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160)
臟腑類 (160)
1. 咳嗽
張子剛曰:肺為嬌臟,怕寒而惡熱,故邪氣易傷而難治,以其湯散徑過、針灸不及故也。汪省之亦曰:肺受病易,藥入肺難。二氏之言信矣。蓋咳嗽一證,本非大病,然古人殊加懇切者,良以此耳。故此編所纂,亦不厭其繁重云。
名義,咳嗽之說,古書咳而無嗽,後人則兼言之。大抵皆從肺出,其聲響亮,不因痰涎而發者,謂之咳,言其聲音聞於人也。痰涎上下,隨聲而發者,謂之嗽,如水之嗽蕩,謂能嗽其氣往來也。(《雞峰》)(按:《續易簡方脈論》曰:咳因氣逆,嗽因痰作。《保命集》曰:咳謂無痰而有聲,嗽是無聲而有痰,咳嗽謂有聲而有痰。其意俱相近。)
嗽與咳一證也,後人或以嗽為陽,咳為陰,亦無考據。且《內經·咳論》一篇,純說嗽也,其中無嗽字。由是言之,咳即嗽也,嗽即咳也云云。《素問》惟以四處連言咳嗽,其餘篇中止言咳,不言嗽,乃知咳嗽,一證也。《生氣通天論》云:秋傷於濕,上逆而咳。與《應象論》文義同而無嗽字,乃知咳即是嗽明矣。
(《儒門事親》)(按:子和此說,亦不可廢,故並舉之。)
源由總說,江流滔滔,日夜無聲,狂瀾激石,不平則鳴。所以咳嗽者,痰塞胸脘,氣逆不下,衝擊而動肺耳。然亦何以致此哉?曰:感風傷冷,挾熱受濕,瘀血停水,與夫肺實肺虛,皆能壅痰而發嗽也。夫肺為嬌臟,外主一身之皮毛,內為五臟之華蓋。形寒飲冷,最易得寒,燥氣鬱蒸,最易生熱。惟其易為冷熱,所以內外交侵,動則邪氣窒塞矣,此非不平而嗚乎。(《直指》)
肺五臟之華蓋,專主於氣。清濁既分,則無嗽。清氣不分,濁氣上干於華蓋,加以協水停飲,肺不得清,則為嗽矣。(《奇效》)
峽伯雖言五臟六腑皆令人咳,其所重全在肺胃,而尤重在外內合邪四字。人身有外邪,有內邪,有外內合邪。此云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腑,是指內邪郁發而言。若外邪入傷肺合而咳,原無臟腑相移之例也。(《醫通》)
外內二因,咳嗽一證,竊見諸家立論太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後人臨證莫知所從,所以治難得效。以余觀之,則咳嗽之要,止惟二證。何為二證?一曰外感,一曰內傷,而盡之矣。夫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蓋皮毛為肺之合,而凡外邪襲之,則必先入於肺,久而不愈,則必自肺而傳於五臟也。內傷之嗽,必起於陰分。蓋肺屬燥金,為水之母,陰損於下則陽孤於上,水渴金枯,肺苦於燥,肺燥則癢,癢則咳不能已也。總之咳證雖多,無非肺病,而肺之為病,亦無非此二者而已。但於二者之中,當辨陰陽,當分虛實耳。蓋外感之咳,陽邪也,陽邪自外而入,故治宜辛溫,邪得溫而自散也。內傷之咳,陰病也,陰氣受傷於內,故治宜甘平養陰,陰氣復而嗽自愈也。然外感之邪多有餘,若實中有虛,則宜兼補以散之。內傷之病多不足,若虛中挾實,亦當兼清以潤之。大都咳嗽之因,無出於此,於此求之,自得其本,得其本則治之無不應手,又何有巢氏之十咳證,陳氏之三因證,徒致亂人心目而不得其際也。留心者,其熟味此意。(《景岳》)(按《病機匯論》於此證稍有規辭,欠核不錄。)
白話文:
咳嗽
張子和汪機都認為肺臟嬌弱,容易受寒邪侵犯,不易治愈,因為湯藥和針灸都難以直接作用於肺臟。咳嗽本非大病,但古人卻十分重視,因此本文的論述也較為詳盡。
咳嗽的定義,古書中僅記載“咳”,而無“嗽”字,後人則將兩者並稱。大致都是由肺部發出,聲音響亮,不因痰涎而發者稱為咳,指聲音能被人聽到。若痰涎在體內上下移動,隨之發出聲音者,稱為嗽,如同水流涌动,能衝擊氣息往來。 (另有不同說法:咳是因氣逆,嗽是因痰作;咳是無痰而有聲,嗽是無聲而有痰;咳嗽是有聲有痰。)
嗽與咳本為一症,後人偶爾將嗽視為陽證,咳視為陰證,但缺乏依據。《內經》中咳論一篇只論嗽,卻沒有“嗽”字,由此可見,咳即嗽,嗽即咳。 《素問》只在四處提到咳嗽,其他篇章只提咳不提嗽,可見咳嗽為同一病症。《生氣通天論》說秋傷於濕,上逆而咳,與《應象論》意思相同,也沒有“嗽”字,再次證明咳即嗽。
咳嗽的成因,如同江水奔流,遇阻則發聲。咳嗽是因為痰阻塞胸脘,氣逆不降,衝擊肺臟而引起。導致咳嗽的原因有:風寒、燥熱、濕邪、瘀血、水飲以及肺實和肺虛,這些都會導致痰濁阻塞,而發出咳嗽聲。肺臟嬌弱,外主皮毛,內為五臟之華蓋。易受寒邪、燥熱侵襲。因其容易受冷熱侵犯,內外邪氣入侵,就會阻塞氣機,如同不平則鳴。
肺臟主管全身氣機,清濁之氣分明則無咳嗽。若清氣不分,濁氣上犯肺臟,再加上水飲停滯,肺氣不清,就會咳嗽。
雖然有說法認為五臟六腑都可能導致咳嗽,但主要還是肺胃,尤其重視外邪內邪及内外合邪。五臟久咳移至六腑是指內邪郁結而發;外邪直接侵犯肺部而致咳,則並無臟腑轉移的說法。
咳嗽的内外二因,以往各家說法繁雜,難以抓住要點,導致後人臨證難以奏效。其實咳嗽主要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外感咳嗽,外邪由皮毛侵入,皮毛與肺臟相表裡,外邪襲之,必先入肺,久治不愈則傳至五臟。內傷咳嗽則由陰分(下焦)而起,肺屬金,為水之母,下焦陰虛則上焦陽氣孤獨,水虧金燥,肺燥則癢,癢則咳嗽不止。總之,咳嗽雖多,但都屬於肺病,而肺病也無非外感和內傷兩種。在辨證時,需區分陰陽,虛實。外感咳嗽屬陽邪,由外而入,治宜辛溫散邪;內傷咳嗽屬陰虛,陰氣受損,治宜甘平養陰。外感邪多有餘,若實中有虛,則需兼補;內傷多不足,若虛中挾實,則需兼清。總而言之,咳嗽的病因都在此,從此入手,就能找到病根,對症下藥,療效顯著。不必拘泥於各種繁瑣的咳嗽分類,以免混淆視聽。