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16)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16)

1. 嘈雜

源候證治諸說,夫心胸嘈雜,婦人多有此證。原疾之由,多是痰也,皆血液淚汗變成。或云是血嘈,今人多用豬余血,炒而食之則愈。詳其此理,是以血導血歸原爾,恰如以鹽極下涎之義。不若用許學士旋覆花湯,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雜,腸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滿痛不欲食,此胃氣虛冷所致,其脈沉遲弦細,是其證也。《婦人良方》)(按:旋覆花湯,即《小品》半夏茯苓湯方,見《水飲》中。)

白話文:

出處:《源候證治諸說》

心胸嘈雜,是婦女常見的症狀。引起這種疾病的原因大多是痰,都是血液、眼淚、汗液變成的。有人說這是血嘈,現在的人大多用豬血,炒熟後食用即可痊癒。仔細分析其原理,是用血來引導血回歸本源,就像用鹽極力將唾液向下引導的道理。不如用許學士的旋覆花湯來治療心腹中脘的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雜,腸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滿痛不欲食,這是胃氣虛冷引起的,其脈沉遲弦細,是其證狀。《婦人良方》中提到(按:旋覆花湯,即《小品》半夏茯苓湯方,見《水飲》中)。

嘈雜是痰因火動,治痰為先,姜炒黃連入痰藥,用炒山梔、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熱多加青黛。嘈雜,此乃食鬱有熱,炒梔子、姜炒黃連不可無。(《丹溪》)

白話文:

痰液因火氣而導致嘈雜,治療痰液是首要任務。將姜炒黃連加入化痰藥物中,用炒山梔、黃芩作為主藥,南星、半夏、陳皮作為輔藥,如果熱症嚴重,可以添加青黛。嘈雜是由於飲食鬱滯生熱引起的,因此炒梔子和姜炒黃連不可不加。

嘈雜,乃心中似飢,煩雜不安,懶於飲食,謂之心嘈。此乃痰因火動,或酒過濕滯,或肥人痰熱,皆使然也。(《原病集》)

白話文:

煩躁是心裡的飢餓,而煩躁不安,也不想吃飯,這就是心煩。這是由於痰液受到熱量而引起運動,或是喝酒過多而導致體內濕度過高,或是肥胖的人痰液太多熱量過高,這些情況都可能導致煩躁。(《原病集》)

夫嘈雜之為證也(按:《醫統》此下曰:倏爾腹中如火發,腔內空空,若無一物,似辣非辣。),似飢不飢,似痛不痛,而有懊憹不自寧之況(《醫統》此曰:得食暫止)者是也。其證或兼噯氣,或兼痞滿,或兼噁心,漸至胃脘作痛(《醫統》此曰:而作膈噎),實痰火之為患也。(《正傳》)

白話文:

嘈雜的症狀是,既像是飢餓又不是飢餓,既像是疼痛又不是疼痛,感覺煩悶不安,無法安定下來。有些病人可能還會伴有打嗝、腹脹、噁心、胃脘疼痛等症狀。這些症狀是由痰火引起的。

嘈雜之由,為其恣食無節,或酒面炙煿黏滑難化之物,滯於中宮,傷損脾胃(按:《醫統》作恣食濕面魚腥生冷,以及烹飪厚味等物,朝傷暮損而成,清痰稠飲,滯於中宮),日久不治,漸成痞滿吞酸,甚則為膈噎反胃。得斯疾者,不可輕視,必須早治,及忌口節欲,無有不安者也。(《統旨》)

白話文:

嘈雜的原因是恣意飲食沒有節制,或吃酒、油炸油煎以及黏滑難消化的東西,這些食物停滯在中焦,損傷脾胃,日久不治,逐漸形成痞滿、吞酸,嚴重時會出現膈噎反胃。得了這種疾病的人,不能輕視,必須及時治療,並且忌口、節制慾望,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統旨》)

此證有火嘈,有痰嘈,有酸水浸心而嘈。大抵食已即飢,或雖食不飽者,火嘈也,宜兼清火。痰多氣滯,似飢非飢,不喜食者,痰嘈也,宜兼化痰。酸水浸心而嘈者,慼慼膨膨,食少無味,此以脾氣虛寒,水穀不化也,宜溫胃健脾。又有誤用消伐等藥,以致脾胃虧損,血少嘈雜,中虛則煩雜不飢,脾弱則食不運化,此宜專養脾胃。總之嘈雜一證,多由脾氣不和,或受傷脾虛而然,所以治此者,不可不先顧脾氣。

白話文:

這種癥狀有火引起的嘈雜,有痰引起的嘈雜,還有酸水浸著心脾引起的嘈雜。一般來說,剛吃完就餓了,或者即使吃了也吃不飽的,是火引起的嘈雜,應該同時清熱。痰多氣滯,似乎餓又似乎不餓,不喜歡吃東西的,是痰引起的嘈雜,應該同時化痰。酸水浸著心脾引起的嘈雜,胸悶胃脹,吃得少沒味道,這是由於脾氣虛寒,水穀不化造成的,應該溫胃健脾。還有些人誤用了消伐類藥物,以致脾胃虧損,血少嘈雜,中氣虛弱就容易煩亂不安和不餓,脾弱則吃進去的食物不能運化,這種情況應該專門調理脾胃。總之,嘈雜這種癥狀,大多由脾氣不和,或者損傷脾氣以致虛弱而引起,因此治療這種癥狀,不能不首先顧及脾氣。

然古人於此,悉以痰火論治。予恐專用寒涼,則胃氣虛寒不健者反以日甚,而漸至噁心噯氣,反胃噎膈之類,將由此而起矣。(《景岳》)

白話文:

然而古代醫家遇到這種情況,都用化痰清熱的方法來治療。我擔心如果只用寒涼藥物,那麼那些胃氣虛寒、脾胃功能不健的患者,病情反而會日益加重,逐漸出現噁心、噯氣、反胃、噎膈等症狀,這些都將由此而引起。(《景嶽全書》)

嘈雜屬胃火,忌同胃實,宜清熱降火,略兼消導。(《本草經疏》)

治方和中湯,治虛火嘈雜。(《醫統》)(按:即六君子湯加黃連、粳米。)

白話文:

治方:和中湯,用於治療虛火煩躁。(出自《醫統》)

:和中湯是六君子湯加上黃連和粳米的組合。)

三聖丸,治嘈雜神效。

白朮(炒四兩),黃連(炒五錢),橘紅(一兩)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同上)又術連丸,於本方去橘紅。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與神麴糊成丸劑,每一粒藥丸約綠豆的大小,每次服用五十粒,用生薑湯送服。(同上)另外有一種「術連丸」,與上述藥方相同,只是去掉了橘紅。

香連丸,治嘈雜火鬱,瘦人尤宜服。(同上)(方見《滯下》門。)

交泰丸,治胸中痞悶嘈雜,大便稀則胸中頗快,大便堅則胸中痞悶難當,不思飲食。

白話文:

交泰丸,用於治療胸中鬱悶、煩躁不安,大便稀薄時胸中會略微舒暢,大便乾燥堅硬時胸中鬱悶難以忍受,沒有食慾。

黃連(二兩薑汁浸黃土炒),枳實(一兩麩炒),白朮(去蘆土炒三兩),吳茱萸(湯泡微炒二兩),歸尾(酒洗一兩二錢),大黃(用當歸紅花、吳茱萸、乾漆各一兩煎水,浸大黃一晝夜,切碎曬乾,仍以酒拌曬之,九蒸九曬用,四兩。)

白話文:

  1. 黃連:取兩兩黃連,用薑汁浸泡,再用黃土炒製。

  2. 枳實:取一兩枳實,用麩炒製。

  3. 白朮:取三兩白朮,先去除蘆土,再炒製。

  4. 吳茱萸:取二兩吳茱萸,用熱水泡過後,再稍稍炒製。

  5. 歸尾:取一兩二錢歸尾,用酒洗淨。

  6. 大黃:取當歸、紅花、吳茱萸、乾漆各一兩,一起煎水,將大黃浸泡在水中一晝夜,然後切碎曬乾,再用酒拌勻曬乾,重複九次蒸九次曬,最後取四兩使用。

上為細末,薑汁打神麯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八十丸,不拘時,白滾水送下。(《回春》)

加味小陷胸湯,(秘方)治火動其痰,嘈雜。

黃連(炒三錢),半夏(二錢),栝蔞(半個),枳實(一錢),梔子(一錢)(《大還》)

當歸補血湯,治心中血少而嘈,兼治驚悸怔忡。

當歸,芍藥,生地黃熟地黃(各三錢),人參(五分),白朮(去蘆),茯苓(去皮),麥門冬(去心),山梔仁(炒),陳皮(各八分),甘草(二分),辰砂(研末臨服入二分),烏梅(一個去核),炒米(百粒)

白話文:

  • 當歸、芍藥、生地黃、熟地黃:各三錢。

  • 人參:五分。

  • 白朮:去蘆。

  • 茯苓:去皮。

  • 麥門冬:去心。

  • 山梔仁:炒。

  • 陳皮:各八分。

  • 甘草:二分。

  • 辰砂:研末,臨服用,加入二分。

  • 烏梅:一個,去核。

  • 炒米:一百粒。

上銼一劑,棗二枚,水煎溫服。(《回春》)

2. 痞滿

脈候,寸口脈雙緊,即為入,其氣不出,無表有里,心下痞堅。(《脈經》)

脈弦急而滑,驟然胸中痞悶,乃肝氣與食滯而成,為實。脈弦或沉弦,或澀,或虛大無力,氣口為甚,此日久脾胃受傷,或過服克伐藥所致,為虛。胸膈痞悶,而寸口脈沉滑或遲滑者,為有停滯。(《醫通》)

白話文:

如果脈象呈現弦急而滑的狀態,並且伴隨著突然胸悶的感覺,這通常是由肝氣鬱結和食物積滯所導致,屬於實證。如果脈象呈現弦脈或沉弦脈,或者脈搏澀脈、虛大無力,尤其在氣口表現得更為明顯,這通常是脾胃受到長期損傷,或者服用過多藥物所導致,屬於虛證。如果胸悶並伴隨胸隔痞悶,脈象呈沉滑或遲滑狀態,則證明體內有停滯之物。(《醫通》)

源候,痞者與否同,不通泰也。(按:此二句,據《丹溪心法附錄》補。)痞之為病,由陰伏陽蓄,氣與血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䐜滿痞塞,皆土之病也。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脹滿則外亦有形也。有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為痞者。有飲食痰積,不能施化為痞者。有濕熱太甚,土乘心下為痞者。(《微義》)(參《心法附錄》。)

白話文:

痞塞:一種以腹脹滿,飲食不消化為主要症狀的疾病。

痞塞的病因,是陰氣鬱伏,陽氣收藏,氣血運行不暢而造成的。痞塞的部位在心下,屬於中央,所以痞塞、脹滿等症狀都屬於土的病症。痞塞和脹滿有輕重之分,痞塞的患者會感覺到胸悶、腹脹,但從外觀上看不出有脹急的症狀;脹滿的患者則會在腹部有明顯的脹大。

痞塞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導致痞塞。

2、飲食不節,痰濕積聚,不能施化,導致痞塞。

3、濕熱太盛,濕土乘心下,導致痞塞。

脹在腹中,痞在心下。脹有形,痞無形。(《準繩》)

痞者痞塞不開之謂,滿者脹滿不行之謂。蓋滿則近脹,而痞則不必脹也,所以痞滿一證,大有疑辨,則在虛實二字。凡有邪有滯而痞者,實痞也,無物無滯而痞者,虛痞也。有脹有痛而滿者,實滿也;無脹無痛而滿者,虛滿也。實痞實滿者,可散可消;虛痞虛滿者,非大加溫補不可。此而錯用,多致誤人。(《景岳》)(虛痞更見次條。)

白話文:

痞指痞塞不通,滿指脹滿不行。通常脹滿就近乎痞了,但痞不一定脹。所以痞滿一症,關鍵在於虛實兩個字。凡是有邪氣或痰濕瘀滯而痞的,是實痞;沒有邪氣、痰濕瘀滯而痞的,是虛痞。有脹痛的是實滿;沒有脹痛的是虛滿。實痞實滿可以祛散消解;虛痞虛滿必須大量溫補不可。如果用錯了,很容易誤人。(《景嶽全書》 )(更多關於虛痞的內容,請參閱下一條。 )

治例,心下痞,宜升胃氣,以血藥治之。若全用氣藥導之,則其痞愈甚,甚而復下,氣愈下降,必變為中滿鼓脹,皆非其治也。又有虛實之殊,如實痞大便秘,厚朴枳實主之。虛痞大便利者,芍藥、陳皮治之。如飲食所傷而為痞滿者,當內消導,其胸中窒塞上逆,兀兀欲吐者,則宜吐之,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也。凡治痞者,宜詳審焉。(《試效》)

白話文:

治療準則,患有心下痞滿的疾病,應當升提胃氣,服用養血的藥物來治療。如果只服用氣藥來導氣,那麼痞滿症狀會加劇,甚至會再次出現下陷的症狀,氣機更加下降,必定會轉化為中滿鼓脹的病症,這都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還有虛實之分的差異,若是實證痞滿,大便祕結,可以用厚朴、枳實來治療。若是虛證痞滿,大便溏稀的人,可用芍藥、陳皮來治療。若是飲食所傷而導致的痞滿,應該內消導滯,如果胸中窒塞不暢,有噁心嘔吐的症狀,則應該吐出來,這屬於在上焦的痰濁,應當導出體外。凡是治療痞滿的病症,都應該仔細審察病情來診治。(《試效》)

痞同濕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氣,如果有內實之證,庶可略與疏導。世人苦於痞塞,喜行利藥以求速效,暫時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微義》)

白話文:

痞證與濕證的治療方法相同,都應當分消其氣,分上下而治,如果有實證,纔可以略微疏導。世人由於苦於痞塞,喜歡服用利藥以求得快速效果,短暫地通便後,痞塞又會復發,並且會更加嚴重。(《微義》)

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心下痞者,以香砂六君子湯主之。有飲食痰積,不能施化為痞者,以枳縮二陳湯加姜炒黃連主之,亦治心下夯悶,虛寒不散。心下痞,或寬或急,常喜熱物,以枳實理中湯主之。(《原病集》)

白話文:

中氣虛弱,沒有能力運化精華微小的營養物質,心中感到鬱悶,這時可以服用「香砂六君子湯」來治療。有的人飲食過度,痰積不化,形成鬱悶,這可以使用枳縮二陳湯加上炮姜、炒黃連為主藥的藥方來調理,也可以用來治療心中悶痛不舒,體虛怕冷,鬱悶不散。心下感到鬱悶,有時感覺寬廣,有時感覺緊迫,常常喜歡吃熱的東西,可以用枳實理中湯來治療。

邪氣作痞,宜用疏劑。若氣不順,衝上而為痞,此乃虛痞,愈疏而痞愈作,宜於收補之中,微有疏通之意,決不可十分用香劑,古方載瀉後膈痞用理中,即此意也。痞塞服諸藥不效,大便不甚通者,宜感應丸巴豆。(《要訣》)

白話文:

邪氣作痞,宜用疏劑。若氣不順,衝上而為痞,此乃虛痞,愈疏通則痞愈加嚴重,宜於收補之中,略有疏通之意,決不可十分用香劑,古方載瀉後膈痞用理中,即此意也。痞塞服諸藥不效,大便不甚通者,宜感應丸加巴豆。

虛寒之痞,凡過於憂思,或過於勞倦,或飢飽失時,或病後脾氣未醒,或脾胃素弱之人而妄用寒涼克伐之劑,以致重傷脾氣者,皆能有之。其證則無脹無悶,但不知飢,亦不欲食。問其胸腹脹痞,則曰亦覺有些,而又曰不甚脹。蓋本非脹也,止因不欲食而自疑為脹耳。察其脈則緩弱無神,或弦多胃少,察其形則色平氣怯,是皆脾虛不運而痞塞不開也。

白話文:

虛寒造成的痞證,凡事思慮過多,或勞累過度,或者飢餓飽脹沒有規律,或者疾病之後脾氣還沒有恢復,或者脾胃一向虛弱的人,而誤服了寒涼克伐的藥,導致嚴重損傷脾氣的,都會出現。症狀是沒有脹滿也沒有悶塞,只是不感到飢餓,也不想進食。問及胸腹脹痞,則說也覺得有點,但又說不太脹。其實本來就不是脹,只是因為不想吃東西,所以才懷疑是脹滿。觀察他的脈象,則緩弱無神,或者弦脈多而胃脈少。觀察他的形體,則精神萎靡、滿臉愁容。這些都是脾虛不運,痞塞不開的症狀。

此證極多,不得因其不食,妄用消耗,將至胃氣日損,則變證百出矣。治宜溫補,但使脾腎氣強,則痞滿開而飲食日進,元氣自復矣。飲食偶傷,致為痞滿者,當察其食滯之有無而治之。實滯之痞,當察其所因而治之。(《景岳》)

白話文:

這種情況非常多,由於患者不進食,不應該盲目使用消耗性的治療方法,否則會導致患者的胃氣日益損傷,由此引發各種各樣的併發症。治療應該以溫補的方法為主,只要能使患者的脾腎之氣強盛起來,那麼就能使痞滿症狀消失,患者的飲食量也會逐日增加,元氣自然就能恢復了。如果患者是因為偶爾飲食不注意而導致痞滿的,應該仔細觀察患者是否真的有飲食停滯的情況,然後再進行治療。如果是實證導致的痞滿,應該根據患者的病因來進行治療。

痞氣屬脾氣虛及氣鬱所致,忌破氣、下、濕潤、苦寒。宜健脾、兼散結滯、甘溫、辛香。(《本草經疏》)

和中瀉痞諸方瀉脾湯,治脾臟氣實,胸中滿,不能食方。

茯苓(四兩),厚朴(四兩炙),桂心(五兩),生薑(八兩切),半夏(一升洗去滑),人參黃芩甘草(炙各二兩)

白話文:

茯苓(四兩),厚朴(四兩,炙過的),桂心(五兩),生薑(八兩,切好的),半夏(一升,洗去滑膩),人參,黃芩,甘草(炙過的,各二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又主冷氣在脾臟,走在四肢,手足流腫,亦逐水氣。(《千金翼》)《醫心》效驗方,遊氣湯,治上氣,於本方加枳實子。

白話文:

將以上八種藥材搗碎後,加入一斗水,煎煮後取三升藥汁,分三次服完。另外,此方對脾臟中存在寒氣,運行到四肢,導致手腳流腫的症狀也有療效,同樣需要連續服用三劑。

《醫心》中:有驗方的遊氣湯,可以用來治療上氣,做法是將枳實子加入此配方即可。

治心下蓄積痞悶,或作痛,多噫敗卵氣,枳殼散

枳殼(去瓤銼麩炒),白朮(各半兩),香附子(一兩麩炒舂去皮),檳榔(三錢)

白話文:

枳殼(去除內部種子,切碎並與炒麩混合),白朮(各半兩),香附子(一兩,與麩一起炒,然後舂去皮),檳榔(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日三服,不拘時候。龐老方。(《本事》)

消痞湯,一名木香化滯湯,治因憂氣(按:《辨惑論》此有食濕面三字)鬱結中脘,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白話文:

消痞湯,又名木香化滯湯,治療因憂愁之氣(按:《辨惑論》此有吃濕面三字)鬱結在中脘,腹部的皮裡面微微疼痛,心口下方痞滿,不想吃東西。

枳實(炒),當歸梢(以上各二分),陳皮,木香(以上各三分),柴胡(四分),草豆蔻,炙甘草(以上各五分),半夏(一錢),紅花(少許)

白話文:

枳實(炒)、當歸梢(以上各二錢),陳皮、木香(以上各三錢),柴胡(四錢),草豆蔻、炙甘草(以上各五錢),半夏(一兩),紅花(少許)

上為粗末,作一服,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食遠服,忌酒濕面。(《蘭室》)(按:《醫鑑》開懷散,系此方之變,見《積聚》,宜參。)

白話文:

將上記藥材粗略地混合起來,做成一劑藥,加入兩杯水,三片生薑,煎至只剩一杯,飯後服用,忌酒和洗臉。(摘自《蘭室》)(註:《醫鑑》中的開懷散,是此方藥的變體,見《積聚》條,宜參照。)

枳實消痞丸,治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食。

枳實,黃連(各五錢),乾生薑(一錢),半夏曲(三錢),厚朴(炙四錢),人參(三錢),炙甘草(二錢),白朮(二錢),白茯苓(二錢),麥糵面(二錢)

白話文:

  • 枳實、黃連(各 15 公克)

  • 乾生薑(3 公克)

  • 半夏曲(9 公克)

  • 厚朴(炒過,12 公克)

  • 人參(9 公克)

  • 炙甘草(6 公克)

  • 白朮(6 公克)

  • 白茯苓(6 公克)

  • 麥糵粉(6 公克)

上件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送下,不拘時候,量虛實加減。(《試效》)

白話文:

上件藥材用量都很少,把藥材放在湯中浸泡、蒸軟、做成藥餅,搗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水送服,不限服用時間,根據體虛實弱的狀況增減藥量。(《試效》)

枳實理中丸,治中脘痞滯,氣不宣通,積寒停飲,飲入不化。(《寶鑑》)(即理中丸加枳實各等分。)

白話文:

枳實理中丸,用於治療中腹部痞實不暢、氣機不順、寒飲停滯、水飲不化的病症。(出自《寶鑑》)(具體做法是將理中丸和枳實等分成兩份,然後混合在一起。)

家弟曾余患嘔逆不食者月餘,服寬膈理氣藥二十餘劑,幾至絕粒,而痞脹異常。邀余診之,脈得虛大而數。按仲景脈法云:大則為虛,數則為虛,此胃中陽氣大虛,而濁陰填塞於膈上也。因取連理湯方,用人參三錢服之,四劑而痞止食進,後與異功散,調理數月而安。(《醫通》)

白話文:

家弟以前患上嘔吐不能吃東西的病一個多月,服用了二十多劑緩解膈肌、調暢氣機的藥物,幾乎斷絕飲食,並且胸膈腫脹異常。邀請我診斷,脈象寬大和數。根據仲景的脈法說:脈大就是虛,脈數也是虛,這是胃中陽氣虛弱,而渾濁的陰氣塞滿在膈肌上。因此選取連理湯方,用人參三錢服用,四劑藥後胸膈痞悶停止了,食慾增進,後來又給予異功散,調理幾個月後痊癒。(《醫通》)

別駕吳蛟水公祖夫人,患痞眩嘔逆,向因下體畏寒,肢肘麻木,久服八味、參附不徹,六脈弦滑而按之則濡。此中焦素蘊痰濕,陽氣不能周於四末之象,得桂、附辛熱之力,有時雖可暫開,究非真陽之虛,且有地黃之滯,所以痞暈漫無止期。遂疏《局方》七氣湯,加沉香,一服豁然,再服神爽食進而安。(同上)

白話文:

別駕姓吳,名蛟水,公祖夫人,患有痞根、頭暈、嘔吐逆食的疾病,起初是因下體怕冷,四肢麻木,長期服用八味丸、參附丸等藥物都治不好,把脈摸起來六種脈象都滑而弱,按下去則有濕氣。這是中焦長期蘊含痰濕,陽氣不能周流四肢的情況。她服用桂枝、附子辛熱的藥力,有時雖然能暫時好轉,但畢竟不是真正的陽虛,而且還有地黃的滯留,所以痞滿眩暈漫無止境。於是疏通了《局方》裡的七氣湯,加上沉香。服用一劑,豁然開朗,再服一劑,精神爽快,食慾增進,身體安適。

三脘痞氣丸,治三焦痞滯,氣不升降,水飲停積,不得流行,脅下虛滿,或時刺痛,宜服。

白話文:

三脘痞氣丸,用於治療三焦痞滯、氣不升降、水飲停積、不得流行、脇下虛滿,或時刺痛的疾病。

沉香,大腹子,檳榔,縮砂(各半兩),青皮(去白),陳皮(去白),木香,白豆蔻,三稜(炮各一兩),半夏(湯泡七次二兩)

白話文:

沉香、大腹子、檳榔、縮砂(各20克),青皮(去白色表皮),陳皮(去白色表皮),木香,白豆蔻,三稜(炮製,各40克),半夏(用沸水浸泡七次,80克)

上為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送下,陳皮湯亦得,食後。(《寶鑑》)(按:此方先教諭去陳皮,以大腹皮代子用。)

白話文:

將上面的藥材研磨成粉末,做成像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水送服。也可以用陳皮湯送服,飯後服用。(《寶鑑》)(注:此方先教導去除陳皮,用大腹皮代替子使用。)

勝紅丸,治心腹痞滿,消食快氣,美進飲食。

三稜(醋炙),廣朮(醋炙),青皮(去瓤炒),陳皮(去白),乾薑(火炮),良薑,枳實(去瓤炒),白朮(煨),蘿蔔子(炒各一兩別研),香附子(二兩炒去毛)

白話文:

  • 三稜(醋炒):三稜是一種中草藥,醋炒後使用。

  • 廣朮(醋炒):廣朮是一種中草藥,醋炒後使用。

  • 青皮(去瓤炒):青皮是橘子的外皮,去瓤後炒至焦黃。

  • 陳皮(去白):陳皮是橘子的外皮,陳放一年以上後,去白色海綿狀部分使用。

  • 乾薑(火炮):乾薑是生薑曬乾後,用火炮製而成。

  • 良薑:良薑是一種中草藥,跟生薑類似,但味道更辛辣。

  • 枳實(去瓤炒):枳實是一種中草藥,去瓤後炒至焦黃。

  • 白朮(煨):白朮是一種中草藥,用火煨製。

  • 蘿蔔子(炒各一兩別研):蘿蔔子是一種中草藥,炒後研成粉末,每種藥材各一兩。

  • 香附子(二兩炒去毛):香附子是一種中草藥,炒後去除毛,用量為二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薑湯或木香同煎陳皮湯送下,不拘時候。(《瑞竹》)(按:此於《簡易》勝紅丸加枳實。白朮、蘿蔔子者,宜參《積聚》門紅丸子。)

白話文:

研磨成細末狀,用醋糊成丸,像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五到七十丸,用薑湯或木香一起煎煮陳皮湯送服,不拘於特定的時間。(《瑞竹》)(按:此方比《簡易》中的勝紅丸多加了枳實。白朮、蘿蔔子的使用方法,請參考《積聚》門的紅丸子。)

養胃湯,治胸膈痞滿。

香附,砂仁,木香,枳實(麩炒各七分),白朮(去蘆),茯苓,半夏(薑汁炒),陳皮(各一錢),白蔻(去殼七分),藿香,厚朴(薑汁炒各七分),甘草(炙二分)

白話文:

香附、砂仁、木香、枳實(炒焦,各七分),白朮(去皮),茯苓,半夏(用薑汁炒),陳皮(各一錢),白蔻(去殼,七分),藿香,厚朴(用薑汁炒,各七分),甘草(烤熟,二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食後服。(《回春》)

解鬱和中湯,治胸膈痞滿,內熱不安臥,臥則愈悶。

陳皮(一錢二分),赤茯苓(一錢),半夏(八分),青皮(五分),香附米(一錢),枳殼(一錢),梔子(一錢),黃連(七分),神麯(七分),厚朴(七分),前胡(八分),蘇子(七分),生甘草(四分)

白話文:

陳皮(6 克),赤茯苓(6 克),半夏(4 克),青皮(2.5 克),香附米(6 克),枳殼(6 克),梔子(6 克),黃連(3.5 克),神曲(3.5 克),厚朴(3.5 克),前胡(4 克),蘇子(3.5 克),生甘草(2 克)

上銼一劑,姜五片,水煎熱服。(同上)

回令丸,開痞結,治肝邪,補脾。(《丹溪》)(即左金丸

白話文:

回令丸可以疏通痞結,治療肝氣鬱結,補益脾胃。(出自《丹溪心法》)(即左金丸)

中痞者,腸滿,四肢倦,行立艱難,食已嘔吐,冒昧,減食或渴者是也。宜用後方。

大黃(一兩,濕紙十重包裹,煨令香熟,切作片子。),檳榔(一枚),木香(一分)

白話文:

大黃(一兩,用濕紙包十重,煨至香熟,切成片)。

檳榔(一枚)。

木香(一分)。

上為末,生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食後日午,日進二服,未減加之,效即勿再服。附方: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再加入蜂蜜製成小丸子,每個丸子的大小如同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生薑湯送服,在飯後下午服用,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服用一次,如果症狀沒有減輕,可以增加服用次數,一旦症狀好轉,就不要再服用。附方:

桂(五錢不見火),檳榔(一個),黑牽牛(四兩生為末二兩)

上為末,蜜酒調二錢,以利為度。(《中藏經》)(按:原有上中下三痞方,今特存中痞。)

白話文:

用上方的藥物磨成粉末,用蜂蜜酒調和,每次食用二錢,並依體質狀況決定服用量。(《中藏經》)(註:原本有上、中、下三種痞塊的方子,但現在只留存中痞的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