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15)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15)

1. 噁心

名義,蓋惡者,畏惡也,當作去聲。噁心者,想見飲食即有畏惡之心也。若作善惡之惡,則詞理不通矣。(《指掌》)

白話文:

惡念,其實是害怕違逆,應該發作「去」的聲調。噁心想吐的人,看見食物就想要嘔吐,也都是害怕違逆的緣故。如果把惡念解釋成善良的惡,那麼意義和道理都不通了。(《指掌》)

源由證治諸說,噁心者,由心下有停水積飲所為也。心主火,脾主土,土性剋水。今脾虛,則土氣衰弱,不能克消水飲。水飲之氣不散,上乘於心,復遇冷氣所加之,故令火氣不宣,則心裡淡淡然欲吐,名為噁心也。(《病源論》)

白話文:

造成想吐的病因與病狀,噁心這症狀是心臟下方有積水或是消化不良引起的。心臟主宰火元素,脾臟主宰土元素,土元素可以控制水元素。如果脾臟虛弱,土氣就會衰弱,無法消化吸收水元素。水元素在體內無法散開,往上跑到心臟附近,加上寒氣的侵襲,導致心火無法散發,所以心臟會覺得怪怪的,想吐,這就是所謂的噁心。 (《病源論》)

噁心,有痰,有熱,有虛,皆用生薑隨證佐藥。(《丹溪》)

噁心欲吐不吐,心中兀兀(按:《要訣》心下映漾),如畏舟船,宜大半夏湯,或小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以上《要訣》同)加半夏亦可。又胃中有熱噁心者,以二陳湯,加生薑汁炒黃連黃芩各一錢,最妙。(同上)

白話文:

胃裡噁心想要嘔吐卻又吐不出來,心中煩悶不安(按:《要訣》中形容為心下反映上下波動),好像害怕搭船一樣,此時宜服用大半夏湯,或者小半夏茯苓湯,或者理中湯(以上都出自《要訣》)加上半夏也是可以的。另外,如果是胃中有熱引起的噁心,則可以用二陳湯,加上生薑汁炒過的黃連、黃芩各一錢,最為有效。(同上)

戴云:噁心者,無聲無物,但心中欲吐不吐,欲嘔不嘔,雖曰噁心,非心經之病,其病皆在胃口上,宜用生薑,蓋能開胃豁痰也。(《鉤玄》)

白話文:

戴雲:噁心這種感覺,沒有聲音也沒有實物,只是在心中想要嘔吐卻吐不出來,想要嘔吐卻嘔不出來,雖然叫做噁心,但不是心經的疾病,其病皆在胃口上,因此要使用生薑,因為生薑能開胃化痰。(《鉤玄》)

噁心者,皆胃口有痰,以生薑半夏湯主之。或集香寶屑,常嚼些須。(《原病集》)

白話文:

噁心反胃的人,都是胃口有痰,可以用生薑半夏湯來治療。或者收集香附子末,經常嚼服少許。(出自《原病集》)

噁心證,胃口泛逆,兀兀不寧之病。凡噁心欲吐,口必流涎,咽之不下,愈咽愈惡,而嘔吐繼之,亦有不嘔吐而時見噁心者。然此雖曰噁心,而實胃口之病,非心病也。此證之因,則有寒有食,有痰飲,有穢氣,有火邪,有陰濕傷胃,或傷寒瘧痢諸邪之在胃口者,皆得有之。若欲察之,但當察其虛實寒熱則盡之矣。

白話文:

噁心症狀,是胃口反逆,鬱悶不寧的疾病。凡是噁心欲吐,口中必定流口水,吞嚥不下去,愈是吞嚥,噁心就愈加劇烈,最後嘔吐接踵而來,也有不嘔吐卻時常感到噁心的。儘管稱作噁心,但實際上是胃口疾病,不是心臟疾病。這種病症的原因,有寒、有食、有痰飲、有穢氣、有火邪,有陰濕傷胃,或是傷寒瘧痢諸邪積蘊於胃口的,都有可能導致。想要診斷,只要判斷寒熱虛實就能弄清楚了。

蓋實邪惡心者,邪去則止,其來速其去亦速。虛邪惡心者,必得胃氣大復,其病方愈。(《景岳》)

治方,《新錄方》治噁心方。

檳榔仁末,方寸匕,生薑汁服之,日二。又加橘皮更佳。(《醫心》)

白話文:

檳榔仁末,用一平方的湯匙,加上生薑汁服用,每天兩次。如果再加橘皮,療效會更好。(《醫心》)

拯要方,療冷痰氣在胸,腹脹不能食,吐水沫,耿耿噁心方。

吳茱萸(一升),橘皮(二兩),杏仁(三兩),生薑汁(三合)

白話文:

吳茱萸(1000公克),橘皮(200公克),杏仁(300公克),生薑汁(114毫升)

上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去滓,納檳榔仁散方寸匕,分再服,得一兩行利大快。三五日服一劑,病都除,乃停。亦可加厚朴三兩,益佳。(同上)

白話文:

把五升水煮取一升六合,去除渣滓,加入檳榔仁散方寸匕,分二次服用,能很好地通便。每隔三到五天服一次藥,等病情都消除後就可停止服用。還可以加入三兩厚朴,效果更佳。(同上)

治噁心方。

苦瓠瓤並子一升碎,以酒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須臾吐並下如蝦蟆衣三升。(《千金》)

白話文:

把苦瓜的果肉和瓜子一升搗碎,用酒水三升煮沸,取一升的湯汁,一次服完。過一會兒就會吐出像青蛙衣一樣的物質,三升之多。(《千金方》)

集香寶屑。

白豆蔻,縮砂仁,白茯苓甘草橘紅香附子(各等分)

白話文:

白豆蔻、縮砂仁、白茯苓、甘草、橘紅、香附子(各等分)

  • 白豆蔻:一種辛溫的香料,具有健胃、消脹、止痛的作用。
  • 縮砂仁:一種溫熱的香料,具有健胃、消脹、止痛的作用。
  • 白茯苓:一種利濕的藥材,具有健脾、利尿、止瀉的作用。
  • 甘草:一種甘甜的藥材,具有補氣、益脾、和中、解毒的作用。
  • 橘紅:一種辛溫的藥材,具有理氣、化痰、止咳的作用。
  • 香附子:一種辛溫的藥材,具有理氣、止痛、消脹的作用。

將這些中藥材等分混合,可以製成一種具有健胃、消脹、止痛、理氣、化痰、止咳、補氣、益脾、和中、解毒、利濕、利尿、止瀉的作用的藥物。

上件細切和勻,入鹽少許,常細嚼。(《原病集》)(按:《奇效·痰飲門》有醉鄉寶屑,此其類方。)

白話文:

將上面所列藥材切碎和勻,加入少許鹽,經常細嚼食用。(《原病集》)(按:《奇效·痰飲門》有醉鄉寶屑,這與它的配方相似。)

2. 噫醋(吐酸)

脈候,關上沉,心痛,上吞酸。(《脈經》)

寸口脈緊,寒之實也。寒在上焦,胸中必滿而噫。(同上)

源由證治諸說,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穀。谷不消則脹滿而氣逆,所以好噫而吞酸,氣息醋臭。(《病源論》)

白話文:

產生噯氣的病因和症狀都有多種說法。呃酸是由於上焦有痰液停聚,脾胃有宿寒,所以不能消化穀物。穀物不能消化就脹滿而導致氣逆,所以愛打嗝並伴有酸味,呼吸時有酸腐的臭味。(《病源論》)

夫中脘有飲則嘈,有宿食則酸,食後噫醋吞酸,皆宿食證,俗謂之咽酸是也。(《三因》)

噫氣吞酸,噯宿腐氣,逆咽酸水,亦有每晨吐清酸水數口,日間無事者,亦有膈間常如酸折(折當作蜇,蜇,螫也),皆飲食傷中脘所致(文有訛脫),生料平胃散加神麯、麥糵各半錢,或八味平胃散。(《要訣》)(按:八味平胃散,據《類方》系《三因》厚朴升麻射干茯苓大黃枳殼甘草、芍藥水煎者,似不與證協,恐是別方。)

白話文:

唉聲嘆氣且吞吐酸液,噯氣時常發出酸敗的氣味,胸口有異物反流上升至咽喉,嘴裡有酸水倒流,也有的人每天早上都會吐出幾口清澈的酸水,白天則沒有任何不適。還有些人總覺得隔膜中間好像被蟲子咬了似的絞痛。這些都是飲食不當損傷了脾胃中脘所致。可以使用生料平胃散,並添加半錢的神曲和麥芽。或者使用八味平胃散。(《要訣》)(按:八味平胃散,根據《類方》記載,它屬於《三因》厚朴、升麻、射干、茯苓、大黃、枳殼、甘草、芍藥水煎劑,似乎與這種病症不符,可能另有其他方劑。)

人之飲食在胃,惟速化為貴。若胃中陽氣不衰而健運如常,何酸之有。使火力不到,則其化必遲,食化既遲,則停積不行而為酸為腐,此酸即敗之漸也。故凡病吞酸者,多見飲食不訣,自食有不快,必漸至中滿痞膈泄瀉等證,豈非脾氣不強、胃脘陽虛之病,而猶認為火,能無誤乎。(《景岳》)

白話文:

人們飲食後都會進入胃裡,只有食物能夠在胃中快速消化纔好。如果胃中的陽氣旺盛而消化功能正常,就不會產生酸味。如果胃火不足,消化食物的速度就會很慢,食物消化慢了就會積存在胃中而腐敗變酸,這種酸味就是疾病的初始徵兆。因此,凡是患有吞酸症狀的人,大多都有飲食不消化的問題,自己也會感到沒有食慾,逐漸會出現肚子脹滿、胃脘痞悶、腹瀉等症狀,這難道不是脾氣虛弱、胃脘陽虛的疾病嗎?而有些人卻誤認為是胃火過旺,豈不是誤診了嗎?(《景嶽》)

噫氣虛實,噯氣者,即《內經》之所謂噫也。此實脾胃之氣滯,起自中焦而出於上焦,故經曰上走心為噫也。凡人之飲食太飽者,多有此證;及飲食不易消化者,亦有此證。但太飽作噯者,此係實滯,治宜行氣化食。食不消化時多虛悶作噯者,此係胃氣虛寒,治宜溫補。若痰火作噯者,亦或有之。但停痰必以胃弱,胃弱多因無火,此當詳辨脈證而酌治之也。(《景岳》)

白話文:

噫氣虛實:

打嗝,就是《內經》裡說的噫。這實際上是脾胃之氣阻滯,從中焦開始並到達上焦,因此《內經》說上走心而打嗝。凡是飲食過飽者,多有此證;以及飲食不易消化的,也有此證。但吃的太飽而打嗝的,這是實證,治療應該疏通氣機和消化飲食。飲食不消化時多虛弱而打嗝的,這是胃氣虛寒,治療應該溫補。痰火打嗝的,也有的。但痰液停滯必定因為胃弱,胃弱多半是沒有火,這就應詳細辨證後進行治療。(《景嶽》)

氣盛實噯,食罷噯轉腐氣,甚則物亦噯轉,多傷食濕熱所致,二陳湯蒼朮、神麯、麥芽、姜炒黃連。不因飲食而噯者虛也,蓋胃有濁氣,膈有濕痰,俱能發噯,六君子湯沉香為君,厚朴、蘇子為臣,吳萸為佐,甚者靈砂以鎮墜之。(《入門》)

白話文:

氣候盛實的呃逆,吃過東西後呃逆就帶有酸臭味,嚴重的連東西的味道都像從嘴裡呃出來,大多是因飲食不節引起傷食濕熱,可用二陳湯加上蒼朮、神麴、麥芽、炒黃連。沒有因飲食影響而呃逆的,是虛引起的,原因可能是胃裡有濁氣,膈膜有濕痰,都能引起呃逆,可用六君子湯加上沉香為君藥,厚朴、蘇子為臣藥,吳茱萸為佐藥,嚴重的話,可以用靈砂來鎮壓、墜止。

吞酸吐酸之別,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於上,以致咽嗌之間,不及吐出而嚥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狀也。吐酸者,吐出酸苦之水。皆由胃氣不行,脾氣不運,飲食痰涎津液俱化為水,鬱而少久以成酸也。(《繩墨》)

白話文:

吞酸和吐酸的區別:

吞酸是指胃中的酸水向上翻騰,衝激到咽喉之間,來不及吐出而嚥下去,酸味刺激到心臟,好像吞嚥酸水一樣。

吐酸是指吐出酸苦的水。這些都是由於胃氣不行,脾氣不運轉,食物、痰涎、津液都化成了水,鬱積過久而形成酸水。

吞酸之與吐酸證有三種:凡喉間噯噫,即有酸水,如醋浸心,嘈雜不堪者,是名吞酸,即俗所謂作酸也,此病在上脘最高之處,不時見酸而泛泛不寧者是也。其次則非如吞酸之近,不在上脘而在中焦胃脘之間,時多嘔惡,所吐皆酸,即名吐酸而渥渥不行者是也。又其次者,則本無吞酸吐酸等證,惟或偶因嘔吐,所出或酸或苦,及諸不堪之味,此皆腸胃中痰飲積聚所化氣味,每有濁惡如此,此又在中脘之下者也。但其順而下行,則人所不覺;逆而上出,則喉口難堪耳。

白話文:

吞酸和吐酸的證狀有以下三種:

  1. 吞酸:喉嚨間發出噯氣和噫氣,立即有酸水湧出,就像醋浸在心裏一樣,嘈雜不已,這種情況叫做吞酸,俗稱作酸。這種疾病在胃上部的最高處發作,不時感到酸味,而且總是不舒服。

  2. 吐酸:不是像吞酸那樣靠近胃上部,而是在胃中部的胃脘之間。經常嘔吐,吐出的東西都是酸的,這種情況叫做吐酸,而且吐出來的東西很粘稠,不容易流動。

  3. 偶爾嘔吐,吐出的東西有時候是酸的,有時候是苦的,或者有其他難以忍受的味道。這些都是腸胃中的痰飲積聚而形成的氣味,每當出現這種濁惡的氣味時,就說明這種疾病在胃中部的下方。但是,如果這些氣味順著食道向下走,人就不會感覺到它們;如果這些氣味逆著食道向上走,就會感覺到喉嚨和嘴巴裡很難受。

凡此三者,其在上中二脘者,則無非脾胃虛寒、不能運化之病,治此者非溫不可。其在下脘偶出者,則寒熱俱有,但當因證以治其嘔吐,嘔吐止則酸苦無從見矣。(《景岳》)

白話文:

凡是這三種,位於上中兩脘的病症,無非是脾胃虛寒,不能運化食物的疾病,治理這些疾病,採用溫熱的方法是不可缺少的。位於下脘偶爾發作的病症,則有寒熱兩種情況,只要根據證狀治療嘔吐,嘔吐止住了,酸苦的症狀也就無從出現了。(《景嶽全書》)

病變翻胃膈噎,吞酸,小疾也,然可暫而不可久。或以疾小而忽之,此不知其翻胃之漸也(《匯補》作膈噎反胃之漸也)。語曰:毫末不斫,將尋斧柯。是故慎之。(《方考》)(按:《百問》亦曰:吐酸日久,漸成翻胃。)

白話文:

翻胃隔噎、吞酸水,是很小的疾病,但是可以暫時得,不可以久得。有些人把這種疾病看的小了,忽視它,這是不知道翻胃的漸增。俗話說:一點點不砍斷,就會驚動斧頭柄。所以一定要謹慎。(《百問》中也說:吐酸水時間久了,漸漸會變成翻胃。)

族妹經不行者八十日,每飲食入腹,即疼痛,必盡吐出乃止,居常亦吐酸水,上焦熱,下焦寒,大便半月始一行,食飲不進者四十日,六脈皆數,左滑右軟弱。妹能事者,以其夫多病,且不諳世故,由是悒悒,病從思慮而得,恐成膈症。今大便燥結,吐酸,乃膈之徵,急宜拂慮,庶藥有功。

白話文:

我的表妹患病八十天了,每次吃東西,食物一進入肚子,就會腹痛,而且必須全部吐出來疼痛才會停止,平時也吐酸水,上焦火氣大,下焦寒涼,大便半個月才排泄一次,四十天沒吃東西,脈搏都很快,左手滑脈,右手脈搏虛弱。我表妹之所以生病,是因為她的丈夫多病,而且不懂世事,因此憂鬱煩悶,導致病從思慮而來,恐怕會演變成膈症。現在大便乾燥,吐酸水,都是膈症的徵兆,急需消除憂慮,這樣才能讓藥物有效。

先與丁靈丸(按:此當是香靈丸,用丁香、辰砂、五靈脂,用狗膽汁或豬膽汁丸)一粒而吐止。繼用溫膽湯加薑、連,痛吐全安。改以二陳湯加香附,條芩、山梔仁、丹參砂仁,調理兩月,經行,大便始潤而膈症斯不作矣。(《赤水》)

白話文:

首先服用丁香丸一粒,將毒素嘔吐出來,症狀就可以停止。接著服用溫膽湯,加入薑、連翹,疼痛嘔吐就能痊癒。改用二陳湯,加入香附、條芩、山梔仁、丹參、砂仁,調理兩個月,月經恢復正常,大便才開始順暢,膈症也就不再發作了。(《赤水》)

溫中消導諸方(溫利),治噫酢咽方。(《千金》)(按:即吳茱萸湯)《醫心》:《醫門方》於本方加橘皮

白話文:

溫中消導諸方(溫利),治療噫酢咽症的方劑。(《千金》)(按:即吳茱萸湯)《醫心》:《醫門方》在原方加上橘皮。

《廣濟》療常吐酸水,脾胃中冷,茯苓湯方。

茯苓(十二分),橘皮(十二分),白朮(八分),人參(六分),桂心(六分),甘草(八分炙),紫蘇(十分),生薑(十二分),檳榔(七枚)

白話文:

茯苓(12公分),橘皮(12公分),白朮(8公分),人參(6公分),桂心(6公分),炙甘草(8公分),紫蘇(10公分),生薑(12公分),檳榔(7個)。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絞去滓,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七八里。未好瘥,三兩日更服一劑,老少取微利。(《外臺》)

白話文:

將上好的九味中藥材切成小塊,加入九升水,煮沸後取二升半的藥液,過濾掉藥渣,分三次溫熱服用,每次服藥後要走動七、八里路。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兩三天後再服用一劑,老年人和小孩服用時應減少藥量,以達到微微通便的效果即可。(出自《外臺》)

又療嘔吐酸水,結氣築心,白朮散方。

白朮(八分),茯苓(八分),吳茱萸(四分),橘皮(六分),蓽茇(四分),厚朴(八分炙),檳榔(十分),人參(六分),大黃(十分)

白話文:

  • 白朮(八分):健脾益氣、燥濕化痰、止瀉。

  • 茯苓(八分):健脾益氣、利水滲濕、寧心安神。

  • 吳茱萸(四分):溫中散寒、化痰止嘔、止瀉。

  • 橘皮(六分):理氣健脾、化痰止咳、燥濕化痰。

  • 蓽茇(四分):溫中散寒、化痰止嘔、止瀉。

  • 厚朴(八分炙):燥濕化痰、理氣消脹、溫肺化痰。

  • 檳榔(十分):殺蟲止瀉、行氣導滯、化痰止咳。

  • 人參(六分):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 大黃(十分):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上九味搗篩為散,空腹煮薑棗湯服方寸匕,日二服,漸加至二匕半。覺熱,服少飲食三兩口壓之。(同上)又療吐酸水,每食則變作醋水吐出,檳榔散,於本方去白朮、吳茱萸、厚朴、大黃,平晨空腹,取生薑五大兩合皮搗,絞取汁,溫,內散方寸匕,搗調,頓服之,日一服,漸加至一匕半。

白話文:

把上九味藥研成粉末,空腹時用薑棗湯送服一茶匙,每天兩次,逐漸增加到兩茶匙半。感覺到發熱,就吃一些食物壓一壓。(同上)又治療吐酸水,每次吃東西就變成醋水吐出來,檳榔散,把白朮、吳茱萸、厚朴、大黃從本方中去掉,早上空腹,取生薑五大兩連皮搗爛,絞取汁液,加熱,加入粉末一茶匙,搗勻,一次服完,每天一次,逐漸增加到一茶匙半。

《延年》增損承氣丸,療胸脅支滿,背上時有一答熱則痛,腹脹多噫,醋嚥氣逆,兩脅滿,並主之方。

白話文:

《延年》增損承氣丸可以治療胸脇疼痛、背部時常有熱痛、腹脹多屁、醋味酸水逆流、兩側胸脇脹滿等症狀。

前胡(七分),枳實(七分炙),桂心(五分),乾薑(五分),吳茱萸(五分),茯苓(四分),芍藥(六分),厚朴(十分炙),橘皮(十分),大黃(七分),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白話文:

  • 前胡(七錢)

  • 枳實(七錢,炙)

  • 桂心(五錢)

  • 乾薑(五錢)

  • 吳茱萸(五錢)

  • 茯苓(四錢)

  • 芍藥(六錢)

  • 厚朴(十錢,炙)

  • 橘皮(十錢)

  • 大黃(七錢)

  • 杏仁(七十顆,去皮尖)

上十一味搗篩為末,納杏仁脂中研調篩,度蜜和丸,每服食後少時,酒飲任性,初服七丸如梧子,以氣宣下泄為度。(同上)

白話文:

將上述十一種藥材搗碎過篩成細末,加入杏仁脂中研磨調勻過篩,再加入適量的蜂蜜和成丸狀。每次服藥後過一會兒,可以任意飲酒。初次服用時,每次服用七丸,以氣體通暢,大便排泄為度。(同上)

治上氣冷氣,噫醋吞酸,吐沫嘔逆,不思飲食,半夏丸方。

半夏(湯浸去滑焙乾二兩),丁香(半兩),乾薑(炮裂一分)

上三味搗羅為末,生薑自然汁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煎木瓜鹽湯下,不拘時。(《聖濟》)

白話文:

將上述三種藥物研磨成粉末,用生薑汁和麵粉煮成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五粒,用木瓜鹽湯送服,不限服藥時間。(出自:《聖濟總錄》)

曲術丸,治中脘有宿食留飲,酸蜇心痛,口吐清水,噯宿腐氣者。

神麯(炒三兩),蒼朮(泔浸三宿洗淨乾炒一兩半),陳皮(一兩)

上為末,生薑汁別煮神麯末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薑湯下,無時。(《三因》)

五百九,治宿食留飲聚積中脘,噫臭吞酸,心腹疼痛,並療中虛積聚,及臟腑飧泄,赤白痢下。(同上)(方附《胃反》疏里諸方中。)

白話文:

五百九,治療飲食停留在中脘,打嗝有臭味、吞嚥有酸味,心腹疼痛,以及治療中氣虛弱,導致積聚,臟腑飧泄,赤白痢疾。(同前)(此方收載於《胃反》疏裏諸方之中。)

加減安胃湯,治脾胃虛寒,嘔吐酸水。

藿香,吳茱萸(各一錢半),人參(二錢),陳皮(三錢),蒼朮(二錢)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統旨》)

十味保和湯,治胃氣虛而滯,作噯。(《醫統》)(按:即香砂六君子湯加藿香、木香。)

白話文:

十味保和湯,用於治療胃氣虛弱、氣機停滯,出現噯氣的症狀。(出自《醫統》)(注意:此方即香砂六君子湯加上藿香、木香兩味藥。)

勻氣丸,治氣虛濁升多噯。

草豆蔻,橘皮,沉香,人參(各五錢),益智仁檀香,大腹子(各一兩)

白話文:

砂仁、橘皮、沉香、人參(各 15 克),益智仁、檀香、大腹子(各 30 克)

為末,飯丸梧子大,每八十丸,淡薑湯下。(《入門》)

治食後吐酸水,用乾薑、吳茱萸各二兩為末,每服方寸匕,酒調服,日二服,胃冷服之立效。(《保元》)

汪(二十),壯年飲酒聚濕,脾陽受傷已久,積勞飢飽,亦令傷陽,遂食入反出,噫氣不爽,隔拒在乎中焦,總以溫通鎮逆為例。

白話文:

汪某二十歲時,因飲酒過度,導致體內濕氣積聚,脾陽受損。而且由於工作勞累,飢飽不均衡,也損傷了陽氣。因此,吃進去的食物不能順利消化吸收,反而排出體外,並且經常打嗝,胸膈之間感到堵塞,不適,這些症狀都屬於中焦脾陽虛弱,導致氣機運行不暢所致。所以,治療時,採用溫通脾陽、鎮逆止噫的方法。

旋覆花,釘頭代赭,茯苓,半夏,淡附子,淡乾薑(《臨證指南》)

白話文:

白旋覆花:具有清熱解暑、祛風止痛、化痰止咳的功效。

釘頭代赭:具有補氣血、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的功效。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功效。

半夏:具有化痰止嘔、清熱解暑、燥濕化痰的功效。

淡附子: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回陽救逆的功效。

淡乾薑:具有溫中散寒、溫經通絡、回陽救逆的功效。

清火調停諸方,噯氣,胃中有火痰。

南星,半夏,軟石膏,香附子,炒梔子

上為丸,或作湯服之。(《丹溪》)《回春》生薑三片,水煎,名星半湯。

破郁丹,治婦人噯氣胸緊,連十餘聲不盡,噯出氣,心頭略寬,不噯即緊。

香附米(醋煮四兩),梔子仁(炒),黃連(薑汁炒二兩),枳實(麩炒三兩),檳榔(一兩),莪朮(一兩),青皮(去白一兩),栝蔞仁(一兩),蘇子(一兩)

白話文:

  • 香附米(四兩,用醋煮)

  • 梔子仁(炒熟)

  • 黃連(用薑汁炒二兩)

  • 枳實(用麥麩炒三兩)

  • 檳榔(一兩)

  • 莪朮(一兩)

  • 青皮(去掉白色部分,一兩)

  • 栝蔞仁(一兩)

  • 蘇子(一兩)

上共為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滾水送下。(《回春》)

咽酸方。

茱萸(五錢去梗煮少時浸半日曬乾用),陳皮(五錢),蒼朮(七錢半泔浸),黃連(一兩陳壁土炒去土),黃芩(五錢陳壁土炒去土)

白話文:

茱萸(五錢,去除梗,煮一小段時間,浸泡半日,曬乾後使用),陳皮(五錢),蒼朮(七錢半,用淘米水浸泡),黃連(一兩,用陳壁土炒製,去除泥土),黃芩(五錢,用陳壁土炒製,去除泥土)

上為末,神麯糊為丸。(《丹溪》)(按:丹溪曰:吞酸者,濕熱鬱積於肝而出,伏於肺胃之間,宜用茱萸順其性而折之。又曰:反佐方,用黃連、吳茱萸各炒用。)《統旨》清胃湯,治胃熱吐酸,於本方加茯苓、甘草。(黃連用吳茱萸同炒,去茱不用。)

白話文:

首先,茱萸磨成粉,用神曲糊成丸劑。(《丹溪心法》)(註:丹溪說:嘔吐酸水的人,體內濕熱聚集在肝臟並發散,潛伏在肺和胃之間,應使用茱萸順著它的特性去抑制它。又說:反佐方,使用黃連和吳茱萸各炒後使用。)《統旨》清胃湯,治療胃熱嘔吐酸水,在本方加入茯苓和甘草。(黃連與吳茱萸一起炒,去茱不用。)

茱連湯,吞酸,胸中無奈,或噯腐臭主之。

橘皮(一錢五分),半夏,神麯,蒼朮(各一錢),黃連(六分),蘿蔔子(炒五分),茯苓(一錢二分),香附子,山楂子(各八分),生薑(七片),吳茱萸(四分和黃連炒)

白話文:

橘皮(1.5錢)、半夏、神麴、蒼朮(各1錢)、黃連(0.6錢)、蘿蔔子(炒過,5錢)、茯苓(1.2錢)、香附子、山楂子(各0.8錢)、生薑(7片)、吳茱萸(0.4錢,與黃連炒過)

食前服。(《原病集》)《回春》蒼連湯,於本方去蘿蔔子、香附子、山楂子,加砂仁、甘草。

白話文:

飯前服用。(《原病集》)《回春》蒼連湯,將原方中的蘿蔔子、香附子、山楂子去掉,加人砂仁、甘草。

食積吞酸,或噯腐氣,以香砂二陳湯,加蒼朮、神麯,麥糵、炒黃連主之。(《原病集》)

白話文:

如果消化不良,吞酸水或打嗝放出腐臭之氣,就可以服用香砂二陳湯,再加蒼朮、神曲、小麥炒焦、炒黃連來治療。(《原病集》)

黃連制附丸,治氣虛膈塞吞酸。

川黃連(薑汁炒一兩),川附子(火煨去皮七錢)

上為末,神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淡薑湯下。(《心統》)

參萸丸,治濕而帶氣者。濕熱甚者,用之為嚮導,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

白話文:

參萸丸,用於治療濕氣和氣滯引起的疾病。如果濕熱特別嚴重,可以用參萸丸作為嚮導藥,既能治療向上引發的吞酸,也能治療向下引發的自利。

六一散(一料),吳茱萸(一兩制)

上為末,飯丸。(《丹溪》)

食物作酸,蘿蔔生嚼數片,或生菜嚼之亦佳,絕妙。乾者、熟者、鹽醃者,及人胃冷者,皆不效。(《瀕湖集簡方》)(《本草綱目》)

白話文:

飲食過酸時,吃幾片生蘿蔔,或嚼一些生菜,效果很好。乾的、熟的、醃製的蘿蔔,還有胃寒的人吃了都無效。

調攝法,所以中酸,不宜食黏滑油膩者,是謂能令陽氣壅塞,鬱結不通暢也。如飲食在器,覆蓋熱而自酸也。宜餐糲食蔬菜,能令氣之通利也。(《原病式》)

白話文:

調理的方法,所以中間會變酸,不應該吃黏膩、油膩的東西,這樣會使陽氣壅塞,鬱結不通暢。就像食物放在器皿中,蓋上蓋子熱了,自然會變酸一樣。應該吃簡單的飯菜和蔬菜,這才能使氣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