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14)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14)

1.

名義,噦者,呃逆也,非咳逆也。咳逆者,咳嗽之甚者也,非呃逆也。(按:唐末以來,謬以咳逆為呃逆之名,故景岳有此辨也。但古人意非以咳嗽逆氣為噦義,故今是書所引,其云咳逆者,皆宜為呃逆看。)乾嘔者,無物之吐,即嘔也,非噦也。(按:東垣、海藏以噦為乾嘔,故有此辨也。又《活人書》創以啘為乾嘔,然啘、噦同字,宜參《嘔吐》名義。)噫者,飽食之息,即噯氣也,非咳逆也。(按:《聖惠》以呃逆名咳癔,癔或作噫,故有此辨也。)後人但以此為鑑,則異說之疑,可盡釋矣。(《景岳》)

白話文:

名義

  • 噦:是呃逆,不是咳嗽之甚者。
  • 咳逆:是劇烈的咳嗽,不是呃逆。
  • 乾嘔:沒有東西可吐而吐的動作,即嘔吐,不是呃逆。
  • 噫:是飽食後的呼吸,即打嗝,不是咳嗽之甚者。

按:

  • 唐末以來,誤將咳嗽之甚者當作呃逆。
  • 古人不是以咳嗽逆氣來解釋呃逆的含義。
  • 是書中所提到的咳嗽之甚者,都應該看作呃逆。
  • 東垣、海藏認為呃逆是乾嘔,所以有此分別。
  • 《活人書》首次以啘字代表乾嘔,但啘、噦是同一個字,應參閱《嘔吐》名義。
  • 噫,是飽食後的呼吸,即打嗝,不是咳嗽之甚者。
  • 《聖惠》以呃逆的名稱是咳癔,癔或作噫,所以有此分別。

後人只要以此為鑑,就可以消除不同說法的疑慮。

脈候,脈浮而緩者易治,弦急而按之不鼓者難治。脈結或促或微皆可治,脈代者危。(《正傳》)

寒熱虛實諸說,嘔噦之病者,由脾胃有邪,穀氣不治所為也。胃受邪氣則嘔。脾受邪氣,脾脹氣逆,遇冷折之,氣不通則噦也。(《病源論》)

白話文:

寒熱虛實諸說,嘔噦的疾病,是由於脾胃受到邪氣,穀氣不能正常運化所造成的。胃部受到邪氣就會嘔吐。脾部受到邪氣,脾氣膨脹、氣息逆行,遇到寒冷後就會折斷,氣息不能通暢就會噦(呃逆)。(《病源論》)

秫米,受於風邪,故令新谷入胃,不能黑豆,故谷之氣,與新谷相干,胃氣則逆,胃逆則脾脹氣逆(按:《聖濟》作水穀之精,與新谷相干,脾胃氣逆痞滿),因遇冷折之,則噦也。右手關上脈沉而虛者,善噦也。(同上)

白話文:

秫米,感染了風寒之邪,所以使新穀進入胃裡,不能消化,因穀物之氣,與新穀相關,胃氣就會逆亂,胃逆則脾脹滿,氣逆(根據《聖濟》所記載:水谷之精,與新穀相關,脾胃氣逆痞滿),接著遇到寒冷之邪的侵襲,就會嘔逆。右關脈位脈沉而虛弱者,容易嘔逆。(同前)

實噦者,醉飽得之。虛噦者,吐下得之,又失血虛家得之。(《千金翼》)

噦者咳逆也,古方則謂之噦。凡吐利後多作噦,大率胃實即噫,胃虛則噦,此由胃中虛,膈上熱,故噦。或至八九聲相連,收氣不回,至於驚人者。若傷寒久病得此,甚惡,《內經》所謂壞腑者是也。楊上善釋云:津泄者,知鹽器之漏。聲嘶者,知琴絃之絕。葉落者,知槁木之摧。

白話文:

噦,就是咳嗽嘔吐。古代的醫方,就把它叫做噦。凡是吐瀉之後,常常會噦。總的來說,胃裡有實物就會打嗝,胃裡空虛就會噦。這是因為胃中空虛,膈上熱,所以會噦。有的時候,噦的聲音會連續八九聲,吸氣的時候不能回縮,直到嚇壞了人為止。如果傷寒久病的人得了噦,那就很嚴重了。這就是《內經》中說的“壞腑”的症狀。楊上善解釋說:“津液虧損,就像鹽器漏了一樣。聲音嘶啞,就像琴絃斷了一樣。葉子凋落,就像枯木被摧折了一樣。”

舉此三物衰壞之徵以比噦,故知是病深之候也。亦有噦而心下堅痞眩悸者,以膈間有痰水所為,其他病則各有治法。(《三因》)

白話文:

以上舉出的三個症狀來比喻身體虛弱的徵兆,因此可以知道這是病情嚴重的徵兆。也有咳嗽並且胸口堅硬、痞滿、眩暈、心悸的人,這是因為隔膜之間有痰水所造成的,其他疾病則各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三因》)

多因吐利之後,胃中虛寒,遂成此證。亦有胃虛膈上熱,噦至八九聲相連,收氣不回者。卻當子細看脈與證,施以治法。大抵老人虛人久病人及婦人產後有此證者,皆是病深之候,非佳兆也。(《濟生》)

白話文:

很多是因為嘔吐腹瀉之後,肚子裡虛寒,所以形成這個病症。還有一種是胃虛橫膈膜上面有熱,打嗝連續八九聲以上,無法把氣收回來。這時候就要仔細觀察脈象和病症,用適當的治療方法。大致上來說,老人、虛弱的人、長期生病的人,以及婦女產後有這種病症,都是病得很嚴重的時候,不是好的徵兆。(《濟生》)

若氣自腹中起,上築咽喉,逆氣連屬不能出,或至數十聲,上下不得喘息(按:《活法秘方》無喘字)。此由寒傷胃脘,腎氣先虛,逆氣上乘於胃,與氣相併(腎氣以下,《活法》作氣不歸腎,腎氣不行,與氣相併)不止者難治,謂之噦。宜茱萸丸,灸中脘(《活法》作期門)、關元百壯。

白話文:

如果氣從腹部上升到喉嚨,逆氣不斷湧起不能吐出,有時會達到數十次,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活法祕方》中沒有“喘”字)。這是因為寒氣損傷胃部,腎氣虛弱,逆氣上升至胃部,與胃氣相併而不能停止,這是很難治癒的,叫做噦。應該用茱萸丸,灸中脘(《活法》作期門)、關元各一百壯。

未止,灸腎俞百壯。(《資生》引《指迷方》)吐利後胃虛寒,面青手足微冷,脈緊細,羌活附子散柿蒂湯,又丁香煎湯咽蘇合香丸,《三因》丁香散、《活人》橘皮乾薑湯。吐利後,胃熱,面紅白,手足溫,《濟生》橘皮湯、《活人》半夏生薑湯(即仲景方)、橘皮竹茹湯

白話文:

如果腹瀉不止,灸腎俞穴100次(《資生》引《指迷方》)。吐瀉後胃虛寒,面色青、手腳微冷,脈搏緊細,可用羌活附子散、柿蒂湯。如果吐瀉後胃熱,面色紅白,四肢溫暖,可用《濟生》橘皮湯、《活人》半夏生薑湯或橘皮竹茹湯。

大病後,脾胃氣衰,中州已無土,《活人》橘皮竹茹湯、《濟生》橘皮湯,又蓽澄茄良薑各三分為末,煎二錢,入醋少許煎服,又萊菔子煎湯,調木香調氣散熱服。(《永類》)

白話文:

患大病後,脾胃虛弱,脾土虧虛。《活人書》記載的「橘皮竹茹湯」和《濟生方》記載的「橘皮湯」,另外加上蓽澄茄、良薑各三分,研磨成細末,煎煮二錢藥量,加入少許醋一起煎煮服下。此外,還可以將萊菔子煎成湯藥,調入木香調氣散,一起熱服。(出自《永類鈐方》)

咳逆為病,古謂之噦,近謂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氣自逆而上呃,此證最危。間有熱呃,已見傷寒證。其有他病發呃者,皆屬寒。宜用半夏一兩,生薑一兩半,水一碗,煎半碗熱服。若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復加以嘔吐,輕劑不能取效,宜丁香煮散,及以附子粳米湯,增炒川椒、丁香,每服各三十五粒。(《要訣》)

白話文:

咳嗽和打嗝是一種疾病,古人稱之為噦,現在稱之為呃,它是由於胃寒所引起的,寒氣自下而上而呃,這種情況最危險。偶爾有熱呃,這在傷寒的證狀中已經說明。其他疾病引起的呃逆,都屬於寒性。應當使用半夏一兩,生薑一兩半,水一碗,煎到半碗熱的時候服用。如果胃中寒氣很重,呃逆不止,或者又加上嘔吐,輕劑不能起到效果,應該用丁香煮散,以及用附子粳米湯,增加炒川椒、丁香,每次服三十五粒。(《要訣》)

噦聲頻密相連者為實,可治;若半時噦一聲者屬虛,難治,多死在旦夕。(《綱目》引世)

咳逆者,氣逆上衝而作聲也,俗謂之吃忒是也。其發也,或三五聲而止,或八九聲而止,或連續不絕,收氣不回者。然所得之由不同,有因久病胃虛而得者,有因傷寒失下而得者,有因痰熱內郁、火氣衝上而得者,有因過服寒劑、胃寒而得者,有因水氣停痰、心下痞悸而得者。

白話文:

咳嗽打嗝,是氣逆上衝而發出聲音的症狀,俗稱「吃忒」。這種症狀發作時,有的人三五聲就停止,有的人八九聲才停止,有的人會連續不停,而且無法收斂氣息。但造成咳嗽打嗝的原因不同,有的人是因久病胃虛而得,有的人是因傷寒沒有下氣而得,有的人是因痰熱內鬱、火氣衝上而得,有的人是因服用過多寒性藥物或胃寒而得,有的人是因水氣停痰、心下痞悸而得。

治法當以降氣化痰和胃為主,若胃虛者補其胃,傷寒失下者宜下之,火逆上衝者宜降之,過服寒劑者宜溫之,水氣停痰者宜逐之,斯其治法也。其或病久,脾胃衰敗而發咳逆,額上汗出,連聲不絕者,又為惡候也。(《選要》)

白話文:

治療的方法,應以降低氣、化痰和調和胃氣為主。如果胃虛的人,需要補益胃氣;因傷寒引起的腹瀉停止的人,應瀉下;火氣往上衝的人,應降火氣;服用過多寒性藥物的人,應溫陽;水停痰結的人,應排痰。這就是治療的方法。當疾病久治不愈,脾胃衰敗而出現咳嗽、嘔吐,額頭上汗水直冒,連續不斷的症狀時,又被認為是病情惡化的徵兆。

有胃氣寒而呃。元禮戴氏以雜病發呃者皆屬寒,惟有傷寒發呃屬熱。蓋由陽明內實,過經失下,清濁不得升降,以致氣不宣通而作。或又有飲食填塞胸中,而氣不得升降者。或有痰閉於上,火起於下而氣不得伸越者。(按:此分實證為三,本出《正傳》。)又有吐利後,胃虛膈熱而作呃者。又有氣血虛作呃者。不可以不辨也。(《赤水》)

白話文:

有因胃寒而引發打呃的症狀。元禮戴氏認為,患有雜病而打嗝的都是由寒邪引起的,只有患上傷寒而打嗝的纔是由熱邪引起的。這是因為陽明經內有實熱,病情過度發作而導致上下不通暢,清氣和濁氣無法升降,所以導致氣不運行而引發打嗝。或者還有因為飲食過度而導致胸中填塞,氣無法升降而引發打嗝。或者痰氣閉塞在上焦,火氣在下面引發,導致氣無法舒暢而引發打嗝。(注意:這將實證分為三種,源自《正傳》。)還有在吐瀉之後,胃虛膈熱也會引發打嗝。還有氣血虛弱也會引發打嗝。這些情況需要區別辨別。(《赤水》)

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則一曰寒呃,二曰熱呃,三曰虛脫之呃。寒呃可溫可散,寒去則氣自舒也。熱呃可降可清,火靜而氣自平也。惟虛脫之呃,則誠危殆之證,其或免者,亦萬幸矣。(《景岳》)

白話文:

呃逆的主要原因,只有三種。

一種是寒呃,一種是熱呃,一種是虛脫之呃。

寒呃可以用溫熱的方法來散寒,寒氣散去,呃逆自然就舒緩了。

熱呃可以用降火清火的辦法來治療,火氣降下,呃逆自然就平息了。

只有虛脫之呃,纔是真正危險的證候,如果能免除,那也是萬幸了。

呃逆證,凡聲強氣盛而脈見滑實者,多宜清降,若聲小息微而脈見微弱者,多宜溫補。(同上)

輕易之呃,或偶然之呃,氣順則已,本不必治。惟屢呃為患,及呃之甚者,必其氣有大逆,或脾腎元氣大有虧竭而然。然實呃不難治,而惟元氣敗竭者,乃最危之候也。(同上)

白話文:

輕微的呃逆,或偶爾的呃逆,隨著氣順則會自行停止,本來不需要治療。只有頻繁打嗝造成困擾,以及打嗝非常嚴重的人,一定是因為氣運行很不順暢,或是脾腎的元氣大虧而引起的。然而,普通的打嗝不難治療,但是,只有元氣耗竭的人,纔是最危險的徵兆。

大抵無病而暴呃者多實,病久而乍呃者多虛。前後不利者多實,清便自調者多虛。寒而呃者必喜熱,熱而呃者。必喜寒。停痰多心下痞悸,氣逆必胸中喘滿。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熱則清之,寒則溫之,痰凝者利之,氣逆者順之。貴在臨證變通,不可膠於一見。(《匯論》)

白話文:

一般來說,沒病突然打嗝,多是患有實症。患病很久才暫時打嗝,多是虛症。打嗝前後都拉不出來,多是實症。大便清稀,自動正常,多是虛症。受寒打嗝,一定喜歡溫熱;發熱打嗝,一定喜歡寒冷。痰液積聚,多會感到心窩悶塞,心悸,氣逆,一定會胸中喘滿。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熱則清之,寒則溫之,痰凝者利之,氣逆者順之。重要的是在臨牀中應變通,不可死板地一概而論。

呃逆在辨寒熱,寒熱不辨,用藥立斃。凡聲之有力而連續者,雖有手足厥冷,大便必堅,定屬火熱,下之則愈,萬舉萬全。若胃中無實火,何以激搏其聲逆上而沖乎。其聲低怯而不能上達於咽喉,或時鄭聲,雖無厥冷,定屬虛寒,苟非丁、附,必無生理。若胃中稍有陽氣,何以致音聲餒怯不前也。

白話文:

呃逆時要分清寒證還是熱證,如果不分寒熱,用藥就會致命。凡是呃逆聲音有力而連續的,即使手腳冰冷,大便一定堅硬,這肯定屬於火熱證,用瀉法治療就會痊癒,這是萬全之策。如果胃中沒有實火,怎麼會激發呃逆之聲逆上衝擊呢?凡是呃逆聲音低弱怯懦,不能上達咽喉,有時發出鄭聲,即使沒有手腳冰冷,也肯定是虛寒證,如果不使用丁香、附子這類溫熱藥物,就沒有生機了。如果胃中有陽氣,怎麼會導致聲音低弱怯懦而不能向前呢?

又有始熱終寒者,始本熱邪,因過用苦寒,寒鬱其熱,遂至呃逆,急宜連理湯加薑、半主之。五六日大便不通者,削陳醬姜導之。若真陽素虛人,誤用苦寒通其大便,必致熱去寒起,多成不救。

白話文:

還有一種是開始發熱、最後變寒冷的,開始本是熱邪,因為過度使用苦寒的藥物,讓寒氣積壓住熱氣,所以出現了呃逆,這時候急需使用連理湯加上薑、半夏來治療。五六天沒有大便的,可以用削好的陳醬姜來引導排便。如果是本來陽氣就很虛弱的人,誤用了苦寒的藥物使大便暢通,很可能會導致熱氣退去而寒氣上升,多半會危及生命而無法挽救。

復有飲熱飲冷而呃,背微惡寒,目晴微黃,手足微冷,大便溏黑者,屬瘀血;若飲熱則安,飲冷則呃,雖有背惡寒,手足冷,大便溏等證,此屬濕痰,肥人多此,須推瘀血、痰飲例治之。(《醫通》)

白話文:

有的人喝了熱的或冷的飲品後就會打嗝,背部微微發冷發寒,眼睛微微發黃,手腳微微發冷,大便溏稀發黑,這都是血瘀的跡象;如果喝了熱飲後感覺舒服,喝了冷飲後打嗝,儘管有背部發冷發寒、手腳發冷、大便溏稀等症狀,這都是濕痰引起的,肥胖的人多有這種情況,需要按照治療血瘀、痰飲的方法來治療。(《醫通》)

無病而呃者,不必治也,即治不過用《內經》刺鼻取嚏,或閉息不令出入,或驚之之法,皆可立已。若有病而呃者,形氣壯實,別無惡候,審其致閉之邪,去之亦即已。惟病重得此,多為氣脫。凡見其呃自丹田而上,久久乃一聲,通身振動者,即是危候,恐難治矣(此先天命門真火欲脫,多不救),與黑錫丹,灸關元。(《醫碥》)

白話文:

沒有生病卻打嗝的人,不需要給予治療,即使治療也不過是用《內經》中的刺鼻取嚏,或者閉住呼吸不讓空氣進出,或者驚嚇他等方法,都能立刻止住打嗝。如果生病打嗝的人,形體氣壯實,沒有其他惡劣的徵兆,辨別出導致閉氣的邪氣,將其去除即可止住打嗝。只有病情嚴重纔得到這樣的打嗝,大多都是氣脫。凡是看到打嗝從丹田向上,很久纔打出一聲,全身振動的,那就是危險的徵兆,恐怕很難治療了(這是先天命門真火將要消退,多半救不了),可以給患者服用黑錫丹,灸關元穴。(摘自《醫碥》)

病系陰為火所乘,吃,病氣逆也,氣自臍下直衝,上出於口而作聲之名也。《書》曰:火炎上。《內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東垣謂火與元氣不兩立,又謂火氣之賊也。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劑治之,未審孰為降火,孰為補虛。人之陰氣,依胃為養,胃土傷損,則木氣侮之矣,此土敗木賊也。陰為火所乘,不得納守,木挾相火乘之,故直衝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陰弱也,虛之甚也。(《格致餘論》)(按:噦證自此言出,而後有明諸家,多以陰火上衝為說,處以補陰方劑。今驗之病者,未見其可。仍姑錄此說,以俟識者。)

白話文:

胃病是陰氣被火氣侵犯而引起的。呃逆(打嗝)是病氣逆行的表現,病氣從肚臍下直衝而上,經過食道、口腔發出聲音。有人說:火是往上燒的。傳統的中醫醫書《內經》說:各種逆行疾病都屬於火引起的。名醫東垣說,火與元氣不能同時存在,又說火是元氣的盜賊。古方的治療方法都認為胃弱是引起呃逆的原因,但沒有提到火,而且用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藥物治療。究竟哪種藥物可以降火,哪種藥物可以補虛,沒有人知道。人體的陰氣依靠胃來滋養,胃的土性受損,木氣就會侵犯它,這是由於土敗木賊造成的。陰氣被火氣侵犯,不能保持安靜,木氣挾帶著元真之火侵犯陰氣,所以病氣直接衝破清道而上升了。說胃弱的人,是指陰氣弱,虛到了極點。

偶然致呃,亦有無病,偶然致呃,此緣氣逆而生,重者或經一二日,宜小半夏茯苓湯枳實半夏湯,或用煎湯泡蘿蔔子,研取汁,調木香調氣散,乘熱服,逆氣用之最佳。(《要訣》)

白話文:

偶爾打嗝,即使沒有生病,偶爾打嗝,這是由於氣逆而引起的,嚴重的可能經過一兩天,可以服用小半夏茯苓湯加上枳實半夏湯,或者用煎好的湯泡蘿蔔子,研磨取汁,調入木香調氣散,趁熱服用,最適合用於氣逆。

瘀血(互見上),傷寒血證呃逆不止,舌強短者,桃仁承氣湯主之。心痛飲湯水下作呃逆者,是有死血在中,桃仁承氣湯下之。(《丹溪》)

白話文:

瘀血(參照上面的條款),傷寒血癥導致呃逆不止,舌強短的人,用桃仁承氣湯治療。心痛喝湯水之後出現呃逆,是體內有死血,用桃仁承氣湯來通便。(《丹溪心法》)

超越陳氏,二十餘歲,因飽後奔走數里,遂患噦病,但食物則連噦百餘聲,半日不止,飲酒與湯則不作,至晚發熱,如此者二月。脈澀數,以血入氣中治之,用桃仁承氣湯,加紅花煎服,下汙血數次即減,再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服之,十日而愈。(《綱目》引丹)

白話文:

超越陳氏 ,二十多歲,因飯後奔走數裏,得了嘔吐的病,吃東西時就會連續不斷地嘔吐一百多次,持續半天才停止,喝酒和喝湯時就不會嘔吐。到了晚上就會發熱,這樣的症狀持續了兩個月。脈搏搏動澀而數,用血入氣中的方法治療。服用桃仁承氣湯,並加入紅花煎服用,數次排汙血後症狀有所減輕。再用木香和中丸加入丁香服用,十天後痊癒。(摘自《綱目》醫案)

停食,又有因於食而致呃者,脾胃不能健運,食阻氣而不行,宜以溫中消導可也,如二陳湯厚朴山楂砂仁、木香。(《繩墨》)

白話文:

不吃東西。又有因吃東西而打嗝的,脾胃功能不能正常的運化食物,食物阻礙氣機而不能正常運行,宜用溫中消導的方法治療,比如二陳湯加厚樸、山楂、砂仁、木香。

,因於蟲者,其聲或作或止,或緩或促,兼面色不一,胃中或痛,或吐清水冷涎,或心中嘈雜,脈遲大小不勻。(《續焰》)

白話文:

蟲病,是由於寄生蟲引起的。病人可能會有腹部疼痛、嘔吐清水或冷涎、腹中嘈雜等症狀。此外,病人可能會出現聲音時有變化、面色不一致、脈搏遲緩、大小不勻等症狀。(《續焰》)

滯下後(諸病後)吐利後噦,即丹溪治趙立道與陳擇仁噦,皆於滯下得之之類,六脈大豁,用參、術而愈是也。予長兄,九月得滯下,每夜五十餘行,嘔逆食不下,五六日後加呃逆。與丁香一粒,含之立止,但少時又至。遂用黃連瀉心湯,加竹茹飲之,呃雖少止,滯下未安,如此者十餘日。遂空心用御米殼些少,澀其滑,日間用參、朮、陳皮之類補其虛。自服御米殼之後,呃聲漸輕,滯下亦收而安。(《綱目》)

白話文:

在滯下症(各種疾病之後)嘔吐、腹瀉後打嗝,就像丹溪治趙立道和陳擇仁的打嗝,都是因為滯下引起的。六脈暢通,用人參、白朮而治癒。我的長兄,九月得了滯下症,每夜大便五十多次,吐逆食不下,五六天後又加上呃逆。給他一粒丁香,含著立刻停止,但過一會兒又來了。於是用黃連瀉心湯,加竹茹服用,呃逆雖然稍微停止,滯下症還沒有好轉,這樣十幾天。於是空腹服用御米殼少許,澀其滑膩,日間用人參、白朮、陳皮之類補其虛。服用御米殼之後,呃逆聲漸輕,滯下症也收斂而安。

痢後發呃,極為險證。(《尊生書》)

至若吐利後發呃者,難治。傷寒、痢疾、產後、久病、虛損及汗下後致呃者,皆難治,不可言其易也,後必有悔。(《繩墨》)

白話文:

至於那些嘔吐後發生呃逆的人,通常難以治療。像患傷寒、痢疾、產後、年久疾病、虛弱損傷,以及汗出瀉下後引起的呃逆,這些都很難治療,不能輕易說可治,否則一定會後悔。(《繩墨》)

死證(互見上)其人氣不接續,呃氣轉大,其脈虛而無力。若虛而短數者不治,有痰者不治,飲食不入者不治。(《繩墨》)

白話文:

死的證候:(詳見前面條目):病人的氣息不連貫,打嗝聲很大,脈搏虛而無力。如果脈搏又虛又短促的,不治;有痰的,不治;飲食不下嚥的,不治。(《繩墨》)

溫中諸方順氣湯,治咳逆神驗。

丁香(四十九粒),柿蒂(二十七個)

上用水一碗,同煎至半碗,溫服一盞,立效。如未住,更服。(《家寶》)(按:此方本出《簡要濟眾》,既錄《傷寒》中。)《易簡》丁香十粒,柿蒂十五枚,煎湯半盞,乘熱頓服。《濟生》名柿蒂湯,治胸滿咳逆不止,各一兩,加姜煎。

白話文:

把一碗水和柿蒂十五枚(約30克)一起煎,至只剩半碗,趁溫熱時服用一杯,可立竿見影。若症狀未消失,再服一次。(《家寶》)(註:此方原本出自《簡要濟眾》,也被收錄於《傷寒》。)《易簡》用了丁香十粒、柿蒂十五枚,煎湯半杯,趁熱一口喝下。《濟生》稱為「柿蒂湯」,用於治療胸悶、咳嗽逆氣不止,各取1兩,加入薑一起煎服。

治胃冷咳癔,氣厥不通,高良薑散方。

高良薑(一兩),乾木瓜蓮子心,菖蒲(各半兩),丁香(一分)

白話文:

高良薑(60克),乾木瓜、蓮子心、菖蒲(各30克),丁香(6克)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聖惠》)丁香煮散,治翻胃嘔逆,丁香、石蓮肉各十四枚,北棗七枚截碎,生薑七片,黃秫米半合洗。上水碗半,煮稀粥,去藥,取粥食之。(《直指》)

白話文:

上種藥材搗碎之後篩成粉末,每次服三錢,加入一杯水和生薑半分,煎煮至六分,去除藥渣後溫服。(《聖惠》)

丁香煮散,治療反胃嘔吐,丁香、石蓮肉各十四枚,北棗七枚切碎,生薑七片,黃秫米半茶杯洗淨。上水碗半,煮成稀粥,去除藥物,取粥食用。(《直指》)

治氣逆咳癔不止方。

伏龍肝(一兩),丁香(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煎桃仁醋湯,調下一錢。(《聖惠》)

丁香柿蒂散,治吐利及病後,胃中虛寒,咳逆至七八聲相連,收氣不回者,難治。

白話文:

丁香柿蒂散,用於治療嘔吐和腹瀉,以及病後、胃中虛寒,咳嗽嘔吐連續七八次,呼吸無法恢復正常的人,很難治癒。

人參茯苓,橘皮,半夏,良薑(炒),丁香,柿蒂(各一兩),生薑(一兩半),甘草(五錢)

白話文:

人蔘、茯苓、橘皮、半夏、良姜(炒過)、丁香、柿蒂(各一兩),生薑(一兩半),甘草(五錢)。

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乘熱頓服。或用此調蘇合香丸亦妙。(《得效》)(按:《直指》曰:噫逆即咳逆,胃寒所致也。良薑為要藥,人參、白茯苓佐之。良薑溫胃,能解散胃中邪氣。蓋危氏立此方,豈本其意乎。)

白話文:

治上半身絞痛,一次三錢,加水一杯煎服,趁熱一次服完。也可以加蘇合香丸一起服用,效果亦佳。(《得效》)(按:《直指》說:噫逆就是打嗝,是胃寒引起的。良薑是主要藥物,人參、白茯苓做輔助藥物。良薑溫暖胃部,可以祛除胃中的邪氣。難怪危氏的藥方,也是取自這個道理。)

陳,食傷脾胃,復病嘔吐、發呃、下利。診兩脈微澀,是陽氣欲盡,濁陰沖逆,事危至急,舍理陽驅陰無別法。

人參,茯苓,丁香,柿蒂,炮附子乾薑吳茱萸(《臨證指南》)

白話文:

  • 人參:補氣,益氣,健脾,益精,安神。

  • 茯苓:健脾,益氣,寧心,安神。

  • 丁香:溫中,止嘔,止瀉。

  • 柿蒂:止咳,化痰,斂肺。

  • 炮附子:溫陽,散寒,止瀉。

  • 乾薑:溫中,止嘔,化痰。

  • 吳茱萸:溫中,止嘔,止瀉。

黃,脈小舌白,氣逆呃忒,畏寒微戰,胃陽虛,肝木上犯,議用鎮肝安胃理陽。

人參,代赭石,丁香皮,茯苓,炒半夏,淡乾薑(同上)

噦不止,乾薑六分,附子四分,炮搗,苦酒丸如梧子,服三丸,日三效。(《肘後》)

吳茱萸丸。(主治全系前諸說中《資生經》文。)

橘皮(洗一兩,《活法》三兩),吳茱萸(醋炒,《活法》三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

上為細末,白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至八十丸,溫生薑湯下,食前。(《御藥》)(按:據《資生》是王子亨方。)

白話文:

研磨成細末,加入白麵糊作成丸藥,形狀如梧桐子種子的大小,每次服用七十至八十丸,以溫熱的生薑湯送服,飯前服用。(出自《御藥》,據《資生》記載這是王子亨的方子。)

止咳逆羌活散。(出《靈苑》。館案云:《三因方》有丁香一兩。)

羌活,附子(炮),茴香(微炒各半兩),木香,乾薑(去土炮各棗許,按:館本各一兩)

白話文:

羌活、附子(炮製過)、茴香(微炒過,各半兩),木香、乾薑(去土,炮製過,各如棗子般大小)

上每服二錢,水一盞,鹽一捻,同煎一、二十沸,帶熱服,一服止。(《蘇沈》)《活人》名羌活附子散。

橘皮乾薑湯,治噦。

橘皮,通草,乾薑(炮),桂心(各二兩),人參(一兩),甘草(炙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進三服。(同上)

大吐大瀉後,虛寒,四肢厥冷,咳逆者,以附子理中湯主之。(《原病集》)

白話文:

大吐大瀉後,身體虛弱寒冷,四肢冰冷,咳嗽氣逆不止,可以用附子理中湯來治療。(出自《原病集》)

病後元氣不足,發咳逆者,以六君子湯加柿蒂主之。(同上)

參附湯,治大汗大吐大瀉後,厥逆,呃忒,腹痛。(《匯補》)

治寒氣攻胃咳癔方。

胡椒(三十顆),麝香(一錢細研)

上搗破胡椒,入麝香,用酒一中盞,煎至半盞,稍熱服。(《聖惠》)

清中諸方,橘皮竹茹湯,治胃熱多渴,嘔噦不食。

赤茯苓(去皮),橘皮(去白),枇杷葉(拭去毛),麥門冬(去心),青竹茹,半夏(湯泡七次各一兩),人參,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赤茯苓(剝掉外皮)、橘皮(去除白色部分)、枇杷葉(擦去絨毛)、麥門冬(去核)、青竹茹、半夏(以熱水浸泡七次,每次一兩)、人參、甘草(各取半兩,並經炙烤處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

人參三白湯,身熱,脈數而虛,咳逆者主之。

人參(二錢),白茯苓,白朮(各錢五分),白芍(一錢),竹茹(一團)

白話文:

人參(二錢),白茯苓,白朮(各錢五分),白芍(一錢),竹茹(一團)

人參(二錢),白茯苓,白朮(各五分錢),白芍(一錢),竹茹(一團)

食前服。(《原病集》)《統旨》參朮竹茹湯,於本方去芍藥,加陳皮、半夏、甘草、姜,水煎。

瀉心湯,咳逆便秘者,大承氣湯下之;便軟者,瀉心湯主之。

白話文:

瀉心湯:

針對久咳、呃逆和便祕的症狀,如果大便堅硬,可以用大承氣湯通便;如果大便較軟,可以用瀉心湯來治療。

黃連(一兩)

上為末,水調二、三分,量病人大小與之。(《醫林集要》)(按:此方本出錢氏,治心氣實。)

驅飲諸方,噦不止,半夏洗乾末之,服一匕則立止。(《肘後》)

水寒相搏者,小青龍湯,寒甚加附子尖。(《統旨》)(按:此本於《正傳》引《丹溪活套》。)

白話文:

當水寒交搏時,使用小青龍湯,寒氣特別嚴重時加附子尖。(《統旨》)(註:這篇內容根據《正傳》引用的《丹溪活套》來寫。)

一婦患時疫,飲水過多,心下堅痞,咳逆倚息,短氣不臥,湯藥不下,諸藥靡效。作停飲治之,進以五苓散一劑而安。(《大還》)

白話文:

有一位婦女患了瘟疫,喝水太多,胃下部結硬腫塊,咳嗽逆氣,呼吸困難,喘不過氣來,無法平躺,湯藥無法服下,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於是採用了停止喝水的療法來治療她,給她服用了一劑五苓散,她的病情就好了。(出自《大還》)

利氣諸方,《廣濟》療嘔噦不止,橘皮湯方。

橘皮(一升),生薑(八兩),甘草(二兩炙),枇杷葉(四兩拭毛蜜炙)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外臺》)

治寒氣攻胃,咳癔方。

草豆蔻,益智子(各一兩),乾柿(二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熱服。(《聖惠》)

咳逆方,蘇合香丸,用丁香、柿蒂煎湯調下。(《直指》)

木香調氣散,中焦呃逆者,此方主之。(《方考》)(按:即《和劑》勻氣散方,見《諸氣》中。)

白話文:

木香調氣散,是治療中焦呃逆的方劑。(《方考》)(註:即《和劑局方》中的勻氣散方,詳見《諸氣》條目。)

袁氏子,五歲,咳癔。一醫治之,五日不退云云。愚用木香、肉豆蔻(名香南散)濃煎熱服半盞,放手即定。主人曰:何效之速也?愚曰:木香順氣,肉豆蔻治逆,熱服去寒,所以立效也。(《全嬰方論》)

白話文:

袁氏的小孩,五歲了,患有咳嗽與呃逆。一位醫生治療他,五天了仍不見好轉、反覆發作。我用木香、肉豆蔻(一種叫做「香南散」的香料)濃煎成湯藥,熱騰騰地讓他服下一半杯,放手不管,病馬上就好了。主人問道:「怎麼會這麼快見效呢?」我說:「木香可以順氣、肉豆蔻可以治逆症,熱騰騰的藥湯可以祛寒,所以才會立竿見影。」(《全嬰方論》)

吐下方,一女子年逾笄,性躁味厚,暑月因大怒而呃作。每作則舉身跳動,神昏不知人。問之乃知暴病,視其形氣俱實。遂以人參蘆煎湯,飲一大碗,吐頑痰數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格致餘論》)(按:《綱目》載此按更詳,曰:此膈上有痰逆,為怒氣所郁,痰熱相搏,氣不得降而逆,非吐則不可。又曰:燥痰不出者,用蜜水吐之。)

白話文:

催吐治療方法:有一位女子過完十五歲,性格急躁、脾氣不好,在炎熱的夏季因為生氣而呃逆。每次打嗝,全身就會跳動,神志昏迷,不認得人。詢問得知她突然發病,形體和氣色都十分健康。於是讓她喝下一大碗人參蘆煎湯,女子吐出好幾碗頑固的痰,並大汗淋漓,昏睡了一天才好。(《格致餘論》)(按:《綱目》記載此法更詳細,說:這是隔膜上有痰逆,因生氣而鬱結,痰熱相搏,氣無法下降而逆亂,非吐則不可。又說:燥痰排不出的,用蜂蜜水催吐。)

大柴胡湯,治地道不通,因而呃逆。(《匯補》)(宜參前諸說及瘀血條。)

奇治方,有人病後,呃逆不止,聲聞鄰家。或令取刀豆子,燒存性,白湯調服二錢,即止,此亦取其下氣歸元而逆自止也。(《本草綱目》)(按:《本草備要》曰:勝於柿蒂。)

白話文:

奇異的治療方法:有一個人生病後,打嗝不止,聲音連鄰居都聽得到。有人讓他用刀豆,燒成灰,用溫水調服二錢,馬上就好了。這是因為刀豆有使氣下降歸元的功效,所以打嗝自然就止住了。(《本草綱目》)(按:《本草備要》說:刀豆的療效比柿蒂還要好。)

呃逆不止,荔枝七個,連皮核燒存性為末,白湯調下立止。(《醫方摘要》)

外治方法,呃忒之候,經文謂之噦,其治以草刺鼻,得嚏則已,大驚之亦已。可見是病,由上氣鬱閉不通,下氣欲上而扞格,則發聲為呃。由氣之抑,激而成聲,故一法以泄氣而通之,一法以奪氣而降之也。(《醫級》)

白話文:

外治方法,打嗝的時候,經文稱之為「呃」,它的治療方法是用草刺鼻孔,打出噴嚏之後就好了,讓病人受到大驚嚇也可以治好。可以看出這種病是,由上氣鬱閉不通,下氣想要上升而相互阻礙,就會發出呃的聲音。由氣的壓抑,激發而產生聲音,所以一種方法是用排氣來疏通,另一種方法是用驚嚇來使氣下降。

《靈》以草刺鼻嚏治呃。有病傷寒將愈,忽患呃逆。予與古人治呃逆之藥殆遍,皆不愈。計出無藥,遂用皂角末吹入鼻中,得嚏而呃逆止。少時又呃,又與皂角末嚏而止者,凡數百次。其嚏時,出痰涕漸多,自是呃逆漸疏,至二三日而止。此是合經草刺鼻嚏之法,故書之。(《綱目》)

白話文:

《靈樞》中記載了用草刺鼻嚏治呃逆的方法。有個病人得了傷寒病,即將痊癒,卻突然患了呃逆。我給他用遍了前人治療呃逆的藥物,但都治不好。沒有辦法了,就用皁角末吹入他的鼻子裡,讓他打噴嚏,呃逆就停止了。不久呃逆又犯了,再用皁角末讓他打噴嚏,又停止了,如此反覆幾百次。每次打噴嚏時,流出的痰液漸多,從此呃逆逐漸稀少,到二三天就停止了。這就是合乎經脈原理的草刺鼻嚏法,因此將此方法記錄下來。(《綱目》)

治寒氣攻胃咳癔方。

上用黑豆二合,於瓶子中,以熱醋沃之,紙封,開一小孔子,令患人以口吸其氣咽喉中,即定。(《聖惠》)

白話文:

用大約兩合黑豆,放入瓶子中,倒入熱醋後封上紙,並開一個小孔,讓患病者用嘴巴吸入醋氣至喉嚨中,症狀就能立刻停止。(《聖惠方》)

治呃逆,黃蠟燒煙,熏而咽之。寒者,用硫黃燒煙咽之。(《丹溪》)

灸法(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