音啞者不治。嗽而大便泄者,難治。嗽而發熱不止,難冶。(同上)

嗽而喉痛聲啞不能藥,或嗽而肛門脫,皆所不救也。(《石山醫案》)

死證(六名):水腫、形脫、熱不去、腹脹、嘔、瀉。(《識病捷法》)

治法要領,治嗽大法:肺脈浮為風邪所客,以發散取之。肺脈實為氣壅內熱,以清利行之。脈濡散為肺虛,以補肺安之。其間久嗽之人曾經解利,以致肺胃俱寒,飲食不進,則用理中助胃加和平治嗽等輩。(按:此下原有勞嗽說,既見上。)然則咳嗽證治,於此可以問津索塗矣,抑猶有說焉。肺出氣也,腎納氣也。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藏。凡咳嗽暴重,動引百骸,自覺氣從臍下逆奔而上者,此腎虛不能收氣歸元也,當以補骨脂安腎丸主之,毋徒從事於寧肺(按:安腎丸不必用,此存其理已),用枳殼為佐,枳殼不惟寬中,又能行其氣,氣下痰下,他證自平。(《直指》)

大概以順氣為先,下痰次之,又有停飲而咳者,又須消化之,切不可輕用罌粟殼等藥澀之。又有寒邪未除者,亦不可便用補藥。最忌憂思過度,房室勞傷,否則多成瘵疾,謹之謹之。(《大成》)

肺主皮毛,人之無病之時,榮衛周流,內氣自皮膚腠理,普達於外。一或風寒外束,則內氣不得於外達,便從中起,所以氣升痰上,故咳嗽。宜用辛溫辛涼之劑以發散風寒,則邪退正復而嗽止也。又按肺為華蓋,凡飢飽勞役,喜怒憂恐,與夫飲醇醪,食厚味,則火升痰上而傷於肺,亦作咳嗽。宜用降火豁痰之劑,則火降痰消而咳止也。

又按肺主氣,運行血液,周流一身。肺金也,受火邪,氣從火化,有升無降,為嗽為喘。久而不治,虛極至損,則不能運化氣液,發為煩熱驚悸,咳唾黏涎膿血。宜用補虛潤燥、開鬱散火之劑,則肺得清正而嗽止也。故治咳嗽,要知新久之異,虛實之殊,補瀉之宜也矣。(《心法附余》)

咳嗽毋論內外寒熱,凡形氣病氣俱實者,宜散宜清,宜陣痰,宜順氣。若形氣病氣俱虛者,宜補宜調,或補中稍佐發散清火。若專求於補,必致肺氣壅塞,或結肺癰難治。專求解表,則肺氣愈虛,腠理益疏,外邪乘虛易入,而其病愈難治矣。(《醫約》)

吐汗例,咳而時發熱,脈卒弦者,非虛也(按:《千金》作夫久咳為㽷,咳而時發熱,脈在九菽者,非虛也),此為胸中寒實所致也,當吐之。咳家,其脈弦,欲行吐藥,當相人強弱,而無熱乃可吐之。其脈沉者,不可發汗。(《脈經》)

上氣汗出而咳,屬飲家,咳而小便利若遺溺,不可發汗,汗出即厥逆冷。(《千金》)

溫清各有其宜,(外邪不可誤認為勞)古方治火鬱乾咳嗽者甚少,治風寒濕咳嗽者甚多,蓋由不分內外所因、新久之異故也。夫形寒飲冷,新咳嗽有痰,固當以溫寒散濕為主,如人參、半夏之類可也。若夫氣動火炎,久咳嗽無痰,又當以清熱潤燥為先,然人參、半夏之類又在所禁,如天門、麥門、知母、貝母、石膏、栝蔞之類可也。世人徒知肺主皮毛,外感風寒為寒,殊不知傳裡郁久變為熱也。況肺為華蓋,而五臟六腑火自內起,熏蒸焚灼作咳嗽者,亦良多矣。(《心法附余》)(按:《婦人良方》曰:古人立方治嗽,未有不本於溫藥,如乾薑、桂心、細辛之屬,以寒氣入里,非辛甘不能發散。此言未免偏。又《痰火顓門》曰:大抵咳證藥只宜溫平,肺號姣容,藥味少涼即寒,稍燥即熱,治咳方禁用辛燥,學者不可不知。亦非持平之論。)

白話文:

咳嗽

陰虛導致虛火妄動,如果發展成喉嚨腫痛、聲音沙啞,通常難以治癒。咳嗽時如果伴隨腹瀉,也屬於難治之症。咳嗽且發燒不止,也難以痊癒。

咳嗽時喉嚨疼痛、聲音沙啞到無法用藥物治療,或者咳嗽導致肛門脫垂,這些情況都難以救治。

危險的六種徵兆:全身水腫、身體虛弱脫形、高燒不退、腹部脹滿、嘔吐、腹瀉。

治療原則

治療咳嗽的大原則:如果把到肺脈浮起的,表示是風邪入侵,應該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把到肺脈實的,表示是體內氣機壅塞、有內熱,應該用清熱利氣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把到脈象虛弱鬆散的,表示肺氣虛弱,應該用補益肺氣的方法來治療。對於久咳的人,如果曾經使用過瀉利藥物,導致肺和胃都虛寒,食慾不振,可以使用理中湯等來幫助胃氣,並搭配其他能平和止咳的藥物。(這裡省略了原本的勞嗽說法,因為前面已經提過了。)所以,對於咳嗽的治療,應該可以從這裡找到方向,但還有其他需要說明的。肺負責呼出氣體,腎負責吸納氣體。肺是氣的主導,腎是氣的儲藏。凡是咳嗽突然加重、牽動全身、感覺氣從肚臍下往上衝的,這是腎氣虛弱,無法將氣吸納歸位的緣故,應該使用補骨脂安腎丸來治療,不要只著重於寧肺(安腎丸不一定要用,了解這個道理即可),可以使用枳殼來輔助,枳殼不僅能寬胸理氣,還能使氣下行,氣順了,痰液也會下降,其他症狀自然會平息。(《直指》)

治療咳嗽大概要先以順氣為主,其次是化痰。有的是因為體內停滯的痰飲而導致咳嗽,則必須先消除這些痰飲。千萬不能隨意使用罌粟殼等藥物來止咳。也有的是因為寒邪未除,也不可以馬上使用補藥。最忌諱憂愁思慮過度、房事過勞,否則很容易發展成肺癆,要謹慎小心。

肺主導皮毛,當人沒有生病的時候,身體內的營衛之氣會順暢運行,內在的氣會從皮膚毛孔擴散到體外。一旦被風寒外邪侵襲,內在的氣就無法順利散發到體外,便會向上升,導致氣逆痰升,因此產生咳嗽。應該使用辛溫或辛涼的藥物來發散風寒,這樣外邪就會退去,正氣恢復,咳嗽自然會停止。此外,肺就像一把傘蓋,如果因為飢餓或飽食、過度勞累、情緒波動、飲酒、食用肥甘厚膩的食物,都可能導致火氣上升,痰也跟著上升,損傷肺臟,也會引起咳嗽。這時應該使用降火豁痰的藥物,使火氣下降、痰液消除,咳嗽也就會停止。

另外,肺主氣,負責運行血液,循環全身。肺屬金,容易受到火邪侵襲,氣會隨著火氣而上,有升無降,就會引起咳嗽或氣喘。如果久病不癒,導致身體極度虛弱,甚至損傷,就會無法運化氣液,進而出現煩躁發熱、心悸、咳嗽吐出黏稠的痰液或膿血。這時應該使用補虛潤燥、開鬱散火的藥物,使肺氣清正,咳嗽自然會停止。所以治療咳嗽,要了解新病和舊病的不同、虛症和實症的差異,以及使用補法或瀉法的適當性。

無論咳嗽是因為內在還是外在原因,寒症還是熱症,只要是身體狀況、氣機、病邪都屬於實證的,應該使用發散、清熱、化痰、順氣的方法。如果身體狀況、氣機、病邪都屬於虛證的,則應該使用補益、調理的方法,或者以補為主,稍微搭配發散或清火的藥物。如果只是一味地補益,可能會導致肺氣壅塞,甚至形成肺癰,難以治癒。如果只是一味地發散,則肺氣會更加虛弱,毛孔更加疏鬆,外邪更容易趁虛而入,使病情更加難以治癒。

吐法和發汗

咳嗽時如果時常發熱,脈象突然變得弦急,這不是虛症,是胸中有寒邪實證引起的,應該用吐法來治療。咳嗽患者如果脈象弦急,想要使用吐法時,應該根據患者的身體強弱狀況,並且在沒有發熱的情況下才能使用。如果脈象沉伏,則不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

上氣氣喘、汗出、咳嗽,屬於痰飲引起的。咳嗽且小便頻繁,像遺尿一樣,則不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因為發汗會導致氣血逆亂、肢體冰冷。

溫補和清熱的應用

(外感不可誤認為是虛勞)古代醫方治療火鬱導致的乾咳很少,治療風寒濕導致的咳嗽的則很多,這是因為沒有分辨內因外因、新病舊病的差異所導致的。如果因為受寒飲冷而導致新發的咳嗽、有痰,確實應該以溫散寒濕為主,可以使用人參、半夏之類的藥物。但是如果因為氣機逆亂、火氣旺盛,導致久咳無痰,則應該以清熱潤燥為先,這時就不宜使用人參、半夏之類的藥物,而應該使用天門冬、麥門冬、知母、貝母、石膏、栝蔞之類的藥物。世人只知道肺主皮毛,外感風寒是寒邪,卻不知道寒邪入裡久了也會轉變為熱邪。何況肺像一把傘蓋,五臟六腑的火氣都可能從內部升起,熏蒸焚燒而導致咳嗽。

(《婦人良方》說:古代的醫方治療咳嗽,大多以溫藥為主,如乾薑、桂心、細辛等,認為寒氣進入體內,必須用辛甘的藥物才能發散。這種說法未免有些偏頗。《痰火顓門》說:治療咳嗽的藥物應該以溫平為主,肺非常嬌嫩,藥性稍微偏涼就會偏寒,稍微偏燥就會偏熱,所以治療咳嗽要禁用辛燥的藥物,學習醫學的人不可不知。這種說法也並非持平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