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外因類 (50)

回本書目錄

外因類 (50)

1.

治久瘧諸藥不效者,一服立愈,五積散一帖,用水一碗,於發日隔宿,將水露至五更,大棗七枚去核,丁香七粒,同煎至六分,入無灰酒二分,再煎數沸,於未發前一時辰,先食棗,乘熱服之。(《魏氏》)

露姜飲。醫稱瘧為鬼疾,諭其倏去倏來也,世不知察,遂謂鬼物為祟,蓋寒涎以時而潮,故寒熱以時而作。彭氏云:幼喜啖柑,歲發瘧,以藥得大吐而後止。一日道中病作,或者授以詩曰:四兩生薑,和皮搗汁,夜露至曉,神號鬼泣。如其說冷飲半碗,不吐不鬥,至今不發。

蓋姜能發散寒涎,露氣極寒,以類導之,故其效也速,所謂以所喜者誘之,以所惡者攻之也。(彭氏方)(《澹寮》)

豬膽膏,治脾胃虛弱,遂作瘧疾,寒多熱少。大凡寒發於膽,以豬膽引高良薑、乾薑入膽去寒,燥脾胃。二姜熱,豬膽冷,陰陽相錯,所以作效,仍治秋深寒瘧。

高良薑(一兩切作小塊油炒),乾薑(一兩炮)

上件為細末,分作四服,每服用獖豬膽汁調成膏,以好酒半盞熱調勻,發時服。(《楊氏》)(按:此方既出《聖濟》等,或無豬膽,《澹寮》二姜散同,本方曰孫氏秘寶祛瘧散,《楊氏家藏方》豬膽膏,皆此藥,但修治少異耳。據此其源出自孫氏也。)

補陽諸方,久瘧不止,元氣虛甚者,用人參、常山各五錢銼碎,微火同炒,去常山,只以人參煎湯,未發前服屢驗。(《六要》)

鄉飲張怡泉,恆服參、附、鹿角膠等陽藥,而真陰向耗,年七十五,七月下澣病瘧,時醫誤進常山止截藥一劑,遂致人事不省,六脈止歇。按之則二至一止,舉指則三五至一止,惟在寒熱之際診之,則不止歇,熱退則止歇如前。此真氣衰微,不能貫通於脈,所以止歇不前。在寒熱之時,邪氣衝激經脈,所以反得開通,此虛中伏邪之象。

為制一方,用常山一錢酒拌,同人參五錢焙乾,去常山,但用人參,以助胸中大氣而祛逐之。當知因常山傷犯中氣而變劇,故仍用常山為嚮導耳。晝夜連進二服,遂得安寢,但寒熱不止,脈止如前,乃令日進人參一兩,分二次進,並與稀糜助其胃氣,數日寒熱漸止,脈微續而安。(《醫通》)

清補湯(治證見前柴胡、陳皮、甘草三味方)

白貝母(去心二錢),人參(一錢)

水二碗,煎至八分去滓,臨發日五更,空心服。未全愈,可再服一二劑。(《活幼心法》)

一人作勞發瘧,醫與瘧藥,三發變為發熱,舌短痰吼,脈洪數似滑(《類按》評曰:洪數似滑之脈,兼之發熱,似乎表裡未清,而用獨參湯,須看他服發散藥之後之變症耳),與獨參湯,加竹瀝,二服吐膏痰三塊,語清,服參耆湯,半月全愈。(《丹溪》)

瘧病已久,遍諸藥未效,度無外邪,及虛人患瘧者,以人參、生薑各一兩(按:此本出薛氏《明醫雜著注》。《醫通》曰:加桂枝少許,冬月無汗,稍加麻黃)煎湯,於發前二時,或發日五更,連進二服,無不愈者。愈後亦易康復,不煩調將。(《準繩》)

白話文:

瘧疾的治療方法

  • 對於各種藥物都無法治癒的久病瘧疾: 用五積散一帖,加水一碗,在瘧疾發作的前一天晚上,將水放置露天至清晨五更。加入去核的大棗七枚、丁香七粒,一起煎煮至剩六分,再加入無灰酒二分,再次煎煮數次。在瘧疾發作前一個時辰,先吃棗,然後趁熱服用藥湯。
  • 露姜飲: 醫生稱瘧疾為鬼病,比喻它來去迅速。世人不了解,就認為是鬼怪作祟。其實是寒冷的痰涎按時發作,導致寒熱也按時出現。有人喜歡吃柑橘,結果每年都發瘧疾,吃藥後大吐才停止。有一次在路上發病,有人教他用四兩生薑,帶皮搗碎取汁,晚上放置露天至早晨,然後冷飲半碗,病就好了。這是因為生薑能發散寒痰,露氣極寒,可以引導藥效,所以效果迅速。
  • 豬膽膏: 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瘧疾,這種瘧疾通常是寒冷症狀多於發熱症狀。寒冷通常由膽引起,用豬膽引導高良薑、乾薑進入膽來去除寒氣,並乾燥脾胃。高良薑和乾薑是熱性藥材,豬膽是寒性藥材,陰陽相互作用,所以能產生療效。這個方子也適用於深秋時節的寒性瘧疾。 做法:高良薑(一兩,切小塊用油炒)、乾薑(一兩,炮製過),將其研磨成細末,分為四份。每次取一份,用豬膽汁調成膏狀,再加入半杯熱酒攪勻,在瘧疾發作時服用。
  • 補陽的治療方法: 對於久病不癒,元氣極度虛弱的瘧疾患者,用人參、常山各五錢,切碎後用小火一起炒,去除常山,只用人參煎湯,在瘧疾發作前服用,多次驗證有效。
  • 病例分析: 有一個叫張怡泉的人,習慣服用人參、附子、鹿角膠等補陽藥物,導致真陰耗損。他七十五歲時,在七月下旬得了瘧疾,醫生錯誤地給他開了常山來止瘧,導致他昏迷不醒,脈搏微弱。按脈時,二至才跳動一下,舉起手指,三五至才跳動一下。只有在瘧疾寒熱交替時,脈搏才會正常跳動。這是因為真氣衰弱,不能貫通脈絡,所以脈搏停止不前。在寒熱交替時,邪氣衝擊經脈,反而使脈絡暢通。這是虛弱體質中潛伏邪氣的表現。 為此,醫生開了一個方子,用常山一錢,用酒拌過,和人參五錢一起烘乾,去除常山,只用人參,目的是幫助胸中大氣來驅除邪氣。因為常山傷了中氣,導致病情加重,所以仍用常山作為引導藥。連續服用兩劑,病人就能安穩入睡。但寒熱症狀沒有完全消失,脈搏仍然微弱。因此讓病人每天服用一兩人參,分兩次服用,並搭配稀粥來幫助恢復胃氣。幾天後,寒熱症狀逐漸停止,脈搏也慢慢恢復正常。
  • 清補湯: (針對前面提到的柴胡、陳皮、甘草組成的方子): 白貝母(去心二錢)、人參(一錢),加水兩碗,煎至剩八分後去除藥渣。在瘧疾發作當天清晨五更空腹服用。如果沒有完全痊癒,可以再服用一兩劑。
  • 病例分析: 有一個人因為過度勞累而發瘧疾,醫生給他開了治瘧疾的藥,結果三次發病後變成發熱,舌頭縮短,痰多而吼叫,脈搏洪大而急促。醫生認為這是表裡不清晰,開了獨參湯,加竹瀝。服用兩劑後,吐出三塊膏狀痰,說話也清晰了。之後服用參耆湯,半個月後完全康復。
  • 對於久病瘧疾,各種藥物都無效,或是虛弱體質的瘧疾患者: 用人參、生薑各一兩煎湯,在瘧疾發作前兩個時辰,或是發作當天清晨五更,連續服用兩劑,幾乎都能痊癒。痊癒後也容易康復,不需要額外調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